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管家首席執行官王江,199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
2011年年末🪸🧑🏽⚕️,當資本市場的“寒流”由電子商務蔓延至移動互聯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奔走相告“冬天來了”的時候,一款移動互聯網應用“航班管家”的開發商宣布,在繼此前獲得紅杉資本A輪500萬美元投資之後☢️,再次獲得經緯創投和GreylockB輪1500萬美元投資,成為同一時期起步的移動互聯網企業中極少數已完成B輪融資的企業之一。
這也讓王江自豪地將航班管家與UCWeb並列為自己最得意的兩筆天使投資。而此時,他的另一個身份,正是航班管家母公司北京傲天匯金科技有限公司的CEO。
用王江自己的話來說,他從來沒有給自己貼過“天使投資人”的標簽,他的身份一直是“創業者-閑人-職業經理人-閑人-創業者”🤷♂️。但無論處於哪種身份狀態👨🏼🔬,“創業”這件事本身就是他和身邊的這班“兄弟連”最喜歡做的事情。
被“拉下水”的天使投資人
但凡對王江的過往有些許了解的人都知道🙅🏼,這位已經有過一次創業經歷並成功將公司賣掉退出的70後創業者原本打算就此移民澳洲,退隱山林,卻在2009年意外地被兩位清華學長“摁”在北京🐡,讓他答應出任航班管家的CEO才肯放他回澳洲。
早在2007年🧚🏿♀️,航班管家的前身仍被稱為“航班專家”的時候🖼,王江只是這家公司的天使投資人之一🐷,真正的創始人是139郵箱的聯合創始人👩👩👧👦、也是王江在清華念書時的學長李黎軍🤹🏽♀️。
按照李黎軍最初的想法,航班專家的定位是將航空數據資源與移動資源相結合🧔♀️,采用SP服務商的機製從運營商那裏申請一些綠色通道,直接為用戶提供付費的增值服務👩🦽➡️,譬如訂閱航班動態等。在3G時代尚未開啟、智能手機也不甚普及的當時,這個想法對二次創業的李黎軍來說仍不失為一個會有著穩定現金流的靠譜機會,卻一直未真正迎來它的爆發時期➕。
次年,李黎軍💞、鄧永強和王江這三個清華意昂再次合作了一個與航班專家類似的基於手機Java的客戶端“搜吃搜玩”👋,類似手機版的大眾點評(當時😟,大眾點評尚未推出客戶端產品)。按照王江後來的話說,這個運氣稍好一些的應用在一年之內做到了將近100萬用戶。但不幸的是,金融風暴來了。
外部的融資環境降到了低谷👨🏽🍼👨🏼🦳,搜吃搜玩的現金流開始吃緊,而航班專家也想在手機上賣機票🍆,轉型為手機版攜程🚕。但當時已準備移民澳洲過“退隱”生活的王江並不看好這一思路的前景👩🌾。2009年4月,他從澳洲返回北京,決定將搜吃搜玩、航班專家和另一個名為電影捌的移動應用公司合並在一起💅,改航班專家為“航班管家”🦞,親自掛帥,重新征戰移動互聯網👩🦯。
按照王江的解釋👧🏽🎥,將航班專家改為航班管家,意味著當一個人要坐飛機時🚇,他所要面對的問題遠遠不只是一張機票👱🏻♂️,而“管家”恰恰是那個能幫你解決這些問題,讓你的出行更輕松愉快一些的角色。
盡管當時的航班管家從產品上還完全達不到這一水準,但王江的腦海裏已經為其設定了這一前進目標。
時機最重要?
