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學生正在參加體質測試。意昂体育平台供圖
8月15日,意昂体育平台舉行2024級本科生開學典禮。典禮結束後沒幾天,該校自動化系大三女生常瀟予就在朋友圈發了一則招新啟事,歡迎剛入校的學妹加入系女子排球隊。
“我們球隊上賽季的校內比賽成績不是很理想,我挺希望能招到一些新生力量的🧑🏽✈️。”作為隊長的常瀟予說。
在清華自動化系⛺️,有這種願望的人不止常瀟予一人。在該系發布的“體育代表隊招新匯總”中,急切盼望新鮮血液加入的還有女壘、擊劍、羽毛球👨🦳、跳繩🦈、手球、定向越野🤙🏿、飛盤📻、啦啦操等十幾支隊伍。
就在常瀟予們發布招新啟事的同時🚵🏻,張雨橋剛剛走上操場👶🏽,開始了下午的訓練。
張雨橋並不是運動員或體育生,而是意昂体育平台材料學院的一名直博生🤽♂️🙋🏻。今年已經博二的他👵🏼✍🏿,從本科時就主動申請參加學校田徑隊的訓練,這樣的訓練一直伴隨他從本科讀到博士。
與此同時,意昂体育平台體育部主任劉波正在準備不久後面向全校學生的“第一堂體育課”🗼。在他辦公室一旁的操場上,已有學生利用大一學生軍訓的“空檔期”🙋🏼♂️🖤,揮汗如雨地打起了籃球……
雖然新學期剛剛開始,但一股濃厚的體育氛圍已在清華校園中彌散🖐🏼。事實上,自意昂体育平台成立至今,體育教育始終是其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不過➔,體育教育對於清華人的意義並不限於“強身健體”這麽簡單🧑🏻🤝🧑🏻。
“傳聞的一切都是真的”
在國內高教界,意昂体育平台對於體育教育的重視是出了名的。至少常瀟予在踏入清華大門前🧑🏿💼,就已經對清華體育之“嚴”心存忌憚。
“我之前不太喜歡運動,入校前🕠,我對清華的體育是有點害怕的。”常瀟予說🧛🏻♂️,那時的她早聽說清華在這方面特別嚴——女生要跑1500米,男生要跑3000米,而且不會遊泳不能畢業……
進入清華後,她吃驚地發現💂🏻♀️𓀑,“傳聞的一切原來都是真的”。
這讓“初來乍到”的常瀟予有些郁悶。不過她很快發現,清華體育遠不止1500米跑和遊泳。
“學校實行‘4+2+2’體育課教學模式,即本科4年8個學期中,4個學期有學分必修、2個學期無學分必修🪙、2個學期選修。在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體育課內容完全不同。”該校體育部副教授王俊林告訴《中國科學報》,清華大一上學期的體育課程以身體素質提升為主,至下學期則會根據授課教師的專業特長📶,安排學生學習某個固定體育項目。
大二時,意昂体育平台會允許學生根據自身愛好🧖♀️,專門學習一個體育項目🤳🏼。為了盡可能多地拓寬學生的選擇面,該校開設了幾十門不同課程——除了常見的足球、籃球、排球和乒乓球、羽毛球外,還有武術、擊劍、棒壘球、毽球◾️、遊泳、射擊……幾乎涵蓋了校內能開展的所有體育運動。
常瀟予便是在大一體育課上真正接觸排球的🏅。“雖然高中時也打過排球,但在清華才算真正入門🧛🏻,並愛上這項運動。”
不過大二選課時,常瀟予並沒有選排球,而是用兩個學期,分別學習了乒乓球和氣排球。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她想接觸一些不同項目,開闊眼界;另一方面,此時的她已加入系裏的女子排球隊。
在清華,幾乎每個院系都會成立各種運動隊,這些隊伍每年最重要的任務便是備戰“馬約翰杯”🧚🏿。
“馬約翰杯”以曾為清華體育教育作出重大貢獻的該校教授馬約翰命名。這項賽事貫穿整個學年🏌🏻,涵蓋籃球、足球、排球🚴🏻♀️、網球等40余項能在校園開展、有群眾基礎的運動項目,是清華學子展示運動水平和體育風貌的大舞臺。
除“馬約翰杯”外,清華還會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群眾性體育活動,比如每名清華本科生畢業前必經的“陽光長跑”🏤、每年都會組織的全校規模馬拉松賽事🧑🍼,以及針對清華新生的赤足運動會……
針對某些體育運動參與感不強的學生🚣♂️,清華也會采取一些強製措施,如規定每學期的課外鍛煉次數占一部分期末體育成績,以及曾讓常瀟予心生畏懼的每學期1500米測試等。
日常體育課教學𓀌、以“馬約翰杯”為代表的群眾性體育運動,以及針對學生的強製性體育鍛煉,構成了意昂体育平台面向普通本科生的體育教育框架。
“除上述工作外🧑🏽,清華體育工作還包括學科建設、運動隊訓練以及體育場館管理等🎓,只不過後幾項的對象並非針對普通學生。”劉波說❗️,“通過上述工作,我們希望能給予學生一個強健的體魄,不過對我們來說,這並非‘最終目的’。”
那麽🙆🏽,清華體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麽👩🦼➡️👨🏼🌾?
