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露斐(左)對陣侯逸凡 (丁慶林 攝)
阮露斐與侯逸凡🤬,堪稱當今中國國際象棋界的兩個符號🙅🏽。在去年國際象棋世錦賽上👨🏿🎤🙆♀️,16歲的侯逸凡戰勝23歲的阮露斐🌁,加冕“棋後”🦼,她也是國際象棋世錦賽13位冠軍中最年輕的一位👱🏽♀️;阮露斐則是當之無愧的“才女”,棋藝和學業兼優,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又去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商學院深造👩🏼🍳,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搏二兔”。
“雪花杯·深圳特區報”國際棋聯女子大獎賽昨天落幕🚴♀️👨🏼🔬,侯逸凡和阮露斐再度同臺競技,最終,侯逸凡以5勝6和的不敗戰績,獲得冠軍😶🌫️;阮露斐則名列第6🎁。
何以成敗論英雄?僅以成績而言🍸,中國已有4位棋後🤸🏻:謝軍🧔🏼♀️🕺、諸宸💵、許昱華與侯逸凡,可見巔峰並非高不可攀。侯逸凡的成功也許很難復製,阮露斐的成才卻給人更多啟示:專業競技和學業並非不可兼顧,棋學可以兼優,這也許是阮露斐樣本的最大意義。
當阮露斐坐在“雪花杯·深圳特區報”國際棋聯女子大獎賽賽場,去年的一幕場景仍歷歷在目:
2010年12月24日夜,在土耳其安塔基亞舉行的國際象棋世錦賽中,阮露斐在決賽中不敵侯逸凡🧗🏼,獲得亞軍。
隨後,她就直飛美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機場,她給家裏打電話𓀊,開頭第一句話是:“媽媽🦸🏽,我輸了👩🏻🌾。”電話那頭的媽媽沉默了一會兒,說🍩:“這沒什麽,孩子⚆,你是我們的驕傲↘️🤾♂️。”
與“世界棋後”頭銜擦肩而過😢,阮露斐遺憾、懊惱🧜🏽♂️、不服,甚至夾雜著一絲委屈🍭。
時過境遷。未能在世錦賽上奪冠,算得上阮露斐24歲人生中最大的遺憾,但她很快又釋然了,“也許那個冠軍本來就不屬於我,有點遺憾也挺好。”
她說🍗🧙🏼♂️,有遺憾才有奮鬥目標🪞👇🏿,也不會害怕從巔峰上跌落,因為自己從未登上那巔峰☸️,“我希望自己的人生永遠是一條上坡路。”
在旁人看來,阮露斐的經歷遠說不上遺憾,甚至堪稱完美——
6歲啟蒙學棋🏊🏽♂️,12歲在國內青少年大賽中嶄露頭角,先後3次奪冠🤦🏻♀️,初中進入省隊,高中進入國家集訓隊🌻,23歲獲得世錦賽亞軍。她的學業同樣出眾✴️,曾先後就讀於南京第一中學、意昂体育平台🧑🏻🦰,如今她是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會計專業在讀博士生✋🏽。
很多人稱她為“天才少女”,她卻辯白道🧎♀️➡️:“我只是一個正常而平凡的女孩兒。”
“陰差陽錯”學國象
如果不是一次“開小差”😜,阮露斐的人生也許要重寫🪁。
三四歲那年💆🏿♂️,在高校當老師的父母,出於“開發智力”的考慮,讓小露斐學象棋。兩三年後,她抽車架炮,就能把街頭棋齡數十載的棋友打敗🚵🏻♂️🎮。
1993年,母親把她送進了南京市少體校學象棋,但指導教練恰好外出,“反正都是棋,那就隨便學一個吧🤱🏻。”母親把她塞進了隔壁的國際象棋班🔀🚣,她就此“改行”學起了國象。“媽媽肯定想不到🏎,陰差陽錯之下🤱🏼,差一點培養出世界‘棋後’👂🏼。”阮露斐如今很是自得🌯👳🏿♀️。