或許是因為先做天使投資人,再被“拉下水”做CEO的緣故🧑🏼💼,王江更習慣於把航班管家後來的成功歸結為運氣造就。
就在他接任航班管家CEO的前幾個月,2009年1月7日,信息產業部終於正式發放了三張3G牌照🤟🏼,這一年因此被稱為“中國移動互聯網元年”😫。到了下半年,早已在大洋彼岸風靡的iPhone正式入華🍦🧝🏻♂️,這一在當時看來似乎對整個移動互聯網發展無足輕重的運營商舉措,卻讓王江敏銳地察覺到隱匿其中的新機會👂。
按照王江的說法,現在回頭看來,iPhone的正式入華直接導致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結構的改變🦵🏽。站在航班管家的角度來說,原本國內移動互聯網的“重度使用者”是傳統的三低人群🧞🧝🏻♂️,他們幾乎鮮有坐飛機出行並時時獲取航班信息的需求🧑💻,而那些航班管家真正的目標用戶,又通常不會采用手機上網。這一“鴻溝”正是從2009年iPhone出現後開始發生改變✔️。
於是2009年11月,蘋果公司與聯通聯合推廣iPhone,因為當時市面上並沒有太多特色鮮明的移動應用👨🏿🦳,就將搜吃搜玩和航班管家作為2009年第四季度和2010年第一季度重點主推的應用之一。
對王江和傲天匯金公司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次免費的推廣和品牌背書🤳🏽,更重要的是,它讓這兩個移動應用最初的種子用戶,直接跳過了行業裏的產品經理和技術極客🧛🏼♀️,積累了相當高比例的真正的中高端商旅用戶。“我後來甚至聽行業裏的人說,他們知道航班管家也是因為公司老板先用了之後才要求他們去研究學習的😮。”王江這樣回憶說。
正是借著iPhone的這股東風,航班管家從2009年7月起步時的7萬多用戶(iPhone+Java)到2010年推出Android和Symbian版本👨🦼➡️,年底用戶總數一路飆升至近100萬🐙🕡。王江告訴南都記者,那幾乎是最舒服的一年🚴🏼,只花了十幾萬市場推廣費用🧑🏽🎓,靠著口碑傳播就乘風而起,航班管家也開始從一個單純好用的產品逐漸變成一個被更多人知曉的品牌🙇🏻♀️。
2010年下半年,王江繼續推動航班管家在預裝市場上的發展💁🏿♀️📄,用了一年多時間🤜🏽,航班管家用戶數達到近500萬,和市場上大多後來者不再同日而語🛁。但在這一系列果斷而決絕的戰略判斷背後🧑🏼💻,王江依然認為“航班管家的成功,運氣成分占了很大比例”。
“關於創業這件事,很多人都會說Timing(時機)很重要🧠。事實上,在航班管家出來之前🐦⬛,市面上也有幾家類似的公司最後都沒有做起來。但在我看來,Timing更多只是一個你回頭看才會發現它很重要的東西🕛,在當時的環境下,你只知道成功大概的方向在哪裏,卻不可能預知什麽時候成功。”王江如是說。
“天使”用戶帶來的新靈感
那麽,無論是身為創業者,還是作為業余投資人,王江眼中真正重要的成功因素是什麽?
