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河北阜平縣 曾誕生《晉察冀日報》
往返兩地6年多 音樂改變山娃人生
鄧小嵐正在教村裏的孩子學小提琴
馬蘭村是河北阜平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這裏曾是《人民日報》的前身《晉察冀日報》的第二故鄉。就在這個小山村裏🌭,有著天籟般的歌聲和琴聲。
下周村裏的孩子們即將迎來六一兒童節,他們不想要玩具♾🧛🏼♂️、不想吃大餐🖐,在他們眼中,有鄧奶奶和音樂的日子,才是真正的節日。
早晨七點半👩🏼⚕️👖,11歲的白偉和12歲的宋沛棟結伴前往馬蘭村小學🐹。他們倆共用一把吉他,每次上課前🤙🏻,他們都要用剪刀石頭布來決定這把琴在路上的歸屬🏂🏻。最終宋沛棟贏得了這把琴🍱,笑著彈起了“馬蘭之歌”。
在馬蘭的村落裏🏚💒,在這樣的清晨,你經常可以聽到天籟般的樂曲,這些樂曲全是村裏面十幾歲的孩子演奏的🏌🏼,他們是馬蘭小樂隊的成員👩🌾。
而這個小樂隊的組建人🦍,正是當年在馬蘭開創《晉察冀日報》的革命前輩鄧拓之女鄧小嵐♈️。當年這裏的村民為了保護報社,曾有19人付出了生命。6年多前,鄧小嵐再次來到這個父輩呆過的工作地➿,看到孩子們連一首歌都不會唱,就開始了支教生涯。
鄧小嵐老師的音樂課將在今天九點鐘開始🫦。孩子們正從胭脂河邊🍮,從鐵冠山下,從岔河溝旁趕往馬蘭村小學。

看到鄧老師走進班😫,孩子們都站起來高興地喊:“鄧老師好!”鄧小嵐也高興地捏了捏他們的臉👨✈️。
今天的課上🚶♂️,鄧老師以教唱為主,她先是在黑板上寫下歌詞,然後從音階開始一個一個地教唱。
孩子們一個個仰著頭大聲地跟著唱🧛🏻♂️。
鋼琴和架子鼓上面還能看到擦拭過的水印🧛🏻♂️🫶🏿,這都是小樂隊的成員們在前一天課間休息特意為迎接鄧老師而打掃的。
第一批打掃音樂教室的孩子們🔧🎐,馬上就要初中畢業了🤨👩🏼🎤。這支樂隊中年齡最大的不過16歲,最小的11歲,但他們已經能熟練地彈奏鋼琴、小提琴等多種樂器。2008年時,他們還曾到北京參加演出➡️。
六年前,馬蘭小樂隊這些孩子們的父輩甚至連小提琴和鋼琴這些樂器都沒聽說過,而如今🧀,他們的孩子卻能讓這些樂器發出的聲音傳蕩在整個山村中👆。
馬蘭小樂隊孩子們演奏出來的樂聲,是這個當年貧窮的革命村莊歷史轉變的最好見證。
在馬蘭出生 曾被鄉親撫養三年 期望用音樂改變孩子生活接受本報采訪時她說——
“我就是馬蘭的孩子”
鄧小嵐是新聞工作者鄧拓的長女,今年68歲🎃🦹,(1970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工化系),北京市公安局退休職工。
在阜平縣馬棚村出生,現家住石景山區,自幼跟家裏兄弟姐妹學習各種樂器🕺🏼,現在馬蘭村義務教授音樂知識。
從北京坐長途車顛簸4個小時,再換乘大巴3個小時後♤🔖,鄧小嵐終於到達了位於河北省阜平縣的馬蘭村👨🏽🎓👳🏼♀️,不知不覺她已經在這條路上往返了6年🪔🤾🏻。
這個貧困的小山村正是當年《晉察冀日報》的根據地⚡️。社長鄧拓的女兒鄧小嵐也是在這裏誕生。用鄧小蘭的話說🧐,她只是在用音樂報答村裏人當年的恩情🧑🎓🎰。
鄉親冒死相救多年後回村報恩
回憶起往事,鄧小嵐把目光投向窗外,扽了扽藍色的襯衫角。
