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於書香世家,唐文治是其祖父,品學兼優的他學習自幼出眾,並成為國家最早的核探測器研究的奠基人。
祖父唐文治是他的啟蒙老師
1931年10月1日,唐孝威生於無錫前西溪的一個書香世家。祖父唐文治41歲棄官從教,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上海交通大學第一任校長,到1920年共達14年之久。1920年因眼疾加重,他回無錫居家創辦無錫國學專科學校,此時雖雙目失明,仍親自授課。1954年去世,享年89歲。1983年無錫市人民政府撥款修葺位於寶界橋南堍的琴山之麓、唐文治講學的菇經堂,辟為《唐文治先生紀念館》。唐孝威自幼聰穎好學,深得祖父喜愛,祖父的為人、學識、思想,對唐孝威產生深遠影響,也是唐孝威的啟蒙教師。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年僅6歲的唐孝威跟隨祖父、母親和兩個妹妹到桂林避戰亂。一年後,又遷居上海法租界。1939年,唐孝威到上海南洋模範小學讀書,依靠獎學金讀完小學,由於成績優異,直接升入南洋模範中學。高中時,年僅15歲的他,積極參加學校地下黨領導的學生運動,還參加了進步學生組織的讀書會。課余,積極參加了為貧苦居民子弟開設的南模義務夜校,為失學兒童上課,並到貧苦居民居住的棚戶區招生,一度還擔任夜校校長。
一個偶然機會,他在一位同學那裏看到一本《紅星照耀中國》(現名《西行漫記》)的書。他翻開書,立即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把他的心強烈地吸引住了,讀到最後一頁時,他心中頓時萌生了一個信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1949年2月3日北京和平解放,唐孝威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青年布爾什維克”,唐孝威從此走上了獻身於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道路。
研究核探測器的奠基人
1949年秋,唐孝威從上海南洋模範中學畢業,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1952年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名原子能所),原來地址在北京城內東黃根,1953年冬,決定搬遷到北京郊區中關村。那時,這裏尚是一大片農田和墳地,通往中關村的道路是凹凸不平的土石路,所裏的儀器裝箱後由驢車陸續運到,唯有一臺真空設備比較嬌氣,最怕顛簸震壞,唐孝威和幾個年輕人就抬上汽車站在上面。汽車東歪西斜顛簸,他們就緊抱真空設備,用“人力減震器”來防震,有驚無險地保住了關鍵設備。
研究核試驗,必須先研製核探測器,這是專門用來紀錄和測量核輻射的基礎工具,因為核輻射不能用人的感覺直接接觸,一定要用核探測器來測量,好比是實驗物理學的眼睛,原子能事業所有部門都離不開它。唐孝威最早就從研製核探測器開始,為核研究的其他科技精英充當墊腳石。他和團隊成員們一起夜以繼日地努力,終於在核探測器研究工作中取得巨大成果,榮獲1956度國家自然科學獎,被譽為“中國核探測器研究的奠基者”。當年國家地質部為尋找核工業的基本原料――鈾,但野外勘探隊不會使用射線探測器,唐孝威知道後,同地質專家們一起在崇山峻嶺中勘探,教會他們使用射線探測器,為他們尋找鈾礦助了一臂之力。
國內中子點火技術第一人
1959年6月,唐孝威團隊接到了“596”工程(研究原子彈特大工程代號)。最初,縮小尺寸模擬試驗在長城腳下、八達嶺一側,唐孝威每天在荒山石坡上爬上爬下,檢查測試儀器的性能、記錄數據,實驗結束,馬上又進入下一輪測試準備,就這樣日復一日,循環往復不停測試,唐孝威腳上的膠鞋也磨破了好幾雙。模擬試驗結束後,唐孝威的研製工作轉到青海湖附近、海拔3000多米的西北基地。這裏地處高原,空氣缺氧,年平均溫度零下4度,短暫的夏季過後,緊隨而至就是徹骨的寒冷,狂風砂石,滿眼是一望無際的冰雪,在這裏走路、爬高、幹活,都要比在北京付出加倍的能量。在高原低壓的條件下,水到80度就沸騰,饅頭和米飯常常煮不熟,隊員們常年吃著半生不熟的食品,環境艱苦可想而知。唐孝威在緊張的工作中還經常感冒,他的上衣口袋內經常放著感冒藥,隨時服用而不影響工作。最使唐孝威煩惱的是類風濕性脊椎炎頻頻發作,造成行動不便,有時甚至臥床不起,影響工作。遠在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教學崗位上的妻子呂芳(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的小女兒)心中焦急萬分,立即從條件優越的廣州來到艱苦的青海基地陪伴,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唐孝威終於戰勝了病魔,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國兩彈研製工作。