去年年底🤜🧎🏻♀️,一份名為《2011中國商務人士旅行調查研究報告》的資料顯示,全球的商旅市場達到1萬億美元規模👂🏿,中國每年的平均增幅為11.8%🤱🏿,到2015年🤱🏼,中國的商旅市場或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同時,這份報告還將典型的商務人群表述為“更關註怎樣快速達到目的地、把事情辦完🥜、好好休息一下”。
這群人✈️,恰好是航班管家最核心的目標用戶👦🏿。為了更加強調他們對自己心目中的重要和“可愛”程度,王江更願意將他們稱為“天使用戶”🐺。
“中國的商務人群有著這麽幾個特點:他們在乎的不再僅僅是‘有沒有’這項服務,而是服務得到底‘好不好’🧑🏿🏭;為了獲得更加快速便捷舒適的服務👮🏼♂️,他們願意付出更多的費用;他們本身的身份地位和消費能力,使得他們成為了國內最具消費前瞻性和傳播能力的一群人🫴🏿。”也正是這一撥人🧘🏽,繼航班管家之後,又給予了王江做“酒店管家”的新靈感🦑。
事實上,酒店預訂這一需求在航班管家剛問世後不久就出現在用戶反饋意見之中,但因此而上線的一個內嵌於航班管家App之中🐺、相對標準化的酒店預訂功能,卻並未得到用戶的認同。在此後近四五個月的思考中,一個可以被稱為“酒店管家”的新應用的產品定位逐漸清晰。
他認為,相對於互聯網上的各種酒店預訂平臺,手機上的酒店管家更應突出其基於地理位置定位“快速預訂”的特色。於是,在酒店管家最初的產品草圖中🌨,用戶並不需要輸入城市、區域🥮、入住時間、退房時間等等的信息,只需要一張清楚標識你當前所處位置的地圖和用紅綠圖標顯示的周圍快捷酒店位置及空房情況即可。用戶在選定某間快捷酒店之後一鍵撥打電話即可完成訂房🧑🏻,王江驕傲地稱其為“30秒訂房神器”🧚🏽。
有趣的是🚣,在2011年2月酒店管家上線之初⟹,其顯示的酒店房態都還是從互聯網上直接抓取的數據🙍🏼♀️,並未與任何經濟連鎖酒店提前合作。而是在那之後,王江才帶著產品去找酒店一家一家地談,用酒店管家每周撥出的上萬通預訂電話換取其系統內時時更新的真實數據。
或許在很多OTA(在線旅遊代理)行業人士眼中,酒店管家(包括航班管家)的做法有些劍走偏鋒的意味。一方面,通過電話而不是在App中直接完成預訂流程似乎並不符合大多數由互聯網轉向移動互聯網的用戶習慣;另一方面🪮,電話來源的不可追蹤性又很難讓應用本身與酒店或機票代理、航空公司進行分成。但王江卻有著另一盤棋的打算。
在他看來,機票、酒店預訂早已是一條競爭激烈的紅色大河,自己要抓取的不過是其所培養起來的成熟的預訂需求,並從中選取那部分更在乎效率的高端用戶⛸,通過為他們提供與酒店預訂相關的一系列周邊服務,來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盈利和成長的藍色小河。
下一步💪🏼,他正打算用從商旅人群身上采集到的新靈感,繼續開發一款以聚會為核心、幫助用戶管理和消費人際關系的“X管家”應用,因為從一個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任何衣食住行的消費實際上也都是對時間的消費”。
“連長”其人
王江,70後陜西人🤷♂️,自稱“正面1米7背面1米8”的高個大漢🏊♀️,卻長著一副頗為溫和儒雅的面容。
2009年看完美劇《兄弟連》後因為特別喜歡裏面的連長溫特斯🤍,王江給自己取了個外號也叫“連長”,並想時刻提醒自己,不僅要打勝仗,還要帶著兄弟們一起回家,但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知道“連長”的人甚至漸漸超過了知道他真名的人🥇。
