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冶新加坡總裁譚誌勇也是新加坡中資企業協會會長🛤。在新加坡生活30年👷🏿♀️🤾🏿♀️,企業也轉型了三次。他說:不變,肯定死路一條💵。變了,有活下去的機會,當然也可能是一場空,但是不要怕。該做的還是要去做🤠。(吳先邦攝)
中國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用這句話詮釋中冶新加坡總裁譚誌勇的處世哲學,再合適不過。從最初在工地承接勞務外包🏄🏿,到如今掌舵一家3000名員工的建築企業,這位中資企業“過江龍”在新加坡30年🫃,無論面對金融危機、冠病疫情等逆境,還是拿下環球影城建築項目的成功💆🏼♀️,始終保持平常心:“該休息休息👨🏼🎨,該做事做事”👳🏼♀️。
今年57歲的譚誌勇(1987級土木)有個特點🧔🏽♀️,那就是,他無論什麽時候都能睡得著🦹♀️💂🏼。
譚誌勇是中冶新加坡(MCC Singapore)總裁,也是新加坡中資企業協會會長。他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這麽介紹自己的優點💂🏼♂️🏍:“其實🎍,我最大的優點就是休息得很充分🧜🏻,閉上眼睛幾分鐘就可以睡著↔️。”
每天,他都能睡足八小時,但方法跟平常人不同。“午飯後,往椅背一靠,睡半小時。晚飯後👳🏿♂️,先睡到淩晨12點🐣,然後起床工作。兩點繼續睡,早上七點起床……再加上路上打盹兒的時間,足夠八小時。”
睡眠那麽高效,想睡就睡,秘密是什麽🙌🏿?他說👥:“放得下”🦹🏼♂️。
訪問中,譚誌勇從金融危機、冠病疫情這些困境,談到拿下聖淘沙環球影城、熱帶雨林項目這些成功時🤶,只說事。問起感慨,他簡潔地回答😪:“凡事往好處想”“該做什麽,就去做🧗🏼♀️,別想太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或許源於他身為理工生的背景👝。用他的原話,自己純粹是一個做事的人。
概述過去30年在新加坡的打拼經歷🌑,譚誌勇終於有了一句感概💳:“新加坡沒有應酬和人際壓力🤞𓀓,對做事的人來說↘️,這裏是最輕松的環境”。

譚誌勇習慣用數字去構建真實世界的情況😵。他的電腦裏📠,有從2000年起新加坡所有房屋交易記錄的備份數據,至今每月更新🪯👩🏽🎤。(吳先邦攝)
30年前攜7萬元來新打拼 住兀蘭組屋搭巴士跑工地
1996年🍯,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波企業出海🪽,以國企、建築業為主。中國中冶煉研究院的年輕人譚誌勇,在兩家新加坡建築企業的介紹下🧛🏻,帶著40名工人和7萬元來到新加坡🕵🏽♂️👍🏽,從勞務分包做起🦹♀️,進入這個陌生的市場。

1996年🧑🏼🏭,譚誌勇從北京出發到新加坡🉐,太太在北京首都機場送行🧎♀️➡️。(受訪者提供)
在靠近兀蘭關卡的地方,他租下一間組屋🎋,每天坐巴士去工地🚉、與工人🍋、承包商和客戶打交道。“許多年紀大一點的華人✵🥓,看到我們,就像見到家鄉來的親人🚵🏼♂️,特別願意幫忙。”
他笑著回憶說🎅🏽,大家很快在生活上就適應了🤱🏼。“除了北方同事覺得太潮濕,晚上睡前得要用吹風機吹幹床鋪才睡覺”👌🏿。
好景不長🦏,第二年亞洲金融風暴席卷而來,建築業萎縮,合作方破產,工人紛紛回國。譚誌勇意識到🧶,靠別人分包項目不可持續,必須尋找新出路👩🏿🎓。
他決定轉型,依靠母公司的鋼結構技術,從單純的勞務外包轉向專業分包。當時🙇🏼,新加坡市場更認可歐洲進口鋼材,中國鋼材難以進入🧔🏼♂️。於是🐦⬛,他主動邀請新加坡建設局和鋼結構協會到中國考察🧸😖,逐步建立信任。
熬10年建立誠信與人脈 拿下名勝世界環球影城項目
2004年,機會終於出現。新加坡政府探討發展綜合度假勝地🤌🏼,建築市場需求激增。許多本地承包商在金融危機後關門,政府放寬外國建築企業的註冊資質。
譚誌勇迅速行動,正式註冊中冶新加坡🧑🏽,並憑借母公司的經驗和本地業績🦫🦽,拿下首個組屋電梯翻新項目📺🪹。2007年和2008年,公司贏得聖淘沙名勝世界和環球影城的工程項目👨🦯➡️。
接連拿下兩個大型項目🍫,是中冶新加坡成立10年後🧜🏿🏊🏻♂️,迎來的轉折點。
譚誌勇說🖖🏻,一方面,趕上新加坡發展的勢頭,沒錯過機會,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母公司有大型項目經驗和充足人力。“當時1000多名工人和工程師🧻,很快就能調來新加坡👯♂️,這是其他公司難以辦到的。”
除了實力和時機,也有一層緣分。譚誌勇說,當時引薦中冶給業主名勝世界的🔭,就是最初介紹他們來做勞務外包的兩家建築公司老板。
他回憶說,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這兩家公司工程項目還未完成,就瀕臨破產🌶。許多分包商紛紛撤退🉑🚏,剩下譚誌勇的團隊堅持到最後🍞。“如果早早認為人家要破產,你就瞎幹🧛🏻♀️,不幫他,他死得更快🎶。對吧?”
