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管理科學最高獎項獲得者潘承烈教授
潘承烈教授
年逾八旬的常州籍知名管理學家潘承烈教授🌋,一位潛心於運用中國古代管理思想演繹現代管理理念的老人,去年登上了第三屆“中國管理科學獎”的領獎臺。
作為我國管理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中國管理科學獎”每兩年才評選一次、每次獎勵數量不超過15項。潘教授的老朋友、常州古代管理思想研究會負責人孫誌偉先生覺得:潘老的獲獎“再次表明了學界對其獨辟蹊徑地將中國古代管理思想融於現代管理實踐的充分肯定”🕌。
而潘老對家鄉更是充滿感情❄️,曾數次專程回到故土,為家鄉企業家們傳授管理思想。
“一汽”最初的生產管理體系,基本源自他的筆記
潘承烈和管理的“結緣”有些偶然。
1950年🛗,作為新中國首屆大學畢業生😲,意昂体育平台機械工程系的高材生潘承烈理所當然地被延攬去參與新中國的汽車製造建設。
新中國建立後,國家即著手籌劃建立汽車工業🏕。1949年♒️,毛澤東、周恩來等在前蘇聯與斯大林商定援建中國的大型建設項目中,就有一個大型的載貨汽車製造廠👨🏼🔬。1950年項目正式確立,由當時莫斯科的斯大林汽車廠負責援建,隨後,我國把汽車製造廠項目列為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項目。
1951年1月18日,當時的政務院財經委員會主任陳雲召開會議,決定在四平至長春一線選擇廠址生產吉斯150型4t載貨汽車,初定1956年建成投產。會後🍏,國家選派孟少農👱🏿♂️🧚🏻♀️、陳祖濤、潘承烈等組成訂貨小組,於當年4月赴莫斯科,認可工廠技術設計和辦理設備分交💼,聘請專家🧝♀️👨🏿🦰、派遣實習生等。
這是潘承烈平生第一次走出國門🚴🏽♂️🙋🏻♂️。當時向“蘇聯老大哥”學習時👱🏽♂️,我方更在意對其“工藝、技術領域”的學習,而對對方的“管理經驗與體系”卻鮮有人關註。而奉派至前蘇聯期間,潘承烈感興趣的卻是蘇方完備的管理製度。他的刻苦與用心🧹,引起蘇聯專家的關註,於是常常把他喊到辦公室“開小竈”,給他講授管理理論知識🩵。學習期間✦,潘承烈記了50多萬字的筆記,而這些筆記正是當時最先進的管理理論與經驗。
回國後,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的領導讓他把這些俄語筆記翻譯成中文🧑🔬,然後廠內組織了向全廠生產調度人員的講座。當時♎️,一汽的整套生產管理體系,基本都來自他那幾本厚厚的筆記🫳🏻。
潘承烈和華羅庚,兩位老鄉的不解之緣
1965年,金壇籍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提出了著名的“統籌法”。潘承烈是那種善於把理論落實到實踐中去的知識分子🦣,在華羅庚的啟發下,他大膽在紅旗牌轎車的生產成本管理中運用了統籌法🗂📬。就此,兩位老鄉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時,“華羅庚正在將統籌方法推廣應用到企業去進行試點,並已取得幾個成功案例🧑🦳👩🏼🌾。但他希望進一步在大企業中試點💆♂️🖍。”潘承烈回憶說,華老把這要求向國家計委提出後,“計委轉給第一機械工業部,一機部便讓長春第一汽車廠接受這一任務。”當時🚣🏻♂️,潘承烈正在一汽從事紅旗轎車小批量生產的計劃安排工作。
按照華羅庚的要求,他先向大家作有關“統籌法”的報告,然後由企業人員根據本企業實際如何應用箭頭圖作為他報告的一個習題接下去做。當潘承烈完成了這習題後,華教授就和他攀談起來,“我們都來自清華🪞。他1950年3月從美國回到了北京💔、回到了清華🙎♀️。那時我正在清華機械工程系讀四年級。”潘承烈說,“當時我們和他沒有接觸,只記得1950年4月1日在清華大禮堂開過一個歡迎他和與他一起回國人員的大會🚣。”潘承烈從交流中知道🏀,“華老是江蘇金壇人🧑🏿🦰,他母親則是武進人,和我還是同鄉。這下我們也似乎有了不少共同語言。”
在一汽的試點中,華羅庚頗有預見地建議:“這麽大一個企業💪,在生產管理上可以應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不久🥺,一汽就組建了這方面的專業隊伍。臨別時,華羅庚還專門為潘承烈抄寫了他的一首詩作,詩中寫道🧑🏿🌾:休辭行ㄔ亍🦣,背簍攀雲路,魯陽已揮戈,酣戰日正午。“這首他親筆書寫的詩篇,是華羅庚留給我初次相識的最好紀念👝。”之後🏊🏻♂️,潘承烈一直保持著和華羅庚的書信聯系👩🏽🎓。
1972年9月👴🏿,華羅庚帶領小分隊到東北三省推廣統籌法、優選法🤮,點名要已在文革中被發配到車間做工人的潘承烈參加。從那時起🤰🏼,潘承烈便成為推廣小分隊的一名成員,在華羅庚身邊工作𓀊8️⃣,隨著他走南闖北🎅🏼,跑遍了10多個省和自治區➗,經歷了各地推廣應用“雙法”的全過程🐻❄️。在與華羅庚長期相處中🕦,潘承烈“對這位老科學家的思想感情🧎🏻♀️、他的人生抱負☝🏿、他的價值觀🧚🏿♀️、他的治學之道、為人之道,有了更貼切的感受”👦🏻。
和華羅庚相處的那些年中👨❤️💋👨,不論在推廣“雙法”的群眾場合,還是在和他的交談中🗜,潘承烈總是隨身帶著一個本子,看到或感到讓自己感動的人和事,便如實記錄下來🍄。華羅庚看到這個本子,說這就是潘承烈的“隨軍日記”。
