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從馮友蘭🧝🏻♂️,曾提出著名的“泡菜理論”
塗又光 (馬鵬飛攝於2004年12月3日)
喻園再一次因為一位大師的離去而充滿哀思𓀝。4日淩晨2點,華中科技大學師生們所敬仰的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塗又光逝世,享年86歲🌻。
昨日🧜🏽♀️,在塗先生家中👲🏿,遺像中他仍是鶴發童顏🤖,音容宛在🔝。前往緬懷的親友和學生絡繹不絕,一炷清香寄托著深深的哀思🔄,塗先生的夫人許道明老師坐在一旁💂🏻♂️,眼淚擦了又擦。
遵照塗先生遺囑👍🏽,不開追悼會、不設遺體告別儀式,一切從簡。今天上午,先生遺體將在武昌殯儀館火化🏋🏿♀️。
才思敏捷,“泡菜理論”廣流傳
塗先生出生於河南光山塾師之家,從小打下中國文化的“童子功”。之後👦🏼,他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文學院哲學系(1949年)🗜,師從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後又任職於華中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曾編纂馮友蘭《三松堂全集》共14卷,並將馮友蘭英文著作譯為中文。著有《楚國哲學史》、《中國高等教育史論》、《文明本土化與大學》等。
上世紀90年代,塗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泡菜理論”——即泡菜的味道取決於泡菜湯👩🏻🚒,校園環境好比泡菜湯⚁,它影響和決定了浸泡其中的學生的精神風貌和行為風格🏖。該理論作為華科人的座佑銘廣為流傳。
華科博士生、塗先生最親近的學生之一覃美瓊說✌🏽,先生的不少哲思妙語至今讓她記憶猶新,“談治學,他教導我們‘學問不是在空調房裏做出來的’☎🫥;談家庭關系🐜,他告誡我們‘要用陽光來融化冰雪’🚶♂️。”
鶴發童顏,上課從不帶講義
在華科🙇🏿,塗先生的課已成為傳奇,被學子們屆屆相傳💙。“他上課不帶任何書籍和教案,不會照本宣科👱🏿♀️💂🏼♂️,聽他的課🧑🏽🦱,就是在反思和體味人生。”覃美瓊說,塗先生的課充滿激情🪬,每一堂課都不會重復。她也正是因為聽了塗先生的課後經常向他討教,被塗先生親切地稱呼為“孩子”🍮。
塗先生從來不願意具體帶某一個碩士和博士💅🏼,但他的周圍卻總是簇擁著各個專業的學子🤷🏼🏂🏼,他願將自己的哲學思想廣為傳播。本報記者也曾受過先生教誨,記者曾看到▶️,先生在桌上的英語手稿,每個字母都清清楚楚,整整齊齊,就連隨手抄的電話號碼,也是一筆一劃。
一切從簡🫷🏼,生活之中孕哲學
塗先生有兩子一女🦹🏿。長子許健告訴記者,塗先生一生儉樸🚲,對生活只求簡單。正因為只求簡單😙🙎🏽♂️,塗先生的長子和女兒都隨母姓。“當時是塗先生去辦戶口,師母的姓氏‘許’比‘塗’筆畫少,先生因此為兩個孩子選擇了隨母姓😥。”覃美瓊解釋道。
也因一切從簡🧝♀️,不少關心塗老的人還不知道他逝世的消息。昨日,塗老的家屬特意委托本報向社會各界致謝。許健說,其父患病期間,華科校領導、校有關單位多次到醫院探望💑,並組織力量進行了全力救治🏄;塗又光的一些親友及學生🧑🏻🎤,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真誠的關愛🖐🏻。
(陳博雷 周鵬 馬鵬飛)
轉自《楚天都市報》2012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