——訪計算機系長江特聘教授馮鈴

馮鈴 清華計算機系長江特聘教授,曾獲荷蘭皇家科學院傑出中青年發明創造獎🧝🏻。近5年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原創性論文67篇,被SCI、EI收錄41篇🌕。數據安全研究成果獲荷蘭皇家Philips重大發明專利1項。2006年入選清華“百名人才引進計劃”。
當你坐上一把椅子✶,空調就會自動感知你的體溫🥯,調節到最舒適的溫度;桌面立刻顯示出你今天的日程,並將赴約的行車路線顯示出來……你一定認為這是一把夢幻的“魔椅”。
事實上,20年後這樣的“魔椅”可能就出現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𓀃,這正是新任長江特聘教授🧥、入選我校“百名人才引進計劃”的計算機系教授馮鈴的研究方向☂️。
馮鈴從事的是面向未來智能社會信息管理領域的研究🚱。依照現代科學的發展速度,幾十年後,人類將處於一個能夠感受其存在、感知其行為、識別並響應其個體需求的周邊智能化的信息社會,其最終目標在於提高人類的工作與生活質量。馮鈴所提出的場境感知性得到了國際學術界與工業界的廣泛關註🙋♀️👨🏼🦳,成為新一代數據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這項研究也幫助荷蘭奠定了在推動歐盟實現未來智能社會過程中的主導地位。
“像‘魔椅’這樣服務於日常生活的例子只是數據庫感應研究的一個方面🧖🏼♂️。”馮鈴說,“更重要的應用意義在於,在我們這樣大的一個國家中🕵🏻♀️,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節約非常多的能源。比如,一座樓的感應系統可以知道每間房裏是否有人在工作♦️,這樣就可以根據需要開關空調、電燈🐺,從而達到節約能源的目標。”這也是馮鈴在學術研究中一直追求的目標🔌。
1997年🦩,在新加坡完成博士後研究的馮鈴選擇到香港理工大學擔任教師🚱。在一次國際會議上,一位外國專家邀請她到荷蘭看一看——荷蘭在世界數據庫研究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於是🤸🏽♀️,一直在亞洲完成學業↖️、研究的馮鈴決定到更廣闊的世界裏開拓研究視野。
到荷蘭後,馮鈴先後在TilburgUniversity和UniversityofTwente任教👩🦽。單調的飲食與國內相比差了好多,被馮鈴笑言是一輩子都適應不了的👨🏻🦯,但啃著面包一起探討學術問題的氛圍卻讓她受益匪淺➙:“荷蘭很容易接納外來的人才,這裏有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你會發現,思考同樣的問題,歐洲人更憑借觀念🙎🏼♀️👷🏽♀️,亞洲人更依靠直覺🐑,而中東人則更註重情緒情感。這種交往非常有意思,不同的觀念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學術交流環境🛠。”
到荷蘭後的短短7年中,馮鈴就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原創性論文67篇,其中被SCI、EI收錄41篇;主持了8項荷蘭🚇🎡、澳大利亞國家級科研項目。她的數據安全研究成果獲荷蘭皇家Philips重大發明專利1項☺️,提出的場境感知性成為新一代移動數據庫領域重要的研究方向。
2004年,馮鈴獲得荷蘭皇家科學院傑出中青年發明創造獎𓀕。這一獎項設立於2000年🧑🏻🦱,所有學科的研究者都可以參與該獎項的角逐,迄今全荷蘭只有3位IT學者獲此頂尖級榮譽。馮鈴是首位計算機領域的獲獎者💨,也是荷蘭科技部第一位獲獎教師🧘🏼♀️🙎🏼♂️。
然而,在一項項成績肯定著馮鈴作為研究者的能力時💆♀️,她卻並沒有“習慣”這個國家。“我曾專註於探索外面的世界”,馮鈴說,“可是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越來越羞於在國際重大學術場合介紹自己的工作單位,因為我不是在為中國的大學工作🙇♀️。在荷蘭,我參與了一些國家大型項目,也曾組織過很多國際會議、研討會,但總是沒感覺。項目的確很大,也能夠創造很多個職位;發過很多論文🤪,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但我會問自己:那又怎麽樣呢?和在自己的祖國為國家做些事情、為國家節約了多少錢不一樣,在國外做事很難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馮鈴在荷蘭的時候,正趕上討論設立歐洲憲法,但不論爭論也好🚱、投票也罷🚬,都不會引起馮鈴的興趣🌒。相反,我國“神舟”飛船翱翔天際,點燃了馮鈴作為中國人的驕傲。在“神舟”飛船震動世界的時候,馮鈴見到外國朋友總會提醒一句,中國的飛船上天了🧑🏼🤝🧑🏼。遇到別人對飛行中產生的疑問♧,並不了解航天學科的她📕,總會按照在媒體上看到的說法盡力向大家解釋。日常生活中,馮鈴也會遇到一些對中國的誤解和問訊💇🏽♀️🚵🏿♂️,聽到這些,馮鈴心裏會難過🧙🏼♀️,也會努力改變他們的刻板印象。
兩年前,馮鈴決定回國了。盡管和來自不同國度的朋友交往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但人不可能總追求新奇🏂。人總要真正做一點事業🍷,尤其要和國家命運結合起來,你會覺得不一樣”。
2006年5月,馮鈴向我校遞交了一份求職函,很快就接到了學校打來的電話👯,告訴她計算機系學術委員會一致同意聘任她為教授👩👧,並建議馮鈴申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不久,馮鈴順利通過“長江學者”評審。當她將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消息告訴荷蘭的同事——荷蘭國家科技部主席時,他在回信中說:“這簡直太令人驚奇了🎀!”
2006年9月30日,馮鈴踏入了清華園。在海外工作11年之後🥃🦖,她第一次在國內度過國慶節。
回國後,馮鈴各方面的工作都開展得非常順利🛋📈。“回國半年來,無論是實驗室建設、人員安排、設備購置,還是居家家私🆒🦶🏽、炊具添置🉑,學校各級領導和老師都給予了我親人般的關懷和幫助🏋🏿♀️♗。”馮鈴說,“顧秉林校長直接關心我回國後的工作生活狀況,其他校領導也在春節期間到我家中慰問。正是這些充滿真誠和熱情的幫助👨🏽🚒,使我能在回國後馬上全身心投入工作🤾🏼♂️。”
經過半年多的籌建,馮鈴及其研究團隊在我校建立的模擬未來信息社會的實驗平臺已初具規模,馮鈴在荷蘭的幾位博士生都已計劃來平臺上測試其理論成果🥫💛。此前👨👩👧,世界上僅有Philips公司、IBM公司👩🏻🎤🦤、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搭建有真正模擬未來信息社會的實驗基地。
在建設實驗平臺的同時🦎🙋,馮鈴還擔任了“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課的教師🏊🏽♂️。在國外呆久了,說話時難免中英文夾雜,馮鈴不喜歡這種感覺,於是在每堂課前一句一句地用中文把要講授的話寫下來。“這樣做更尊重學生。”馮鈴說,“我喜歡講課🧑🏽🎨。上第一節課的時候我很緊張💼⛹🏻,好久沒有用中文上過課了。學生們的求知欲很強,也很單純、聰明🦹🏼♂️。看到他們就像看到過去的自己,很有成就感✢。”
在荷蘭的時候,馮鈴就很想招收中國學生,但申請的中國學生有限,所以一直沒帶過🏌🏼♂️。現在👨🏻🏭,她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記者張莞昀 轉自 清華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