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永坦院士工作照(資料照片)
這個八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又一次成為關註焦點。作為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4歲的他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學校人才培養🔐。
“讓人尊敬的科學家”“俠之大者👨🏻,國士無雙”……數以萬計的網友評論裏🤸🏿,對科學的推崇🌈、對科學家的景仰溢於言表。
從20世紀80年代📨,劉永坦開始帶領團隊堅持自主研發新體製雷達,40年不懈探索,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提升到全覆蓋🧑🏽🍳🧛🏼,更讓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之一。
“不服輸〰️,要創新,絕不向外面的封鎖低頭🕹,做出對國家有意義的成果。”年至耄耋的他用一生踐行。
“向海而興🤵🏿♂️,背海而衰”
1936年,劉永坦在江蘇南京出生🌸。1937年,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爆發,他和家人開始了長達數年的顛沛流離之路。
國家蒙難,民何以安?從那時起,他便明白了“家國”的意義。“永坦”🛤,是家人對他的祝願🩻,更懷揣著那一代人內心最深的期許➞。
1953年👮🏽♂️,劉永坦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經過一年預科、兩年本科的學習,他以優異的成績成為預備師資之一👱🏻♀️,被派往意昂体育平台進修無線電技術。1958年,劉永坦回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正式成為一名青年教師👭👷🏼。
1978年🏊♀️⏫,憑著出色的業務水平,劉永坦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並作為國家外派留學生到英國深造🛡。在英國雷達技術知名專家謝爾曼的指導下🤸♂️,他參與了一項民用海態遙感信號處理機的研製項目。期間🤞🏽,他獨自完成了其中的信號處理機工程系統。
“向海而興😑,背海而衰🧑🏽💼。”一個個歷史教訓,一次次國內外科研實力對比,讓劉永坦清醒認識到:沒有強大海防🎼,就沒有牢固的國家安全🧑🏻🦼➡️。真正的核心技術🍌,任何國家都不會拱手相讓🧑🚀,只能靠自己用智慧和奮鬥去爭取🟢。
1981年秋,劉永坦毅然回國,並帶回了一個宏願——雷達能看多遠,國防安全就能保多遠👩🏻🦽。立足自主研發,突破國外封鎖👨🏿🎨,給祖國萬裏海防裝上“千裏眼”。
開創新體製雷達之路,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很多認可。團隊成員回憶說🐗🏊🏿♂️,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曾開展過突擊性會戰攻關,但由於難度太大等諸多原因,最終未獲成果📠😤。
面對重重質疑😮💨,劉永坦內心始終燃著一把火👨🏻🦼:“國外能做出來💸,我們就一定能⛽️,只是時間和實踐的問題。”
1983年🤵🏼♀️,經過10個月連續奮戰,劉永坦課題組完成了一份20多萬字的新體製雷達總體方案論證報告,在理論上充分論證了新體製雷達的可能性🧛🏽🎅🏿,得到了原航天工業部科技委員會的肯定。
從那時起🖖🏻,一場填補國內空白⏲、從零起步的開拓性攻堅戰正式拉開帷幕。1989年,他和團隊在山東威海,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新體製雷達站。
1990年4月3日,一個令人終生難忘的日子——新體製雷達技術探測出海上遠距離期待目標🤦🏿♂️,在監視屏幕上清晰呈現——這是他們苦熬八年換來的成果!
