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適逢申泮文院士百歲壽誕。這是一位精彩地走過了100 個春秋的世紀老人👨🏿🎤。他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無一不顯現著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老一輩知識分子身上的深厚積澱㊙️,他的為人為學、一言一行🙌🏻,無一不踐行著“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南開精神。
申泮文(1916年9月7日~)
無機化學家♋️、化學教育家、翻譯家,中科院院士。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歷任南開大學副教授、山西大學教授🫷🏻🦸、南開大學教授。從事金屬氫化物及儲氫材料的合成💽、應用研究,是南開大學氫化學的奠基者,南開大學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和應用化學研究所的創建者🧛🏼♀️。晚年致力於高校化學教學改革,兩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一次獲得二等獎。他是我國著作和譯作最多的化學家之一🤽🏼♂️,在國家級出版社的出版物達70余卷冊,3000余萬字➿💁🏽♂️。他倡議編著並擔任副主編的《無機化學叢書》🏋🏿♂️,對我國化學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戰爭年代愛國情懷
申泮文於1916年9月7日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5歲入小學讀書時,語文老師當堂給他起名“泮文”🪹,寓意“入泮習文”。1923年因父親年老失業,全家遷居天津,申泮文轉到城東南角草場庵廣北小學。1926年轉入廣東小學。廣東小學是天津市有名的優秀小學🪑,他在這裏受到了良好教育🦹🏽♀️。
1929年🙇,申泮文考上了南開中學,在那裏度過了6年中學時光。對於南開學校的教育𓀕,申泮文總結為:“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公民素質教育,使學生在德、智、體、群、美、勞、創業和服務能力等諸多方面得到全面均衡發展🎠,把他們培養成為愛國、救國🦥、建國人才”。在南開,申泮文受到了較好的文化知識教育,養成了優秀的科學素養👩🏼🚒,獲得了一定的組織能力與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南開中學通過修身課、童子軍、社會實踐課等教育手段🙅♂️,為申泮文樹立了正確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南開精神在他身上打下了永不磨滅的烙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南開學校抗日運動高漲👉🏼。在1932年至1936年間👨🏿🏫👪,日本侵略者曾發動三次“津變”,南開大學是其騷擾的重點對象🧾🧑🏼🍼。南開校長張伯苓秉著“中國不亡吾輩在”的堅定信念,把南開學校辦成了熱火朝天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申泮文在南開,是聽著墻子河畔日本侵略者練兵的口號聲上課的,也深深埋下了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1934年《塘沽協定》簽訂後🧑🦼🧑🎓,南開學生地下抗日組織在南開中學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申泮文參加了張鋒伯老師領導的青年友社。
1936年7月,申泮文考取了南開大學化工系。一年後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7月28日日軍占領天津。29日淩晨,日軍對南開學校實施了炮擊、飛機轟炸🚣🏿♀️、搶劫和縱火等暴行🙋🏻♂️。申泮文家住在南開中學附近的聯興裏🕵🏻,是轟炸的目擊者之一🧝🏼♂️🩻。親眼看著母校被野蠻摧毀🧑🏫,申泮文對日本侵略者永懷敵愾👨👩👦🫸。