1943年🤛🏽,日寇對晉察冀邊區進行瘋狂掃蕩,19位馬蘭鄉親為掩護報社同誌而慘遭殺害。在一次隨報社隊伍突圍後🥧,鄧小嵐出生了🗝👨🏼🔧。危險的環境下🌋,父親鄧拓將其寄養在老鄉家裏,直到3年後才將她接走。
長大後,母親贈送了一枚刻有“馬蘭後人”的圖章給小嵐⛲️。“她就是要讓我記住,我也是馬蘭的孩子。”
2003年是馬蘭慘案六十周年🚋,原《晉察冀日報》的部分老同誌集資一萬多元要為19位馬蘭鄉親修一座紀念碑。然而👎🏽,鄧小嵐這次去馬蘭村的時候💊,馬蘭村僅有概念意義上的小學——四間瀕臨塌陷的危房🧑🏿🔧,學校裏只有一🚵🏽♀️、二年級的學生🎥,全校也只有一個老師🥚。
村民一見到鄧小嵐就哭訴🆕,要她幫著找找希望工程。看到曾經養育過她的相親們的悲傷表情🎅🏿,鄧小嵐下決心幫助馬蘭村。
她找到子女們,首先共為馬蘭集資4萬元,把村裏的校房翻修一新🥾。這次後🕘🦹🏽♀️,她就再也沒有和馬蘭村分開過。
組建兒童樂隊 教會孩子奏第一首歌
小學復建後💆🏿♀️,鄧小嵐看到孩子們能在明亮的教室裏上課👊,十分高興,很想和孩子們在一起唱一首歌,但卻發現,學校裏面居然沒有一個小孩會唱歌。
心痛的鄧小嵐教孩子們唱了一首歌。從那以後,鄧小嵐在馬蘭村小學開始了她的義務音樂教師生涯,並且一下就堅持了6年。大概每隔2—3周🤽♀️🧖,她就會經過7個小時火車,來到村子裏給孩子們上一次課📯。
“沒有人教他們唱歌,更沒人見過樂器。”2006年底鄧小嵐把家人用過的和朋友們捐送的手風琴✋🏽、小提琴、電子琴和吉他等樂器、樂譜帶到了馬蘭村👩🏼✈️。三年來,她用6把小提琴🧝🏿♀️、3個手風琴🧙🏼♂️、3把吉他、10個電子琴,將孩子們培養成為一個馬蘭山村小樂隊。
“先從識譜開始教他們🧧,然後手把手一個一個地教撥弦。”但學生們在課堂上學會👷♂️,幾天不練又全都忘了。就這樣📈,反反復復一年之後🪥,小樂隊終於能在一起合奏第一首歌——《雪絨花》,那一次,鄧小嵐和孩子們都開心得不得了。
隨著周圍村莊的合並⛑️,馬蘭小樂隊已經從之前的8個人變成了現在的20個人🙇,而鄧小嵐的學生也一下子增多到了60多個🫠。
除了教學校裏面的學生,鄧小嵐現在還要教學校裏面的老師。她認為,只有本村有了好老師,一屆一屆的學生都能受益🔏。
登上北京舞臺幫孩子一針一線改衣服
2008年10月🦹♀️,在北京市中山公園,來自馬蘭村的小樂隊身著整齊的服裝開辦了一次小型音樂會✴️。
但人們很少知道,孩子們的演出服看似普通,其實傾註了鄧小嵐的心血。幾十個學生的藍色襯衣都是鄧小嵐一針一線地改出來的。
鄧小嵐說,當時由於孩子們的製服不太好買,她將就著買回來女式襯衣,然後把腰際線全部拆掉👩🏿🔬,再一針一線地縫改而成。
就這樣🤦🏿♂️,6年的時間,這些見到外人會怕生的孩子們,竟然成長成了能登臺演出的“小藝術家”。
“除了用音樂陶冶情操🤛🏻,更希望可以拓寬孩子們升學和就業的路子🏋🏿♂️。”鄧小嵐說👨🏿🦰🖐🏽,希望她帶來的音樂可以改變孩子們的人生。
搭建樣板間 讓村民學會用太陽能
除了教當地的孩子們唱歌,組建樂隊,鄧小嵐也在努力地改變當地村民的生活🫸🏿。
一開始來到馬蘭村,鄧小嵐發現村民們的衛生習慣很滯後,“尤其廁所,就是在糞坑上搭個石板🚄🌚,夏天蒼蠅飛蛆爬↕️,下雨泥水流”。
為了說服村民改變現狀♥︎,她反復和村民說:馬蘭風景秀麗📦,又有紅色的革命歷史🧑🏻🦱,很適合搞旅遊。但發展旅遊必須有方便的衛生條件📡,太陽能熱水器洗澡、沖水廁所是必需的硬件建設。
