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周高亮 攝)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向來賓介紹故宮藏品時,總不忘提自己的前任鄭欣淼:“13年前他當故宮博物院院長時,別人問故宮有多少件文物,他支支吾吾說有100多萬件;3年前我到故宮博物院當院長第一天🤽🏽♂️,就知道準確數目是1807558件套。為什麽我能說出來而鄭院長說不出來,因為他引導故宮人用7年時間把故宮文物藏品全面清理了。”
單霽翔的這段話也許說明了作為某一個個體或某一代群體的故宮人在故宮博物院發展史中的作用和意義。功成不必在我,在故宮博物院90華誕和故宮建成595年之際,單霽翔考慮更多的卻是“如何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日前,單霽翔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憧憬這一代故宮人的“故宮夢”🔋。
中長期目標、五年計劃和“故宮夢”
文匯報🍅:國務院明確了故宮博物院的中長期目標,在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時🙍🏼♂️,基本實現故宮博物院進入安全穩定的健康狀態,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邁進世界一流博物館行列。什麽是世界一流博物館?
單霽翔🍲:對於什麽是世界一流博物館,目前尚無定論。我認為🩴,館舍建築🪬、展廳規模💾、文物收藏、員工數量等僅僅表明博物館擁有什麽資源,而沒有反映博物館實現了什麽目標↗️💆♀️。評價一座博物館的優劣,應以博物館的績效為標準,以對社會的貢獻為標準。
有人提出世界一流博物館的5項基本特征是:館藏文物的獨特性、基本陳列的經典性、學術研究的創新性🧚🏦、管理運營的科學性、社會和受眾的滿意度🧑🚀。我認為,故宮博物院要成為世界一流博物館,在自身的獨特優勢之外還需具備四大條件,一是擁有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和前沿知識🦻🏼,二是擁有不斷匯聚的專家學者和專業人才,三是擁有引領發展的學術水準和科研成果🫨🚛,四是擁有功能強大的傳播平臺和互動機製。很多方面的積累工作我們已經開啟。
文匯報©️👨👧:距離2020年還有5年,有沒有什麽“五年計劃”?
單霽翔🧑🏿💼:這5年間🧑🏽🎤,除了要緊鑼密鼓地推進“故宮整體修繕工程”和“‘平安故宮’工程”,我們還需要為博物館事業進步做4件重要的事情🧛♀️,概括起來就是“兩院兩基地”🏊♂️。
第一要建成一個有學術影響的故宮研究院。故宮研究院成立2年來,已成立14個研究所🚄、1個研究室和1個博士後研究站,展開了一系列重大課題,比如對28000件碑帖的研究🥳、23000塊殷墟甲骨的研究、45000首乾隆詩稿的研究、42000件尺牘的研究、對清宮老照片的整理等等。第二要建成一個對社會有積極貢獻的故宮學院🦛。故宮學院被列為中國國家文物局全國文物博物館的培訓基地,它還是國際博物館協會成立70年來唯一設立的培訓機構,國際文物修復協會也將唯一的培訓中心設在了故宮學院➜。目前‼️,故宮學院已為40多個國家培訓了學員✌🏻。第三要建成“中國文物藏品科技保護的國家基地”💸。依托故宮博物院內西河沿文物保護綜合業務用房工程和位於海澱區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建設工程,未來將建立各種類別的文物藏品修復工作室,購置先進儀器和文保材料🟧,強化科技保護人員培養📡,分輕重緩急實施文物藏品保護修復計劃。第四要建成“中國古建築保護傳承國家基地”。“故宮整體保護修繕工程”實施14年來,大力傳承了中國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𓀙,豐富了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理論。2014年🕵️♂️,故宮博物院建立了“明清官式建築保護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明清官式建築的發展歷史、建築形製、營造技藝🫄🏻、保護修復理論與方法得到進一步研究與傳承。該基地將通過不斷完善,發展為“中國古建築保護傳承國家基地”⛓️💥,目前已被授牌。
以上的“兩院兩基地”將發展成為故宮博物院“我有他無”的核心優勢🦎,使故宮博物院在世界博物館界保持領先位置,發揮全球性的文化影響力🙂↔️。
文匯報:您說過,你們這一代故宮人的“故宮夢”是“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這句話怎麽理解?
