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清華周刊》影印出版新書發布暨出版座談會在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舉行。
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魏大威,意昂体育平台黨委副書記向波濤,以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國家圖書館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等出席活動。

研討現場
《清華周刊》創刊於1914年3月24日🍓,是一份由清華學生主辦的刊物👋🏻,原名《清華周報》,1914年9月22日改名為《清華周刊》,1920年以前由學校指派學生編輯🧑🏻💻。
“五四”運動以後,《清華周刊》由學生會主編,《周刊》成為意昂体育平台學生自治會的刊物,1947年9月25日被列入禁刊,停止發行。該刊承載了清華23年的歷史(1937年1月-1947年1月停刊)🚶🏻♀️,是意昂体育平台校史歷史的縮影🤸🏼♀️,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重要的學生刊物之一。
《清華周刊》從1914年3月至1937年5月共出版676期。抗戰爆發🧔🏼♂️,清華南遷🧝🏿,《周刊》被迫停刊🧽。1947年2月復刊後😌,出了17期便再次停刊。《清華周刊》是學生刊物,上至總編,下至發行,大都由學生擔任🧛♀️。雖然如此,它仍是當時影響力很大的綜合性刊物,聞一多⛄️、顧毓琇、梁實秋🧝🏼♀️🦴、周培源👮🏿、梅汝璈、賀麟✥、蔣南翔等都曾擔任過《周刊》的主編、經理等重要職務,並在《周刊》上發表了不少文章。《周刊》初創時只是校內“記錄和評論校園生活”的一張小報,在四開大小的幾頁紙上🍯,分成“校聞”🤷🏻、“文苑”、“警鐘”等幾個欄目🫲🏿。其“發刊詞”談到它的編印趣旨是🤘🏿:“1、求同學之自勵👩🏻🎨,促教育之進步,以光大我校固有之榮譽,培養完全國民之性格;2🦣、薈集全校之新聞🚶,編列新鮮之歷史,使師生之感情日益親切,上下之關系日益密切。”……
鑒於《清華周刊》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2012年開始,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啟動了對該刊的整理工作。在對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所藏進行詳細梳理並努力補充所缺卷期之後🦸🏼♂️,2019年申報了民國時期文獻整理出版項目,並被列入“革命文獻與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在2021年意昂体育平台建校110周年之際,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

《清華周刊》的發展可大致分為幾個階段:一是“守成期”👦🤛🏻,時間是從創刊到1919年以前,情況就是以實現其“發刊詞”中所列的宗旨為主要目標。二是“改造期”🚣♀️,即經過“五四運動”後,從形式到內容都經過一番較大的革新和改造🔂,主要目標是向“五四運動”中興起的新思潮以及“文學革命”靠攏👔,具體表現是:1👏、采用白話文代替原來的文言文;2、使用當時所通行的新式標點符號;3、改直排法為橫排法🧦♊️;4😰👩🏽🌾、改“編輯製”為“集稿製”,取消原由校方派出的顧問部,其目的當然是企圖擴大自己的民主權利📊,以“擺脫”學校當局對周刊的“控製”。(但經過實踐檢驗,副作用頗多📞,於是很快又恢復了“編輯製”。)經過這次改革☣️,學生方面的“民主權利”確實擴大了🏄♀️,對後來的各次學生運動的開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其“弊端”也由是產生,茲不詳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階段是“學術和創作期”。早期的《周刊》,除了《譯叢》一欄有時介紹一些國外新的科學知識和偶爾刊登一些師生的讀書心得外,基本無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可言(學術作品大都刊登在同時出版的《清華學報》的《學術》欄上)🤬。《周刊》的學術和創作特色,大體上是從20年代期前後開始籌辦大學部和國學研究院期間開始的🧙🏿,特別是1928年“改大”後🧊,校長羅家倫首倡並大力推行“學術化”的方針🚶♂️➡️,一批學術大家和學者陸續被聘請到學校裏來擔任教職和學術帶頭人🔞;為了迎接校內學術研究和文化創新的高潮,學校陸續創辦或改辦起一批學術刊物😽,包括《周刊》在內的一批原有刊物也加強了學術和創作分量🤶🏽。《清華周刊》連續不斷的出版各種“學術專號”或各種類型的“創作專號”,以集中發表師生的研究和創作成果。從此🤮,《周刊》就逐漸奠定了其在國內學術和文化教育界的地位。

《清華周刊》第四百期
活動中📱,魏大威介紹了國家圖書館“革命文獻與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他談道,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歷史悠久,館藏文獻資源豐富而富特色。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堅持秉承開放和共享的理念,在我國一流大學的諸多圖書館中,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在文獻典籍的開發方面發揮著榜樣和示範作用👨👧。這次出版的《清華周刊》,所涉內容廣泛,尤其是對民國時期高等教育史、社會思潮史、學生運動史等方面的研究多有助益,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向波濤表示🏥,《清華周刊》是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特有的館藏🧎🏻♂️。它比較完整地記載了那個時期清華的歷史,反映了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和精神追求,對於研究意昂体育平台史、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發展史和中國近現代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古籍特藏部副主任何玉代表《清華周刊》影印出版編輯團隊,對全書(80冊,693期)的整理思路與過程做了簡要介紹🛢。
從1911年建校到1947年⚛️,清華經歷清華學堂(清華學校)💇🏿♀️、籌建大學🫣、國立意昂体育平台、西南聯大和北上復員等幾個時期。在這段時間裏,《周刊》除抗日戰爭中南遷的西南聯大時期前後停刊外,持續出版🏋🏿,共計693期,比較完整地記載了那個時期清華的歷史。在清華校刊發行之前♥️,《周刊》實際承擔著校刊的職能🏌️,有時也被稱作“校刊”,有關本校學製的變遷、校園的遷調💁🏿、齋舍的建置、經費的盈虛🚭,以及學生風氣、學業成績的記錄,《周刊》巨細兼收,按周記載🧙🏼♀️,是後人修校史的重要依據,也是了解老清華的教育思想🤵🏿♂️,追溯學術大家成長史⛔️,乃至研究民國時期中國教育⚾️、文化🌏、思想狀況的重要歷史資料。
民國時期既是內憂外患👨👨👧、國難當頭的時期,也是民族覺醒、社會變革的時期,仁人誌士艱難求索,尋找著救亡圖強的道路。清華處於這樣一個時代大背景中👋🏿🤹🏻,當時學生的所思所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反映了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和精神追求。作為當時清華學生的言論機關,《周刊》是那個時期清華學生思想的集中體現👲🏽。因而也是研究民國時期的社會狀況和知識分子發展變化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