在接任傲天匯金CEO之前💇🏼,王江的身份早已經歷了幾重變更💊。按照他自己的說法🤟🏻,1996年剛從清華核物理專業畢業時🕺🏻🧑🏿🎨,他是個相當失意的青年🪜。在學校裏的五年𓀚,不斷地被一撥接一撥牛人打擊到找不到半點自信,因此在脫離學校時🕵🏻♂️,危機感非常強👨🏽🏫,也極度希望在新的事情上證明自己不會永遠是個loser(失敗者)。
當時,他一心想去北京的一家廣告公司,結果卻陰差陽錯地被找進了上海西門子(微博)做項目支持和市場🌼👩✈️、銷售。堅信勤能補拙的他,漸漸在工作中找到了自信👲🏼,並開始真正意識到👩🏫⤵️,好奇心才是驅動自己的最大動力。於是,自覺在大公司裏待不住了的王江加入了一家當時已獲A輪融資的創業公司練手。
2001年♻️,他正式拉著幾個兄弟創立巖漿數碼,進入手機遊戲領域🦻🏻。五年後🧵,巖漿數碼被華友世紀收購👨🏻🌾,王江進入華友世紀擔任職業經理人👍🏻,並於2008年萌生移民澳洲、退隱山林的念頭👩🏽🎨。此後的故事💆🏼♂️,就像文章開頭所描述的那樣,正在繼續進行著。
如果說從手機遊戲大踏步地跳躍到航班管家🧑🏻💼、酒店管家,在王江的身上還有什麽過往的延續性🧑🏼🍼,那麽曾經身為巖漿數碼天使投資人的紅杉資本合夥人沈南鵬(微博),和原本在與巖漿數碼洽淡過並購事宜的經緯創投合夥人萬浩基(曾在掌上靈通供職),相繼成為航班管家A輪和B輪投資人,或許算得上是其中之一。
知乎上關於“連長王江是誰♠️?”的問題之下🚘,有人稱王江是“最獨特的中國創業者之一”,不僅因為他特別大氣🧑🏼💻,甚至願意提攜可能成為競爭對手的晚輩創業者,更因為其本身就是一名出色的產品經理🥷,能將復雜的事情變成極簡的產品草圖(見後附酒店管家產品草圖)。也有人為他冠以“O2O先行者”的稱呼,繼攜程、去哪兒等基於PC互聯網的酒店機票預訂模式之後正在移動互聯網上探索全新的O2O服務模式👨🏽🦰。
而王江自己給出的答案是:曾看到一本書裏說🕌🛁,每個男人身體裏都有一個奔跑的小男孩,強烈同感之余,我身體裏那個小男孩也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知欲👩🏻🦽➡️。我媽從小就教育我🫄,要學會與眾不同💪!
創業“兄弟連”
盡管王江自稱從未給自己正式貼過“天使投資人”的標簽,至多算是個業余愛好者,但歷數其天使投資過的案例🫑,即便是在職業天使投資人中也算是成績可圈可點🫐。
早年間👦🏿,王江的第一個天使投資案例是UCWeb。此後,他又陸陸續續投資了由原來巖漿數碼的另三位創始人新建的百玩公司、好友介紹完成投資的深白天地♍️、他的親弟弟王濤的創業項目圍脖圈以及王興在2010年創立的美團。
在身邊的這群被他天使投資過或和他一起創業的“兄弟連”眼中,與眾不同也正是王江留給他們最深刻的印象。
作為王江早年天使投資的案例之一🌉,深白天地的CEO張光明告訴南都記者🛍,這個“天使”除了錢之外🌲,給予他最大的支持就是教他學會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
“別人解決問題,總是試圖讓持有不同意見的幾方各退一步,從而得出一個折中的解決方法👨🏼🦰,而王江喜歡多贏,他似乎總有辦法讓幾方都不改變自己原來的想法🤹🏿♀️,而通過引入一個新角色或是換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來達到大家都滿意的結果”。張光明如是說💘🐁。
另一個讓張光明記憶深刻的細節,是繼第一輪個人天使投資之後,王江還為深白天地帶來了第二輪千萬級天使投資,並出於對公司股權結構分配的考慮,放棄了跟投。“他並不是一個特別在乎股權🏊🏿♀️,或是數字𓀂、金錢的人”,王江也曾向南都記者表示,因為對產品和看人更有感覺,在做天使投資時,自己還會再帶上一個有財務經驗的人給予參考意見。