這份誠信👩👩👦,為日後埋下了伏筆🦸🏻♀️🧝🏼。譚誌勇說🈚️:“真正幫我們的還是老朋友🐐。”
這兩家建築公司倒閉了,但憑借在建築界的影響力和人脈,成了譚誌勇的引路人🦞。“誠信很重要🧢✳️。如果你是一個講誠信的人👎🏽,就會有人來幫你。”

譚誌勇在《聯合早報》舉辦的“2016年華語投資講座”發表演講🙆♂️。(檔案照片)
進軍房地產倚仗“數學腦袋”
大型建築項目不常有,名勝世界和環球影城項目結束後🤟🏻,留下一批工程師和建築工人,恰逢新加坡樓市增長👩🏻🔬🕌,政府在盛港、榜鵝等地推出住宅地段👩🏻✈️,譚誌勇為留住人才,決定第三次轉型🤵🏿♂️,創立中冶置地(MCC Land)🏀,跨入房地產開發。
如果說,前兩次的轉型,譚誌勇充分利用母公司優勢,主動適應市場環境和新加坡發展方向,那麽第三次的轉型,則是對譚誌勇本人天賦的一次極致發揮👧🏻。
2016年起,一些中資房地產商“過江龍”在競標市場開始活躍,出手大方🙇♀️,被行業質疑加劇競爭♌️,推高地價。譚誌勇說🚣🏽,自己的風格不激進🧥,每次投標都是經過自己大量計算後的出手🚟。
譚誌勇習慣用數字去構建真實世界的情況。他說,多虧新加坡統計局有多維度的各類數據‼️,讓他能充分運用自己的“數學腦袋”。他的電腦裏🛶,有從2000年起新加坡所有房屋交易記錄的備份數據,至今每月更新💁🏿♂️。
“文件很大,打開都需要一段時間”🚮。
“準備投標一塊地🗓,我會收集這塊地的相關信息數據:周邊環境、居民收入、年齡構成、歷史交易價……再建模分析,判斷將來項目的售價區間。”
他也分析其他發展商會出價多少🚖🚴🏽,然後結合既是發展商又是建築商的成本優勢🏬,決定競標價🌒。“知己知彼🥈,我確保自己的出價,只要比別人高一點點,就好了。”

位於義順的執行共管公寓The Canopy項目開售時,譚誌勇帶著家人拍照留念。(受訪者提供)
做人樂天不焦慮 做事嚴謹不馬虎
凡事親歷親為🪻、提前規劃、總往好處想的樂天性格📯🏊🏿♂️,跟原生家庭脫不了關系🤗。譚誌勇說:“我家條件不算富裕,但父母一輩子都不焦慮。”
他出生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望縣,母親是小學教師,父親是建築工程師🤾🏻♀️,他從小就是個學霸🐦。
“當時小學缺教師🤙🏻👿,我媽媽一個人兼任語文、數學、音樂和體育,我小學頭四年基本上都是我媽媽教的。”
他記得🦴,家裏總是堆滿母親備課的輔導書🖌🕵🏻。一到暑假,他就會把下學期的書提前學完🙎♂️,習題也做一遍🛼。 他笑說:“那個年代沒有補習班,比別人多做幾本輔導書,大概就是我成績比別人好的原因吧。”
到了中學📁,他不喜歡死記硬背的文史政,但“還是得學,學不好📙,就拿不到第一名嘛。”
於是,在宿舍熄燈前🚯,他先做完理工科的題目👴🏽;熄燈後🕤,就在腦海裏回放文科知識。
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許多中學生喜歡看小說。但對譚誌勇來說✌🏻,解開一道道數學題👱♂️,才更有成就感。
