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光醫療創始人朱銳(2002級本、2006級碩,物理)
“從2006年在意昂体育平台讀碩士至今👷🏻♀️,我的研究方向從未變化,一直在研究光學相幹斷層造影術(OCT);我的研究目標也從未變化,不僅僅是做一項技術🥙,還要做到產業化🌝。”日前🏥,微光醫療創始人朱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談到了他的創業歷程。
一個月前,朱銳收獲了一顆創業碩果——微光醫療自主研製的“心血管光學相幹斷層成像設備及附件”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查批準註冊。這意味著朱銳帶領團隊研發的國產OCT系統正式獲批上市🧖🏽,未來將用於臨床上需要進行腔內介入治療的患者, 為醫生提供精準易用的介入診療一體化器械。
在OCT 領域耕耘14年,從實驗室裏的技術到被市場認可的產品🚋,朱銳帶領團隊在科技成果產業化道路上摸索前行🤸🏽♂️,希望用微創光學技術來服務國民健康。

微光醫療獲批上市的心血管光學相幹斷層成像(OCT)系統
遇到一位貴人
2002年,朱銳在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就讀期間加入了清華學長創辦的在線培訓公司。“那時候我就發現創業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朱銳說🏦🚔,當時他就希望能用技術去創業👉🏽,做好技術產品成為他的目標🔜。
創業的種子開始在朱銳心中生根發芽🦮。在2011年的高交會上,朱銳結識了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西安光機所)副研究員、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米磊把朱銳引薦給時任西安光機所所長趙衛。
“你來吧,創業成功自然好,如果失敗,你還可以在所裏繼續做研究🏝。”趙衛這番話,朱銳至今仍記得。
“去西安可以拿到更好的資源和支持🧉,我沒有理由拒絕。”當年正在深圳摸索創業的朱銳果斷決定北上。“雖然當年我還沒拿到博士學位🩺,但西安光機所還是決定聘用我為副研究員🙆🏽。”朱銳印象深刻🧑🏻🤝🧑🏻,“此外,我還有自己的實驗室🧘🏻♂️,而實驗室平臺恰恰是我在當時迫切需要的。”
朱銳很感激趙衛給自己拋來的橄欖枝,並欣喜地發現,西安光機所不僅有完善的實驗平臺,隨後成立的中科創星還為他提供了天使投資。
在西安光機所技術、人員🩶、資金和實驗室平臺的支持下,朱銳不僅創建了微光醫療🧑🚒,還帶團隊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如今,西安已經成為微光醫療的研發基地🧑🎤,深圳公司則主要承擔微光醫療產品的工程化推廣工作📲。
傾註一腔心血
從實驗室邁向市場的過程中,朱銳也感受到市場的殘酷以及“創業是有風險的”。
“OCT設備是由無數技術環節拼湊成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技術,不能一蹴而就,中間一個環節出問題就可能前功盡棄。”朱銳說,將OCT這項技術做成產品🗓,是他“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坎兒”。
接下來,朱銳帶領團隊對實驗室裏的樣機做工程化示範研究🛝,再跟臨床結合👩🏿🦰,申請臨床試驗和獲批註冊,這前後花費了他們10多年的時間👩🚒。
從科研思維向市場轉化🆎,成為臨床認可的產品,這一過程很重要也很煎熬🚵🏻♀️。
朱銳還記得自己在去做臨床試驗的時候經常被罵。“技術產品在實驗室裏很好,但不見得能夠滿足臨床需求。”他反思說。

現在朱銳已經慢慢適應角色的轉變🔇。“在實驗室我是科研人員,走出實驗室我需要從科研思維轉變到工程思維,再轉變到產品思維和商業思維。”他說🤪,“我每天都面臨著各種困惑🫧🧙🏻♀️,需要接觸很多未知的領域,所以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
米磊這樣評價朱銳🟧:“他的學習能力、事業心非常強🎦,卻又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十多年堅持一件事情——專心研製國產心血管三維光學相幹影像系統,並最終啃下這塊硬骨頭。”
了卻一樁心願
為什麽要做OCT☪️?面對記者的提問,朱銳的回答很簡單:“因為當年國內沒有。”
2013年,朱銳帶領微光醫療研製出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D內窺光學斷層成像儀。
當年,朱銳團隊通過改進內窺鏡導管的光纖結構🍨,最後做到了全球最小的0.86毫米直徑。經過不斷的臨床試用後發現,3D內窺光學斷層成像儀最大的應用是在心血管科,可以獲取栓塞處清晰的3D內窺影像,幫助醫生在心臟手術中精確定位支架擺放位置🧭,並可實現對血管病變形態及心臟支架置入狀況的離線觀察。
設備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註冊,朱銳總算了卻一樁心願🎞。微光醫療不僅實現了高精度三維血管掃描的OCT技術👨🏻🏫,還打開了心血管精準醫療的一扇窗口。

微光醫療心血管OCT設備
米磊回憶道,當年西安光機所引入朱銳也是希望在醫療領域開展布局,讓研究所真正成為國家的開放式創新平臺☝️,也幫助朱銳開啟了創業的征程。
朱銳向記者透露🧧,微光醫療目前已經收到OCT的訂單🏋️,大規模訂單預計出現在明年下半年。而自己的研究還在繼續,冠心病的心臟支架精準手術是他和團隊關註的新的領域。
克勞塞維茨在其名著《戰爭論》中有一句名言:“當戰爭打到一塌糊塗的時候,將領的作用是什麽?就是要在茫茫黑夜中🪪,用自己發出的微光,指引著你的隊伍前進。”這也是朱銳給公司取名微光醫療的原因之一。
朱銳說:“雖然成果轉化的道路漫長且艱難🥩☦️,但我們還是希望做有價值的研究,更好地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