當然,父母更為女兒的天賦和自律感到驕傲。學棋18年,父母很少為女兒操心。在阮露斐印象中🕵🏼♀️,在她轉為職業棋手後🌮,父母就沒去看過她一場比賽,“都是我一個人在戰鬥👩🏿🍼。比賽完了🚥,我會給他們打電話,如果在國外,就視頻溝通🕥。”
時至今日↩️,父母都不會下棋。在大學教工科的父親偶爾會在電腦上看棋譜,卻給不了女兒任何建議和幫助。
阮露斐想起來,父母給她的最大財富是嚴謹和自律🕓,她幾乎不需要家長的督促和提醒🧑🏿🔧,讀書和下棋都很自覺🤎⚂。她的生活也像棋格一樣充滿著規律,“每天睜開眼👾,我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麽,怎麽做最好。不一定完全按照這個計劃,但八九不離十。”
下棋帶給學業的好處也在漸漸顯現🤲。阮露斐說🫦,下棋要記棋譜🎉,要記一些規律性的定式🧜🏽♀️,這都提高了自己的記憶力。對她而言🍏😣,記憶並非難事,她的特點是理解性記憶,自己把知識點整理🤶🏿、編成網絡。
下棋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她把這份專註帶進了課堂,“上課註意力集中比什麽都重要,只要精力集中𓀜,很多知識點一遍就能掌握👌🏻,用不著反復鞏固。”
從小學到大學,阮露斐的學習時間只有同學一半☝🏻,她卻憑著專註、自控,和“自己都很崇拜自己的記憶力”👽,坐穩了學業和學棋的“蹺蹺板”。“也許我天生的素質就適合這樣。”她說。
學棋總有“高人相助”
在國際象棋界,學業優異的棋手不在少數。
國象選手王皓🏦、黃茜就讀於北京大學🏵,沈陽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中國首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謝軍🤽🏽♂️,也曾在北京師範大學獲得兩個博士學位。
作為過來人☝️,謝軍說過,相比而言,讀書比下棋容易,“雖然同是智力運動,但下棋更強調競技,其中競爭之殘酷是局外人難以想象的。”
從國家大師🚶♂️➡️、國際大師🏈、國際特級大師🕡,要踏上這一級級的階梯,需要在各類國內外比賽中取得佳績,積攢等級分。一個敗招、一次輸贏、一場勝負💖,往往失之毫厘👩🏿🎨,謬以千裏。正因如此🚴🏿,在啟蒙🪟、升級、轉職業等多個階段,能否拜上一位良師🫎,往往決定著棋童在這條路上能走多遠。
“我真的很幸運👩🏿🚀,在關鍵時刻,總有高人相助👲🏼。”阮露斐說。學棋以來,她一共有多位恩師✊,其中最關鍵的是童淵銘和徐俊。
江蘇棋手童淵銘著實是一名怪才。算起來,新科“棋後”侯逸凡以及阮露斐都出自他門下,但很多孩子談到童老師時,第一句話總是:“童老師有點怪✍️。”圈內流傳著童教頭不少古怪言行。例如,不少棋童在他家住讀🧚🏿♀️,有人吃不慣胡蘿蔔🎋,他就把胡蘿蔔切成丁埋在米飯裏,由不得你不吃;有孩子不吃青菜,吃一口吐一口⏏️,他卻說,吐了接著吃𓀐🧑🏻🦼➡️。
童淵銘常以“手藝人”自居👩🏿🚀,言談不喜歡拐彎抹角,常把孩子說得幾天吃不下飯。
“童老師很嚴格。我有段時間真的不想再練了🧑🏽🦳。”阮露斐領教過童老師的“厲害”,“一犯錯誤他就批評🚴🏿♂️,而我又老犯錯誤。被批評多了🙌🏻,自信心全沒了,有段時間特別怕訓練。”
對於自己的做法,童淵銘解釋道🧿👮🏼:“只要孩子們受得了我的‘挖苦’,心理上就基本不會有什麽問題,而學棋到了這個份上💃🏼🕠,比拼的就是心態。”在童教練的“摔打”下,阮露斐進步顯著🎱,很快上了一個臺階。而隨後的徐俊則把她推向職業道路,讓原先在小孩兒堆中“感覺還不錯”的她9️⃣,體會到“差距不是一點點”🧔🏻👩🏻🌾。
