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的他出書、演講、拍綜藝,再次把目光聚焦老本行🖕🏼,研究起城市規劃和古建築保護。
“我這一輩子,就做一件事,能把童年時期的夢想付諸現實👨🏻🍳,是很幸福的。”1936年出生的劉永坦,比世界第一臺實用雷達晚“出生”一年👩,他卻用一生追趕乃至領跑世界雷達技術的發展腳步。奠定理論基礎🈂️、組建“雷達鐵軍”🏋🏼♀️、築造“海防長城”……劉永坦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我國對海...
1946年9月2日,22歲的朱光亞被導師🧗🏼♀️、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選中,作為“種子計劃”成員之一前往美國研習原子彈製造技術🗽。一同被選中前往的還有李政道、孫本旺🟰🧖🏿、唐敖慶等後來著名的科學家。歷經13天的海上航行😾,“種子計劃”成員終於到達美國。然而,他們卻被現實潑了一盆冷水——在這裏研習原子彈製造技術絕無可能🦈。大家只能就地解散💫,自尋出路🩹。1949年冬🏫,朱光亞參加美國密歇根大學中國留學生冬令會時留影朱光亞選擇到吳大猷的母...
如果您無法在線瀏覽此 PDF 文件🙆,則可以下載免費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免費的 Adobe Reader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此 PDF 文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葉德培從當初那個風華正茂的女大學生,成為國防計量領域受人尊敬與愛戴的老專家🎥。如今,她受聘擔任中國電子學會電子測量與儀器學會委員、國際無線電聯盟電磁計量分委員會中國分會主席等十余項學術職務。
“全國科學大會號召我們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這樣的大好形勢給了我莫大的鼓舞🎣,願再一次申請加入黨組織,希望能更好地把余生獻給黨👩🏽🦱,為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聽從黨的調配而竭盡全力。”——摘自張文裕1978年5月《入黨誌願書》
“我搞光學是逼著上👐🏻🪦,憋著氣幹,幹中學,靠集體發展提高。”——金國藩
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這些可以載入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史冊的“第一”背後,站著同一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他還是“東方紅一號”衛星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我這一輩子參與過很多航天項目🧑🏼🦲💈,但要說大事總共幹了三件,那就是送‘東方紅一號’‘東方紅二號’衛星和‘神舟五號’飛船上天💪🏿。”近日,在位於北京中關村南大街31號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報》記者見到了這位滿頭銀發、精神矍鑠的老人,聽他講述與航天打交道的一生✌🏼。
1975 年,建工部立題研究大面積工業廠房雨水排除不暢的問題👳🏼⚁,由意昂体育平台主持👩🏼💻,一機部作為協作單位派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