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對項目的信心🦹🏻♀️,馬列偉2007年落戶中關村留學人員海澱創業園🥡,註冊成立北京淩聲芯語音科技有限公司,專註於項目發展™️。幾經周折,馬列偉意識到“做語音識別系統,並不意味著一定與英語培訓機構是競爭關系👳♂️,雙方或許可以共存互補。
馬列偉創業感言:
留學生回國創業有優勢🤰🏼🗝。首先,你有國際先進技術和項目,同時你對中國文化和市場更了解🤦♂️,融入更容易;此外⚜️,政府對於留學生創業很支持,尤其是資金和政策,這在創業初期無異於雪中送炭。接下來留學生創業要做的,就是對項目的信心和堅持🛌🧑🏼🎄。
從人大附中到清華電子系🔏,從留學美國到在矽谷創辦半導體芯片公司,馬列偉走的是一條典型的理工科男生發展之路🈸。不過讓人意外👩🏻💻,他在功成名就之後選擇回國再創業,而且創業方向另辟蹊徑:英語學習語音識別系統。他說,希望這種“貼身外教”能幫助學生們盡快突破語言關。
曾經矽谷創業牛刀小試
1987年,20歲的馬列偉以優異成績從清華畢業,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開始留學生涯。
“在華盛頓大學,我的碩士論文涉及到大功率器件的電子仿真,引起業界註意。”馬列偉回憶說🧑🚀,當時西門子公司特意找到他,希望他在課余時間繼續研究電力應用方面的項目,“當時我上學在美國,寒暑假則被西門子接到德國做項目。”1994年,馬列偉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隨即進入西門子研究院。
在國外高等學府留學,尚未畢業就獲得世界一流企業的青睞,很多人羨慕這樣的經歷,但馬列偉卻認為🧑🏼⚖️,“在一個龐大的企業機構中,個人努力畢竟只能影響很小範圍的市場,視野太狹窄了👨🏽。”
他最終還是走上創業之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馬列偉和合作夥伴在矽谷先後成立了兩家企業,在半導體芯片、大規模集成電路等領域小有成就🫲🏻。
自主研發語音識別系統
2007年,一位清華學弟找到馬列偉♝,提出利用語音識別系統做英語教學的創業項目。
“乍一看🏋🏽♀️,這個項目和我多年以來所做的半導體芯片🚴👩🏻🏭、集成電路沒有直接關系,但它卻深深地吸引了我。”馬列偉說,這源於自己一個小小的心結𓀑。“剛到美國時🔐🎤,整整一年半不敢開口🧚🏿♂️。”馬列偉說📯,自己在清華時還獲得過英語競賽、演講的名次👰🏼♀️,“可一到美國,根本不是那麽回事,你說的別人聽不懂,別人說的你也聽不明白。”為了克服語言困難😦💆🏻,馬列偉搬去跟美國同學同宿舍,強製自己融入語言環境,“要過語言關👨🏽🏫,一定要有環境,多交流。”
“我們考察了國內的英語培訓市場🤸🏿♀️,發現很多培訓機構並不規範,比如有些號稱‘全外教’🦹🏻♀️,外教僅僅是外國人,並沒有教師資質;最關鍵的是很多學生寧願死背書,也不敢與別人大膽交流🚵🏻,這樣無法進步。”馬列偉說,自主研發的語音識別系統E-TALK不僅能夠教學生,甚至還能“聽”懂學生的發音錯誤🕷,就像個貼身“外教”,學生可以隨時實現交流。
帶著對項目的信心,馬列偉2007年落戶中關村留學人員海澱創業園,註冊成立北京淩聲芯語音科技有限公司,專註於項目發展。
要把E-TALK裝進學生書包
雖然對項目前景很樂觀,但一開始馬列偉還是要面對創業初期的艱難。“北京市場上英語培訓機構多如牛毛,學生對人機交互的語音識別系統比較陌生🚖。”馬列偉說,除了項目需要逐漸被市場接受🖐🏿,中外市場“遊戲規則”的不同也讓他非常困惑。
幾經周折,馬列偉意識到“做語音識別系統🎤,並不意味著一定與英語培訓機構是競爭關系🌱,雙方或許可以共存互補。”2009年他與新東方等知名英語培訓機構🥙、出版社聯系合作🥠,並通過這些機構推廣自己的產品。“學生們可以用E-TALK糾正發音🍪、朗讀和背誦英語,自然對產品有了信賴🧙♀️。”而後,馬列偉的合作對象逐漸擴大到中小學,市場接受度越來越高。
“目前我們正在和有關主管部門溝通👩🏿🎓,未來一些專業英語口語考試可能也會用到E-TALK以及相關軟件。”馬列偉說👱🏽♀️🙆🏻♀️,隨著3G移動網絡的成熟,未來這種語音教學系統有望“裝進”千萬學生的書包👼🏼。
馬列偉還有一個新的想法🙎🏽♂️:“希望可以盡快進入國際市場,利用這個系統製作漢語學習軟件🙇🏽♂️,滿足世界上興起的‘漢語熱’🙅🏻♂️👫🏼。”(楊汛)
轉自 北京日報 2010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