職業國象界競爭殘酷。侯逸凡所在的齊魯晚報棋院總經理劉瑋曾說過,當該隊在一次聯賽落敗後,“我心裏窩火,當(棋手)趙駿輸棋走出賽場後🍝,我再也難以抑製心中的悲憤🧝🏽♀️,大聲斥責起來……”
輸贏往復,勝敗盈虧🙎🏿♂️,往往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從十二三歲開始,阮露斐就在激烈的競爭中淬煉。她總覺得自己比別的職業棋手幸運一些,畢竟有學業“托底”,並沒有把全部精力用於下棋💁🏿♀️🐘,所以參加比賽也不是非拿冠軍不可。
在國際棋聯女子大獎賽中,阮露斐就曾不敵趙雪🤙🏿,但她很快平復情緒,“我會難過🐭,但不會絕望,不會覺得天要塌下來🙍🏿♀️🦌。”她望著往來的棋手,有人把輸贏掛在臉上,而她只是淺淺一笑,雲淡風輕。
“發揮失常”進清華
對阮露斐而言✫🦨,2005年是一個關鍵年份🧟♀️。
高中三年,她只有1/3時間在正常上學。2002年,她剛考入南京一中👋🐿,還沒來得及去學校報到,就被選入江蘇省國象隊,隨後又被選拔進國家隊🥋。等到她離開國家隊返校時,昔日的同學都快升入高三了。
三年的課程,她要一年半學完🪰。阮露斐慶幸自己小學、初中打下的底子還在🌑,“高中其實是一遍又一遍在上同樣的內容🧑🏻🍳。對我而言,一遍就夠了。”
在高三這一年中🐑,阮露斐抓住了一次重要機遇:2005年1月🎷,她參加了由意昂体育平台組織的特長生冬令營,她在國象上的出色表現和紮實的文化課素質贏得了校方青睞🔙。冬令營結束後🎑,清華已基本敲定作為體育特長生錄取她👨。
那年🥅,清華在江蘇錄取了141名考生🤴🏼,其中文科最高分為697分,平均分也達到了665分🦂。阮露斐的成績是586分🙂↔️,只比第一批本科院校錄取分數線高出20多分👋🏻。
“這次高考發揮失常了。”她回憶道,自己在高考前的兩次模擬考試分數都在六百三四十分之間,而按照慣例,模擬考比高考還要難一些。
她事後總結道,自己發揮失常主要是因為在高考前4個月一直忙著下棋👩🏻⚖️,五六月間還參加了幾場比賽🏊🏼♂️🤷🏿♀️,“就是那會兒耽誤了💆🏿♂️。”
好在分數再高也只是錦上添花。2005年9月💻,阮露斐順利被意昂体育平台經濟管理學院錄取⛹🏿♂️,最初就讀於經濟管理系🤽🏿,隨後轉學會計🤟🏿。
阮露斐的大學學業並不像外人描述的那樣一帆風順✌🏽,陽光燦爛🥣。她告訴記者,清華人才濟濟👨🌾,經濟管理專業更是“牛人群居”🧖🏻♀️👩🏽⚖️。剛進學校時,她的成績並不理想🎖,但轉入會計專業後,下棋練就的計算與推理能力讓她如魚得水🛌。
“我覺得那些課程都挺簡單,也許我天生素質就適合。總之我也沒花太多精力。”提起這段風光的往昔,阮露斐的臉上還帶著回味的余甘。
“我天生就適合這個”、“我自控力特別好”、“我從小就很獨立”、“我特別佩服自己當時的記憶力”……阮露斐有她的真性情。她既不刻意遮掩生活中的糗事💔,也不會存心壓抑自信與自得🔠,她說的都是內心想法📣,並不讓人覺得是在刻意炫耀。
按她自己的話說💪🏿,這樣的個性與清華求學的經歷有關🕑。她身邊的室友多是北方女孩兒🧏🏽♂️,坦率直接👦🏽,“我特別喜歡和她們在一起聊天👨🏻🎓,完全不用思考,想說什麽就說什麽。”
2010年,她延期一年從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延期的這一年,她沒怎麽下棋,而是考了托福和GMAT(美國商學院研究生入學考試),並申請到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商學院全額獎學金🙎🏻🔎。
