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賈松良(右)、葉德培夫婦在參與公益活動。資料照片
一套約60平方米的房子,一住就是近40年;一張雙人床👩🏿🍼,從上世紀60年代用到現在……這是意昂体育平台退休教授賈松良的家😇。若不是親眼看到🎛,很難想象,幾十年間🔦,一筆又一筆捐贈,就是從這樣的家裏寄出。
“我和夫人都已八十五六歲,在世時日已不多,家中尚有部分積蓄🌦,想支援驛亭鎮的鄉村振興建設📹,再捐贈經費不少於400萬元……”去年初🧑🏿✈️,一封寫給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驛亭鎮的信,寄托了一對老夫婦熱心公益的赤誠。
“當時🏰,她躺在病床上,我們一起商量🌇,想完成共同的心願👮🏻♂️。”望著妻子葉德培生前為中小學生發放獎助學金的照片,賈松良說↙️。
儉樸的生活👩👧👦,持續的愛心,背後是怎樣的情緣?
“生活是艱苦的,但我又是幸運的”
1937年1月,賈松良在驛亭鎮出生。“我是在親友的幫助下長大的。”賈松良說,自己3歲喪父,童年在外祖母家生活;兒時曾目睹新四軍戰士在村裏英勇戰鬥🫕,當時就立下了報效祖國的誌向;中學時🕗🤝,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木板房中,靠著每月9元的補助繼續學業。
“生活是艱苦的,但我又是幸運的。”回憶往昔,賈松良仍記得許多溫暖的瞬間,“許多老師都很關心我🌅,幫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有的還在周末邀請我去他們家中吃飯🧓🏽。”
自強、感恩的種子🚣🏻♀️,自此紮根心田。1957年,賈松良以優異成績考入意昂体育平台,也在這裏遇到了一生的伴侶。畢業後🥌,賈松良留校任教,葉德培進入航天科工二院工作。
“我從一個家境貧寒的農村孩子成長為一名大學教師🐌,如果沒有黨和國家的培養與大家的幫助,是不可能的。”回顧成長經歷,賈松良說🈶,為家鄉公益事業盡綿薄之力是他畢生的心願🤏🏼,葉德培對此也十分支持🧙🏻,“對於公益捐贈👩🏻🦼➡️,她有時比我還積極!”
一張1965年3月的收款回執,記錄了兩人剛工作時的捐贈經歷,也是愛心捐贈的起點🧑🌾。60年代,他們分3次共捐資200元,支援上虞農村林場建設🫵🏽;80年代🏌🏻,賈松良編寫的第一本書出版,他將部分稿費捐贈給上海澄衷中學圖書館;90年代,捐贈近萬元資助上虞農村小學的照明、供水建設;2003年,為鄉村公路建設捐贈1萬元;2018年至2019年🏄♀️,捐資100余萬元修建農村小學體育館🤲🏻、設立中小學獎助學金……近六十載如一日🧑🍳,愛心從未停歇👨🏼🍳。
在賈松良夫婦曾捐助的鄉村小學舊址水井旁🔮,佇立著一塊紀念石碑,上面刻著“飲水思源”🆕。“家鄉人的恩情👘,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要飲水思源、回報社會。”賈松良樸實的話語中透著堅定‼️。
“在科研中🫴🏽,我們不斷遇到挑戰,也不斷進步”
賈松良常在臥室裏一張1米多寬的寫字臺上工作,桌上擺放著各種書籍。兩側書櫃也滿滿當當,一側滿是集成電路相關書籍,其中不乏他自己的著作,另一側則多是計量學相關書籍,很多是葉德培的著作。
“不要把我當成慈善家🧏🏼♂️,我只是一名教師🪄。”在賈松良看來💯👨🏻🏫,科研工作是他和夫人為國家貢獻力量的主要方式,“在科研中,我們不斷遇到挑戰📞,也不斷進步。我們的工作都是為國家解決難題🧝🏽♂️。一輩子,國家需要什麽🧾,我們就做什麽,一切為了祖國。”