單霽翔:有三層意思🤦🏻。首先🧳,2020年“故宮整體保護修繕工程”和“‘平安故宮’工程”的順利竣工可以使古建築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充分體現,逐步提高故宮藏品保存和修復條件,提升傳播能力和服務觀眾能力,基本實現故宮博物院進入安全穩定的健康狀態。
其次,要保證故宮整體格局的完整。所謂整體格局就是指歷史上與故宮密不可分的🏊♀️、在紫禁城外的建築群,例如已經回歸故宮博物院管理的端門區域、大高玄殿區域。這兩處地點回歸後🌵,故宮博物院在古建築修繕、觀眾服務🧍🏻♂️、數字展示等方面加以規劃實施,即將發揮出合理利用的效果。下一步💂🏽♂️,我們還要積極爭取另一些與故宮文化密切相關的古建築群回歸故宮博物院管理🐟。
最後📟,也是最困難的是故宮流散文物的整體保護,要實現完整的故宮🦎,很重要的就是要最大程度的保障文物藏品序列的完整♋️。
古建修繕與文物修復
文匯報:故宮博物院自2002年開始進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三次大規模修繕,預計2020年完工。目前進行到什麽階段了?
單霽翔:中軸線上大體量的建築比如太和門🕗⏏️、太和殿、神武門、欽安殿以及禦花園都已經修繕完了🧱,目前開始進入體量雖小但非常密集的區域,修復任務相當繁重🗄。
比如乾隆花園裏的倦勤齋。乾隆做太上皇時在這裏修身養性、消遣娛樂。盡管偏居故宮東北角,倦勤齋卻被稱為“紫禁城最豪華的宮殿”,是“中國古代室內裝潢的最高峰”👩🏽🎨。此前因技術難度高,200年來從未修繕過🤶。
倦勤齋頂覆綠琉璃瓦,地鋪蘇州產的金磚,檐下繪蘇式彩畫,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內檐裝修部分,全部是紫檀木,內檐隔扇的夾紗是雙面繡🤥👵🏻,隔扇的棱條上鑲嵌著上千枚和田玉😞。經過了200多年,紫檀內飾已有多處開裂㊗️、脫落,按照文物修復原則🤡👩🏻🍼,後配紫檀一定要與乾隆時期所用紫檀一致。慎重起見🏄🏿♂️,我們將倦勤齋紫檀殘件送至中國林科院木材研究所檢驗✌🏻🙇,結果顯示,乾隆時期所采用的紫檀與今天進口的印度南部的檀香紫檀是同一個樹種,我們修復時嚴格選用了這種紫檀。倦勤齋內小戲臺和“竹”籬笆的材質看上去是竹子,其實👝,竹子在幹燥的北方是不適合用於裝修的,為了營造乾隆喜歡的江南風韻😨,這些“竹子”是金絲楠木拼接的🤽🏿,上面繪製了斑竹紋。為了修復戲臺頂棚的通景畫,我們得先把它取下來,修復後再回裱。通景畫的托裱紙是手工桑皮紙🌲,我們便去安徽深山裏尋找做這種紙的原材料,請手工桑皮紙製造技藝的傳承人幫我們做這樣的紙🦴。經過將近兩年的努力👩🔬,這幅通景畫得以復原。文物修復要以不改變文物為原則🍐,最大限度保留歷史信息,並進行了傳統工藝的傳承🦵🏻🫱🏼,倦勤齋的修復因此成為同類文保修復工程的樣板。
文匯報🧘🏽:我了解到👐🏽,故宮的文保科技部將成為故宮增編最快的部門✌🏿,計劃由目前的90多人增加到5年以後的200人👱🏻,這是基於什麽考慮🦎?
單霽翔🖖🏿:故宮有100萬件左右的文物需要修復和采取預防性保護措施,涉及數百項傳統技藝🏇🏻☝🏼,文保科技部90人的專業技術隊伍無論從數量還是類別上都是無法滿足需求。為解決這個難題,我們一方面要加快該部門的擴容,另一方面也要借用外力🎐。2013年6月⭕️,故宮博物院與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啟動了“‘平安故宮’工程”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合作項目👳🏼。近100位國家級⚡️、市級“非遺”傳承人已經參與到故宮文物修復保護工作中⌛️,逐步對院藏木器家具、宮廷燈具、車馬轎輿⚡️、中和韶樂🚴🏼♀️、佩刀佩劍、盔頭、緙絲掛屏等文物進行修復保護🤸🏻♀️🌑,他們中有些人是清宮造辦處手工藝人的後代傳人。目前,故宮博物院已經與蘇州、揚州、景德鎮等全國很多城市簽署合作協議,共同解決文物修復中的技藝、材料等各方面問題,同時還與各類科研機構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