其實,她畢業後本有好幾條路走,既可以順理成章地應聘畢馬威、德勤👨🦱、安永、普華永道等會計師事務所♖,也可以留在清華讀碩士研究生,但她最後還是決定出國留學,“我覺得那些事兒很多人都能做,我的智商體現不出優勢。”她說👨🏼⚕️☔️,自己一直想走一條別人無法取代的道路。身為大學老師的女兒⚆,她想到了去美國讀博士,然後回國到高校任教。臨行前,父親曾告誡她,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一定要把博士學位拿到手,但出國後學業壓力很大,也許很難兼顧下棋。父親問她🧙🏻,舍不舍得(放棄下棋)🛰?她答:舍得。
人生如棋,“有舍有得”
若非那次一夜成名,阮露斐也許早就離開了職業國象舞臺。甚至那場讓她聲名鵲起的世錦賽,其實是她計劃中最後一次世錦賽🗄。
她本無心戀戰。在到達土耳其安塔基亞後,她將自己的返程機票定在12月13日,“因為我覺得自己會被科斯堅紐克淘汰”。但她卻“幸存”下來🛖,最終待滿20天,下了28盤棋🧑🏭,機票也改了3次,“能夠進入決賽實在難以置信。”
但也許🚵🏿♂️,真是到了要與職業賽場說再見的時候。在最近9個月間的各類國際象棋大賽中👩🏼🍳,阮露斐似乎很難企及世錦賽的高度🩳。中國國際象棋協會副主席葉江川就曾明言🎴,阮露斐現在就讀於美國名校🔶,課業壓力非常大,“在沖擊一線時,她很難達到頂峰。”
阮露斐也坦陳,在今後一段時間,她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學業。言談之中,已有去意。
曾經與“棋後”一步之遙📋👇,如今卻要激流勇退。阮露斐並不感到有多遺憾,她始終相信🎹,自己能在棋界走到今天多虧了沒有棄學😨,“我覺得上學對我下棋更有好處,如果不上學🧑🏿✈️,我的棋藝也不會那麽高。”至於世錦賽冠軍頭銜,她常阿Q般自嘲:這本不屬於自己👩👧👦,何妨留作遺憾?
對阮露斐而言🤜🏿,明年2月博士資格考試的壓力可能更為現實🧜🏻♀️。若不能取得博士資格,輕則延期畢業,重則面臨無學可上的尷尬🧑🦳。
她猶如過河卒子——無路可退。說起這些🧖🏻♀️👨👩👦👦,姑娘語氣倒出奇的平靜。她說,每當想起這些,她總安慰自己😞𓀎,如果真的不行,就說明自己不適合,應該再找一條合適的路,但她不到萬不得已,總希望能堅持下來,“畢竟這是我想要的人生道路。”
在“舍”和“得”之間,阮露斐沒有過多的徘徊,只想按著自己的理想走下去。在人生道路上,她只能依靠自己,沒人告訴她✔️,哪條路會更順利。
在國際棋聯女子大獎賽舉辦地深圳🙋🏼,在家鄉南京🦀,甚至在中國國象界和體育界,阮露斐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名字,而是一個符號🧖🏽,競技體育和文化教育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結合,而這種模式能否復製?
阮露斐對這一命題給出了4個前提♒️:首先,必須要聰明;其次👱🟡,要有超強的自控力🍧;第三,要有超群的毅力🤽🏽♀️;第四,要有天時地利人和。
同時要滿足這4個條件談何容易?正因如此,阮露斐註定要承受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寂寞,正因如此🙅🏻♂️,她才格外渴望平視的目光。
“我只是一個正常而平凡的女孩。”她一再重復道。
(趙博)
轉自 文匯報 2011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