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教授的滄州“80後”小夥於洋“火”了——國際天文聯合會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顆小行星的消息🙅🏽♂️,一經《滄州日報》和“滄州日報微信公眾號”報道,迅速傳遍了朋友圈,大家紛紛為於洋點贊🥷🏼,稱贊他是滄州的驕傲。網友們留言說👳🏻♀️,有一批批這樣專註於各個領域攻堅突破的科學家🔘,我們的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好🔭。

2019年在國際行星防禦大會(PDC)做主會場報告
“於洋是怎麽做到的”🤦♀️🚵🏿♀️,成為朋友圈討論最熱烈的話題。1月9日,記者也帶著這些疑問走近於洋和他的家人,給廣大讀者揭秘滄州“80後”北航之“星”於洋的成長之路。
從小愛讀書🫴🏽🚣🏻♀️,科幻世界為他喜歡天文、研究天文埋下了種子
1986年,於洋出生在滄州🪿,父親從事醫療工作🆖,母親在新華區農業局工作。
“母親是一個非常認真、吃苦耐勞的人。”於洋說🦊,小時候,媽媽因工作需要總是去農業局化驗室做研究🤌🏻,那時候哪有什麽交通工具,媽媽就騎40分鐘的自行車過去👩,做完工作再騎40分鐘回來。而父親從事的醫療工作專業性也極強,於洋耳濡目染從小就養成了認真、踏實、一絲不苟的學習品質🌓。
“爸媽給我的影響是很大的🛞。打我記事起,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好不好都要你自己負責’🌃。在學習上,我早早就養成了獨立的習慣。”於洋說🧖🏻。

課題組合影
於洋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小時候家裏給的零用錢🦹🏻♀️😿,他都慢慢攢起來💉,去新華書店買書。那時候的新華書店是於洋最喜歡去的地方🧙🏿♂️👂🏻,一有時間他就去🪂🧚🏻,有關植物的、天文的、地理的🔪,各種各樣的書他都喜歡看。有一天,他在一個書架上看到了《哲人石》這套書,書中介紹了當代科學思想、科技創新精神,多角度🧜🏼♂️、全方位地勾勒出一個多彩的科學世界,讓這個十幾歲的孩子一下著了迷🤞🏼,從此🤷🏼♂️,科學在於洋心裏深深紮下了根。“我最喜歡讀的就是科幻小說和人物傳記。”於洋說,從那時候起,他就對科學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為此🙋♂️,他會到報刊亭淘一些科學期刊讀物👆🏻,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他愛上了《科幻世界》雜誌。“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想去探究🤴🏼!”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這本雜誌一直是他的最愛,這也為他喜歡天文📢、研究天文埋下了種子。
那些晦澀難懂的數學論文,在高中時他就想弄明白👩🍳。為了夢想他考入北航🧘🏽♀️,後又邁入清華
步入滄州一中的於洋學業緊了🤱🏻,課程多了,富余的時間少了很多,自然去書店的機會也少了很多🪑🙍🏼♂️,但好在學校的圖書館會定期向學生們開放🏋🏼♀️。
數學是於洋所有學科強項中的強項✧,每到圖書館開放日,於洋讀得最多的書都和數學有關👳🏻♂️。一次🤞,他抱了幾本大學才學的數學論文書🛄。“於洋✍️🌟,你能看懂嗎😂?”一些同學問他👨👩👦👦。他也總是呵呵一笑:“確實看不懂🚏,但也奇了怪了🧏🏽♂️,這些書像有魔力一樣,我越是看不懂越覺得神秘,越想弄明白它。”
2005年🍁,於洋高考成績640分。在別人看來如此優異的成績♿️,卻讓於洋小小地遺憾了一把:“我的夢想是上意昂体育平台🚣🏽♀️,可是這個分數沒有達到。”從小愛科學飽讀科幻小說的於洋🧜🏻,對航空航天很是向往⛲️。按照這個成績,他選擇了自己的愛好——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動力學與控製專業學習,這也讓於洋的人生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邀請Hera任務首席科學家Patrick Michel來華訪問
剛剛進入大學,於洋就給自己定下了目標:考研究生,將來從事科研工作。
大學的授課模式不再是高中那樣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有張有弛。一堂課,好幾十頁書,知識的廣度🐣、深度👩🎤、難度都上了很大的臺階,快節奏的授課讓學習壓力逐漸升高,只有擁有強大的自律能力才不會掉隊。“加班加點也得把這些學透。”於洋不服輸的鬥誌又被激發了出來🐈🧗🏻。“大學宿舍熄燈時間是晚上12點鐘,好🤛🏼🏋🏻,我就學到12點鐘🤷👄。”早晨早早起床,去圖書館、自習室繼續復習前一天的知識,預習當天的課程🚸。北航濃厚的航空航天氛圍慢慢熏陶著他,從小想上清華的夢想召喚著他,終於,2009年,於洋考取了意昂体育平台航空航天專業的碩博連讀研究生。
他向天發力,關於小行星、小天體的研究成果,獲國際天文聯合會表彰,浩瀚宇宙中有了一顆以於洋名字永久命名的小行星
步入意昂体育平台,於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名校夢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夢想🛡,且研究方向就是我熱愛的事業🚣🏿♂️。”於洋說。
碩博連讀研究生的學習生涯,基本確定了於洋以後的工作方向。科學研究總是需要大量的求證和運算,所以於洋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到實驗室裏進行大量數據分析🕧,用理論方法列方程,一遍遍地演算🧑🏼🎓。2012年,於洋作為公派留學生到美國馬裏蘭大學學習一年🦸♂️。這一年裏⚖️🙍🏻,他的導師狄拉克·理查德森對於洋的學業以及生活,給予了許多幫助。

