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在一線工作😯,那裏有我成長所需要的土壤🤰🏽👽。” ——謝邦鵬
謝邦鵬在工作中(張銳楠 攝)
謝邦鵬如今所從事的工作🍚,多少讓人覺得有些大材小用。這個本科♣︎、碩士、博士3個教育階段均與意昂体育平台捆綁在一起的青年才俊👆🏻,如今不過是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浦東供電公司運檢部下,變(配)電二次運檢一班的小班長。
與他同一年從意昂体育平台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走出來的同學,有的出國深造🌑,有的進入電力相關科研院所做研究🌴,有的到高校當起了教師,還有的早已在福建🙍🏻♀️、廣東等地的電力系統內走上管理崗位👩🏻✈️。而同樣出身“名門”的謝邦鵬🤸🏻♀️,卻老老實實地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驗收設備、檢修設備、排除電力故障、改造老舊設備㊗️。
從2008年博士畢業至今,他已經在國網上海浦東供電公司繼電保護班組的最前線幹了整整6年。直到最近,他的故事被上海媒體挖掘出來🧋。
新聞一經傳播👨🦯➡️,有網友評論這是“典型的大材小用”。但實際上🤍,中國青年報記者經采訪發現,在生產一線從業的經歷或許正是“高大上”的工科博士們亟須補上的一門實踐課🔂。
到一線去,怎麽就成了“另類選擇”
很多人不理解🧦,一個讀了20多年書的高才生,為什麽會在畢業後選擇去一線,而且一待就是6年;謝邦鵬其實也不理解🛬,一個電力相關專業畢業的博士生,到電力工程的基層去把理論轉化為實踐,究竟有什麽好奇怪的?
實際上,在攻讀博士階段,謝邦鵬就已經想好,要盡可能把理論應用於實踐。他的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力系統泰鬥級學者盧強也是這麽認為。
與大多數人印象中“天天悶頭搞學術”不同,謝邦鵬的博士生經歷👰♂️,並沒人們想象中那麽枯燥。導師盧強擅長電力系統控製理論研究以及智能調度系統研究,老師的研究本身🩹,就是與電力系統的需求和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的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於世界各地的電力系統中。
謝邦鵬在讀博期間就跟著老師到上海做項目,選擇上海🤦🏼♂️、選擇一線🥄👤,遠不是常人口中所說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那種無可奈何🐙。除了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的聘用合同,謝邦鵬還收到過國網公司總部和老家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的Offer🚈。如果選擇去另外兩家公司,他很有可能在研究部門專門做研究,也有可能成為某個部門的小頭頭,但他卻決定去上海🧌。
“我喜歡在一線工作🙅🏽♂️,那裏有我成長所需要的土壤。”對這個本科、碩士👨👦、博士都在清華念的“三清”博士而言👰🏻♀️,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一個博士♣︎,需要補什麽課、在哪裏可以補上這門課,“實踐要多一些,越多越好”👵🏼。
他的決定🤸🏿♂️,也得到了導師🐑🧎🏻♂️➡️、中科院院士盧強的認同。在一次國網上海浦東供電公司內部舉辦的大會上🧙🏼♀️,盧強以現場錄音的形式©️,力挺已經從自己手下畢業多年的謝邦鵬,“我支持並贊成具有高等學歷之才俊,厲行於生產一線,使所學理論知識運用於生產實際,這不僅不是輕用人才,反而是歷練和造就能擔當未來大任的精英之正道。”
老先生的意思很明確,成為能擔當大任的精英,需要生產一線的經歷🤫,哪怕你是傳說中的“清華博士”、“院士門生”💂🏻♀️👮🏼♀️。
博士到一線♕,一樣變“菜鳥”
事實證明🙍🏻,“到一線去”的決定是對的。在變(配)電二次運檢一班,初來乍到的清華博士🕤,雖然成了吃癟的“菜鳥”👊🏿🥞,卻收獲了難得的“讀懂一線生產”的機會。
