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夢想
1961 年冬,歐陽曉平出生在海口的一個農村,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回想當年的歲月,歐陽曉平很是慶幸,因為在他少年時期,他的父母就非常重視他和弟弟妹妹們的教育。或許是受到電影的影響,雙親覺得電影裏面的高科技很好,如果我們國家能夠自主發明類似於影片中的激光或者其他先進儀器,外國人就不會欺負中國。因此,從小父親就鼓勵他努力學習,將來做名偉大的科學家。
懂事的歐陽曉平完全讀懂了父母的心,在那塊貧瘠的土地裏,供養一位孩子上學談何容易,父母對他的期望越大,他的動力就越十足,他要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父母。
終於,歐陽曉平以絕對的優勢考上了陵零師專,畢業後,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歐陽曉平來到新疆當了一名中學教師,一幹就是3年。三年間,歐陽曉平忙裏偷閑,他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在考研上,那時候,由於師資力量的嚴重不足,歐陽曉平沒有英語老師,他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開始自學起來。於是,他買了一本英語詞匯,夜以繼日地背單詞,只用一周就背下來了,這在當時,他的英語成績總是最優異的。
天道酬勤
從陵零師專畢業以後,歐陽曉平在新疆當了三年的中學教師。當記者問起歐陽曉平在新疆三年的日子時,他的話語中充滿了積極的人生態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興奮。因為新疆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甜甜的西瓜隨便去摘,蘋果4毛一斤,金礦、煤等資源遼闊,每當月色朦朧的時候,戈壁沙灘會讓我充滿了想象。”
在此期間,歐陽曉平再次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研究生。備考的日子歷歷在目,一天背誦20頁,一個月的光景,歐陽曉平就記住5000個單詞,他說:“下定決心就得實踐,只要你有毅力和明確的目標,成功就會向你招手。”歐陽曉平把學習英語的經驗傳給了他的弟弟和妹妹,他的弟弟通過自學考上了研究生,他的妹妹也以英語 78分的高分考上了研究生,歐陽曉平覺得良好的心理準備才是製勝的砝碼。
研究生一年級的時候,歐陽曉平被送往北京大學基礎物理系培訓一年,在此期間,他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等到學期學滿後,他已經自修了41個學分,還有包括英語在內的無需考試的幾門學科。對他而言,專業知識基本上能夠運用自如。不僅如此,在計算機匯編語言方面,歐陽曉平僅僅上了半節課,就憑借自己的悟性考了90多分。當記者問起歐陽曉平為何有如此之成績時,他說:“在北京學習了一年,我只去過一次香山,其余時間都是在校園裏度過的。”一語中的,如果沒有自身的努力和對美好事物的短暫舍棄,談何而來的輝煌成績呢?
記得一次期末考試,歐陽曉平答完卷第一個沖過去交卷,老師為之驚嘆,答題速度驚人,而且還是滿分。當初老師說讓他從基礎開始學起,但歐陽曉平堅定地說,要從別人不願做的地方開始,同時,還可以給老師打下手,這樣的話才能得到真正的鍛煉。
歐陽曉平對待科研工作的勤奮是有目共睹的,他覺得通過自己的個人實力,外加對待科研的執著,一定會有所成績的。多年來,心懷感恩的歐陽曉平衷心地感謝老師的支持,直到現在,他依舊尊重那些培養過他的老師們。歐陽曉平說過:“我招過來的研究生,首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尊敬師長;第二,孝敬父母。”
北大是一個自由的學府,學子們可以多向發展,同學們經常不去上課,教室裏經常會出現歐陽曉平一個人聽課的情景,敬業的楊老師說,即便只有你一個人來聽我講課,我也會把我的精華傳授給你。歐陽曉平也被這樣的暖心話感動著,他暗自要求自己,作為一名學生,絕對不能有一次遲到、早退。
學貴以專
在北大學習一年後,歐陽曉平再次回到西北研究所,他將繼續為祖國的科研事業而貢獻自己。90年代,研究生非常少,研究所要把有能力的人留住,防止人才外流。由於科研任務繁重,他們不讓歐陽曉平考博士,但這些對於積極向上的歐陽曉平來說並非壞事,因為在所裏的歷練中,在所裏領導以及專家的帶領下,歐陽曉平逐漸成長,他也能夠在研究所中承擔一些科研重任。
