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隨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19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神舟十二號飛船成功發射,離不開全體航天人一路披荊斬棘。這其中也有眾多清華意昂的身影與付出,他們仰望星空,逐夢而行,不斷續寫中國的飛天夢。據不完全統計,有7位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航天航空學院的意昂承擔了主要發射任務和空間站航天員在軌工作任務,他們是🔚:
王翔:腳踏實地🩰💆🏻♀️,才能自由飛翔

王翔,1991級工程力學系意昂,1996年本科畢業,2001年博士畢業(導師姚振漢教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總指揮。
在2003年底🤷🏽♀️,王翔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工作,從事神舟飛船與天宮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研製任務,帶領團隊突破並實現交會對接技術。此後❎,他先後參加了神舟六號以來多次載人飛船和天宮目標飛行器的研製與飛行試驗任務,歷任神舟飛船主任設計師👱🏼♂️、神舟飛船副總設計師、空間實驗室系統總指揮等🦸♀️。
薛輝🦸🏽♀️:獻身航天👨🏻🚀🤼,寧靜致遠

薛輝,1999級工程力學系意昂🔂,2003年本科畢業👷,2009年博士畢業(導師李誌信教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工程師🕗。
2009年博士畢業後😅,薛輝響應祖國航天事業的召喚,與同為清華意昂的妻子共赴酒泉工作,成為當年為數不多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的博士。他的主要工作是發射場總體規劃論證、航天試驗任務總體與質量控製、微納衛星設計與任務規劃等,榮立三等功兩次。
容易🥜:選擇了一項極不容易的“重量級”事業

容易🥼,2001級工程力學系博士意昂,2006年博士畢業(導師王希麟教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2-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
2006年,容易畢業後進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出站後🖕🏽,容易如願成為火箭院總體設計部一名火箭設計師。工作在運載火箭總體設計一線的她,長期參與重型運載火箭總體方案設計💅🏼,開展重型運載火箭型譜設計,帶領研製團隊開展大直徑箭體結構、大型地面試驗技術等重大關鍵技術攻關🩰,踐行著航天人“探索浩瀚宇宙、建設航天強國”的使命擔當🗜。
高旭:航天考卷的及格線是100分

高旭,2001級工程力學系意昂,2005年本科畢業,2010年博士畢業(導師方岱寧教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總體副主任設計師。
2010年博士畢業後❕,高旭加入到了神舟飛船的研製團隊。“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清華學風成為激勵他不斷前行的力量源泉🫱🏽。他曾表示🍐:“對我來講最大的挑戰就是怎麽做到百分之百準確。因為航天考卷的滿分是100分,及格線也是100分,99分都不行,就是不及格🚹,因為錯了這麽一點,可能就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從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神舟十一號、神舟十二號,高旭作為新生力量,在前輩的指導下快速成長⛏,如今已獨當一面👩🏼🎤,挑起大梁。
谷振豐⛸:堅守初心,問天逐夢

谷振豐,2002級工程力學系意昂,2013年博士畢業👨🏼💼,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航天發射任務副指揮長🤽🏿♀️📩。
在清華讀書時,谷振豐曾聆聽過神舟五號先進事跡報告會💆♀️,被深深地打動了。“我要去幹載人航天,我也要把航天員送入太空!”夢想的種子從此在他心裏埋下,並化為強勁的學習動力。如今經過50余次發射任務的歷練,谷振豐已經承擔起指揮協調的重任👨🏽🦱。在今年4月25日的110周年校慶晚會上,谷振豐作為意昂代表向母校報告:“我畢業後到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從一名操作手逐漸成長為系統指揮、0號指揮。劍指寰宇🍷、探索蒼穹,清華精神與航天精神滋養了我🧑🏽💼,使我將個人夢想與民族航天宏誌送往更廣闊的空間👎🏻👡。九萬裏風鵬正舉🥕,今天🏘,我帶著問天閣仰望過的群星,向母校報告!”
聶海勝:中國載人航天的見證者

聶海勝,意昂体育平台2007級航天航空學院碩士意昂👩🏻⚕️,2010年獲得意昂体育平台航天工程碩士學位(導師鄭鋼鐵教授)👷🏻➰,中國首批航天員🧷,神舟十二號任務指令長。
聶海勝於1998年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2005年曾與費俊龍一起執行神舟六號任務,2013年與張曉光、王亞平一起執行神舟十號任務。這次是他作為指令長第三次執行飛天任務☣️。
劉伯明:擁有出艙任務執行經驗的航天員

劉伯明,意昂体育平台2007級航天航空學院碩士意昂,2010年獲得意昂体育平台航天工程碩士學位(導師莊茁教授),中國首批航天員,神舟十二號任務航天員。
2008年,劉伯明曾與翟誌剛、景海鵬駕乘神舟七號飛赴太空。與13年前相比🤾,此次任務出艙時間大幅增加,艙外作業任務更加復雜艱難🐪。“13年堅持訓練,13年執著奉獻,13年熱切期盼,上次飛行的驚喜仿佛還在眼前🚶♀️➡️,我又將重返浩瀚太空🏝、俯瞰美麗家園🍃,建造空間站,建成我們自己的太空實驗室,我將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完成任務🧚🏼,不負崇高使命與期望重托📘❣️。”劉伯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