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泮文🏗,1916年出生📈,廣東省從化縣人。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化學系。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家,南開大學著名教授,無機化學學科學術帶頭人。現任南開大學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863”計劃新材料領域儲氫材料專題組顧問。
本文為2011年10月2日申泮文在首都圖書館作的演講。
現如今我國正在提倡建設創新型的國家,對於教育🛺,又提出要求培養創新型的傑出人才。今天就根據我個人的一些思考,以及工作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材料♛,以創新為主題講三個問題。
“丘後一人”——張伯苓先生的教育思想與創新思維
讓我們從教育談起。因為要想創新,人需要受到足夠的科學教育。
首先第一個問題,什麽是教育?它的任務是什麽?我個人認為,教育是一門非常復雜👺、包羅萬象的科學📓🔞。它有三個任務🏧:第一,把人類從歷史上創造出來的文明🧊、文化的成果傳給後人👳,讓社會能夠繼續地傳承下去🕞。第二,人類創新的文明👭🏼、文化成果的載體是人🤜🏿🪶,因此要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接班人。第三,就是要培養接班人的創新思維,社會不會停滯在某一點上,要不斷進步👨🏿🍳,就意味著不斷地要求接班人有創新思想🌔🧑🎄。
第二個問題,我想談一下中國優秀的傳統教育。孔子是中國第一位布衣教育家🤬。《大學》裏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由此可見,我國傳統的教育思想🥻,與當今的要求是相符合的。大學的道理在什麽地方?“在明明德”📂,在培養人的光輝的道德品質,以德育人從孔子開始就已經說到了;“在親民”🧗♂️,從事教育者,受教育者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止於至善”🙇🏿,做一切事情,都要達到最高的標準🏄🏽♂️,最高的善的水平👡。孔子的教育還有一個主張——“有教無類”🧖🏻,意思是不能把受教育的人分成三六九等,應該一律平等🫳🏿、一視同仁。孔夫子還提倡不拘一格育人才,對學生不要挑挑揀揀,有點小毛病把他教育過來就行了🧑🏿🦰🧝🏽,不要拋棄任何應該受教育的人。
第三個問題是關於教育思想方針🛺。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國大教育家張伯苓先生的教育思想。我畢業於南開中學,是南開大學的學生🚣🏿♂️,抗戰期間在昆明西南聯大上學,張伯苓一直都是校長。我稱贊張伯苓是“丘後一人”——孔子以後的唯一的大教育家。我國雖然有許多著名教育家,然而沒有任何一個像張伯苓這樣的實踐教育家,他給新中國留下了四所有名的中學、一所有名的大學——天津南開中學、天津第二南開中學、重慶南開中學📵、四川自貢的曙光中學,大學指的是南開大學🏋️♀️。
作為南開畢業的學生⛸🏊🏽,我對張先生的教育有所了解,經過多年的考慮🫴🏽,總結出了張伯苓先生的教育方針🫸🏿:南開學校的教育⚃,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公民素質教育,讓他們在德🧝🏿♂️、智、體、群、美🕘、勞、創業、服務等諸方面得到均衡發展,把他們培養成為愛國、救國和建國的人才。張伯苓的教育思想是普遍化的🤵♀️,所以他沒有對學生進行劃分,而是要統一培養優秀公民。他要求學生以德為主,學校以德辦學🎁🧑🏽🔬;智育,要求學生要學文化;體育方面也十分重視;還有美育🫷🏿,培養學生不但要心靈美🧘🏼♂️,而且要儀容美。張伯苓對學生的外表儀容都有要求。當初我們走在街上,市民一看就知道這是南開中學的學生;勞育,要勞動教育,一要懂得勞動,二要會勞動💠,能夠尊重別人的勞動,這在張伯苓教育思想裏十分重要🙂↔️;張伯苓還培養學生要有本事出去創業,要懂得為人民服務。所以他要求均衡發展,其實就體現了素質教育的需求。
