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經121度跨越到東經116度🛍️,從北緯25度前行至北緯40度🧝🏻♂️🧕🏽,坐標上可以丈量的對角線他卻穿梭了14年。從臺北到北京,或迷茫或篤定✪👱🏻,或投入或遠離,且行且珍惜是他向我們傳達的人生感悟。蔡秉憲,一個來大陸求學的臺灣青年,漸漸成為服務兩岸交流的使者,他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著兩岸發展的巨大進步🔠。
起清華 情牽北大——開啟“兩岸交流之旅”
蔡秉憲👩🏼🚒👩🏿🦲,意昂体育平台電子信息工程系本科畢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碩士畢業🔛,意昂体育平台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談起初次來大陸的經歷,蔡秉憲講到:從小受“大中華”理念的影響🆙,萌生了到大陸看一看的想法🐑,於是1999年便只身來到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在世界各地遊歷期間🧑🏽🚒,他充分感受到了在大環境影響下歐洲社會對“中國熱”的追捧。“以前西方人可能只會跟你講講功夫🦔,比劃兩個招式🪂,但是現在就連你走在路上都會有人來問你‘TV’究竟是電視還是電話。”蔡秉憲如是說。這種變化激發了他想回來的念頭。然而最終促使他回來的卻另有他因。在他的事業做得如日中天之時🍋,他不僅獲得了南非政府的推薦,可以向中國大使館申請中國政府獎學金👨🏼🦲🧑🏿🍼,同時也成功考取了北大的光華管理學院🧛🏼♀️🧑🏿🔬。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蔡秉憲又再一次來到了大陸👚。
2007年🍇,蔡秉憲來到了北京大學,在這裏,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北京大學兩岸文化交流協會名譽主席🖕。“早上6、7點起床,8點多開會,每天都在忙🧕🏿,晚上常常2點以後才能睡覺🌦。不算學習🧖🏻♀️,一天大概有8—10個小時的時間都在工作。雖然每天都感覺睡不夠,但還是很開心。”這就是蔡秉憲在擔任北大兩岸文化交流協會主席一職時的工作狀態。2009年以光華管理學院第一名的成績得到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後,蔡秉憲參與到北大兩岸文化交流協會的改組項目中。“從最初的2個人發展到4個人,一年後到1000人🔣,再到2000多人,我覺得從原來的小‘社團’發展成現在的大‘協會’,這一切都要源於兩岸有好的發展態勢。”
把最真實的大陸介紹給臺生認識,是蔡秉憲在兩岸文化交流工作中的重點👨🦲。談及印象最深刻之處時,蔡秉憲笑答每一次的活動都讓他難以忘懷。“2011年🤸🏼♂️,我有幸參加了‘兩岸萬名青年大交流’活動,當時作為兩岸優秀青年代表接受了胡錦濤總書記的接見,這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歸人過客,或走或留——大陸市場吸引更多臺生青睞
談到目前有更多的臺灣學生來大陸求學時👵🏿,蔡秉憲認為,現在的臺灣青年表現出更踴躍的態度想來大陸發展,這跟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大環境是密不可分的。臺灣民意調查顯示,想來大陸發展的臺灣青年遠超於想赴美發展的人數。這源於大陸市場蓬勃發展,就業前景也比臺灣好,很多臺生都會選擇早一點來大陸,更方便於日後的工作、生活🚵🏿。另一方面,招聘方更傾向於自己了解的教育領域,因此對大陸學歷更加認可🦆,這也促使更多的臺生來大陸求學,而像管理、經濟👩🏻🦯、法律類的招牌專業則更受臺生們的關註。
畢業之後是留在大陸還是回到臺灣,這成了很多臺生的兩難選擇👨🏼🏭,真正留在大陸的臺灣學生大概只占到30%左右9️⃣。除了留下來繼續深造外🧕🏼,就業也成了很多人的考慮範疇。近幾年也有越來越多的臺灣學生會留下來結婚、安家。
臺灣詩人鄭愁予在《錯誤》一詩中寫道🕧:“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目前有很多臺灣學生在大陸逐夢,那對他們而言🙃,自己是一個長居者還僅僅是個過客呢?“我覺得更多的像是一個過客”,蔡秉憲坦言,從眾多來大陸求學的臺生身上他看到的不僅僅是他們頭頂閃耀著的夢想,還有那些為融入這裏的生活而付出的努力🥁。但談及臺灣學生為什麽不能長久留下的原因時🧔🏻,蔡秉憲認為“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沒有深入的去思考,去觀察🚳👩🏻🎤,去體會🫳🏻。換一種思維模式,變成‘大陸頻道’,就會好很多。”