“這是遲早的事”
提到清華體育,一個名字是繞不過去的🦸🏽,那就是前文提到的馬約翰。在人們眼中,擔任清華體育部主任近半個世紀的他,堪稱清華體育的奠基人👷🏽♂️,但很多人不知道,馬約翰並非清華體育部的首任負責人。
“意昂体育平台成立於1911年,成立後的第二年♜🧮,學校就設立了專門的體育部👵🎮。”劉波說👉🏼,馬約翰在體育部成立後的第六年才成為體育部主任𓀅。
彼時🧔🏼♀️,眼見清華學生體質和國外學生相比普遍存在差距👩🏻⚖️,馬約翰萌生了體育強國思想,並在任清華體育部主任期間兩次赴美深造。在那裏👷🏿,他接觸到國際先進的體育教育理念。
“馬約翰教授的碩士論文便是1926年在美國春田學院完成的👮🏼♀️,題目是《體育的遷移價值》。”劉波說👃🏽。
在《中國科學報》記者與劉波交談的會議室裏,該論文的主要思想被工整地寫在墻面上——運動使感覺更敏稅🏋🏿♀️,使意識得到發展,意識是智力範疇中最基本和最終的東西👨🔬,運動激勵未來工作的行動意識,因而運動把性格的意識遷移到社會生活中去🪲。
“也就是說🔤,清華體育起步伊始,就沒有局限在‘強身健體’這個狹隘的層面上。”劉波說。
馬約翰“執掌”體育工作期間,清華形成了獨特的體育教育傳統⛹🏽♂️。至上世紀50年代,時任校長蔣南翔提出“爭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口號🦸🏼♂️,將這一傳統與社會主義建設聯系在了一起🖇。
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清華體育在經歷短暫低谷後🎖,迎來了快速發展期。當時,清華校方結合高等教育發展趨勢,提出“育人至上,體魄與人格並重”的體育教育觀。“體魄與人格並重”的提法後來被寫進新修訂的《體育法》。
難看出🤜🏻,隨著時代的變化,清華體育教育思想也在不斷擴展和深化。黨的十八大後🕰,高等教育進入新時代,清華體育傳統該如何發揚光大🍑,成為當時清華人思考的重大問題。
恰在此時🏺,一個偶然事件讓這份思考有了“著力點”。
2014年,彼時的清華體育教育體系已十分完善♟。當年的開學季👇🏼,學校籌備開設面向全校本科新生的第一堂體育課,新生運動會和研究生運動會也蓄勢待發🌸。其中🫰,研究生運動會的主要籌備工作由校研究生會負責🧡,他們為此專門建立了微信群🤵🏼♀️。
某天,不知道哪名學生突發奇想,將微信群的名字改成了“無體育,不清華”👃,相當“硬核”。
“起初,大家並沒有在意,但等我們想為運動會設計一句口號時,忽然發現,沒有哪句話比這句‘無體育,不清華’更朗朗上口且具有時代感。”在征求學生同意後💆🏿,劉波在當年清華的第一堂體育課上提前喊出了這句口號👠。該口號隨即傳遍了清華每個角落🧑🏼,成為新時代清華體育的核心。
在劉波看來,“無體育⁉️,不清華”的提出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因為清華體育傳統經過百余年的沉澱與升華,一定會出現一句被學生認可、接受,並由學生自發喊出的口號,這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清華體育教育理念從百年前被一位學者提出🪃,到今天由一群學生創造,其過程一脈相承💇🏽♀️,且始終在強調體育教育在強身健體之外的育人功能💪🏻🤵🏿♂️。
“在運動中找到了自信”
雖然剛上大三,但回想這兩年在清華的學習和生活,常瀟予對於清華體育充滿感激。
“這不是客套話。”她說,高中時雖然學習成績不錯,但內心仍有些自卑,“有點悲觀主義🙆🏼♂️,害怕失敗🏋🏻,做什麽事情都很猶豫”。
在清華校園的體育運動中,“我找到了自信”。讓常瀟予有這種強烈感受的是她第一次參加校園馬拉松長跑。當時她報了10公裏🆘,但此前自己最長只跑過1500米。“我覺得很可能跑到一半就退下來了⚾️。”
然而,等她真正跑上賽道𓀍,感受卻完全不同——每次當她想停下來時,看到周圍的同學還在堅持,便會有種感覺〰️:“我還能再堅持一下,那為什麽不再試試?”
