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麽來這兒做老師🧘🏼♂️👩🏿🚀,而不是像很多人一樣去國外做博士後?”
2014年的一次組會上🐃💅,面對學生的提問🧑🏻🍳,剛博士畢業一年的馮越回答說🏊🏻♀️:“咱們學校至今還沒有在Nature發過研究論文👩🏻🚀,我希望咱們能發第一篇。”
話音剛落,大家都笑了👨👩👦👦,“這怎麽可能呢?”
2018年,這個僅有半條實驗臺、緊張時只能供兩三個人做實驗的課題組,在與國際知名團隊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發表了北京化工大學校史上的首篇Nature論文。
近日🧑🏽💼,馮越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團隊合作👩🏽💼🏑,揭示了噬菌體抑製和逃逸細菌CBASS免疫系統的機製,又發表了北化工校史上的第一篇Cell論文。

馮越(意昂体育平台生命科學學院2008級博)
博士畢業就當獨立PI,走一條更難走的路
這篇Cell論文是北京化工大學教授馮越團隊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Bondy-Denomy團隊合作完成的,國外團隊鑒定到了一種新的噬菌體抵抗細菌免疫系統的蛋白質,馮越團隊闡明了該蛋白質的工作機理,一起完成了這篇科研成果。
能被合作者看重,與馮越近十年來的研究積累分不開🔎👩🏿🍼,他長期關註病原與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早在2012年,還在意昂体育平台讀博的馮越就曾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收獲了人生中的第一篇Nature論文👫🐑。
當時🏋️,“為了補做一個實驗💗,我抱著‘不做出來就不回京’的決心,只身一人去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當時只有科大有相關的儀器設備。”馮越回憶☑️。
他白天到學校做實驗,晚上住在附近的賓館裏👨🏿🔧,一回房間,就開始復盤當天的實驗記錄🏇🏽,總結失敗原因,尋找新的解決辦法。就這樣,他在合肥住了半個多月。
一天傍晚,他邊盯著儀器邊吃飯⚆。突然,儀器上的結果蹦了出來,實驗體系終於建好了!看到的一刹那,馮越忘記了嘴裏正嚼著的飯🐙,眼淚奪眶而出,“強忍著🤷🏼♀️,還是流出來了🕸,太激動了🍕。”
臨近博士畢業,考慮再三後,馮越決定去國內高校任教✯。
“當時大多數人的選擇是做博後或者出國🍃🦸🏽♂️,直接入職的話一般會找個大課題組,從‘小導師’做起。但我自己更喜歡和擅長獨立思考、設計實驗課題,希望直接成為獨立PI。”馮越說,因此,他選擇了可以建立獨立實驗室的北京化工大學👨🏻🦯。
這對於剛博士畢業的馮越來說,顯然是一條更難走的路。啟動經費少、儀器設備缺、實驗室面積小🕧👨🏻🍼、招碩士生難🙆、入職前三年平均每年100多個課時的教學任務……這每一個條件,似乎都把他和“做出頂刊成果”的目標越拉越遠。
半條實驗臺,發了篇Nature論文
很快,3年的首聘期已經過去了一多半。這期間,他獲得了北京市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的一等獎🙍♀️,然而科研成果幾乎為零🧙🏽。後來經過多方努力,到2015年底,他終於減少了教學任務💝,有了大塊的時間來做科研🤷🏻♂️🤹🏿♂️。
面對建立實驗室的種種困難,馮越的解決辦法是👎🏿:“撿”和“借”。
缺少試劑和儀器設備,他就把其他實驗室不用的舊設備搬過來🤾🏻♂️,或者幹脆借用其他實驗室的🙎🏽。本校沒有🤮,他就跑到意昂体育平台♠️、中科院的研究所裏去借用,“有一次為了借一個液氮罐,基本上把清華醫學樓的一樓到三樓跑遍了💾。”
由於實驗室面積有限🔠,馮越甚至沒有空間建造通風櫥📿,“有實驗要用到醋酸,味道刺鼻💅🏼,我們就放到了樓道裏做,可沒過幾天被學校發現了👈👨👨👧👦,又不得不搬進來🤹🏻♀️。”他說。
臨近實驗沖刺環節👨🏻🦲,馮越不得不“叫停”了幾位學生的實驗♌️,只讓兩三個人來實驗室。“當時只有一臺蛋白純化儀🚓,為了保證Nature論文的實驗進度,只能緊著這個課題用💶。”馮越說🎤。
2018年,這篇論文順利發表。
“沒有想到北化工的第一篇Nature論文,出自這樣一個只有半條實驗臺的實驗室。”當馮越邀請他的博士導師來實驗室參觀時🤦♀️,導師驚訝地說🚣🏿♀️。