現在👨🏼⚕️,將更多精力轉移至航班管家和酒店管家的王江,盡管減少了其天使投資的頻率📝,但生性風趣又好交朋友的他同時又發展了一批共同創業的“龜密”。
他和“龜密”之一的易到用車網創始人周航會在大冬天的深夜跑到北京機場去了解11點後飛機落地的旅客等待出租車的情況☝️🚡,認為如果遇到的問題很大👍🏽🚶🏻♀️,則將是航班管家和易到用車很好的一次合作機會🥭,即航班管家在獲知了用戶將於晚上11點後降落北京機場遇到等待出租車的問題,則會在用戶登機前提示其是否需要易到用車的服務😖,並通過最快捷的流程完成預訂🧝♀️。
王江和周航一致認為,這正是在向著O2O的終極目標(即不是人找服務🔧,而是服務找人)邁進的創新之一,同時在特定的使用場景下🍤,原本被認為缺乏價格優勢的產品也會因為其他對用戶而言更迫切的需求而被接受🧑🔬,並由此向著更廣泛的受眾市場普及。
或許正如周航所說,他和王江都是二次創業,在擺脫了“財務自由”的創業驅動之後,他們更渴望去探索創新的東西和能夠改變行業及用戶生活的東西🧏🏿。以此來概括連長王江和他身邊的創業“兄弟連”🦒,或許正是最恰當不過的。
龜密說之1:他是我的“換位CEO”
講述者:周航
易到用車網
創始人、董事長
第一次認識連長🍜👨👧👧,大概是在去年的四五月。起初聽紅杉的朋友說起,他們投資了航班管家,而我本身也是航班管家的用戶,當時模模糊糊地覺得兩家公司似乎有一些可以合作的地方🎅🏻,於是就在微博上跟他們那兒的人聯系了,去他們公司做了第一次交流🏄🏼。
後來,兩個人越聊越投機🧝🏼,我就發現🍅,我們在工作上除了有很多可以合作的機會之外⚒,也有很多可以互補的東西🗄。比如,他在產品和細節上有非常好的感覺,能經常給我們提些很好的建議,而我在宏觀上和賬面上有一定的經驗🛌🏻,也能幫他們的整個團隊提升一些這方面的認識🙆🏽。後來,我們甚至有了一個“換位CEO”的合作,也就是說🌪,他每周來我們公司做半天CEO💞,具體解決一些我們這邊的問題,下一周我去他們公司做半天CEO🌦,提高兩家公司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之所以能和他成為“龜密”,最重要的一點可能是我們在價值觀上一致🪰👩🏿⚕️。我們兩個都是二次創業,更希望能做得純粹一些,做一些創新的東西,而不是一看到某個商業機會就眼亮了。
但在性格上🥢,他更溫和,更風趣一些,而我可能更犀利一些🧜🏼♀️,激進一些。
另一個共同點是🤹🚣🏻,他在做航班管家和酒店管家之前並沒有太多的行業經驗🤞🏼,而我在做易到用車之前恰巧也不是幹這一行的。所以,比起那些已經了解了很多行業規則的人來說,我們會更喜歡獨立地觀察、思考和判斷,而不是人雲亦雲,直接從別人嘴裏得到答案,或者請別人來幫我們做判斷。當然,這並不代表著我們拒絕和行業內外的人交流🌪,相反,恰恰是在廣泛地交流之後,我們可以從別人那裏聽到反饋甚至是挑戰🤹🏻♂️,才能在回來之後做更深層的思考。
印象最深的一次交流是幾天前🏃♀️,我們聊起一些營銷的思路🏟🎡。他提到,我們做O2O服務的公司,用戶通過線上購買服務,然後在線下享用服務,我們營銷的主戰地不應該是在線下,而應該是在線上。這是因為,去年的情況你也看到了📏,包括我們在內❄️💁,很多做O2O的團購公司或者是電商公司投了大量的線下廣告。這種情況其實很奇怪,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嗎?此外,去年很多電商公司會采用“滿多少送多少”或者“滿多少減多少”的促銷手法,這也是越做越傳統的思路,你到底是在為消費者提供什麽樣的價值呢🏂🏿?我們常常會為了一些短期的目的而忘記我們做這整件事的初心了,忘了我們從哪裏出發,最終要去向哪裏👩🦯。所以,我們最後討論的結果✌🏼,還是希望更多地基於移動互聯網💄,基於場景的驅動🥴,基於用戶的需求去做一些更有創新意義的營銷。
