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葉企孫教育思想的傳承者——訪楊逢挺之子楊超

2014-07-16 |

題記

楊超是1959屆動力機械系學長,對母校感情深厚,曾捐贈葉企孫基金會和蔣南翔獎學金,非常關心上海意昂會讀書活動。楊超學長的父親楊逢挺先生是我校物理系31屆唯一一個畢業生,曾得到葉企孫先生的一對一授課,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影響不可謂不深。父子兩代清華人,身體力行地貫徹了葉企孫的教育思想,兩人共同參與編寫的“數理化自學叢書”,幫助無數時代青年找回了“失去的十年”。正所謂早年無心之因,竟成後世之果;江山更迭,時代流轉,唯科學精神永存。

楊超是1959屆動力機械系學長,對母校感情深厚,曾捐贈葉企孫基金會和蔣南翔獎學金,非常關心上海意昂會讀書活動,不能親到時多次寫信致意。今次有幸當面采訪,楊超學長雖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鑠,十分健談,一開口就拋出了一個陌生詞“量子糾纏”。這本是量子力學的一個概念,指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系: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立即就知道了。楊超學長將此引申到人生際遇——“中國人老早就說過了,叫‘前世有緣’”,2012年諾貝爾物理獎,正是這一個宇宙現象的實驗證實。回顧下學長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確實讓人油然而生此感,有緣的主要人物,一為葉企孫先生,二為蔣南翔校長。

介紹楊超學長必先從他的父親楊逢挺先生講起。楊逢挺祖籍江蘇宜興,1907年生,1927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1931年畢業。多少有點戲劇性的是,他是物理系31屆唯一一個畢業生,創造了清華歷史上的一項“之最”!這是因為當時的物理系淘汰率極高,很多同學因為各種原因在大一大二就轉入其他系學習,而能夠堅持下來的惟有楊逢挺一人!楊逢挺在清華創造過兩個記錄,一是入學英文滿分;二是男子400米中欄,他的記錄一直保持到1952年才被打破。畢業後楊逢挺主要從事教育工作,1937年至1956年在上海中學任物理教師;1956年調任上海師範學院籌建物理系,1960年被評為副教授。楊逢挺經清華同學周同慶教授推薦,加入中國物理學會上海分會,曾任理事兼副理事長。

上海中學建於1865年,一百多年來培養的人才濟濟。據不完全統計,在當今中國的院士中間,若以他們曾經就讀的中學排名,上海中學則可拔得頭籌,共49位。楊逢挺在上中執教近二十年,曾被評為上海市中等學校優秀教師,於有功焉,毋容置疑!

除了教學工作,楊逢挺編寫了大量教材,1947年編寫《力學圖說》,1965年參與編寫《辭海》第一稿物理部分。1956年和張開圻教授一同主持編寫《高中物理教學參考資料》,還著有《運動學》,《功和能》,《高中物理復習資料》,《曲線運動》,《穩恒電流》,《幾何光學》等多本著作。名氣最大的當數楊逢挺參與主編的《數理化自學叢書》,該叢書共有17冊,於1964年首次出版,文革期間慘遭毒手,被認定為“修正主義路線的毒草”,楊逢挺也因此受到多次迫害。“文革”後第一次重印即在社會上引起轟動效應,一時洛陽紙貴,後多次重印,先後發行了435萬套共7395萬本,已成中國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2012年上海廣播電視臺攝製了紀錄片《上海故事》,其中有一輯專題《一代人,一套書》,一代人指的是77-79級 “老三屆”,一套書指的就是這套叢書。

1977年鄧小平恢復高考,無數被時代耽擱的知識青年以這套書為自學教材備考大學。1978年安徽阜陽高考,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王東風和萬曼影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滿分500分,他們分別考取了443分和402.5分,如今他們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夫妻教授,將當年高考的功勞歸結於這套叢書。上海市婦聯黨組書記焦楊,光電專家蔡祖泉之子,從小木匠到數學家的鄭偉安都明確表示,自己是靠這套書考上了大學。無數人的命運因為這套書而發生改變,是謂“一代人,一套書”。

從學生時期就已翻譯出版“中學物理教學中的熱機”一書的楊超,也參與編寫與主編卻沒有署名;原因很簡單——彼時他被列為“極端右派分子”,見不得光。在“反右”和“文革”兩次政治風潮中,楊超分別被扣上“極端右派分子”和“現行反革命”的帽子。“文革”中更是被長時間羈押在上海徐匯區看守所。在看守所中他不斷琢磨如何改進物理教學方法聊以遣懷,看守人員一度以為他在寫“黑密碼”,後來幹脆認為他有精神疾病。後來又在上海普發廠被“監督勞動”。