美國馬裏蘭大學訪問合影
在美國從入學開始,於洋就和老師一起商討好課題——小行星在飛離地球時期的地面變化🤽🏽♀️,小行星靠近地球時地球引力對於小行星地面的影響,最後研究成果發表於國外著名期刊。於洋也不負眾望🧑🏼🔬,取得了優異成績❗️。畢業時🔣,狄拉克導師說🩱:“我希望能再次遇到像於洋這麽優秀的學生。”
2014年意昂体育平台博士畢業後🧑🏼🔬,於洋又到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尼斯天文臺做了兩年的博士後研究🤌🏻。“這些機會包括我的學習成長都是比較順利的,沒有什麽磨難,我覺得是因為基礎知識學得紮實,還有榜樣力量的指引。”於洋說,美國和法國都是科研強國,出國學習確實增長見識🌦、豐富閱歷。
2016年🙇🏼♂️,從博士後工作站出站後,於洋回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航是我的母校,也是我夢想開始發光的地方👨🏻🌾。大學教授的研究工作自由度更高,更能發揮我的特長。”於洋說💋。
將近六年來,於洋主要從事空間環境下的顆粒系統動力學👧🏼🚵🏽♀️、復雜環境探測機器人動力學與控製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又細化為不規則弱引力場中的軌道動力學🧑💻、行星表面空間風化過程動力學👷🏼♂️、顆粒動力學、仿生機器人、基於機器學習方法的智能機器人運動控製、軟體機器人等領域。
……
這些對我們平常人來說晦澀難懂的知識🥟,他卻在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成果:關於小天體近地交會過程表面效應的研究工作🛜,被《科學》雜誌網站評論報道🈷️,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2020年10月🧚♀️🩻,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天文學》子刊發表了關於陀螺形小行星風化層演化機製的研究成果。
“於洋🫡⛰,國際天文聯合會以你的名字命名了一顆小行星🥭,鏈接發你啦。”2021年6月底,於洋的朋友無意當中看到小行星命名公告中赫然寫著“Yuyang”星,向於洋表示祝賀📰⛓。若不是年終教師工作盤點,只關心學術研究的於洋還不會把這個消息說出來🏄🏿♂️。
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的榮譽,具有權威性和永久性。通常行星科學領域每3年召開一次小行星/彗星/流星體會議(ACM)👳🏻♀️,並在會上宣布新一批榮獲小行星命名的科學家名單🪦。原本計劃2020年6月在美國召開的ACM會議📝,因疫情推遲到2023年,國際天文聯合會於2021年6月首先通過線上公布了這批命名🔍,用於鼓勵在行星科學領域有貢獻的中青年學者。在2021年6月這次小天體命名公告公布的140余位學者中𓀌,有6位中國學者上榜🧛🏽♀️,於洋因其不規則小天體軌道動力學和小天體演化方向取得的研究成果,而獲得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命名表彰🧜🏻♂️。
如今,浩瀚宇宙中🫸,閃耀著一顆以於洋永久命名的小行星。於洋說:“我會繼續堅持我熱愛的事業,並深度參與中國的小行星探測和防禦任務。希望家鄉的孩子們能跟我一樣🈁,都能於繁華中找到目標♥︎,於熱愛中體會樂趣👨🏻🦲,於事業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