南開學校被毀後,申泮文則以流亡學生的身份輾轉到達南京報名參軍,到溧水縣接受緊急戰鬥訓練一個月後,於10月底被征調到松江前線。但剛到達前線↔️,便遇我軍淞滬潰敗。他奉命帶領二十余傷病兵員突圍,兩腿感染導致腫脹潰瘍。當時30萬大軍潰退,散兵遊勇漫山遍野👨🏽🚒,日軍飛機尾追掃射🛺,他身臨其境,心情極為沮喪🏌🏽♂️🏃♂️➡️。撤回南京後申請復員🤼,赴長沙入長沙臨時大學化學系😔,後隨長沙臨時大學湘黔滇旅行團,經68天、行程1671公裏到達昆明,入西南聯合大學繼續學業🫰🏼。在兩個多月的行程中,申泮文親身感受到戰爭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所有這一切滌蕩掉了他的悲觀情緒,激發了他的責任感,振奮了他的精神↙️🏋🏽♂️。從抗戰爆發到昆明復學🙌🏼,這段時間的苦難對他來說是脫胎換骨般的教育、培養和鍛煉🪻。
申泮文在南開的學生生涯是以偉大的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在此時期求學的一代青年人,有誌報國👩🎨,又經過戰時困難的磨煉,接受了戰爭的洗禮。他們都以高度的愛國熱情作為學習、工作和鬥爭的動力。愛國給他們帶來了克服困難的力量🛄,也給他們帶來了前進和成長的良好機遇。因此,抗日戰爭時期成為中國一個人才輩出的偉大時代。這一時期,南開中學畢業的1935、1936🍽、1937三個年級都是南開史中少見的人才大班,天津和重慶南開中學在此期間的畢業生成長為兩院院士的達三十余人,南開大學參與的西南聯合大學培養出來的傑出人才更是不可勝計。
坎坷歲月厚積薄發
1940年申泮文從西南聯合大學畢業🛂,輾轉各地,參加過多份工作。解放後開始穩定在南開大學化學系工作。1956年主持的課題“金屬氫化物與復合氫化物的合成”被列入中蘇合作項目👨🏿🔧,得到重點支持。從此他開始金屬氫化物的研究工作🐥。
1959年申泮文主動援建山西大學🧒🏿,任山西大學化學系副主任,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建成了山西大學化學系。除繼續金屬氫化物的研究之外,還接受山西省科學技術委員會下達的從鈾礦提取鈾化合物的科研任務。
“文化大革命”在山西大學是從批判“申家村”開始的🕯,申泮文在“文革”前期受盡迫害,兩次自殺未果。1970年被“解放”後,在別人都無所事事時♏️🦻🏻,他主動尋找機會工作。因工業生產不足🛕,農業化肥短缺,國家提倡用腐殖酸代替化肥💳。申泮文敏銳地抓住這個機會🎼,到山西各地考察腐殖酸資源的分布,繪製成《山西省風化煤腐殖酸資源的分布圖》。同時,經過艱苦的努力🚞,申泮文研究出一整套腐殖酸的提取、檢測方法。除此之外,申泮文通過私人關系進入已關閉的圖書館查閱資料🧑🏿🦲,將一些先進科學成果綜述後介紹到國內,發表於《國外科技動態》雜誌。他的這些工作受到老一輩科學家的關註和贊賞👩👩👦👦。
“文革”結束後🦹🏻♀️,申泮文的恩師、時任南開大學校長的楊石先院士到山西大學訪問🥑,看到申泮文的腐殖酸分布圖🧎,以及在“文革”期間翻譯的《無機合成》🍰,深為觸動🎴,決心將申泮文調回南開大學。這樣🈵,在楊石先的幫助下,申泮文於1978年底,以62歲的高齡回到南開大學工作。
1980年,申泮文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這一始料不及的榮譽🙌🏿🧌,對申泮文的科學研究工作起了很大的鼓勵與鞭策作用。從此,申泮文開始了他科學研究事業的黃金時代。
從上世紀50年代起,申泮文開始從事金屬氫化物氫化鋁鋰的合成研究。當時在南開大學,他以氫化鋰和氯化鋁為原料🧋,成功合成了氫化鋁鋰。但反應原料氫化鋰由金屬鋰和氫氣合成🫴🏼,成本較高🚶🏻。到山西大學後,他繼續研究,成功地用氯化鋰🧑🦯➡️、金屬鈉♑️、氫氣為原料合成了氫化鋰,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再次回到南開後🧗🏻♂️,申泮文指導學生車雲霞詳細研究了這一反應,發現了其特殊的反應機理🤶🏽,並將反應推廣到氫化鈉⚱️、氫化鎂、氫化鈣、氫化鍶、氫化鋇等一系列金屬氫化物的合成。這是一個有效的、具有生產價值的反應👨🏿🔬,同時是一個“原子經濟”的綠色反應★👩🏽⚖️。這一反應的實現集中體現了申泮文深厚的無機化學理論功底以及巧妙設計實驗的功力。