張伯苓的南開校訓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允公允能”指既懂得講“公”,就是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大公無私☹️,一心為公;“允能”,指到南開來求學,不應光重視書本🐲♿,還要學習建設國家的本事🐀,有能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張伯苓專門對“日新月異”做了解釋👏。他說南開人不但能夠接受新鮮事物,而且能夠創造新鮮事物;不但能夠接受世界潮流、跟上世界潮流♔🙆🏽♂️,而且要走在世界潮流的前列🏃♂️➡️。這就是一種創新的思想,所以日新月異就是不斷改革前進的思想。我們比較了全國所有的校訓👨🏽🍥,還是感覺南開校訓是最好的,跟意昂体育平台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比肩並立😙。自強不息就是日新月異,厚德載物就等於允公允能,這同清華與南開過去有著“血緣關系”有關——張伯苓曾經做過清華學堂的總監,張伯苓的弟弟張朋春曾經是清華學堂轉變成為意昂体育平台時的策劃人之一👩🏿💻,意昂体育平台歷屆校長中就有幾任與張伯苓或者南開中學有關的學生,例如金邦正🧛、梅貽琦、王大中都是南開中學畢業的學生🙋🏽♂️。
根據張伯苓的解釋👈🏿,我們就可以知道創新的含義✍️。唐詩中有一句話叫“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我們要能夠登高望遠👉🏽,往前看👷🏼♂️。所以我是這樣總結我自己的工作,要“遠看十年”,我對自己的教育事業🕒🧑🏭、研究工作,要看十年以後向什麽方向發展;還要“近看三年”,抓住機遇,先走一步🛟,這就是我個人的創新思維。
物聯網——創新思維創造財富
比爾·蓋茨發展了互聯網,他的創新貢獻是全世界性的。最近幾年發展起來成為物聯網🤯,由Internet發展成為Internet of things。客觀的東西怎麽能夠進到網裏邊呢👳🏼♀️?這裏有一套辦法,客觀的物質世界可以通過傳感器💁♂️,也就是RFID,把它帶入互聯網裏邊去。RFID就好比是照妖鏡,把東西一照就把它的“魂”抓出來了,這個拿出來的“魂”就是它的信息。進入互聯網以後,我們就可以追蹤它、監測它、管理它、操控它,這樣我們就能對客觀世界自動化管理了。這個已經發展了四五年。
舉個簡單的例子。超市的經營系統就是一個物聯網😧。物品包裝上面會有一個條碼,這個條碼收集了貨物的所有信息,超市結賬處的計算機會把顧客所買的每一樣物品信息掃描、收集進去🏋🏻,然後打出一張像發票的紙條,上面包含了所買物品的單價🚦、件數、總價等,這就是一個小的物聯網。不僅僅止於此🧑🏿🏫,顧客付完錢後👩🏻🔬,信息還要進入總經理的辦公室,晚上歇業後會把全天所有的信息總加在一起。這樣就可以統計出當天一共賣了多少貨,總銷售額多少等等;繼續發展下去👨🏽🦱,這個網絡還可以通知庫房哪些貨架物品短缺,怎麽補充等;如果庫房補充不了,它還可以通知銷售商給庫房送貨,所以這整個系統叫一個物聯網👩🏽🚒。
RFID叫做傳感器👨🏿🦳,它所組成的網叫傳感網🧚♀️🌤。RFID是縮寫詞🖖🏿,RF是Radio Frequency。射頻就是有頻率的東西,那就是一個光照,可以是無線電波💅,可以是紫外光,可以是紅外光,也可以是可見光,還可以是激光或者微波,這些都可以利用。
