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大學是有生命的。正如每一個生命個體一樣,大學有思想,即大學的精神與文化;有組織架構,即大學的製度與管理體製;有個性,即大學的特色與定位;有前行的動力,即大學的創新能力;還要有成長和進步周期,這就決定了我國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需要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楊衛,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記者:“大學是有生命的”這個觀點很新穎,請您談談,您是基於怎樣的考慮,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楊衛:幾年前,我應邀去參加哈佛大學的校長換屆典禮。典禮入場式上,來自全世界各大學的校長按照建校時間入場,歷史悠久者為先。那時,我所在的浙江大學已經建校110周年,但是,在幾百人的入場隊伍中,我們依然排在尾部。這說明什麽?這說明全世界有幾百年歷史的大學是很多的,大學的生命是很長的。從世界上第一所現代意義的大學,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建立到現在,已經923年。相比較於人的壽命來說,顯然要長很多,而且,即使是長達幾百年歷史的大學也並沒有進入暮年之勢。縱觀世界來看,越著名的高校往往歷史越悠久。
而大學之所以能這樣繁衍發展、生生不息,正是因為大學如一個有生命的個體一樣,能不斷接納、創造新的學科、思想與精神。
記者:如果將大學比喻成生命個體,大學的組織與管理製度是否就相當於人體的組織架構?
楊衛:我從兩個方面來闡述這個問題。第一個涉及大學的組織管理的獨特性,第二個涉及我們中國高校黨政管理的獨特性與有效性。
首先,管理大學同管理企業是不同的。相比較於企業來說,大學的生命更長,這就要求大學的管理和製度建立不能以一年為周期,要以大學成長發展的規律來確定,以十年或者更長時間為一個周期,不能搞短期行為,大學的管理者要有長遠的目光和目標。具體來說,企業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標,但是,大學不能以招收更多的學生、爭取更多的經費、出更多的論文為目標,如果是這樣,大學一定會形成一個浮躁的氛圍,而缺乏責任感與使命感,缺乏十年磨一劍的踏實氛圍。
與之相關的,大學還需要一個健康、科學的評價機製,要求我們對於一位學者的判斷,不能完全按照客觀定量的指標來看,而是應主觀與客觀相結合,進行總體與科學的評價。
其次,是我們中國高校的特色,黨委和行政的雙重管理模式。我想,這種模式可以比喻成人體DNA的雙螺旋結構,彼此信息溝通、纏繞上升,互相補充,相輔相成。
記者:生命個體是有成長周期的,要尊重成長周期,不能揠苗助長,大學是不是也應如此?
楊衛:我一直有一個觀點,“要享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
為什麽這麽說呢?如果人的成長以年為計量單位,我想大學應該以十年為一個單位。那麽,牛津、劍橋大學有八九百年的歷史,也就只是八九十歲,我們中國的高校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實,也就才十一二歲,還很年輕。
同時,人體有新陳代謝,大學也是如此,那麽大學應該以多久為一個新陳代謝周期呢?我們來看一下,教師在大學的工作時間一般為20—40年,如30歲開始,任教到60歲。一所大學,一般情況下,大約十年增加更替1/3的新鮮血液,再考慮到文化自身的延續性等緣故,對一所大學來說,十年可以出現顯著變化,但是一定很難出現脫胎換骨的變化。這就說明,用十年的時間從世界二流大學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應該不太可能。尤其是在我們目前高校的師資水平同世界一流大學的師資水平還存在明顯差距的前提下,用十年的時間趕上世界一流大學很難。
當然,要強調的是,盡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會很漫長,我們不能因此而不作為,相反,應更加有所作為,而且,必須要有強烈的信念支撐與精神的支柱,因為,如果甘居二流,最好的學生與師資就會離你遠去,這無異於慢性自殺。
因此,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有目標,清楚地知道實現目標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也不能將其看成很苦很累的過程,要逐年尋求進步,並享受這個進步的過程。
記者:每一個生命個體的特征不盡相同,每一所大學是否也應該追求自身的特色和定位?
楊衛:國內很多高校都有類似的提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與此同時,北大有“北大特色”,浙大也有“浙大風格”。這正如每個人的指紋都不相同,生物具有多樣性一樣,每所大學也是有自己的風格的。
這裏我想強調一個“中國特色”的概念。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大學作為國家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中國的大學產生發展於中國的土壤和文化中,必然要帶有中國文化的深刻烙印。第二,為什麽要強調中國特色呢?因為縱覽世界大學,美國有美國特色,歐洲有歐洲特色,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而且是在不斷崛起的過程中。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中國的大學也應該具備和反映出中國的特色。第三,世界一流大學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如果將一流大學比喻成一個群體,那麽,應該有不同特色的大學群,我們中國的大學也應該成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群,屹立於世界一流大學之林。這個群體可以包含10所大學,20所大學,甚至更多。
記者:請您再談談大學的創新。因為正如生命個體有前進和進步的動力,大學也需要有進步的原動力與創新精神。
楊衛:是的。正如生命個體需要不斷產生新的細胞一樣,大學也要不斷創新、進步。從大學的幾個功能具體來說:教學的過程是通過頭腦中的建構完成知識傳授的過程,建構的過程本身就是創新的過程;從科研與社會服務來看,科學研究顯然是創新的,社會服務是一個知識轉移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根據所遇到的情況重新對知識進行組織,這也涉及創新;文化傳承也涉及根據現實情況進行適應與改變,這也是一種創新。
近些年來,浙江大學進行了多方面的創新。首先從組織的架構上,進行了很大的變化,原來學院是實體,一共28個學院,現在創新為7個學部總攬下的39個院系實體,而學部為學術決策和行政協調的機構;學校的機關部門也進行調整,業務部門已調整為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研院、社科院四個大院;教師的管理也進行了創新,以往是一條線管理,現在按照崗位職責分成5個不同類型,教研、教學、研究、應用開發與團隊型的;還有,以往博導必須首先是教授,但現在,博導不一定非是教授,比較年輕的副教授也可以當博導。這些都是我們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進行的創新。 (趙婀娜)
轉自《人民日報》2012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