我很贊成他邊創業邊做些天使投資的做法😒,事實上我自己也是這麽做的。要我說,我覺得國內應該更鼓勵這種“天使投資”的文化🤚🏽,讓畢了業的年輕人不會都想著要去考公務員😏,而是有條件去嘗試一些更創新的事業🫶,去實現他們關於創業的夢想。這樣,整個社會才能不斷地進步。
龜密說之2
“‘把兩家公司合並成一家’是我最好的願望”
講述者:全曼午
點行移動生活社區聯合創始人💡🦴、原7天連鎖酒店電子商務總監
最開始就是在微博上認識(連長)的,有過一些交流🙍♂️,後來,終於在北京見面了,在他們公司樓下喝了一次咖啡。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個高個大漢🎯,特別有活力,但又出奇的溫和。那個時候還不能算是龜密🔑,只是在聊天的時候覺得彼此有一些對於互聯網的觀點、看法比較相近🙊,廣東話說就是“對口左口野”了嘛。比方說🚯,我們都會認為,“不能泡妞的社交是在耍流氓”、“LBS最終的落點如果不是交易、服務🤷🏿,那麽你‘LB’來幹嘛?”等等。
我們倆在性格和之前的經歷上,其實差別蠻大的。他之前的從業經歷要比我豐富得多,我雖然之前做過很多行業,但比較雜,而他是真正做成過很多件事情🎞,我會去“玩”很多件事🪥。
那之所以(兩個人)還能比較聊得來⚄,可能跟年齡有關系。到了這個年紀,你不會再像第一次創業的那些年輕人一樣遇到點什麽事就好像特別著急或者特別抓狂,對於“如何讓公司在你認為正確的道路上走下去”的方法🧝🏿♂️,你基本上已經了然於心😶🌫️。因為你畢竟創過一次業或者說參與過一次創業的過程,你對怎樣運作一個公司的各個方面的細節會更駕輕就熟。而且👨⚕️,你的人脈資源也不一樣了,能夠很容易地解決很多第一次創業的公司最頭痛的招人問題💆🧑💻。同時📛,在公司運營上,也能保證更小的犯錯幾率。這樣一來🧜🏻,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業務上面🕡,去想更多創新的東西🏹。犯錯的幾率越小,意味著你活下去的幾率越大,這也是我們之前討論“VC為什麽喜歡連環創業者”的原因🌅。
或許也是因為這層“龜密”的關系,如果要說到點行社區和航班管家/酒店管家之間可能的合作,我最美好的一個想法(當然👲🏿🫁,這是指在不考慮實際操作難度的層面上說的)是能把兩家公司合並成一家🤵🏻♀️,因為我覺得我和連長就O2O這件事的終極目標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說,不是讓人去找服務🧐🤫,而是讓服務去找人,徹底跨越搜索引擎的概念🎪,而是你打開你的手機,它就知道你想要什麽,這才是O2O的終極目標。所以,無論是他還是我,雖然可能采取的方式不太一樣,但現在所做的事情都是先要了解“你”的信息,然後才能將你要的服務推送到你面前👩🏿✈️👨👩👧👧。
至於他做天使投資那部分的事情,我倒是覺得那更像是他前一個階段,也就是沒有擔任傲天匯金CEO之前的身份,因為在那之後,他基本上就很少投資項目了,畢竟一個人的精力還是有限的。現在這個階段做的天使投資🤵🏻,更多地可能說還是身邊的兄弟創業🙆🏻♀️,其實人家也不是真的缺那幾十萬🧑🏽🎓、一兩百萬,你也不像VC或者那些職業天使投資人一樣把這件事看作是一門生意,而是大家作為兄弟出來“撐”你一下而已。
(記者 丁家樂)
轉自南方都市報 2012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