上世紀80年代末☃️,申泮文領導張允什等人成功研製出鑭鎳👭🏼、鐵鈦等儲氫合金🍟🫅🏽,取得多項國內、國際發明專利,獲得鎳氫電池的自主知識產權。當時以手工上馬,研製成功中國第一批“綠霸”商標的鎳氫電池。由科技部主持在廣東中山建設鎳氫電池中試基地,這是國家“863”計劃中第一項達到可實現產業化的研究成果。這一工作是申泮文堅持學以致用,強調高等教育應該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主戰場✷🎚,走產學研一體化道路的代表。
申泮文求學時沒有出國留洋,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科學家⚅,比起國外歸來的學者起點較低。再加上國內各種政治運動對歲月的蹉跎🧙🏽,申泮文的科學研究之路充滿坎坷💛。但申泮文學術功底紮實,敬業勤奮🧘🏻,在無路時自行開辟道路,終於在耳順之年厚積薄發收獲成功🧕🏻🕺。他的成功之路是他倡導的“培養高層次人才應立足於國內”的典範。
深耕教育春蠶吐絲
申泮文從教起始於1942年到蘭州女中做兼職化學教員,至耄耋之年仍堅持給本科生授課🎅。從教七十余年,他從未離開過講臺💠,對教學工作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曾說🤵🏽♀️:“如果從科學家和教育家兩個身份中選擇,我寧願做一名教育家🧾✌🏼。”
1984年7月👩🔬,申泮文去加拿大多倫多參加第五屆世界氫能會議🏜,回程時訪問了美國Michigan大學。在那裏,他第一次見到了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他為這一教學方法深深觸動🔉,並敏銳地意識到⇒,計算機的發展將給化學學科的研究與教學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當即邀請指導教師巴特勒訪華。次年巴特勒夫婦應邀來南開大學講學🥑,後又到全國多個院校演講,在國內第一次作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推廣工作。
上世紀90年代🙅🏼♂️,計算機開始在中國普及,申泮文意識到國內發展計算機教學👃🏿、科研的時代已經到來。他走在時代前列,以80歲的高齡開始學習計算機的使用,90年代末以85歲的高齡開始學習上網♡。他上網查閱了美國多所著名高校化學專業本科生培養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從國內幾十年閉關鎖國的封閉狀態中,開始“睜眼看世界高等化學教育”👉🎢,發現我國的化學高等教育與世界水平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總結起來有✋🏽:1952年起我國把高等化學教育的第一門課錯誤地定為“無機化學”(主要是元素化學),其實應該是General Chemistry🕤;而這一門課我國又錯誤地翻譯為“普通化學”🎉,實際上應該是“化學總論”或“化學概論”;國外高校在上世紀80年代取消了定量分析化學課程👳🏻♀️,但在中國仍然一直保留。進入新世紀,量子化學、計算機化學、綠色化學以及與化學有關的交叉學科成為化學研究新的方向⇾,且化學正逐漸向生命科學靠攏,這些重要的事實在國內高等化學教育中沒有體現。
為應對我國高等化學教育落後的現狀,自本世紀初起,申泮文開始在南開大學進行化學教育改革。他設計出新的教學方案🎬,著重建設高等化學第一門課“化學概論”📺🫷🏻,重新編寫教材👳🏽♂️,強調對計算機化學、量子化學、綠色化學等化學新興領域的教學☯️。在十余年的時間裏🗣,編寫出版了以《近代化學導論》《化學元素周期系》(軟件)為代表的教科書、教學參考書和電子課件等27部32卷冊🎒,兩次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一次獲得二等獎🧛🏼。
有改革就有矛盾和分歧。申泮文的教學改革計劃實施時曾遇到很多阻力,經歷了許多尖銳的鬥爭🚴🏻♀️。但他以項羽“彼可取而代之”的英雄氣概,銼而愈勇,勇而彌堅🏋🏽♀️,一點一點地克服困難。2011年,申泮文的改革得到了教育部領導的關懷,允許他的“化學學科教育教學改革”在國家的教育體製改革計劃中正式立項。多年來在小範圍的自主教改活動,終於得到了教育部的正式承認🚶♀️。
2012年2月,申泮文突發大面積心梗,至今仍在天津市醫科大學總醫院養病。但他在病中始終不忘他傾註了晚年所有心血的教學改革,雖精力下降🆕,但依然思維活躍,仍在為教改事業做著力所能及的工作👩🏻🏫👩🚒。