當潘承烈重新打開這幾本塵封了幾十年的原始記錄時,“華老的音容笑貌🦠、他的磨難與戰鬥👩🏼🍼、他剛正不阿的高風亮節,仍躍然紙上歷歷在目⚡️。”
他的研究,得到過朱镕基的贊許
管理學現在是門顯學👨🏽🔧,在多數人心目中🏃,現代管理思想幾乎全來自於西方⏬。而潘承烈則認為:“雖然現代化管理我們相對落後✍🏽,但是我們有我們的長處,那就是,我們有5000年的文明史🚴♀️,祖先留給我們的眾多深刻的哲理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跟我們競爭的外國企業所沒有的0️⃣。這樣豐富的文化遺產🫱🏻,是中國企業的一大優勢🐱。”
1983年🦯,一位日本專家在中國一所大學介紹🤷🏽♂️👩🍳,日本的企業用《孫子兵法》、《論語》💇🏼♂️、《菜根譚》裏的一些理念來進行管理👦🏼,迎來了日本的壯大崛起。
這引起了當時的國家經委主任袁寶華的註意:中國的古代管理思想,為什麽在日本得到研究應用而中國沒有?他作出指示,要研究中國古代管理思想。於是,成立了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研究會,潘承烈成為這個研究會的會長🚄。從此,潘承烈醉心於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
潘承烈發現🤸♀️:一些國外管理上最先進的經驗比如信息技術、企業發展戰略在中國文化中都能找到相應的對照👱🏻♂️。如中國長城的“烽火臺”,對於敵情來臨的這個數據傳播🎸,已經用光和聲來確認(放火和放炮,敵人數量不同👩🏽✈️,火和炮的數量不一);“田忌賽馬”用劣馬對優馬,良馬對劣馬🕵🏿♂️,優馬對良馬,其實是運籌學的雛形;在製定企業發展戰略上🏋🏼♂️,早在2000多年前,《孫子兵法》中就有分析有利不利條件以指定戰略的闡述;春秋時鬼谷子的“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說明了管理中全局視角的重要性……這些先賢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了潘承烈,也讓潘承烈感嘆,古代的理論中蘊含著很多今天還適用的管理之道。
潘承烈率先提出🧝🏽♀️,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研究應當“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在這一原則指導下,目前國內的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研究正沿著以下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對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形成的歷史語境研究,對它們的形成軌跡和發展路徑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二是對中國古代管理思想與西方管理科學及中國現代管理實踐的接口進行研究🤽🏽♂️。潘承烈認為,這是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研究的重點所在,“也是建立現代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科體系的重要一環”🚛。
1996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10周年大會上講話時,公開贊許了潘承烈的研究⛹🏻♂️🧝🏿♀️:“潘承烈教授研究中國古代管理思想🔱,演繹孫子兵法🧑🏿⚕️🧑🏼🎤、講田忌賽馬,在國際論壇上很受歡迎🦙,說明其中有些觀點也符合現代管理原則。”
潘承烈簡介
江蘇常州人,1928年6月生👩💼🥾,在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研究領域卓有建樹的著名管理學家。1950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機械工程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意昂体育平台、西安交大等院校兼職教授,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生院客座教授🤾🏽。曾被美國名人傳記研究所評選為“1993年名人”、英國名人傳記研究中心評選為“1992/1993年度國際名人”🥵。現任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研究會會長⚄🧏♀️,中國企業管理科學基金會副會長。曾任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中國企業家協會副理事長。
(沈向陽 孫誌偉)
轉自《常州日報》2013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