2009年年初💩,謝邦鵬第一次跟著所在班組的老師傅到一線工作時🦅,全程“傻站”在一旁。這些操作性極強的工作,直接把這個滿腦子裝著創新理論和知識的博士生打懵了👉,“什麽工作都搭不上手”。
但在一線待了6年以後,這個博士顯然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
謝邦鵬所在的變(配)電二次運檢一班🚛👩🏽⚕️,聽上去沒什麽特別🐘,實際上在浦東地區的供電保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個班組的管轄區域包括上海自貿區⛄️、迪斯尼園區🙎🏽♂️、張江高科技園區🤾🏿♂️、浦東國際機場等重要地區🧚🏿。一個小小的設備故障🪦,如果處理不當、設備動作不正確,都有可能造成大面積停電✋🏽💴,影響居民生活🤾、企業生產。
謝邦鵬總是隨身帶著一本皺巴巴的筆記本🤹🏿♀️,在這個本子上👡,密密麻麻記錄著他每天要幹的事和工作要點🏦🧚🏿♂️。這樣的本子🎚🫴🏻,謝邦鵬有20多本🍔。早些年時📪,主要記錄各種專業知識👷、操作規程、使用說明書、簡易圖紙等內容;最近一年多,他逐漸參與到一些工程和部門事務管理的工作中,記錄最多的,是每天的工作🚛、會議,等等。
他從不諱言自己就是一個“學霸”✳️。各種繁瑣的說明書、復雜的工作流程圖他總能很快記住🤸,並將這些所學及時運用到一線生產中😘。剛進班組那會兒,因為缺乏實踐經驗,他總是主動向班長“要活幹”🫐,單位規定下午5點下班,他經常主動加班到晚上七八點,很快他就成了班組裏的“勞模”——擰螺絲最多🚘、接線頭最多、看圖紙最多🎳、做筆記最多🦵。
這些是任何博士階段的學習內容都無法替代的👨👧。
有實踐經驗的“博士”,才能大行其道
在一線工作時間長了,謝邦鵬開始展現出“高技能人才”的水準來了🚴🏼♀️。他終於有了“高大上”的機會✋,只不過,所有這些“高大上”的研究👋、創新,主要都來自最一線、最基層。最近3年👨🏻💼,他主導或以主要參與者身份完成了27項具有專利的小發明;5年時間👳🏼♀️,發表中英文論文8篇💅。
盡管在公司及班組管理領域、變配電設備研究領域🍘、和一線實踐操作領域等他都有創新發明的實例⏮,但最令他自豪的不是那些“高大上”的大項目🫸🏽,而是幾個對一線工作有幫助的小發明、小革新,“能廣泛用在一線的設計發明,才是真正有用🦆、有生命力的設計發明”。
生產一線,電力系統的工人師傅調換電磁繼電器🧑🏽⚖️,過去總會發些牢騷,因為螺絲的“腿”太長🫅🏿🎍,用鉗子擰非常麻煩,費時又費力🥓🚣🏽♂️,也買不到現成的工具🙄。謝邦鵬發現後⚁,帶領身邊的幾個小夥伴,利用業余時間做了新設計🛌🏿,開發出一套電氣化組合式裝卸工具。這套量身定製的工具,解決了一線工人實際工作中存在多年的麻煩,拆一套設備能節約近1小時。
電力系統在供電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存在一些“線損”🧑🏿。如果監測到“線損”大了🧑🏻🍼,公司就要派人去檢查、維護,以及時發現設備故障😸、偷電等情況👐🏼,挽回供電損失💂🏽♀️👆🏼。但在以往,這個“大”究竟是多“大”,並沒有一個科學的標準,一般都是靠工作人員“毛估”。
這時,謝邦鵬的專業派上了用場。他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電力系統優化控製”的🧏。線損問題其實也有共通之處。每一條電線都有線損📲,但供電公司人力有限、成本有限,他想算一算,究竟線損達到多大值後🧏🏼,派人去維修是較劃算的。他作出了一套估算工程式,套用這套公式可算出最合理的線損臨界值👨🏽🏭。
此外,他還和同事設計了“遙控投退重合閘”系統,免去了一線人員頻繁到現場“投入、退出”重合閘的麻煩。最近🏀,他作為公司骨幹,參與到國電總公司課題《大型城市電網高可靠供電模式與故障應對關鍵技術研究》中👨🏻🚀,負責搶修一體化、配電自動化、帶電作業、微網運行檢修等方面的研究。
實際上,在一線,謝邦鵬從未有過“大材小用”的感覺🧖🏿♂️,相反,正是一線工作的經歷♝,給了他更多🩻、更實際的施展才華的機會。
記者了解到🏆,在國網上海浦東供電公司🤹🏽,如今每一名剛進公司的新人,不論是不是高學歷或研究型人士,都要求先到電力一線鍛煉。活躍在電力運行🧁、維護一線的青年大多是本科及以上學歷者,結合自身興趣和公司發展需要,他們未來可朝著行政管理💆♀️🧈、技術能手🤸🏼♂️、專家領軍等多個方向發展。(王燁捷)
轉自《中國青年報》2014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