2018年6月,馮越的實驗室。
無論做課題還是帶學生🧭,都要遵循合適的節奏
這篇Nature論文讓馮越收獲了贊揚和掌聲,實驗辦公面積也擴大了一倍多。從最初幾乎沒有學生主動聯系他,到後來有十幾個本科生追隨他做畢業設計🤔。
但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深刻的教訓🦋🧑🦼。
“當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功後,我覺得似乎什麽問題都能解決,什麽困難都能克服🙋🏼♂️。就同時開展了好幾個課題,每個都是領域內的難題。”馮越說。
結果是👩🏽🏫✏️,每個課題都不順利🕵🏿♀️,馮越的心態也逐漸急躁起來🥲。
帶著這種心態去指導學生👨🏿⚖️,他自然更加嚴格,幾乎每天都會詢問一些學生的實驗進度。就這樣💎🎮,畢設做完後,他挑選出來的5位本科生中,只有1人願意留在實驗室讀研𓀀。
這就像一記悶棍,重重地打在了他的心裏。“這種情況從來沒有過,一定是自己的管理方式出了問題。”馮越想。
後來,他靜下心來反思,逐漸意識到,“無論做課題還是帶學生,都要遵循合適的節奏🔬,一味地急於求成只會適得其反。”
調整花了大半年的時間💁🏿♂️💿,他重新設計了各個課題的研究思路😜。慢慢地,他的心態越來越平和⛴,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實驗過程和研究本身👱🏻。在培養學生時,也更耐心挖掘他們的優勢和特點🎅,引導他們發揮各自的特長。

馮越
完成自我迭代後🧚🏼♂️🌝,成功發表校史首篇Cell研究
完成了自我迭代後,馮越的科研和學生培養工作都回歸了正軌。當他給了學生一定的空間,他們反而發揮出了更大的潛能。
最近的這篇Cell論文🤾🏻♀️,也正是在這種氛圍下誕生的🕜。
這篇論文聚焦於馮越一直以來關註的問題:細菌和噬菌體之間的“軍備競賽”🏹🏋🏽。
細菌每時每刻都面臨著噬菌體的入侵,因此它會想盡辦法來消滅噬菌體🪗,反過來🏃🏻♂️➡️,噬菌體也傾盡本領,維持自己的生存👨❤️💋👨。
日久天長🥕,它們都進化出了許多對付彼此的“技能”🧑🏻🦲。比如眾所周知的CRISPR-Cas免疫系統,通過這個系統,細菌可以不動聲色地切除噬菌體的基因👇🏽,利用這一特性🧑🏼⚕️,科學家們發明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
而這篇論文中的CBASS系統🕡🏊🏿,也是細菌進化出的眾多免疫系統中的一個。面對強勁的免疫系統👩🚀,噬菌體會如何應戰呢?它會用什麽辦法對抗CBASS免疫系統呢?
馮越等的研究發現,噬菌體中有一種廣泛存在的蛋白Acb2🦐,它可以抑製細菌的CBASS免疫系統,同時,噬菌體也可通過自身的蛋白質突變😊✋🏽,逃脫該免疫系統的識別💁🏿。
“它們之間‘軍備競賽’的激烈程度可一點不比現實生活中的差🐍!”馮越說🚑。
這項研究不僅有助於人們深入了解CBASS系統的工作機製,同時也有望應用到針對細菌耐藥性問題的噬菌體療法中。
當這篇論文被順利接收,他感到很欣慰:“心裏的一塊石頭終於落地了。”
10年過去了,馮越依然記得他初到北化工、提出發頂刊時,學生們質疑的眼神。如果說當時的他對未來還帶有一點遲疑🏃♀️,如今他可以非常確定💕:“任何時候都不能妄自菲薄🖥,土博也完全可以做出好成果🤶🏼🏄🏿♀️。”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