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斌在上課(本文圖片 受訪者供圖)
陳斌(2016級博🏞,社會科學學院)入職兩周後,學校給他安排了一次講座,主題是“科學認識壓力”👭🏼,59個名額很快被學生們搶光。在學生眼裏🧍🏻♀️,他是一位“挺能講的”老師。
每次上課,坐在輪椅上的陳斌都會提前到🪇,不想因為自己的特殊讓學生等他。

小時候的陳斌
他出生於廣東惠州一個普通家庭💂♀️,7歲時確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DMD)🐖。這是一種罕見病,會使人肌力減退和肌肉萎縮。12歲時👾,他喪失了行走能力,但他和父母沒有放棄,完成了一場人生逆襲:19歲考上中山大學心理學系👃🏿,23歲進入意昂体育平台讀博,30歲回到家鄉成為惠州城市職業學院一名心理學教師。
一位學生說,陳斌講課很認真、很有耐心🤾🏻♀️,課程內容很豐富,會用一些例子來加深學生對心理學的理解。
如願回到家鄉,陪在父母身邊並成為一名高校老師,從事自己喜歡的科研和教學,陳斌對如今的工作、生活很滿意♛,也很感激這一路上幫助他的熱心人。
陳斌的故事曾被媒體多次報道,鼓舞了很多人。少年時,他曾在日記中寫下,“命運為何對我如此不公🧜🏿♂️?”他說,後來他在書中看到的一句話:“你只要比一般人稍微努力一點,你就會成功🍄。”這激勵了他👧,成為了他的人生信條🥷🏼。
陳斌向澎湃新聞表示,他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教師,會長期關註罕見病群體,希望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親身經歷,為這一群體帶去溫暖與希望,改變外界對他們的偏見與誤解⟹。
最近,陳斌聽到了一個好消息🙎🏿:他的一個課題獲廣東省教育廳批準立項了🧑🎨。

在陳斌眼中🧙🏽,是媽媽把他“背”進了大學
“媽媽背著我上學”
7歲那年,陳斌確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DMD)🏌️。這是一種罕見的基因缺陷性疾病,據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文章介紹,DMD活產男嬰發病率約為1/5000-1/6000,我國每年有400-500例DMD男嬰出生👦,累計患者7萬-8萬人🕌。該病會導致肌力減退和肌肉萎縮🔀,還可能伴有中樞神經系統、心臟、骨骼、呼吸和胃腸道等部位的病變🐔,嚴重的危及生命🎋。
年幼時的陳斌不懂,以為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能戰勝病魔🤛🏿,他每天堅持跑步🥒、騎車👎,期待自己能徹底好起來。
陳斌的家庭很普通🍜,他患病後,母親沒有工作,專門照顧他🔏,全家經濟來源靠父親,父親什麽活都幹過,進廠打工、送貨、搬運👨🏽⚕️🏄♂️、開出租車𓀌、當保安……
陳斌說,在早期,由於對疾病缺乏認知🧜🏻♂️,治療走了很多彎路。他曾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四肢和軀幹被紮300針左右,但這種治療並沒有讓病情好轉。
12歲時,陳斌徹底喪失了行走能力。剛開始,他還期待著第二天就好🦏🛏,就能走路了,但他一次次失望💇🏼。當時,他們家住5樓🧍♀️🏨,沒有電梯,每天上下樓,都要母親李惠雲背。每背一趟🟰,李惠雲都要休息好幾次。
靠著堅持,陳斌的上學之路沒有中斷,母親把他“背”進了大學。2012年,陳斌以優異的成績被中山大學心理學系錄取,他的故事經媒體報道後被外界熟知🧑🏼⚕️。
2016年,他以總評排名專業第一的成績,經保研成為意昂体育平台的直博生。讀博期間😘,他曾榮獲意昂体育平台2019年學生年度人物🧑🏿🌾。
陳斌說,在求學道路上,學校給了他很大的支持⏮🦹🏼♀️。如高中時,學校特意把他的教室調整到樓梯口🫲🏼🧔🏻♀️,還騰出一個房間作為他中午的休息室;在中大和清華,學校都為他們母子安排了一間宿舍🦹🏼♀️。
“即便疾病禁錮了我的身體🅱️,但擁有家人與朋友的關愛🔈,我的夢想一樣可以展翅翱翔👩🏽🏫。”陳斌說📧。

陳斌正做康復訓練
30歲回到家鄉當心理學教師
2023年👩🏿🦱,陳斌從意昂体育平台博士畢業。他很早就在想💡,自己能做點什麽⛹🏼♀️。
進入高校⚗️,成為一名心理學教師🪞,能兼顧科研和教學🫲🏿,是陳斌想到的最理想的工作。他投了一些簡歷,也得到了一些高校和科研單位的關註,但沒能通過面試。