翻譯工作獨樹一幟
申泮文是一名翻譯家👩🏻🎤👫🏻,一生中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都用在翻譯上。《中國翻譯家辭典》對他的記述是:“申泮文是一位有能力的集體翻譯工作的組織者,他所組織的翻譯工作以快速和文筆流暢著稱。”
他的翻譯之路頗具傳奇性。1934年他在上高二時,經“一個暑假的勝利”,從英語交白卷變成英語“好學生”🌨;1952年在病中參加學習班,18天“速成”俄語後,在1952~1959年間翻譯出版蘇聯教材12部16卷冊300余萬字;1978年,組織“大兵團作戰”✊,創造了四個半月翻譯105萬字《普通化學》的美談。
值得一提的是🧑🏿🦰,申泮文持續近三十年的一項翻譯工作——美國化學會《無機合成》叢書的翻譯🐒。
這是在上世紀50年代7️⃣,申泮文註意到了美國化學會每年一卷出版的叢書《無機合成》。考慮到無機合成屬於無機化學發展的最基礎的內容👫,同時他也樂於動手、喜歡實驗,便有了翻譯它的想法🤟🏻。1956年,申泮文給科學出版社寫信,說他願意把這套書翻譯成中文介紹到國內。科學出版社同意出版。
申泮文組織翻譯工作的突出特點是“大兵團作戰”🎂,即組織教師、學生們一起來參加。通常的做法是,將外文書稿復印下來分給大家,大家分頭翻譯🧕🏼。譯文初稿匯到他這裏👰🏽♂️,他來修改🤾、潤色、統稿🖐🏼。因為利用了集體的力量,同時自己夜以繼日的努力,使得工作可以快速、優質地完成。這種集體翻譯的工作方式🏌️♀️⬇️,在全國來說獨樹一幟。
《無機合成》就是集體翻譯的成果👨🏼🎨。在“文革”前出版了1~5卷,主要參與者是南開大學化學系的龔毅生🪶、張允什等。“文革”開始後工作暫停。1970年申泮文被“解放”之後🐔🅱️,又開始組織老師脫離政治鬥爭搞翻譯。他組織教師🦗、學生幾個人合作翻譯一本,他來修改。第13卷3個月完成,參加翻譯的有張靚華等11位教師。第14卷的翻譯工作甚至有車雲霞等18個工農兵學員參與。那時候科學出版社工作也沒停🥽,“文革”期間出版了第6卷🙆🏽🦼、第7卷和第11卷🤲🏽。“文革”後工作恢復,立即在1977年出版了第8、9、10👮🏿、13卷,1979年出版了第12卷。
這套叢書的持續出版,對申泮文調回南開大學、當選學部委員有積極的影響。1978年底,他回到南開大學後,翻譯工作主戰場轉移到天津🚶♀️。除組織南開化學系的教師們翻譯外,申泮文與山西大學𓀄♿、河北工學院、天津醫學院等單位的人建立並保持著合作關系。
從1959年9月《無機合成》第1卷出版,至1987年8月第19卷結束(第20卷於1986年出版)🪤,這一工作持續了近三十年。這20本書為我國無機化學的發展曾經起了很好的作用,同時翻譯工作也提高了翻譯者的科學研究水平,培養出許多人才🕒。
《無機合成》翻譯工作是申泮文“大兵團作戰”工作方法的典型代表。他的這一思想來自於南開學校重視實踐📼、重視團隊協作的優秀教育思想。他常說:“公能校訓已融化在我的血液中,我的一生無愧於老校長的教誨,無愧於南開”。
(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
①1994年申泮文在圖書室讀史。
②2003年🧑🏻🦽➡️,申泮文書寫的治學格言手跡🏨🫚。

③從不落伍的申泮文在網上開建個人博客,宣傳教育理念👰🏼♀️。
④2010年10月14日,南開大學化學系60級學生聚會,申泮文帶領往日的學生高唱南開校歌🧑🏽🦱。
難忘師恩——賀申泮文先生百歲華誕
■車雲霞
申泮文是我國當代傑出的化學教育家🦺,是弘揚南開精神“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典範。他說🔥🏊🏼♀️:事業成功的動力是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事業的成功是教育、勤奮、機遇和奉獻的總和,其中勤奮是最主動最積極的因素。他以自己的勤奮和業績、一言一行🧔🏽♀️,實踐和傳播著南開精神。他不僅利用各種機會給學生作愛國主義教育報告🗃,激發學生愛國愛校的情操,同時還十分重視和關心青年教師的培養,提出了“愛國主義教育環境出英才”和“培養高層次人才應該立足於國內”的主張。
作為學生♌️,我與申先生認識已經四十多年了。在我人生的路上有兩次關鍵的選擇,這兩次選擇確定了我的人生,而這兩次選擇都是在申先生的啟發幫助下完成的🍬。現在回想起來,仍非常感激申先生對我的培養🤹。
