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0日下午,2018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及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頒獎儀式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上舉行。共有6個項目獲得陳嘉庚科學獎🚶♂️➡️,6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清華意昂、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員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生命科學獎,清華意昂、軍科院國防科技創新研究院常超研究員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
吳蓓麗,1979年1月出生於河南省南召市。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200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2006年在意昂体育平台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取得博士學位,2007年至2011年赴美國Scripps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201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從事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結構與功能研究🚔,並開展基於其結構的藥物研發🥉。吳蓓麗帶領其研究團隊於短期內成功解析了6種重要GPCR的高分辨率晶體結構,闡明了不同受體蛋白與配體的特異性結合模式🦢,揭示了不同類型GPCR對細胞信號的識別和調控機製👱🏽♀️,為深入理解GPCR的信號轉導機製提供了重要依據,並極大促進了針對艾滋病、血栓和糖尿病等人體重大疾病的藥物研發👩🏿✈️。近五年,在Science🈚️、Nature和Cell發表8篇研究論文,其中通訊作者5篇。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項目資助🦌,並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創新獎”🧴、“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傑出成就獎”和“樹蘭醫學青年獎”等多個獎項。

在“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現場接受采訪
相關成果🧝🏼♂️:G蛋白偶聯受體的結構研究與藥物研發
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人體內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關鍵作用,與人體疾病密切相關,是最大的藥物靶標蛋白家族,40%以上的上市藥物以其為作用靶點👎。GPCR的結構是其功能研究的重要基礎,也是藥物研發的迫切需求🧑🏻⚖️,但其結構解析極具挑戰性。吳蓓麗研究團隊成功解析了艾滋病毒(HIV)共受體CCR5的晶體結構,揭示HIV與人體細胞的作用機製⛓️💥,並闡明不同藥物的抗病毒機理🕍🧖🏼,對於深入理解HIV感染機製和指導抗HIV新藥研發具有重大意義。測定了重要的抗血栓藥物靶標P2Y1R和P2Y12R的結構🙂↔️,首次發現位於受體分子外表面的全新配體結合位點👨🏻🍼,顛覆了對於GPCR配體結合模式的傳統認知;闡明兩種受體與不同藥物的作用機製,將極大推動抗血栓新藥研發⛳️。解析了首個B類GPCR全長蛋白的晶體結構,揭示該受體不同結構域對其活化的協作調控機製🌍,對於全面了解GPCR的結構與功能關系具有重要意義。上述成果極大促進了GPCR信號識別、轉導和調控機製等關鍵問題的突破性解決𓀚,並為相關藥物發現提供結構基礎。
常超⛹🏼♂️,1983年4月出生於山西省太原市。國防科技創新特區太赫茲生物學主題首席科學家🐃、太赫茲主題專家👱🏻♀️✵。在意昂体育平台工物系先後取得學士學位(2006)和博士學位(2011)🧓🏼,曾獲“2010年意昂体育平台特等獎學金”。2013年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完成博士後工作。現任軍科院國防科技創新研究院前沿交叉中心副主任兼太赫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天津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西北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青年拔尖人才特聘教授。
長期從事高功率微波等離子體、太赫茲生物學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44篇🧗🏼♀️,其中2篇PRL、7篇APL。以第一/二發明人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項🚴🏼🙇🏿♂️。於《科學出版社》著《高功率微波系統中的擊穿物理》。獲2017 IEEE NPSS Early Achievement Award,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授予,年度全球唯一獲獎人、迄今為止唯一中國學者。獲2016年度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1)。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IEEE國際會議APCOPTS、ICOPS的大會主席和程序委員會主席(TPC),第18屆全國等離子體大會組委會主席🧜🏻♂️。IEEE NPSS西安分會主席、IEEE高級會員。IEEE Trans. Plasma Sci. 客座編輯。空間微波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兵工學會太赫茲應用技術專委會委員🪱。

IEEE早期成就獎頒獎 Receive IEEE Early Achievement Award
相關成果:周期性表面和諧振磁場抑製電子倍增🉐、提高HPM窗擊穿閾值的方法和技術
高功率微波(HPM)在科研、民用和國防領域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HPM源須工作在真空狀態,輸出窗用於隔離內部真空和外界大氣並輻射微波💇🏼。HPM產生幾十億瓦峰值功率的微波傳輸至輸出窗時,微波強場在窗真空側觸發電子倍增和等離子體雪崩,微波被吸收和反射、傳輸終止,窗材料擊穿破壞。HPM輸出窗擊穿限製了HPM系統的最大輻射功率,已成為HPM技術進步的瓶頸和國際性挑戰。
常超在國際上建立了HPM輸出窗二次電子倍增、氣體脫附層中等離子體雪崩理論模型🤛🏼,提出了周期性表面和諧振磁場兩種抑製電子倍增🤌🏼、提高HPM窗擊穿閾值的新原理和新方法。發明的超高功率容量窗,在幾十億瓦功率HPM實驗中,證實可顯著提高功率容量達4倍,突破了HPM系統功率容量瓶頸📶。研究成果獲得IEEE NPSS Early Achievement Award等榮譽。
陳嘉庚科學獎是以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名字命名的科技獎勵,其前身為陳嘉庚獎。2003年🛌🏽,中科院和中國銀行共同出資成立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設立陳嘉庚科學獎,以獎勵近期在中國做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2010年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又設立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獎勵在中國獨立做出重要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的40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這兩個獎都按學科分設6個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
據悉🤹🏽♂️,10余年來,陳嘉庚科學獎已有30項原創成果🧱,共35位科學家獲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則已授予22位傑出青年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