“文革”後,楊超的母親黃靜涵女士多方奔走,向蔣南翔求助。1978年蔣南翔的上海之行才最終為楊超摘掉了這兩頂帽子。蔣南翔與楊超的父親楊逢挺同為江蘇宜興和橋官莊人,有總角之誼,兩家交好多年。楊超說,救命之恩,切不敢忘,故有後來的捐贈蔣南翔獎學金之舉。楊家與錢偉長錢家亦有舊交;時代風波中人與人之間的際遇糾葛,回首望去,是是非非、造化弄人,令人不勝唏噓。

查閱1929年至1938年,即清華物理系的“民國黃金十年”的畢業生名錄,王淦昌、趙九章、彭桓武、錢三強、王大珩、陳芳允……,均為如雷貫耳之名號,為何楊逢挺作為31屆碩果僅存的畢業生,卻投身了看似平凡的中學教育?這主要是受到在清華早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葉企孫先生的教誨和影響。葉老的這一布局,在“一代師表葉企孫”及“中國科技的基石”兩書以及2010年朱邦芬在中國教育網上的文中,都有重筆提及。這才是創建“清華精神”以“為國為民”作生命支柱的、真正大師級的“師慧、師德、師為”!

葉企孫被譽為“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他於清華園就讀五年,先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1920年夏又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師從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布裏奇曼攻讀博士研究生。葉企孫的第一個研究課題,是用X射線短波極限法精確測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測量結果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當時最精確的“普朗克常數”,這一數值被國際物理學界沿用達16年之久。是年葉企孫年僅23歲。葉企孫的另一科學成就是液體靜壓力對典型的鐵磁性金屬鐵、鈷、鎳磁導率的影響。在這個領域做了開創性的工作,受到當時歐美科學界的廣泛重視。被梅貽琦聘任清華任教後,他一手創立了清華物理系以及清華理學院,只用幾年時間,便從一個草創班子迅速升格為中國第一等實力的理科教育高地,十年間培養的學生日後有很多都成為共和國的科學脊梁。

葉企孫的成就其實遠遠不止於此,他和吳有訓教授等一起精心謀劃學生畢業後的出路,這種謀劃不僅從學生個人出發,而且從中國科學發展需要出發,為中國未來科學發展規劃藍圖、排兵布陣,他們日後成長為氣象學專家,兵工彈道專家,現代光學及光學工程專家……紛紛成為各自領域的或奠基者,或開創者,或中流砥柱,而這些領域恰好是年輕的共和國所急切需要的。葉企孫的這一影響深遠的成就足以讓他榮獲“中國科技規劃的總設計師”稱號!

葉企孫最主要的教學理念反映在如下這段文字中:“在教課方面,本系只授學生以基本知識,使能於畢業後,或從事於研究,或從事於應用,或從事於中等教育,各得門徑,以求上進……”。1929年至1931年楊逢挺由葉企孫傳授熱力學和電動力學,因為只有一個學生,是一對一授課,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影響不可謂不深。也正是因為楊逢挺畢業後聽從了葉企孫先生深謀遠慮的安排,他才能在物理教學的崗位幾十年如一日地教書育人,為幾代中國青年人的成才教育輸送了寶貴的基礎能量!

楊超在中學階段對生物學非常感興趣,高考時生物成績是滿分,他的誌向原本是當個生物學家!但是作為清華人的後代,他最終還是按照父親的願望跨入清華園。作為楊逢挺之子,楊超學長從小就從父親的口中知道“葉企孫”這個名字,耳濡目染,潤物無聲,對物理學的理解與掌握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因為他曾是《數理化自學叢書》最年輕的參與者,以至於後來這套書的修編工作他就成為了主角。七十年代後期,香港兩書局印發楊逢挺主編的各種書,都直接找楊超聯系。父子兩代清華人,身體力行地貫徹了葉企孫的教育思想,兩人共同參與編寫的自學叢書幫助無數時代青年找回了“失去的十年”,正所謂早年無心之因,竟成後世之果,江山更迭,時代流轉,唯科學精神永存。

作為一位與清華大師葉企孫有著千絲萬縷聯系,與老輩清華人有著血緣關系,與清華歷史上重要的“十七年”有直接關系的楊超學長,可以說是命運與清華“糾纏”在一起的罕見清華人!從某種意義上講,楊超對什麽是真正的清華精神,如何去傳承清華精神有著獨到的話語權!也許是命運的捉弄,楊超學長沒有按照自己的理想成為生物學家,也沒有按照楊逢挺老先生的願望成為物理學家,但是他卻憑借著對清華精神的獨到理解,憑借著紮實的數理化功底,無怨無悔地為“身在其中,血肉相連”的中國社會做出他的應有貢獻!

