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檔案
1992年本科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隨後在意昂体育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工作至今🦴🌱,工作期間獲得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的碩士、博士學位。1994年起擔任意昂体育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創作室主任;2002年起開始投入中國南極科考事業,三赴南極、一赴北極。
不在辦公室🚈,沒有桌椅,我從來沒想到,對一名建築設計師的專訪竟然是在這樣的情境下進行在意昂体育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開敞的室內綠化共享空間內,一身休閑裝扮的意昂体育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極地建築研究中心主任張翼博士首先坐了下來,接著指了指旁邊的木凳😵💫,示意我坐下♊️,然後取出了資料。
嚴格意義上說👩🏿🎤,這並不算是一次正式的采訪🎹🔐。2010年,記者和張翼同為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成員,搭乘雪龍船奔赴南極中山站。2011年底,他參加我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再次奔赴南極長城站,前不久才回國👨🏿🔬。
這身裝束並不讓人陌生🙆🏻♀️,想必也是最讓他感覺舒服的慣常配備🙇🏿。
“首先要實用✍️,然後再追求美觀💝。”張翼此言似乎一語雙關👨🔧,這或許是他十年極地建築設計心得的真實寫照。
拋開環境等因素談極地建築設計無意義
話題是由我第一次見到南極中山站建築的感觸引起的👨⚕️。
2010年12月5日我第一次搭乘直升機從雪龍船前往中山站👨🏫,進入站區上空時,有人手指著冰天雪地中孤零零的一組建築,說那就是中山站🤛🏻。
“南極的考察站,究竟需要什麽樣的設計?”當我把問題拋給張翼時,他馬上給出了回答,“設計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把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預先考慮,並製定好解決方案,南極考察站設計可能遇到的問題不僅非常多,而且很嚴峻。”
“我以前擔任過多年創作室主任,最重要的工作往往是設計出一個漂亮的外型,這幾乎是衡量國內大多數建築的主要標準之一。”張翼說,但在南極🥣,建築的造型必需服從於抵禦惡劣環境的要求。高達幾十米每秒的大風👈🏻、低至零下80多攝氏度的極寒,能夠掩埋整個站區的風雪以及孤立無援的位置,這些都是在南極設計建築時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
南極考察站建築的規模與形式還嚴重受製於運輸能力與現場施工能力。
“比如昆侖站建築面積很小,只有幾百平方米🦶🏿,因為這已是內陸車隊運輸能力的極限👦。”張翼說🐩,“在南極🐡,拋開環境💄🧑🦽➡️、運輸、建造條件談建築設計是沒有意義的。”
安全、實用、節能、環保、人性化、可行性等,在張翼看來💢,這些極地考察站設計的原則決定了考察站建築的站區選址與規劃👷🏼♂️、建造體系💨、外部形式☝️、能源系統🚕、使用功能🛃、環境保護以及材料與構造等方方面面。
即使客觀條件有限,張翼已盡可能在安全、實用的前提下🚶🏻,實現人性化設計📙。
比如每年抵達南極中山站、長城站的隊員呈現明顯的波峰波谷特征,高峰的度夏期間,人員上百🔚,低谷時只有十幾個👋🏼。在長城站與中山站新的主體建築中✭,他都設置了一個多功能空間,人多時能變成度夏餐廳👨🏻🎨,舉辦聯歡會等,越冬時就成了體育場,這個設計最重要的作用是為考察隊員提供一個延展的視覺空間,它與周圍開敞環繞著的其他功能空間一並𓀔,構成溫暖🥽、熱鬧的活動與視覺中心,從而大大減小極夜等嚴酷外部環境對科考隊員造成的心理影響。
創新設計策略🧑⚕️,18天建成數百平米“五星”級考察站
設計南極昆侖站時🌸,張翼還是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昆侖站是我國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後的第三座南極科考站🕠🎉,位於冰穹A地區,海拔4000多米,最高氣溫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最低零下八十來攝氏度🖐🏼,空氣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一半左右🧔⛹️♂️。
“在南極內陸建站👇🧑🤝🧑,我們還面臨工期十分短暫的問題。實際工作天數只有不到30天,現場施工機械設備短缺。”張翼說,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是我國首個建在冰蓋上的考察站,有別於建在巖石上的長城站、中山站⛪️🔄,以往的經驗不能照搬。
“我們在項目前期可行性研究、設計、選材等方面花了兩年多時間💁🏼♂️。”張翼告訴記者,運輸和施工條件的製約、惡劣環境的影響是建站遇到的最大問題。