1996年,科研項目告一段落,歐陽曉平所裏領導們的肯定後,打算在工作之余備考復旦大學博士。他由衷地感謝領導給予的支持和幫助,因為他知道博士學位是自己多年來的夢想。他特別崇拜當時在復旦大學的楊老師,當他得知復旦大學僅有 20天的報名時間時,心情萬分激動而又焦急,當即第一時間報了名。由於時間緊,歐陽曉平僅僅復習了一個星期,就參加了考試。其中有一門考了90多分,他順利地考進復旦。那時已經是副研究員的他,覺得不應該讓老師操太多的心,因此,他經常一個人做課題,博士生期間,他竟發明了三項專利,獲得一個部委級的一等獎、一個國家發明獎、一個全國博士生優秀畢業論文。博士論文答辯時候,歐陽曉平得了96分,其中一位評委給了滿分。他記得當初寫博士論文時,只花了20天的時間,他在復旦買了一個小房間,坐在地毯上面去寫,廢寢忘食,什麽時候困的時候,就伏案而眠。沒過多久,初稿就出來了,謙遜的歐陽曉平拿去給自己在研究所的領導看,然後領導幫他略改了一下,沒想到那篇分量十足的博士論文獲得最高分數。
海納百川
04 年,總部領導要求歐陽曉平到大學去進修。他覺得進修相當於把時間都浪費了,全年沒有什麽項目要求,思來想去,倒不如做個博士後,因為博士後可以自選課題。於是,歐陽曉平以一名博士後的身份來到了意昂体育平台。不久,他就獲得了一個國際前沿的發明專利獎。研究所的領導問起歐陽曉平因為年齡問題,在和老師們交流時是否會出現一些障礙呢?歐陽曉平回答道:“學無止境,如果你要從一名學生的身份去和他交流,你就會學到更多的東西,低姿態做人很重要。清華對我促進很大,好多人不能理解,覺得他去清華鍍金,讓他們去說吧,低頭做自己的事,不必抬頭看別人。復旦教會了我學術,以前做的帶有工程性質的,是不到位的,在清華寫了 4、5篇像SCI,基本上都是在國內物理學上,所以這些經歷對我來說是那樣的寶貴。”
碩果累累
1995 年,歐陽曉平獲得了第一個國家獎,那個獎項經過專家的評審,一致認為比國外還要好,從那以後,各種獎項源源不斷地湧來:光華國家科技基金一等獎、首批入選國家百千萬優秀人才第一層次、求是獎、中國青年科技獎、標兵等等。有著紮實的科研技術和敢於創新的科技理念,歐陽曉平所獲得的成績是必然的。很多人感覺到歐陽曉平什麽獎都能得到,其實都是組織上推薦的,1999年,他獲得了一個國家獎和一個科技獎,2006、2009年再次獲得一個國家獎。歐陽曉平告訴記者:“如果做科研得不到國家獎,說明自己的水平還有待提高”。
了解歐陽曉平的人都知道,他所研究的課題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自主創新。他認為做研究完全都是自己的東西,只有自主創新,才會有所突破。每當困難來臨時,他都會去主動的挑起大梁,只要別人不想做的東西,歐陽曉平都會去做,因為他堅信另辟蹊徑地去理解和研究,一定有所進步。不一樣的思維的方式,必然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象。
在有些環節上,歐陽曉平不熟悉時,他一定會請教高人給予指點,一起把東西解決,這就是學術交流。他認為,如果把不同領域的知識都了解,那麽自己就像插上翅膀一樣,他喜歡挑戰有難度的。當然必須是有價值的,如果一種東西用一種方法做不了,他就會另辟蹊徑,做學問搞研究需要多角度分析,只有這樣你才會真正地懂得科學的奧秘。正是因為歐陽曉平那對科學的理解,對技巧的把握,他才會收獲今日的累累碩果。
愛國衛士
歐陽曉平時刻擁有一顆愛國心,他認為,要想真正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首先要擁有一顆愛國心,報效祖國不能表現在空話上,應該為祖國做貢獻,哪怕添塊磚加片瓦也是自豪的。
95 年,剛剛而立之年的歐陽曉平就一舉拿下國家獎,然而,這個國家獎背後卻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那年,他去蘭州出差,半夜起來時突然摔了一跤,這一跤差點要了歐陽曉平的命,當晚,他高燒不止,被同事送到醫院以後,醫生診斷出這是急性腦膜炎,並給他做了幾次腦穿,最後給他的家人下了兩次病危通知。那時候,他在浙江心急如焚的愛人千裏迢迢地跑到蘭州看他,冥冥中,歐陽曉平仿佛聽到妻子的召喚,於是,他微弱的意識裏生出一絲信念:“一定要堅持,為了妻子和女兒,為了父母和親朋,我要活下來”。上蒼好像眷顧這個視科研如生命的男人,讓他從死神中回到人間,醫生也說這是奇跡,即便如此,醫生建議歐陽曉平至少休息一年半,但熱愛祖國、熱愛生命的歐陽曉平只休息了一個月就投入到祖國的科研事業中去,沒過多久,就用堅強的意誌和高超的技術贏得大獎。