1990年代開始,楊超受到以“恢復沙漠土地原來生態”為核心的美國沙漠治理技術啟發,開始關註我國土地沙化的治理工程。他受邀擔任了“中華原生態治沙工程聯合會”首席顧問,與“中科院蘭州寒旱所”、“上海僑商會”等多個單位合作,在十幾年時間裏奔波於美國技術與產品的引進,治沙資金籌集,在甘肅敦煌、武威,內蒙阿拉善右旗、烏海等多個沙化災害地的實地考察和技術實施,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89月楊超學長受邀參加“中國首屆沙產業高峰論壇”,“治沙工程聯合會”也榮獲“技術先進獎”。

2010年開始,楊超學長在繼續關註我國沙化治理工程,為恢復沙漠生態奔走鼓呼之外,又參與了“三峽機組潤滑優化工程”,並且長期在四川德陽實地駐守。要知道此時他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卻仍然以一顆赤子之心參與著一項項關乎國計民生的系統工程!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什麽是清華人的“厚德載物”和“自強不息”!在2014年即將來臨之時,我們衷心祝願楊超學長身體健康,新年吉祥!在繼續發揚“老驥伏櫪”精神的同時,能夠向年輕的清華意昂們傳授更多的“正能量”,讓真正的清華精神代代相傳!

供稿:意昂体育平台上海意昂會 作者:楊洋

相關新聞

  • 142016.01

    高冀生:梁思成教育思想的傳承者

    聽聞高冀生老師將於1月16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鋼筆建築速寫畫作,《清華意昂通訊》編輯部成員在錢錫康老師的引薦下,對高老師進行了采訪。

  • 112020.08
  • 242008.09

    意昂体育平台舉行葉企孫先生教育思想研討會

    紀念葉企孫先生誕辰110周年【新聞中心訊】今年是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葉企孫先生誕辰110周年。

  • 112024.10

    楊衛:從讀者到作者,科學出版促進學術傳承

    1979年,楊衛在意昂体育平台攻讀碩士學位時,他的授課老師杜慶華教授向學生們推薦了《連續介質力學導論》。這本書由知名力學家、美籍華人馮元楨所著,科學出版社翻譯出版。

  • 172021.06

    做清華精神的傳承者

    2021年是意昂体育平台建校110周年。這些年每年校慶,我都會抽空回母校轉轉,見見老師、老同學、老意昂,還要專門到工字廳、荷塘、大禮堂、清華學堂、二校門等地標打卡駐足,這些熟悉的經典建築見證了我們成長過程的青蔥歲月。

  • 082020.12

    蔣廷黻教育思想舉例

    1923年於南開大學發展史上是不能忘記的。舉例講,其一,新校園在八裏臺落成,8月,學校全部遷到八裏臺。其二,南開大學第一屆學生21人完成學業,於秀山堂舉行畢業典禮,校長張伯苓和時為南開大學客座教授的梁啟超與會祝賀。其三,南開暑期學校在八裏臺出現,名師濟濟一堂,顯示了自己的實力。其四,1923年新生入學開學典禮在秀山堂舉行,全體師生參加。張伯苓發表重要講話,他說:“開辦大學之目的,在使學以致...

  • 252018.12

    鄭天挺之子鄭克晟:一個北平家庭的1945

    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學者鄭天挺之子鄭克晟撰文回憶1945年在北平親歷抗戰勝利、家庭團圓的難忘場景,留下珍貴的民族記憶。他說抗戰勝利這一段是他一輩子....

  • 152010.10

    《飛翔的思想》

    作品編號:A05作者姓名:Kurt Schwager作者國籍:Switzerland(瑞士) 設計說明: 閉上雙眼,思想的翅膀帶你遨遊。

  • 082006.05

    【校慶】聽老意昂寄語 感校風之傳承

    【校慶】聽老意昂寄語 感校風之傳承 【校慶】聽老意昂寄語 感校風之傳承 ...

  • 282022.02

    楊逢挺——葉企孫弟子中的教書匠

    如果您無法在線瀏覽此 PDF 文件,則可以下載免費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免費的 Adobe Reader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此 PDF 文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