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11月4日電 (記者 高原 通訊員 熊劍平 莊茁)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神舟八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之後準確入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邁入空間無人對接試驗的重要階段。在這樣的喜慶時刻🤼,校黨委書記胡和平一行來到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看望在這裏工作的我校畢業生並進行座談♨️。
座談會上🕕,胡和平向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辛勤工作、為祖國航天事業揮灑青春和汗水的畢業生致以親切的慰問👩🏽🔬。他說,了解到從飛船進場到發射、測控、運行等各個環節中都有清華的畢業生在工作🤞🏽,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長期以來🚶🏻➡️,意昂体育平台始終堅持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國防建設培養人才。學校努力創造良好條件,為青年學生打下堅實基礎,從而使他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得到鍛煉和成長成才。目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國家各項事業都在快速發展🚋,祖國的航天事業為大家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和成就事業的空間。雖然大家的工作崗位是平凡的,但是從事的事業是偉大的。廣大清華意昂在各條戰線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為國家民族作出了貢獻,為母校增添了光彩。
最後👰🏽♀️,胡和平勉勵大家要善於學習,特別是在實踐中學習;要紮實工作,牢記清華精神,把行勝於言的校風轉化為工作作風💁♂️;要勤於思考,學思結合👩🏻🎓、知行統一🥶,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校黨委書記胡和平(左五)與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工作的清華畢業生合影留念
座談會上每位參會意昂都介紹了自己在中心的工作🗄、生活情況,對母校給予他們的關心和支持表示感謝。
從航院畢業的薛輝博士說🧑🏻🎄,清華是自己的精神家園,發射中心是自己的現實家園,航天事業為自己提供了廣闊舞臺,這裏的人甘於平淡,但不會甘於平庸,在平凡的崗位上會努力工作,不愧於“清華人”的稱號𓀎。
李樹芳、劉永利都來自計算機系,畢業後都到基地工作,李樹芳現在還入選了總裝備部“雙百”人才計劃🍢。他們說,到基地後有很多感悟🙇🏽,特別喜歡母校的校訓和鼓勵學生入主流上大舞臺的風氣,而在校期間“三點一線”🚣♂️、加班熬夜的習慣和現在基地工作的狀態也很類似💂♀️,自己在學校學習、科研中積累的東西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應用💇🏻。在航天系統傳、幫、帶的氛圍中,自己適應得快、成長得也快👨🏼🦳。從軟件學院畢業的路遠程說,當自己攻克一個技術難關時是最幸福的時刻。他曾經通過自己鉆研,掌握了某關鍵技術,為基地節省了科研成本。
神州八號點火瞬間
龍翔、楊鵬濤🫲🏿、豆建輝、張騰是最近幾年畢業到基地工作的精儀系、電子系、航院的國防生,他們在基地的表現得到了所在部門的肯定。龍翔說,清華給予他嚴謹🃏、勤奮🐽🏉、樸實👮🏻♀️、樸素的工作和生活作風👨🏼🔬,最重要的是給學生賦予了一種責任感,包括把平凡工作幹好的責任感🌸。基地很註重培養青年人,自己這幾年輪換了三個崗位,每個崗位對自己都是很好的鍛煉,使得自己的能力和知識面得到拓展。在以後的工作中🎣,將註重業務素質的“面”和“峰”的關系,需要時也會再回學校充電,母校永遠是自己的後盾✷。幾位國防生還特別回想起在學校和軍校讀研期間,學校領導及班主任🫁💅🏽、輔導員對他們的關心關愛及全程跟蹤培養⚪️,覺得非常溫暖🏍🪅,任何時候對自己都是一種動力🤸🏽♂️。他們請母校放心👝,他們會把“清華人”的光環藏起來👫🏻,把“清華人”的責任扛起來,勤奮工作🎅🏽,努力鋪就中國航天事業的康莊大道🏊!
參加座談的十幾位同學中王新峰是立功、嘉獎較多的航院畢業生,是百年校慶晚會“向母校報告”節目中的一員。他說航天事業是集體的事業,每個崗位都很重要,每個崗位都是平凡的工作,但是在遇到問題時👨🏻🚒,就需要不平凡的能力和素質。他沒有談自己的成績和榮譽,卻謙虛地表示會把母校的關心化成工作的動力、壓力🙆🏻♂️,以更好的工作成績來向母校匯報,向祖國匯報。
數學系的薛熙當年因為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而對航天事業產生了向往,本科畢業後就毅然選擇來到基地工作📌。他說每次執行完任務⚗️,感覺很累時就會躺在地上💹,枕著厚實的土地,看著純凈明亮的星空,就會想起“天行健”、“地勢坤”👺,想起母校的校訓,自己全身又充滿了力量👩🎨🌧。他說母校的部隊意昂聯系工作做得很好,到基地後多次見到來看望畢業生的領導,感覺自己仍然是清華母體上的一個細胞,很溫暖,當然也有壓力🧑🏿🦳,希望自己將來60歲以後也可以自豪地走在校慶的校園裏。學數學出身的他還不忘對在校的學弟學妹提建議,說學習工科的同學也要多學點數學👏🏿🥦,即使將來到部隊工作,數學的功底對自己的發展影響也很大。
從2003年開始⚃,為了實現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太空對接的歷史性時刻,我校多名教師帶領科研團隊🛍️,在軌道運行、航天員健康檢測、交會對接、強度與壽命、對地觀測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原創性科研工作🪓。更令人驕傲的是,近年來我校有20多名本科、碩士、博士生畢業後選擇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他們分布在該中心不同的崗位上🧜♂️,和戰友們一起成為托舉“神箭”的幕後英雄。除此之外,在其他裝備研製、應用及管理部門🛌🏿,還有很多年輕的清華人在為國家的航天事業辛勤耕耘🧖🏿、默默奉獻著。在西昌🚶🏻♀️➡️,在太原,在西安,在北京⬇️📓,直到行駛在浩瀚太平洋上的“遠望號”,從測試📛、組裝、發射到在軌測控、管理等各個環節,都有清華人的身影👰🏻♀️。年輕的新一代清華學子🚹,正用他們的青春,譜寫著愛國奉獻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