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中央決定采取塔爆方式。於是,一座102米高的鐵塔在新疆羅布泊原子彈試驗基地矗立起來。唐孝威和他領導的“熱試驗組”,帶著全套測試儀器來到新疆基地。初到戈壁灘,地面溫度超過54度,高溫缺水,吃住都在臨時帳篷,累了打個盹,醒來接著幹。102米的高塔,無風也搖晃,遇上8級大風,搖晃距離達一米,唐孝威登上塔頂,安裝測試儀器……不難想象,沒有足夠的勇氣,別說爬上塔頂,就是登一步也困難啊!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原子核裂變為火球和蘑菇雲,唐孝威是確證中子點火技術第一人。不久,周總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有功人員,唐孝威光榮參加了。聶榮臻元帥在會上說:“搞原子彈,沒有核物理學家和技術專家,你開一個軍上去也拿不下來,所以我們要愛護這些國寶,給他們創造好的條件,讓他們為祖國多作貢獻。”唐孝威坐在下面心裏感到熱乎乎的,無比激動。
1967年6月17日,不到三年,西部地區上空又爆炸成功我國第一顆氫彈,震驚世界的蘑菇雲炫目耀眼。也就是唐孝威領導的實驗組,在新疆核試驗現場進行測試,判斷我國氫彈原理成功的第一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楊振寧興奮地說:“兩彈使中國人脊梁骨、腰桿子更挺更硬了!”
1979年,唐孝威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80年,49歲的唐孝威,作為傑出的中青年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獲得中國學術界最高榮譽。唐孝威被譽為“新中國培養的傑出實驗物理學家”。
從不逛商場的淡泊科學家
唐孝威在半個世紀的科研生涯中,對自己取得的巨大成就從不炫耀,從不以學者自居,因公外出或開會,即使單位給他派車,他也不坐,堅持乘地鐵或公共汽車,一如既往地過著樸素淡薄、不引人註目的生活。
1998年9月14日,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書面通知唐孝威院士:“鑒於您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對中國科技事業的傑出貢獻,經專家提名推薦,初審評議和終審評定的嚴格評選,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決定授予您199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頒發獎勵證書和獎金15萬港元。”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唐孝威謝絕了,他說:“我對一切獎勵和獎金都看得很淡,只願意老老實實為祖國多作貢獻。”
唐孝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表現出很“淡泊”。1978年,唐孝威在德國漢堡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工作時,對一項“電磁量能器設計方案”提出改進意見,博得組內美、德、荷蘭等國科學家的一致贊賞。西方國家以最好的研究條件和生活待遇,邀請他去工作,都被他謝絕了。
由於工作需要,唐孝威經常要去國外,但不管到哪個國家,他從不逛商場,不遊覽名勝古跡,把個人省下來的外匯,都用來購買小型儀器和工具,帶回國內供實驗室用。上世紀80年代初,他連續幾年參加國際合作研究,得到的報酬如數全部上交給中科院。後來中科院不收了,讓他自己支配,他分文未用,把這些酬金交給了他所在的研究部門使用。
向故鄉人民祝福
唐孝威的祖父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唐文治,妻子是名教師,女兒也是小學教師,而他自己,2001年己是70高壽,退休後受聘浙江大學,給學生開課、帶研究生,全家都是名符其實的教師世家。
如今,唐孝威院士己年過八旬,但仍精神矍鑠,我們在他的“院士辦公室”,常常看到他端坐窗前,手握一支紅色圓珠筆,逐句推敲學生的論文,不時專註地在文章空白處批註。他先後培養了碩士生31人,博士生20人,博士後6人。2013年6月5日,浙江大學將最高榮譽“竺可楨獎”頒給了唐孝威院士。
唐孝威一生不停奔波,但他始終牽掛故鄉無錫。2012年9月,無錫出版了《無錫籍兩院院士》一書。他在百忙中親自題字:“祝家鄉人民更加幸福,祝家鄉山水更加秀美”,深情地向故鄉人民致以最美的祝福。
轉自《江南晚報》2013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