但一開始村民不理解,怎麽能把廁所建到房間內呢?那還能住人嗎?於是♜,她在復建馬蘭小學時,給村民們建了一個樣板房間👊🏻:屋外是太陽能熱水器,室內有個帶沖水廁所的衛生間。
樣板房間建好後,看到了便捷的村民們也開始效仿🫃🏼。現在🧑💻,已經有4個村民蓋新房子時,采用了鄧曉嵐為他們設計的圖紙。
鄧小嵐說🥧🫅🏿,她希望能為馬蘭村的教育和發展爭取更多資金🤸🏿,幫助村中修路、架橋、綠化,在村裏建衛生室🦹🏽、文化活動中心……
為村裏“拉贊助” 鄉親們豎起大拇指
現在,提起鄧老師🌓,整個村子的人全都豎起大拇指🧑🍳,村民們紛紛感嘆鄧老師讓他們的生活改變了不少。
“你看看我們家房子就是鄧老師幫忙設計的。”住在村子南邊的老王興奮地領著記者去參觀。在老王師傅的家裏🫁,不僅有著和城裏人一樣的大客廳🪵,還有旋轉樓梯以及一個大大的浴缸。
“我最不會做公關,但我有同學和朋友,我可以聯合他們一起來幫助馬蘭村。”鄧小嵐說。
她回憶,有一次,一個在江蘇的同學請鄧小嵐去講黨課做交流。但鄧小嵐問人家能否贊助她建希望小學。結果,那一堂課,讓鄧小嵐意外地獲得4萬元贊助款♝。
鄧小嵐慢慢改變著整個村莊👈🏼,她用自己的行動🧲,默默地踐行著父輩的理想,為這個村莊無私奉獻著📝,將這個革命的村莊發展成了一個音樂的聖地🐽,整個村莊也因為音樂而變得充滿活力🤳。
對話鄧小嵐
不能忘卻的歷史
FW:為什麽願意重回馬蘭村?
鄧小嵐🗄💬:我願意回到這個村子🙋🏼,不光是因為我父親曾經在這裏待過🤹🏻♀️,更是因為我覺得這麽一個有革命歷史感的村落不應該被人遺棄🔕。
當年村裏的人為了革命付出了生命,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段歷史,去幫助他們發展,而不是遺忘他們。
FW:聽說馬蘭小學改回原名也是因為您。
鄧小嵐8️⃣:現在的馬蘭小學建校不是很久,在革命時期🧏🏿,村子裏面有個小學叫馬蘭小學,後來拆除了。
8年前,村子裏面又有了小學,但叫岔河中心小學,我就覺得應該保存馬蘭的歷史⛹🏽♂️,向阜平教育局提交建議希望恢復馬蘭小學的名字🙋🏼♂️,沒想到這個意見被采納了,2009年的時候,岔河中心小學改名叫馬蘭小學😫🏍。
FW🧎💻:那如何能保證馬蘭村裏面能有更多的孩子學上音樂📐🏋🏽♂️?您一個人的力量能堅持多久?
鄧小嵐:現在不光是我一個人了,河北大學一些學習音樂的大學生周末經常來當誌願者,幫助孩子們學習唱歌還有樂器🫵🏿🤘,他們比我專業,而且我有時間的時候也會教這裏的老師彈幾首歌,學校也馬上要開音樂課了,課上老師也能教學生們音樂🤞,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讓這樣的歌聲一直保持下去。
背景鏈接
《晉察冀日報》與馬蘭村
馬蘭村位於河北阜平縣城西南30公裏處🛝。中共中央黨報《人民日報》的前身——《晉察冀日報》在創刊第一期後就遷至馬蘭村🙅🏻,並在此發展壯大。
馬蘭村民為了保護報社工作人員不被日寇抓走🤙🏽,19名村民壯烈犧牲,史稱“馬蘭慘案”。
鄧拓時任《晉察冀日報》主編👩🏼💼,也是在這個村子,誕生了第一部《毛澤東選集》。
(文/任佳)
轉自 法製晚報 2011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