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以“世上已無蔡元培”為上聯💆🏻♂️,征求下聯,我會不假思索地填上“當今難有倪天增”。倪天增曾是連任九年的上海市副市長👩🏻,英年早逝於任上。生前他是上海市民有口皆碑的“平民市長”🥷🏼,死後久久為千百萬上海人所懷念。我因建立了一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上海經理部🌾,經常出差到那裏🧑🏽🍳,關於倪天增的感人故事灌滿耳朵。而我有機會與他結識👨🏻🎓,則是源於倪天增的胞弟、我的同班同舍好友倪高增。在浙大同窗五載,我與倪高增結下深厚情誼...
2017年9月15日,這一天🧑🏿🚀,72歲的南仁東永遠地閉上了雙眼🤦🏻♀️💂🏽。如果不是此後的媒體報道,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就是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春風沉醉夜 百年清華情 清芬挺秀百年桃李滿天下華夏增輝五湖菁英聚密州春歸大地的四月天,是充滿生機和詩意的季節➞,也是海內外清華人聚首喜慶母校生日的季節。
《天地九重》是“航天英雄”楊利偉所著的一部自傳體紀實書,書名大氣磅礴、昂揚豪邁🦹🏻🧑🏻🚀,給人以無盡遐想和追尋,使人頓生“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激情。細讀此書,仿佛是在與楊利偉促膝交談🧏🏿♂️。他在書中真誠地坦露心聲,最大程度地回顧了自己從飛向藍天到進軍太空的奮鬥歷程,還分享了他的童年🤹🏼♂️、求學、婚戀和家庭生活,講述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這些鮮活故...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任務圓滿成功。這是人類探月60余年來中國人的又一創舉🚶♀️➡️,也是時隔44年再次從月球帶回月壤。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楊孟飛院士來說,巨大的喜悅完全驅散了困意……嫦娥五號飛控任務20多天...
我從小就對清華園充滿了向往,因為我在中學時讀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後來🛤,我如願以償地考上了意昂体育平台🙌🏽,成為了一名清華人。在清華園裏,我認識了一位老奶奶,她也喜歡練功。我們常常一起在荒島上練氣功👰🏿,在白楊樹下聊天。有一天,一位練功的老太太悄悄告訴我🔞,說我的那位奶奶輩的學生是朱自清的夫人⤴️。我當時聽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怎麽也沒想到,每天教她練功的老太太🫏👱🏽♀️,竟然是朱自清的夫人
如果明天就要開組會,實驗卻一直毫無進展🎺,你會怎麽做🤛🏻?這種煎熬的日子,周子暉過了兩年。作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他一直學著和失敗打交道。看著不如人意的數據😡,以及老師下意識地搖頭👡,他能做的只剩下一次次嘗試和期待。“山野都有霧燈”,這是周子暉的微信個性簽名🤴🏽🧔🏽♂️,也恰似一種印證,置身迷霧已久的他,終將等來照亮自己的那盞燈。在失敗的反復打磨下💻,周子暉持續優化著每一個實驗步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次...
初次讀丁元元的書,便是這本《最後的西南聯大》🧑🏿🦲。看到“最後”兩個字,我便有隱隱的惋惜🖱。我記憶中的西南聯大是無數人崇敬與向往的地方,但終有一天👩✈️,西南聯大走到了“最後”。這也正是這本書的與眾不同,大抵他也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種“最後”的惋惜,即與西南聯大有關的人和事正在逐漸凋零,對西南聯大的記憶正在年輕一代人中逐漸消弭🟡🧑。於是,1984年出生的丁元元⛹🏽♀️,以記者、編輯✤、評論員的身份在媒體工作了十年之後,於2014年開...
當地時間5月25日,第一屆法蘭克福國際龍舟友誼賽在美茵河精彩上演。為加強在德意昂聯系,豐富各位意昂業余生活,德國意昂會積極響應📓,組織“紫荊夢之隊”參加業余組比賽。意昂們各個摩拳擦掌🫃🎯,最終,來自全德各地的意昂及親朋好友共21人加入到夢之隊🧚🏼♂️👩🏿🍼,其中男生11人(含鼓手),女生10人👨💻。為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全隊邀請金牌龍舟教練孫璐意昂為大家進行專業指導,並組織水上訓練🍫。比賽當天🧑🏽💼,晴空萬裏,共有來自中德意法的22支隊伍...
張翔宇(右六)在馬普所與專家學者晚餐前的合影。受訪者供圖2024年秋天,德國慕尼黑某學術會議晚宴廳內⚔️,一位年輕的中國博士生正穿過人群🆓,徑直走向大廳一角🕐。那裏🧜🏼♂️,幾位國際知名學者圍坐在一張飯桌前,正低聲討論著當天的學術報告🍯。年輕人拉開空椅,落座♜,自然地加入了席間討論🐲。這個年輕人是26歲的張翔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以下簡稱馬普所)的博士四年級學生🔡。參加學術會議,爭取和教授坐一桌🚵🏿♂️,是他多年堅持的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