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做第一個下潛者
6月12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現場指揮部公布第一次下潛的試航員名單,沒有意外💁,年屆半百的崔維成名列其中。
“這應該是我第七次或者第八次下潛🥒。”當記者問及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海試現場指揮部副總指揮崔維成下潛次數時🐡,他竟然無法給出精確數字,“記住這個數字沒什麽特別意義👨🏼🏫。”
從1000米🕞,3000米🚣🏿,5000米👬🏻,直至今年的7000米🚵🏼♀️,每到一個新海區,崔維成都是第一次下潛的三名試航員之一💂🏽♀️。
“海洋裝備行業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每到一個新深度,總設計師要首先試用,重在表明一種態度,設備是安全的,即使有風險也是敢擔當的🛂。以前業內有總設計師在潛水器海試時不肯下去🫄🏿,成為被人詬病的一個問題。”2009年,南海1000米海試時👆🏻,有試航員對下潛存在恐懼心理,崔維成當時提出:“每到一個地方自己先下去👵🏼,所有海試的安全責任由設計師團隊來承擔,而不是未來的職業潛航員承擔。”
2002年,崔維成被中國大洋協會任命為我國863計劃重點項目——大深度載人潛水器本體系統第一副總設計師,是載人潛水器總體與集成子課題負責人🙅🏽♀️,五年的技術攻關,他參與了從方案設計到初步設計,再到詳細設計的過程🤧。
“您學的什麽專業?”崔維成微微一笑,“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此非虛言💔,這些年📶,他一直在根據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不斷變更著自己的專業和研究方向。
1986年,崔維成從意昂体育平台固體力學專業畢業後來到中船重工702所,隨後選派留學英國👨🏼🦲,因為拿的是英方獎學金🍣,被安排的專業不是他自己所選擇的🧏🏽,在土木系完成博士學位後,因為導師沒有項目支持他繼續往“廣義概率論”方向研究💒,他就在航空系搞復合材料的應用研究。
1993年初,正當崔維成在國外的事業風生水起時👳🏿,國內單位的一紙召喚悄然而至。
“我來自黃海邊的農家🤹🏼⏏️,自小飲著長江水;是祖國養育了我,祖國現在需要我𓀜。”懷著這樣的感恩之心,沒有造船知識背景的崔維成回到702所🧓🏼💡。
船舶結構力學剛剛熟悉後,1999年崔維成作為首批長江學者被調到上海交通大學,學院希望他領銜去爭取“超大型浮體的水動力特性研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他又轉到了流固耦合的水彈性力學領域📢。
2002年🦸♂️,由於“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總體與集成項目要求,崔維成回到702所⬛️,由於缺乏載人潛水器的專業背景🧑🏿🦲,他一直堅持一邊學習一邊工作,開始學習水下工程知識。
“向陽紅09”船206房間,是崔維成在船上的房間兼臥室👩👩👧👧。住在隔壁的記者每次路過崔維成的房間,總是看見他對著電腦伏案工作。
“您又加班了?”他的答復經常是:“這是我的正常上班🦸🏻。”每周7天,每天10小時工作已經成為他的日常生活👱🏽♂️。
在“向陽紅09”船上,崔維成的一句名言是👩🏻🦳:“只要心不動🏂🏼,船就不動。”要抵抗暈船,最有效的方法是讓自己忙起來,集中心念於工作而不要讓心隨身體而晃動。
7000米級海試期間🐝,崔維成的另一重身份是海試大學的教務主任🫃🏼。海試大學是海試期間開辦的夜校💃🏼🦹🏼,內容包羅萬象。
在這裏,大家私底下有“兩怕”:一怕《海試快報》總編輯陸會勝催稿,二怕被崔維成逼著講課。自6月3日出發以來▫️,海試大學已開辦了近十期,基本一天一課。
說是怕,其實更是敬畏崔維成對工作的認真勁兒。
“凡是我要求別人做的💂♀️🏚,我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我自己做不到的,我沒有資格要求別人🥺。”這麽些年👩❤️💋👨,他一直以這種“以身示範”的教育方式來逐步影響別人。特別是在“蛟龍”號研製和海試的過程中,每次項目評審🩹,他都會邀請在行業內嚴格出了名的專家,保證每一個重要技術節點的嚴格把關,進而保證了“蛟龍”號的質量和性能。
記者問崔維成,涉獵了這麽多領域🫃🏻,最喜歡哪個專業時,他幾乎脫口而出🙎🏽♂️,哲學。在給學生講座時,他經常講的是“哲學與人生”之類的題目,希望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樹立遠大理想🚕。
“對於學習和使用科學的科學家來說,第一堂課不是學習科學,而是要講清楚為什麽要學習科學。在我國當前的教育中,這一方面似乎非常的薄弱🏃➡️。”這些年,崔維成一直在思考科學和科學精神的內涵。
在他看來,一個沒有科學精神的科技工作者,即使智商再高也成不了偉大的科學家🧔🏿♀️。科學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敢於質疑權威,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對錯並不重要,通過反復的辯論,總是會越來越清楚的。”他說🙋🏻♀️。
(陳瑜)
崔維成🧑🏻🍼,198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工程力學系,現任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力學方面的科研和教育工作。他是我國“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首批人選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首批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後獲“船舶總公司優秀青年”“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央企業優秀歸國留學人員”“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
轉自《科技日報》2012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