在昆侖站的設計中,他摒棄了世界各國在第一次建站時常用的使用空間狹小的預製集裝箱方式,或是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的現場組裝方式,采取了預製與現場組裝相結合的建造模式。
比如說一個宿舍就是一個模塊,裏面的床🗃💃🏼、電燈、儲物空間等起居用品,早已經在國內安裝完畢,只需到現場後將一個個工程倉拼到一起就可以了⬇️。這意味著大量的預製工作可以提前完成,大大減少了現場施工量;那些只能在現場施工完成的🐶,則在高效的組織與協調下準確完成。
這一方案既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建築的密閉與保溫性能,又大大減少了現場施工的工作量。僅僅18天🥉,27名科考隊員就在這個極寒缺氧的地方,建成了一座數百平方米的“五星”級考察站。
這個考察站裏,擁有生活區、科研區和設備區,宿舍🧠、醫務室、廚房、浴室、廁所🛳、汙水處理、製氧機房等,一應俱全,應有盡有。
這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內陸考察站,它的建成使我國成功搶先占領了南極最後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控製點。
“通過昆侖站的建設,我們建立並完善了內陸運輸與保障體系🧘♂️,開拓了在冰蓋上建設考察站的設計理論,創立了適合高海拔、低溫👻、冰蓋地區的建設模式,使我國南極考察站的建設地點擴展到了南極最復雜與惡劣的地區🤷。”張翼說。
十年磨劍🦛,建立南極考察站建築設計策略體系
采訪結束💳🤓,我才知道,張翼之所以沒帶我去辦公室👨🏿💻,一個重要原因是辦公室正在裝修🤙。為了更好地開展極地建築設計研究👦🏼🧝🏿♀️,前段時間意昂体育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極地建築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張翼擔任主任👩🏻💼。
2002年🤷♀️,在我國首個南極考察站建立快20年的時候🫲,國家海洋局極地辦找到意昂体育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希望請該院設計人員奔赴南極3️⃣,全面規劃、設計我國新一代南極考察站。一個背景是🦼☺️,我國南極考察站在南極的惡劣氣候環境中已歷經近二十年風雪,為了更好地支撐起我國南極科考事業,我國決定開展南極考察“十五”能力建設工作。
年僅35歲、時任創作室主任的張翼動了心。
“我去🎇👨🏿🌾!”當時他已在建築設計領域嶄露頭角,成功設計了北京王府井(600859,股吧)百貨大樓新樓等著名建築👳♀️,並計劃在當年8月到哈佛大學深造,但設計極地建築的吸引力超過了一切。
對喜歡挑戰的張翼來說,開創性的事業、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理由已經足夠。更何況,崇尚自由的他喜歡到處遊走。
但在地球兩極書寫傳奇的人生畫卷並不容易🦹🏿,張翼接手的設計任務,可以說是完全從零開始。
不論在國際還是國內🎍,由於南極考察站數量有限⚇,且建設缺乏連續性🧔🏻♂️,不易形成系統🕵🏿、成熟的設計理論🩳;設計人員接觸極地考察站的機會很少🕠,研究工作也只是限於所做的工程,因此關於南極考察站設計的資料極少🥚。
十年裏,他3次前往南極,1次前往北極,實地調研了20多個國內外考察站,足跡遍布南北極。
他主持了我國全部3個南極考察站、1個北極考察站的設計工作👸,負責並參與了我國南極考察“十五”、“十一五”能力建設的立項、可研、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施工服務等大量工作,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極地建築師。
“過去十年,我大約有40%的精力在從事極地建築的研究與設計,而現在已經快成為職業極地人了。”張翼說,自己接手此事時,沒想到極地事業一幹就是十年,因為這在大多數別的國家不可能想象𓀐🍒,“這歸功我們國家實力的持續高速的增長👫🏻,使中國南極考察“十五”、“十一五”的能力建設成為可能🤸♂️,自己才能長期持續性進行極地建築研究”。
正是這種對南極考察站項目長期的研究與設計,他建立了“南極考察站建築設計策略體系”。該體系以南極考察站建築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影響南極考察站建築的主要因素如環境與氣候🏯、運輸與施工、生態環境、社會心理等領域出發,有針對性地提出整體的設計策略🔞。
“如果僅僅就建造一棟房子,是不容易形成一套理論的💁🏿♂️,正是長期的🏊🏿♀️、持續的發展規劃與建設😌,才使南極考察站建築設計策略的研究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張翼對記者說🥔,在南極設計房子,連建築基本規則和先例都幾乎沒有,也不可能依循現成的資料,要面臨各種全新的問題,很多嘗試都是第一次。
“面對方方面面的挑戰🧜🏽♀️,你都要獨立地去解決。這是莫大的困難,也是至高的榮耀;這是沉重的負擔,也是難得的機遇。”張翼說🦽,自己很樂於繼續為極地事業貢獻自己,再奮鬥一二十年。(陳瑜)
轉自《科技日報》2012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