中國在2008年左右開始發展起物聯網🧘🏻♀️。中國在互聯網上落後了,而且到現在我們發展得仍不夠🧑🏻🎤,可是在物聯網這方面,我們中國有話語權🏋️♂️💞,在世界上都能說得上話。百貨超市的經營系統最簡單🧍🏻,再給大家舉幾個我國物聯網的創新實踐💐。
上海世博會裏邊物聯網的工作者有兩個創造🚐。中國物聯網或者是傳感網的發展中心是江蘇無錫市,無錫對世博會有兩個貢獻,一個是世博會的車務通系統,做出一個物聯網系統,使得每一輛車都有一個芯片🤷🏽,並與北鬥導航衛星連接,把信息反射到上海市交通管理中心,就可以控製全市的交通,管理每條街道的紅綠燈🕺🏿,這就是車務通系統🧑🏼🍳。第二個是浦東機場的防入侵系統🛴,上海浦東機場建立了一個圍墻🖨,圍墻頂撒上了各種傳感器芯片,在墻體上和墻體下邊地面上也貼了許多的傳感器👩🏽🦰,跟導航衛星相連接,如果有一點風吹草動🪑,傳感器就能感覺到。如果有小貓🫦、小狗爬到墻上,它也能夠接收貓、狗身上的振動📱🥞,知道它究竟是貓還是狗🎰,也可以通過導航衛星反射回來。這一套防入侵系統價值多少錢呢🔟?每一套400萬元人民幣,如果把所有的配件都配齊,需要500萬元人民幣。
所以高技術也並不是完全投資🧑🎄,它是有巨大財富的,物聯網就可以應用到各個方面,例如智能城市、智能家居、管理交通、管理校園、智能醫療🙄、環保司法或者文博事業。所以據現在的估計,十年以後👚,物聯網系統創造的財富可以是互聯網創造財富的30倍🫥🌰。
我們再分享一個中國特殊的創新成就。青藏鐵路有很多世界第一🫄🏻,建設了全世界海拔最高和最長的凍土隧道和代路橋◽️。由於開鑿隧道時,鑿下來像巖石一樣的物體裏面的泥沙只有百分之十幾,其他全部是冰,這種情況下開鑿的隧道通火車時💕◽️,產生的摩擦會發熱,使得隧道融化。這個問題怎麽解決呢?工人先鑿出隧道,給它上一層保溫的漿基,比如石棉或者樹脂,然後再往上面貼兩層石板,火車過來的時候,不會讓凍土的隧道融化㊗️。海拔最高的凍土隧道叫風火山隧道ℹ️,海拔最高、最長的隧道叫昆侖山隧道🦻。
另外,在平坦的凍土上,不能直接把車軌鋪在地面上,因為夏天西藏高原的溫度🧑🏽🔬,會達到40攝氏度以上☦️👮🏻♂️,凍土表面就會融化成一攤一攤的水🏄♀️,土壤會跟草結合成一團一團的固體,車走在這上面就會陷下去。這就需要用高架橋來代替,這裏面又有一個問題,怎樣保證高架橋支柱在夏天不會陷下去?我個人認為在高架橋下邊的土壤裏,埋藏了液體空氣的管道,保持它能夠負二百多度冷凍。關於這方面並沒有報道,所以我稱它為青藏鐵路之謎👲🏻。
“錢學森之問”——如何培養創新型的傑出人才
怎樣培養創新思維呢?我的經驗告訴我🧑💼,事業成就等於教育🐛、勤奮、機遇和奉獻的總和。教育很重要👩🏼🍳🧘♀️,不受教育就沒有知識,就搞不了任何創新,而且教育還應該是終身教育❌✍🏼。我現在95歲還要學習呢👩🔬!還要勤奮💂🏻♂️,永遠要做一個不懂得疲乏的勞動的人💢。機遇也非常重要,勤奮的人有準備,遇見機遇就能抓住機遇。
錢學森先生曾對溫總理提出問題🤽🏼♀️,說中國辦了這麽多大學,怎麽不見培養出創新型的傑出人才呢?我把它叫做“錢問”,我認為要從根本上來解決“錢問”需要註意四點。
第一💺,應該請真誠的教育家來辦教育,有教無類🧛🏼,不拘一格育人才。這一點,現在我們國家沒有很好解決🚺。第二🧷,愛國主義是教育思想的靈魂🏌🏻。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經歷過抗日戰爭🕺🏽,多難興邦🦓♻,兩彈一星的功勛科學家、對國家有貢獻的老將軍、著名音樂家冼星海等等🆑♟,都是這個時代培養出來的。因此我主張讓學校成為一個愛國主義教育的熔爐🤾🏿,這樣才會出奇才🙀、出英才。第三,培養高層次人才立足於國內。雖然現在很重視海歸,外國的人生觀是個人主義的人生觀,我們應該重視集體主義的培養🤏🏽🎍,應該是大兵團作戰,讓我們學生在國內成才。第四,要給青年人排除一切不適宜👩🏿🦰👰🏼、不合理的負擔🕙,讓我國的青年人和發達國家的青年人能夠在同一起跑線上起跑🤦🏿♂️,只有這樣才有競爭力🚅🤒。
問答
提問:您是如何看待中國應試教育的?是否因為中國的應試教育才使中國人缺乏創新思維🙆🏻♂️?