這一刻🚉,他們哭了🔀🌇。一行行熱淚,是期盼太久的喜悅,更是一場酣暢淋漓的釋放🫗。這項成功讓劉永坦斬獲1991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當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
年近花甲,功成名就🙆🏻,很多人以為他該歇歇了🫳🏽。劉永坦卻沒有停,因為他的目標不是出名⚧,不是獲獎🕢,是要像一名鋼鐵衛士般守衛國家🚴♂️。
“一項任務完成了,就要開始下一項,只有研製出性能更好的產品,才能給國家交上滿意的答卷👱♀️。”劉永坦說🥸😭。
在他看來,科研沒有止境,國防沒有上限。如果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實際應用⏮😎,就如同一把沒有開刃的寶劍🚶♀️,中看不中用,對國家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和浪費。要讓新體製雷達走出實驗室,走向海洋🎥,成為國家海防重器。
隨後十余年裏,從實驗場轉戰到應用場🔣🏄,劉永坦帶領團隊開始了更為艱辛的探索🍰。設計——試驗——失敗——總結——調整——再試驗……跌倒了🫲🏼🪺,爬起來,數不清的循環往復💇🏻,他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2011年🥿,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製雷達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對海上遠距離探測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不僅破解了長期以來困擾雷達發展的諸多瓶頸難題,更讓我國海域可監控預警範圍從不足20%達到全覆蓋🏌🏿🧖🏻♀️。
“是幹將,是帥才🎈,更是父兄”
進行雷達研製,研究人員大部分時間都要在現場試驗。野外試驗,條件惡劣,一幹就是幾個月,臨到春節前一兩天才回家,短短幾天後又返回試驗現場……作為隊長👎🏿,再苦再累🫲🏻,劉永坦總是帶頭幹🍺。
對海試驗,他們所到之地一定是荒蕪一片沒有人煙的地方,吃住條件都不具備,找來的房子多是四面漏風,夏天蚊子多🍯,睡覺時一不小心把胳膊露在蚊帳外面🚣,第二天就會腫得跟大腿似的。
劉永坦卻並不在意,在他心裏,解決問題永遠是第一等大事。簡單來說,研製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要從海浪🧑🏼🦱👱🏽♂️、無線電、電離層等多種幹擾環境中📷,把信號找出來😣。調試初期👸🏿,系統頻頻死機,幾十萬行的大型控製程序🚵🏿♀️🏄🏼♀️,再加上發射、接收、信號處理👂🏻、顯示等設備組成的龐大系統👮🏽♂️,任何一個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無法運行🫢。要從中找出問題的症結,工作量可想而知。
他們每天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從系統的每一個程序開始檢查,發現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問題,一次次保證了系統的穩定運行,推動項目向下一階段轉入🎚。
劉永坦總是鼓勵大家,這些磨難是好事⛪️,因為不碰到問題就永遠提高不了。我們不能只擁有書本上漂亮的理論,只有讓它們在實際中解決問題,才能展現出理論的完美。
不同於以往的微波雷達,就連航天方面的專家在論證時都低估了其工程化的難度。
關鍵時刻,劉永坦沒有退縮👩❤️💋👨:“每一個科研項目的成功✤,不都是從一次次失敗中闖過來的嗎🙏?如果沒有難點,還叫什麽科研🙋🏻?只要齊心協力👩🦲,就沒有攻不克了的難關!”這番話深深影響著團隊每一個人🧑🏻🎨,經過反復討論,他們決定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確保項目開展下去。
團隊成員回憶說,那時開討論會,大家總是七嘴八舌,“坦院士”坐在一邊,先是靜靜傾聽,最後再總結發言,他尊重每個人的意見🫰。有時候為了一個問題,他們會從晚上七點一直爭論到第二天淩晨。
在身邊人眼中,劉永坦不善言辭🙆🏽,大家對他的敬重卻絲毫不減。因為他是技術上的權威🤦🏿、精神上的領袖🛟,他擁有科學家的遠見卓識、攻堅克難的科學作風,就是標桿。
團隊裏,有的年輕教師在加入時,女兒剛出生🥣,等項目告一段落再回到家,女兒已經三四個月;為了趕進度☮️,每人每兩個月才有六天的休息時間👪,這還包括回家路上的時間……