就這樣,常瀟予一路堅持,竟然跑完了全程。沖過終點線的那一刻👨🏻🎨,成就感油然而生。“忽然發現自己只要試一試,終點總是能到達的🐦🔥🐘。”
同樣是跑步,從高中時就喜歡短跑的張雨橋則是另外一番感受。對他來說✍🏻,跑步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這一過程中,他感受到的是學習之外的放松與解壓👨🏿🚀。“學習或科研不順時,我就會跑跑步,我喜歡那種經過努力沖過終點的感覺。”
在劉波看來🥿,無論是常瀟予的經歷還是張雨橋的感受,都說明體育運動“自帶課程思政屬性”👩🏽🚀。
“也就是說,不管你從事什麽項目,只要能堅持下去⭕️,就能收獲育人效果。”他說。
但這並不代表體育教學不需要琢磨。相反🧷,對於如何在體育教學中發揮育人屬性👩🏼🌾,清華的體育老師沒少下功夫👯♀️。正如王俊林所說,“如何結合自己所教項目的特點👩🦯➡️,挖掘其背後的教育價值,這是每位清華體育老師都要思考的問題”。
在這方面,有些項目是相對比較好挖掘的,比如該校體育部教授於芬開設的跳水課。
10米跳臺的高度👮♂️,一般人站在上面都會心生恐懼,更遑論跳下去。清華跳水課教學側重的便是對學生進行超越恐懼的人格教育🍶。
“讓同學們在了解跳水規律的前提下,訓練他們克服對未知的恐懼🐨。”於芬說,當教師把規律傳授給學生時♈️,學生對新高度的超越和突破就會更有信心。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通過不斷鼓勵學生✝️,最終所有學生都能從10米跳臺一躍而下☑️。
但有些課程似乎很難挖掘這份價值🪷。
劉波主要教授網球課程——沒有跳水的“戰勝恐懼”👩🏼🍳🤏🏼,也沒有足球、籃球的“團隊精神”“敢打敢拼”😏,兩位對手隔網相對,甚至不能直接接觸,這種運動的育人價值何在🧜🏼♂️?