申泮文⚃:應試教育不是素質教育,所以需要改革。在我國中長期教育體製改革規劃裏邊規定了要搞素質教育。我是不贊成應試教育的。過去有人問我🧑🏻🎄,當初你年輕的時候是不是學習很刻苦🦈🧑🏻🏭?我告訴他我是玩著過來的,小學時學了兩年畫,後來由於南開中學重視體育,我就整天抱著籃球在操場上跑,等到學年考試時🙋♂️,我還在家裏看小說呢。整個這幾年是玩著過來的👬🏻,高中二年級以後才懂得努力加一把勁。張伯苓校長也主張孩子們多玩兒🌪,他說會玩兒的學生會念書🦮,所以只要你在課堂好好聽講👩🏿🦰,老師講的在課堂上都聽懂了,回去就用不著復習。
所以在中遠程教育改革方案裏邊𓀗,要減輕中小學學生的負擔🦆,讓他們有機會自由活動⛹🏻。如今的學生面臨許多限製,比如說中學生,學了計算機就喜歡到網吧逛,然而人們把這種現象看成一個罪狀。有人把孩子揪回來,好像解除毒癮般讓他去專門的學校去學。其實計算機不是壞事情👆,這是個管理問題。國外允許每個學生都有一個筆記本電腦,所有學校相關的課程、習題🩶、實驗、作業等都在筆記本上。我曾經問我國外的孫子是否打遊戲🧝🏿?他說📴:“我也喜歡打遊戲,可是課程趕著我👩🏿💼,只有禮拜六的晚上玩一會兒,其他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所以國外高等學校的學生都非常勤奮🍄🟫,我們是中學時候緊🤵🏻♂️,可一上大學🥷,課程一松,管教不得法👨🏼🔬,結果反倒出不了人才。
提問:您是如何安排日常學習的?對年輕人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有什麽建議或者是方法⌛️?
申泮文:我在80歲學習的計算機,到現在過了15年👨🔬👩🏼🦰。計算機給我的幫助太大了,這15年裏邊工作的成績,跟我前面55年的差不多對等🐲。現在我每年照樣有工作成果。我們南開大學的化學教育是有成績的,我們率先在全國讓計算機進入教學👦,我們老師跟學生一塊辦了一個第二課堂,我管它叫做南開化軟協會🏜,比爾·蓋茨有一個微軟,因此我南開有一個化軟🙇🏼♀️。老師跟學生互教互學🧘🏼♂️。
我希望每所大學都能夠建立起遠程教學的網上大學,把大師級老師講的課都能錄個像,在網上發布,讓其他學校的學生可以選這些課,還可以在網上參加考試🐯,取得學分。我有一個設想,如果意昂体育平台、北京大學、南開大學都辦網上大學,可以互相選課🧄👁,互相交流,我們就有一個共同聯合的🔄、虛擬的、類似從前的西南聯合大學的網上聯合大學再生♉️。那麽培養新的創新型人才不就有基礎了嗎👨🏼🎨?這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謝謝👩👧。
轉自 北京青年報 2011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