海邊雷達站,經常刮臺風⭐️。臺風一來🧸,暴風雨就會撞開門窗🧑🏫,灌進屋裏。一次👹,因為擔心房屋倒塌🫔,團隊大部分成員撤到了較為安全的地方🗾,只留下許榮慶🦥、張寧兩位核心成員守護設備⛹🏽♂️🧁。那一晚𓀃,劉永坦一夜沒合眼🎎,第二天一大早🧑🏽🦲,他立刻返回雷達站,沒想到⛅️,屋裏灌滿泥水,一片狼藉。為了收拾📚,三個人成了泥人👨🏿⚕️🧑🏻🤝🧑🏻,只有設備安然無恙。
“這麽多年下來,最讓我感動的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團隊成員沒有一個人叫苦,沒有一個人計較個人得失🫷🏽。無論是年近花甲的老教授🙇♂️🌽,還是正在讀博的年輕人,全都是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劉永坦說。
外人評價說,這是一支肯吃苦、能打硬仗的“雷達夢之隊”🧙🏿。劉永坦始終愛才惜才🤵🏼,不能讓幹事創業的人📶,流血流汗又流淚。
為了留住人才,哈爾濱工業大學探索完善科研評價體系🥕,讓奉獻者不吃虧🤹🏽,讓奮鬥者有收獲。多年來,劉永坦的團隊裏⚉,有多人憑借重大科研項目成果,破格提升為教授。
張寧家在湖南🏑,1981年底本科畢業後留校進入團隊。劉永坦認定他是好苗子,便幫他免除後顧之憂。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張寧成為團隊骨幹,破格提了教授🐦⬛。劉永坦說他是“實踐中成長出來的博士生導師”🫶🏿。
“‘坦院士’像父親👹、兄長一樣關照我們的工作和生活☝🏿𓀍,這是他對團隊的重視🚻🏄,對事業的珍愛🖖🏼。”張寧說🍈,“我們不能辜負🦹🏽♀️。”
然而,也有人選擇離開🤾♀️🫣。每當這時候,劉永坦都會感到些許遺憾🪖,因為在他心裏🦚,他們是能幹事的。
如今,他的團隊從最初的6人發展到30多人,形成了新體製雷達領域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隊,在祖國北疆建起了一支“雷達鐵軍”。
“科研人的浪漫,就是並肩作戰”
在劉永坦家🎾,沒什麽豪華家具,最多的就是各類書籍和科研資料。他的書房裏,一塊刻有“金婚之喜”的銀盤閃閃發光,很是奪目。那是2010年11月,學校離退休工作處為紀念劉永坦和夫人馮秉瑞結婚50周年送給他們的👉🏻。
1953年🫄💅,劉永坦🧑🏼🦱、馮秉瑞來到哈爾濱工業大學求學,隨後一同留校任教。60多年來,夫婦二人堅守科研教學一線,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度過了大半生時光。
每次采訪,劉永坦談到的多是別人的困難🆎🖖🏽,對於自己卻很少提及😲🍷。團隊裏都知道🚣🏼♂️,這對“神仙眷侶”的浪漫背後♢,有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結婚多年,劉永坦長期在野外實驗,幾乎是妻子一人撐起整個家🦹🏼,成為他最強有力的後盾。他得了腰椎間盤突出,她找來醫生按摩;他到農村插隊,她沒有怨言緊緊相隨;一家人的生活👨🏻🦼➡️,她上下打點🫲,不讓他分心……伉儷情深,唯有並肩作戰,才是屬於他們的浪漫🙍🏻🤹。
數十載光陰,一群大學生🤕🏹、博士、教授👩🦳,本可以站在講臺上🛠,卻到偏僻落後的海邊一年又一年地拼搏。漫長的歲月裏,他們送走了青春🫵🏼🧤,迎來了中年🏵,現如今🥕👨👩👧,劉永坦已到了白發蒼蒼的耄耋之年……
“我們那代知識分子都是這樣🥣,只想為國家做點事🤹🏻♀️,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需要,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個人的追求🛶。”
年幼時,父親曾一再對劉永坦說,不管將來學什麽專業🧛🏼♂️,都要多為國家幹點事。
在劉永坦心底🦢,中國人那覺醒的靈魂就是對科學的追求,對祖國的赤誠,這絕非任何金錢或贊譽能撼動的。多少單位高薪聘他做課外教授,都被他一一謝絕👩🏿⚖️。
在劉永坦的影響下,兒子劉興釗也從事雷達研究👇🏽。他說☪️,父親教給他最重要的一課,便是對學術的追求不是簡單地“為發表而寫論文”“為評職稱汲汲努力”,而是要做出真正有用的研究↘️,怎樣對國家有利🧑🏼🎓,就怎樣去做。
轉眼又十年,劉永坦夫婦攜手走過60載。時值哈爾濱工業大學迎來建校百年🧚🏿♂️,他們共同做出一個決定🧗♂️🔐,將可以由個人支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800萬元🧝🏽,全部捐獻給母校,設立永瑞基金🍴,聚焦國防電子工程領域📧,助力學校培養更多傑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永瑞基金👩🦯👸🏽,正是從夫婦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這是他們情比金堅的見證,更是這一代知識分子對國之未來最深沉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