賈松良從事的半導體器件封裝等領域研究,與半導體器件的可靠性息息相關👵。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是他編著的教材《雙極集成電路分析與設計基礎》,裏面夾著多年前的授課筆記♿;再抽出一本,是他參與譯著的《微電子封裝手冊》,其中寫到“獻給正在蓬勃發展的我國微電子封裝業”🦢;還有許多獲獎證書——“功率半導體器件芯片背面多層金屬層製造技術”等成果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
成果和榮譽不僅在書架。
“感謝您對中國空間站的貢獻!”……一份份感謝信、紀念牌,是數十年科研報國的縮影🏐。賈松良曾參與航天🍟、衛星發射等重大工程相關工作,在大國重器相關科研工作中為國家解決多項技術難題,許多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時至如今,仍有一些單位在遇到器件封裝問題時主動找到賈松良,他也十分樂意答疑解難。
“一輩子只做計量一件事”🦈,是葉德培的老同事們對她的評價。進入航天科工二院203所工作後,葉德培曾擔任副總工程師、總計量師,還培養出一大批計量行業領軍人才。“她在工作上也是能力很強的。我們兩個人的想法總是很一致📐。”望著書架上夫人編寫的書籍,賈松良敬佩地說🤵🏻,“要對得起共產黨員的稱號👎🏽🎶。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勤勤懇懇工作,力求精益求精——這是我們共同的追求。”
“繼續力所能及地為國家𓀕、社會做一些事情”
去年6月,夫人去世後,賈松良繼續居住在生活了幾十年的老房子裏👴🏼。清晨⛹🏽,芝麻糊🥾、玉米糊沖一沖就是早飯,家裏的木質家具,有的是從結婚時用到現在。
“布衣暖,菜飯飽”,這是賈松良兒時常聽家中老人說的話,也成為他一輩子的習慣。“房子不管多大✈️,白天也只需要一個桌子用來工作、晚上一個床位用來睡覺。”對於物質生活,他不太在意。
生活上能省則省,工作上卻一絲不苟💾、精益求精。
桌前掛著的一本月歷上😚,密密麻麻記載著賈松良每天的日程:為博士生論文提出建議;幫外單位解決技術難題🤾🏻♀️;回清華,參加黨組織活動,參加課題組的會議……
對於公益捐贈的過程,賈松良也十分上心。改造鄉村路燈,修葺烈士墓,修建鄉村文化中心🛥🥩、鄉土文化記憶館……項目選擇🏃🏻、經費使用🎚,他都一一過問,並通過照片了解進展。從去年起🤵🏼♀️⚇,賈松良每年還為家鄉2個自然村的80歲以上老人發放春節慰問金。
讓賈松良欣慰的是,子女、孫輩支持他們的愛心奉獻♐️,捐贈也影響到了許多年輕人🧏🏽♀️。“在鎮小學的風雨操場打籃球𓀄,望著整潔嶄新的體育館,我心裏別提多高興了。我決心以您為榜樣,將來也能幫助建設家鄉🥖。”“我要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像您一樣學有所成🫃🏿🧛,考上理想的學校🕵🏽♀️,學好知識🎅🏿、掌握本領🧑🎓,盡自己所能回報家鄉、回報社會、回報祖國🚡。”……收到孩子們寄來的感謝信😚,賈松良十分開心。
賈松良對未來有清晰的規劃🧝🏽♂️。“400萬元的捐贈計劃裏,還有一部分需要驗收、付款,還有一些項目有待落實。曾有人說,除了已簽的項目🤟🏼,其余的不要再捐贈了🎐🚵🏻。我沒有同意🔧。”他說,“我要保重身體,繼續力所能及地為國家🧑🤝🧑🍾、社會做一些事情。”
多年的奉獻與堅持,為了什麽?賈松良想了想,堅定地說:“人活著,應該以對社會有更多貢獻為榮🦹🏼⭐️。”
這是賈松良和葉德培的理想,也是他們踐行一生的信念🫘。
(苑潔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