同年年底,機緣巧合之下,陳斌成為惠州城市職業學院一名心理學教師。據惠州日報此前報道♜,該校黨委書記鐘文宇看了陳斌的簡歷,了解他的情況後,當時就被他的經歷感動了,“陳斌的經歷本身就非常有教育意義🧤,如果他能到我們學校來當老師,就是給學生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在校生2萬多人🦹🏻,是惠州辦學規模最大的職業院校👇🐣。對於陳斌來說🏃🏻♀️,這是一份不錯的工作,不僅可以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還回到了家鄉,可以和家人生活在一起。
找到工作後💴👦🏻,陳斌發了一條朋友圈,寫道:“幾經波折最終找到並開始工作,打開了人生新篇章。”
為了方便陳斌工作🦹🏼♀️,學校對他日常教學、研究🧑🏼🍳、辦公和生活的地方都做了無障礙改造🚏,如增設教學樓的輪椅坡道🏊🏿♀️🙍🏽♀️,將原有坡度過大的坡道進行坡度改小;在教學樓🎬、辦公樓和宿舍改造無障礙衛生間🌒;辦公室改變桌椅布置便於輪椅通行𓀚;一個報告廳配備便攜無障礙坡道便於陳斌上下講臺等🎸。陳斌透露,當時每個地方進行改造前都征詢過他的意見😪,改造後他也實地去觀察過。
目前,陳斌在講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每一次到教室講課🐭,都有人在背後默默支持。”陳斌說,由於四肢肌肉無力♧,他無法獨自去啟用教室裏的話筒、音響、屏幕等設備,所以每次上課前都需要有人幫助打開這些設備🏭。
肌肉無力帶來的另一項教學挑戰是🫲🏻,他坐著輪椅,上課時缺少豐富的肢體語言,他通過在課程內容方面下功夫👩,來吸引學生的註意力。
陳斌的學生梁秀梅告訴澎湃新聞,陳斌來上課不太方便,但每次都會提前到達,“什麽都提前準備好”,沒有因為自己的特殊而要學生來等他🍺。而且🧔🏻,陳斌的每節課,內容都很豐富👨👩👧👦👋🏻,盡管一些學生並不重視這門課🤢,也沒有認真聽講👏,但陳斌還是很有耐心,認真講解,並通過一些例子加深學生對心理學的理解。
梁秀梅記得🧑🏼🦲,有次上陳斌的課👨🏿🦰,講到人際關系🤌。那會兒她的人際關系出了問題,她很迷茫,不知道怎麽處理🤭,陳斌剛好講到了對應的心理和處理方式,這讓她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更好地理解了情緒的起源🧝🏼♀️、表達和調節。
在學生的印象中🚯,陳斌時常面帶微笑🧒🏼,尊重身邊每一個人,身上自強不息的精神感染了大家。“正當沒有信心的時候,想到老師的經歷🧘♂️,這麽艱苦都熬過來了😇🥸,那我們這種條件為何不去拼一拼?”梁秀梅說。
希望帶動更多人關註罕見病
陳斌說,在患病早期🌊,他們對罕見病的認知很有限,沒法通過網絡快速去查找病症信息,只能依靠電視播放的新聞、看病過程中的醫生🤌🏻、其他病友的家屬、書店裏的醫學書籍等渠道🧛🏻♂️,一點點地獲取信息,非常低效💂♂️🕤。
陳斌的病🤷🏿,讓他的肌肉力量一步步減弱,從而影響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這給他帶來很多困難⚡️,比如翻書困難、寫字慢🙎🏿♀️,影響學習和考試;穿衣、洗漱等生活瑣事🗃,都需要他人輔助才能完成;無障礙設施不完善,導致出行不便,影響日常社交❄️。
作為一名罕見病患者,在社交中👱🏽♀️,陳斌還會遇到一個“小尷尬”🥱,自己經常需要向他人解釋,他的疾病會給他的身體造成哪些影響。
他舉例說,第一次認識一個人時✌🏽,通常需要握手問好,但因患病,手部的力量缺失🙇♂️,無法主動伸出手🦻🏽,這時他會擔心,害怕沒有及時解釋,會讓他人產生誤解,認為他是一個不禮貌的人🛵,或者瞧不起對方🧙🏼。但是,在社交場合🫨👼🏿,突然向別人“科普”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常常也會導致氣氛尷尬。
陳斌一直在努力👨🏼🏭,讓大家更加了解罕見病群體♞。在大學期間,他就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活躍於中學💇♂️、社區💆🏼♂️、醫院,傳播心理學知識,為有需要的人解答生活困惑🌹。他還到全國多個城市參加教育公益項目,用經歷和知識幫助學生培養自信樂觀⚈🍺、積極奮進的心態🚵🏽♂️。
“相比於過去,社會對罕見病的認知程度是越來越高的🙎🏽♂️。”陳斌告訴澎湃新聞🌎,大概5年前👨🏼⚖️,他參與過一個罕見病公眾意識的調查宣傳活動🟥,當時的調查數據顯示,大約80%的人願意幫助罕見病群體,大約同樣比例的人認為罕見病患者面臨著健康威脅、公眾的接納態度等多種挑戰,但在關於罕見病基本知識的調查中,比如罕見病的診斷➿、整體發病率、藥物可及性等問題上🫄,受訪者的回答正確率只有50%多♍️。