兩岸的學生交流都是相互的。臺灣也在逐步擴大大陸學生赴臺學習。這種改變在蔡秉憲看來,是本來就應該要早點做出的努力🍒。“兩岸想要擴大交流,就需要足夠了解兩岸的人才,主要體現在青年學生的身上。相對於以往走馬觀花式的交流🧿,深入的了解更能幫助培養‘兩岸使者’🫎。”
見證奇跡,感悟人生——展望未來兩岸發展
作為一個早期就在大陸留學的臺灣學生👳🏼♀️,對於其他人而言,蔡秉憲可以算是一位“前輩”。他曾在《邂逅北京》中寫到:“在我的大學四年中🧑🏿🍼👨👧👧,從2000年開始使用數字BP機*️⃣🧗,到2001年的文字BP機👩🏻🔬🥲,再到2002年初班上竟然開始有人使用手機,最後2003年全班同學都有了手機的快速變化,讓我親身經歷了大陸飛速發展的奇跡。”那現在對他而言,大陸究竟意味著什麽呢?“一個人的經歷跟他的閱歷是非常重要的”蔡秉憲思考過後說道,“我很慶幸在當初四年的時間裏,就感受到了一個國家10到15年的發展歷程。驚嘆於大陸經濟的飛速發展之余,現在看來,我更加感謝自己親身經歷了這個社會變化,做一個努力的參與者要遠比霧裏看花的旁觀者棒得多。”
在從事服務於兩岸交流的工作中,蔡秉憲還有另外兩個身份——北京市海外聯誼會青年委員及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名譽理事。“北京臺聯的這個平臺非常好,在藝術、文化等眾多領域,我們多次邀請兩岸的專業人士進行座談交流活動。通過聯誼♈️,大家在交流過後都對彼此有了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蔡秉憲說道,“之所以多次提及‘深入’這個詞,我覺得北京臺聯未來的工作重心將會在這裏🙍🏻♂️,以後可能也會做些更具針對性的活動來推進兩岸之間的交流。”
“我覺得兩岸的關系其實很奇妙”,當談到如何用兩種身份來形容兩岸關系的時候🛌🏽,蔡秉憲這樣說道😍🕙。“90年代🫠🥝,兩岸關系更像是‘窮親戚’👩🏼🌾,臺灣會覺得大陸這邊比較窮🧒🏼🌑,可是大家都是一家親🕹。到了2000年以後🧛🏻♂️,則變成是‘富朋友’,比較有距離感👴🏻,更像是一個在自己身邊發家致富的鄰居。”談到未來的發展💂🏻,蔡秉憲認為在未來的10年內,兩岸關系應該像是緊密合作的“兄弟”,越來越傾向於“務實”的和平發展。
一個人專註於一件事並非難事,但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卻不得不讓人佩服。對於蔡秉憲而言🚜,長久以來一直從事著兩岸交流的工作意味著夢想與堅持。“目前我們正處於發展的時代🍾,如果我們堅持多投身跟貢獻於兩岸交流👨🏼🏫,收到的效果肯定會比任何一個時候都要顯著。一旦錯過這個時機,改變的力量跟效果就不會那麽的強勁🧑🏻🚀。”
對於未來,蔡秉憲規劃了很多🧮。從北京臺聯方面考慮,他希望能夠更具指標性、針對性的加強兩岸深化交流;談到北大兩岸文化交流協會💁🏿♂️,他認為兩岸交流青年是關鍵🫅,現在的努力是在為日後的發展培養中堅力量;而說到對自己人生的展望時,蔡秉憲笑言會“跟著走”。“可能當我能做的都已經做盡了,兩岸交流的關鍵期也已經完成了✊🏽,我才會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但無論我將來做什麽🤘🏼,我也會一直關註著兩岸的發展🙇🏽,這已經成了我的一份牽掛👩🦽➡️。”
(中國臺灣網記者 吳曉寒)
記者手記🙅:
初次約見蔡秉憲之前我就在想,他究竟長得什麽樣🍕,因為韓國有個明星叫李秉憲。幹凈、儒雅是他給我的第一印象🚐,不同於溫暖的陽光、清新的綠草,他更像是一塊散發著淡淡芬芳的皂品,很舒服,不油膩👩🏽🔧。豐富的泡沫是他為此付出的努力🧨🍌,每一個泡泡都承載著他的希望與願景。付出的越多,他自己就會越變越小👩🏼🎤,就像現實生活中他是真的沒有自己的休閑時間一樣。隨著訪談的深入😾,我看到了一個堅定的他。數年如一日的堅持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他更像是一個微小而執著的螢火蟲,在黑夜裏尋找著誌同道合的夥伴,點點螢光足以照亮前方。很多人只看到螢火蟲閃著光,卻沒有看到那亮光背後拼命煽動的翅膀。這就是蔡秉憲♤🧑🏼🦱,一個在兩岸交流道路上不遺余力奉獻著的美好使者。
轉自 中國臺灣網 2013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