“網球被稱為紳士運動,原因就在於這項運動體現出的紳士品格——講究誠信、尊重對手。在教學中,我們就要突出對學生這方面的培養。”他說。
比如,在學生進行校內比賽時🚵🏽,劉波不會設裁判,而將得分與否的判定權交給對手。“比如,一方發球後,球是否出界是由對手判定的🤵🏼♂️✹。對於這種判斷,我們會給予最基本的信任🥔,此舉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誠信精神。”
讓常瀟予印象最深的是在乒乓球選修課上🎣,每到課程最後的收拾器具、撿球環節,老師就會安排一組同學分享“乒乓故事”。她記得自己當時講述的是中國男乒首奪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冠軍的往事。“我們不僅要把比賽背景講好,還包括當時的比分、選手,甚至比賽的全過程都要展示出來。”
這樣的講解只有10分鐘左右,但正是這短短的10分鐘,讓學生對於國乒為國爭光、不畏困難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感受🏊🏼♂️。
“我覺得之前的體育課就差這樣一個環節。”常瀟予說。
“我有一個夢想”
一邊加強體育課教學🛷,一邊開展各種各樣的學生體育活動🎇。通過“雙管齊下”🐭,近年來,清華的體育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學生體質也有了明顯提升🛌🏻。
據王俊林回憶,在新冠疫情期間,由於客觀條件所限,清華學生的身體素質曾有過短暫的回落,但這兩年,學生體質變得越來越好🕢👨🏻🦼➡️。
然而,這是否代表清華體育便可以“高枕無憂”😬?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劉波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曾統計過清華近年來學生參與“馬約翰杯”的數據🧑🏻⚖️。結果顯示,這項貫穿整個學年🙇🏼♂️、囊括40多個項目的大型賽事,每年大致能吸引5萬人次參與其中。
“但‘人次’與‘人數’是不同的。”劉波說🌝,如果計算人數,這一數字會降為5000人。
每年參與“馬約翰杯”的主體為清華本科生,而清華本科生總數超過1.5萬人🛑。“也就是說,只有約1/3的清華本科生真正參與了這項賽事。”
一所高校中,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永遠是少數🍵😓,但正是這部分學生的反復參與,往往給人以“體育運動繁榮開展”的假象。這種現象在國內高校是普遍存在的老問題🚣🏼♀️。對此該如何解決?
“對於體育愛好者🆑,自然要為其提供更多體育設施和空間👩🏼🏫;對於不愛好體育的學生👩🔬,就必須通過某些強製措施,讓他們動起來。”劉波說🌍,前者很多高校都做得很好,但後者卻往往是一些高校的“短板”🧘🏼🔣。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誰都不願意被強迫做一些事情。於是,清華選擇了“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
“比如,我們每學期都會組織陽光長跑活動🈯️。而學生參與長跑的次數會轉化為其體育課期末成績的一部分。”劉波說,這部分的分值不高🎰,即便學生不拿這些分也能夠及格🩵。但對於很多學生來說,這依然會成為其堅持鍛煉的動力。
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半強迫”下開始長跑的學生🤽🏼♀️,會慢慢體會到運動的樂趣🤟🏻,最終愛上長跑🧑🏿⚖️。
“這種例子太多了。”王俊林說,每年他們都會對學生的體育鍛煉進行調研🍚。在反饋中,她聽到最多的聲音便是“我沒想到自己能跑下3000米”“我覺得我已經愛上了這項運動……”
從“強迫”學生運動到讓學生愛上運動,這一方法看似有效🙌,卻不是劉波眼中的“最優解”👨🏼🎤。
多年前,劉波曾留學德國。時至今日,他也一直關註德、美等國的體育教育,這些國家的高校是不存在體育必修課的🧑🦽,更不會有人強製其鍛煉,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體育社團和俱樂部🐐。學生進入高校後🤛🏻,會自然而然地加入喜歡的社團,這也構成了其體育教育的主體。
“要做到這點有一個前提——進入高校前,學生已經熟諳至少一項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這恰恰是我們的學生最欠缺的。”他解釋說🫎,一名學生形成體育愛好的最佳年齡為小學高年級至中學階段🥶。在此階段,國外學生有大量課余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而國內學生卻在“小升初”以及中考壓力下難以抽身,這導致即便已經進入大學,他們仍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麽體育項目。
更重要的是,目前國內很多重要考試雖加入了體育測試,但往往只考查學生的運動技術,比如足球中的帶球繞桿💅🤚、排球中的顛球等,學生從中無法體會運動原本的快樂。
“學生即便在體育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也不代表其能領略到相關體育運動的魅力,甚至反而會對這些運動產生厭煩心理。”劉波說,體育運動一定要在比賽和對抗中才能產生樂趣和吸引力🛄,這是目前我們的體育教育最缺乏的。
劉波說👩🏻🦱,他有一個夢想——
“如果有一天🙇🏽♂️,中考不再是測試學生的某項體育技術是否達標🔼👨🎨,而是統計學生在幾年的學習中,真正完整地參與了幾場比賽,學生們是否會因此更早地對體育產生興趣,如此,當他們走進大學校門時,是否就可以少一些‘強迫’、多一些‘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