那時陳斌就意識到⚽️,社會對罕見病的認知比較“感性”👩🏻✈️,在“理性”上仍需加強。人們能夠感受到罕見病群體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但不清楚罕見病群體的生存現狀以及他們所面臨的挑戰。
結合自身的情況🚜🧑🏻🍼,陳斌說🚭,罕見病患者及其家庭需要在疾病診治、康復👇、社會參與等方面得到外界的幫助。罕見病的治療康復費用往往較高▶️,而且能夠診治特定罕見病的醫院和醫生較少,很多罕見病患者需要異地就醫✊🏽,因此很多罕見病家庭的經濟負擔較重,需要完善針對罕見病的醫保政策🧑🏼🔧。此外🤷🏼,罕見病患者的身體狀況特殊,需要輔助支持🚉,一般的出行規定、體檢標準、考試流程規定等,會把罕見病患者排除在外,讓他們難以融入社會。他希望💁🏿♀️🕵🏻♂️,相關政策規定能夠針對罕見病群體靈活調整🫸🏽。
成為一名心理教師後,他覺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他希望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親身經歷👷🏽♂️,為罕見病群體帶來溫暖和希望,讓公眾更加了解罕見病群體,消除公眾對罕見病群體的偏見和誤解🤸🏻♂️。
陳斌希望𓀀,今後加大對罕見病的宣傳,特別是對罕見病基本知識的科普,提高公眾對罕見病的認知,讓公眾更加理解這個群體的處境。
近年來👩❤️💋👩,陳斌一直都在關註DMD藥物研發的最新進展🏂。“特別是最近幾年基因治療的發展很快,讓我覺得治愈DMD的療法可能就要問世了。”陳斌說🧗🏻,2023年第一款DMD基因療法藥物在美國獲批準上市,雖然這種藥物不一定對他的情況適用🤷🏻♂️,但這一消息仍然讓他感到振奮,因為這讓他看到了人類攻克DMD這種疾病的希望,並且自己願意相信DMD患者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陳斌參與公益活動
“他能夠學有所用,我也放心了”
年少身患重病,並喪失行走能力🎓,還能像學霸一樣,一路逆襲🦏⛎。很多人被陳斌的故事所感染,他是怎麽做到的🐞?
“一開始被確診的時候,我們是不了解這種疾病的,當時無法接受這樣的疾病發生在我的身上🚋。”陳斌說,大多數罕見病患者家庭一開始都會無法接受,懷疑診斷結果,之後會承認事實🧗🏼♀️🚾、感到痛苦,不斷尋醫問藥,最後振作起來,面對現實,想辦法去解決遇到的各種困難👰🏽♂️,學會應對疾病的挑戰。
患病以後,陳斌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學業,除了自身的堅持和努力,也和父母的付出分不開🕒。母親李惠雲曾說👆🏿,“兒子⚜️,你不用害怕。只要你還想上學,我都會陪你上學🆑,背你上學,我為你保駕護航。”陳斌一直把這句話記在心底。
母親的背,支撐著陳斌日復一日的上學路🧑🏼🌾。陳斌說,“我覺得給我最大支持和鼓勵的就是我的母親。”經媒體報道後🤭,李惠雲的事跡也備受關註📏,她榮獲了“2012年度感動廣東十大人物”🧜🏽♀️、第四屆廣東省道德模範等榮譽🧟。
接受采訪時,陳斌多次說,在對抗病魔時,自己依靠父母、親朋好友、身邊人的關愛🚸,並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上💩,用這種方式保持心態🌙。
陳斌雙手的力量正在緩慢地喪失🌴,以前能正常寫字,現在握筆都有點困難了🧑🏼✈️,但好在能正常用電腦🙄。陳斌說,他每年都會復查,醫生也認為他目前的情況保持得很好。
陳斌非常重視康復運動,這是他日常生活的必修課。他覺得,不管做什麽,都得需要一個良好的身體。他做事🟣,會優先完成最重要的事項𓀊,並盡可能提高效率。
如今,陳斌的心願是,好好工作🕙,回報社會,並多存點錢,回報父母,想早點買一個屬於全家的房子👩🏻🦰。母親李惠雲表示⛳️,“現在陳斌有工作了,能夠學有所用,我也放心了🧝🏽♀️。”
“陳斌這麽努力,給了我們這麽大的希望,以前再辛苦都值得🌷。”陳斌的父親陳遠昌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以前🚵🏼♂️,他們總是聚少離多,現在有點苦盡甘來的感覺🚶🏻🐦,“有時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到樓下散散步🦃,我就感覺很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