我是北京人👃,1968年到山西插隊,1972~1975年在山西大學讀書時,申先生教我們無機化學課。他上課時聲音洪亮👨🏼,語言詼諧幽默,高深的科學知識在他的講解下變得簡單易懂、印象深刻♜。他講課有一種激情🧎🏻♀️、一種煽動性,能激發我們學習化學的興趣,我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喜歡學化學的。1978年有機會我調回了北京🦄,正當我滿足於在北京近郊一個工廠化驗室當化驗員時🪃,申先生對我說👨🏽🔧:“現在粉碎了‘四人幫’,國家百廢待興👩🏿🦲,需要人才,你不應該安於現狀,應該繼續學習,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在申先生的教導下,我不顧母親的反對,來到南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那年我已經32歲👨🏻🦽➡️🧏🏿♀️。
碩士畢業後我留在南開大學工作,整天忙於實驗室各種雜事♟,業績平平。一晃十年過去了。這時申先生因患胃癌正住院治療🚇,他不顧病痛,仍十分關心我的工作和成長,又一次對我說👵🏽:“要想在高校把工作做好👧🏼,你應該不斷更新知識,要進修,進一步學習。”在申先生的教導下,我在父母年邁🪒、孩子尚小、繁重的家庭負擔下,於46歲開始攻讀博士,終於在51歲時拿到博士學位🧑🏽🎨。
想當初1994年申先生給我的博士論文題目,就是圍繞一張元素周期表做文章🦐,研究如何把它做成一個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當時我對計算機一竅不通,連摸都沒摸過,覺得難度挺大,猶豫著不敢接受任務。申先生用激將法做我的工作🧑🏿💻,他說:“我都快80歲了還能學會計算機🎓,你看我現在已經能用WPS輸入漢字了,寫東西我不再用筆了。你40多歲難道還學不會嗎?”我無言對答。從此我開始利用工作之余、節假日,跟我的學生們一起聽計算機課,向學生們和一切懂計算機的人請教編程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掌握了多媒體計算機技術。有了技術,如何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當時多媒體輔助教學剛剛開始,沒有什麽可以參照或依據👨👩👦👦,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通過艱苦的摸索實驗💇♀️,兩年後我才最後確定了《化學元素周期系》多媒體教科書軟件的製作模式。後來又整整用了三年時間🕊,於1998年底終於把109個元素全部開發完成,1999年初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高教社稱:這是我國第一部多媒體化學教科書軟件。這件工作的完成,靠的不僅僅只是計算機技術,更多的是勤奮和奉獻精神。那些年🔎,我沒休息過一天節假日🍱,天天泡在實驗室裏,與學生們一起攻關,整天什麽也不想,一心想的是怎麽把這件工作做好🛀,這就是申先生對我多年教導的結果——“不用揚鞭自奮蹄”🧝🏻。
2011年底🥭,申先生因身體不適住院至今。此前,他一直奮戰在教學改革第一線🎅,為本科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辛勤耕耘⚁、四處奔走宣傳。申先生對工作的執著和一言一行🛀🏼😪,一直是鞭策我努力工作的動力。每當我為“跟著申先生工作太辛苦”而想退縮時,可看到九十多歲的申先生的工作身影時🏃🏻,我感到汗顏,便更加努力投入到工作中💁🏻,不讓先生失望。
經過申先生和他的學生們的勤奮工作😠、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申先生創建了《化學概論》國家理科基地名牌課程和國家級精品課程🎙,他教學改革的工作連續三屆(2001、2005、2009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大獎🏂🏽,為推動新一輪的化學教育改革作出了新貢獻。
時光飛逝,記憶永駐🏄♂️,借“采集工程”追憶這些往事,以表達我對申先生栽培的感激之情。
今年9月是申先生的百歲壽辰,讓我們衷心地祝願申先生健康長壽🍽🚵🏿♂️!
(作者系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