歐陽曉平的愛國情懷不僅如此,他也時刻踐行著自己的諾言。他曾經被公派到俄羅斯學習考察,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領域。後來又被公派到美國學習。在美國期間,筆試是計算機的,如果你考試不合格,校方會在下個月給你另外一次機會,如果再不合格,你就得走。
記得第一次考試時,歐陽曉平考了92分,後來面試,是關於研究一些關於基礎物理的常識,這對歐陽曉平而言,一點都不難。這在美國教授眼中無疑是震驚的。等到要回國時,美國人極力地挽留他,但歐陽曉平毅然的拒絕了他們,他知道當初去國外的目的,主要是想看外國人如何搞科研,與此同時,即便他能夠擁有美國不菲的待遇,但在歐陽曉平眼裏都是一種膚淺,因為他深愛著自己的祖國,更何況在大洋彼岸還有朝思暮想的親人們。美方說大門永遠會向歐陽曉平敞開的。但他們怎麽知道,無論什麽時候,歐陽曉平都會把祖國在科技領域的強大記在心間。當時,正好是美軍炸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時候,他的心很痛。
言傳身教
歐陽曉平的學生大多數是80後出生,在他們身上,到處張顯著青春的氣息和自我的個性。而與他求學時的那個特殊年代不同的是,他們想的是如何找一份好的工作,如何更好地發展。
對待學子,歐陽老師平易近人,很少批評他們,他就像一位和藹的大哥一樣幫助他們解惑,如果哪位學生遇到什麽困難時,他都會盡最大可能幫助解決,讓他們感到自信,因為歐陽曉平知道,人一旦有了自信,他才會放出光澤來。他經常對自己的學子們說:“如果你跟著我不自信那是我的失敗,如果你不努力,那是你的事情”。
他要求學生們寫出的論文要出新,如果每一個課題,別人解決不了他給解決了,出於選題的獨一性,一旦完成論文,他也就有自信了。有些學生基礎並不是特別的好,甚至不會掌握寫論文的格式,歐陽曉平就會讓他們反復地改,哪怕修改次數多,最後也就形成論文了,一旦他懂得了如何寫論文,他就會更加地自信。作為老師,歐陽曉平覺得每位同學在畢業後都能寫出自己的作品來,這樣才能體現一名好老師的基本素質。如果他畢業後不會寫論文,那就意味著他一輩子都寫不出好論文。
他也常常對學生講,每做一件事情就得把他總結好,那樣,博士生答辯就會遊刃有余。他說科學沒有第二,只有第一,做學問也一樣,在國際上領先才行。正是因為這樣的無私和敬業,歐陽曉平的學子們才會一步一個腳印地行走在祖國的科研之路上。
大愛無言
搞科研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無疑是要經歷一番波折的,有些事情讓你煎熬的面對,有些會帶給你枯燥乏味。然而,科研對歐陽曉平而言始終是快樂的。
記得有一次,他帶領著學生們去做實驗,連續做了幾天,每天都要加班,由於勞累,他一頭昏倒在廁所裏面,休息片刻,歐陽曉平再次出現在實驗室,指導學生完成實驗。每天早上8點鐘去,晚上10點鐘回來,這種對科研、對教育的付出足以見證了歐陽曉平的博大。
2008年,汶川地震帶來的災難,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渺小。每每想到那一痛苦的天災,身為科研出身的歐陽曉平都會揪心的痛。他要用人類的智慧去努力地尋找解決地震、火災帶來的災難。
無數個夜以繼日的思考,一個比較簡單而又實用化的室內救生艙發明出來。歐陽曉平說:“假如,我們在房子裏面加一個救生艙,即便地震來臨,也不會死去。比如設置救生艙,能容納10個人左右,裏面放置一些足夠飲用十天的水即可。地震前一般都在10到20秒中的自救時間,火災也如此。如何在火災的時候救生,如何在地震中救生,才是最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人不能把安全問題、抗震問題解決的話,住宿就會成為人的最終歸宿。為了生命,為了不讓生命在中途戛然而止,現在他正在全力以赴的設計。”
我們也時刻期待心系祖國的歐陽曉平,用他那獨特的思維和超人的智慧去發明出改變人類命運的製勝法寶,讓逆境中的生命重獲新生。
采訪後記:歐陽曉平的愛人是位語文老師,兩人感情篤定;他的女兒或許繼承了母親的美麗和父親的思維,也把物理當作自己的專業來學習,將來也要為中國的科研盡一份力;歐陽曉平的父母,雖已經年過古稀,但他們仍舊不忘記每天給自己的兒子打電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他們眼裏,歐陽曉平永遠都是孩子。
轉自 復旦大學意昂網 2013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