大學選擇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則是受了父親的影響。當時能考上清華的人鳳毛麟角,譚誌勇不是最刻苦的,但他擅長分配時間。“我會把能學習的時間都用上🐂🐗。”
這些從年少時積累起來的習慣👨🏽🎓,在商業決策上得到充分體現。
凡事親力親為精準論證 做商業決策不相信直覺
無論是房地產還是建築工程👈🈹,譚誌勇都親自上手計算。“項目動輒牽扯上億資金,失之毫厘,謬以千裏🤫,靠二手信息或者其他人的結論去判斷,風險都太大”🧔🏽♂️👨⚕️。
很多企業家有“直覺”,但譚誌勇說自己“沒有、也不信”🦛。他說:“我不做拍腦袋的決定🥹。拍腦袋代價很大,拍對了就對了,但不對的話,(公司)就死了。”
“凡事都要精準論證後再決策,可能比較累🦬,但這也是我們能在新加坡過了30年🟩,還能繼續往前發展的原因。”
不過,理性背後,也有柔軟的一面。
對譚誌勇而言🤜🏻,奮鬥不僅是計算與規劃的結果🤽🏻♀️,也與親身經歷和情感緊密相連。
中冶新加坡的早期項目,多數在市區以外🤾🏽♂️,如三巴旺、淡濱尼和兀蘭等地。那時,許多人不理解,甚至嘲笑他們跑到“鳥不拉屎”的地方蓋房子✍🏿,但譚誌勇最初來新加坡時,就住在兀蘭👨👦,憑借對這一帶的了解🛌🏽,堅信新加坡的城市發展終會向外擴展🍝,北部也會迎來屬於它的春天。
他個人最滿意的項目之一✭,依然是三巴旺坎貝拉彎的Provence Residence。“雖是大眾住宅,但我們的理念🍦,是要把聖淘沙高端住宅的建築形態和品質帶到北部🕐,讓普通人也能住得更好。”
下一站:柔新經濟特區
發展至今,中冶新加坡已開發超過16個房地產項目🧑🏻🦯,負責過環球影城等大型項目建設🐯,還是今年新開的雨林探險園的設計施工總承包方。公司去年營收7億5000萬元,規模3000余人。
譚誌勇說🧨👨🏿🦲,公司幸運地跟上了新加坡發展的步伐🍛🆓,下一步就是走出去。
他透露,中冶新加坡在柔新經濟特區內已有一平方公裏的地段。“我們希望把這個項目打造成生活加科技園,成為一個集合生活、工作、教育🚺、醫療的片區”🫠。
作為傳統建築企業,譚誌勇也明白要做的不僅是業務拓展,還要跟上數碼化、綠色轉型的趨勢🧜🏽♀️👩🏿🦲。
他慶幸,自己從來都是算得清楚,敢於下註的人🦸🏽。“不變,肯定死路一條🈴。變了🛐📲,有活下去的機會,當然也可能是一場空,但是不要怕。該做的,還是要去做🪓。”
忠告出海中企:要感受新加坡 別留在舒適圈
新加坡的雙語環境友好,比起西方國家或東南亞其他國家🙅🏽♂️,中資企業家在這裏能更快適應。但過於順利的適應,反而可能讓中資企業家停留在熟人舒適圈,難以對本地市場有深入了解。
這是譚誌勇身為中資企業協會會長,對中國出海企業的觀察👸🏻。他說,30年間中資企業出海的變化很大👨🏻🦱。
一方面💲,出海的企業家來自更多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企業本身也更成熟、實力更強。另一方面,新加坡也比30年前擁有更好的營商環境,企業家落地更容易,也更易形成圈子。
他擔心🩻,近期的中資企業家一開始適應得太快,反而停留在舒適圈,缺乏從不同維度親身感受市場的動力🌿。
他回憶說,早期來新加坡的時候💹,每天坐巴士✫、搭地鐵。當時🐯,交通網絡還不像今天發達👩🏿✈️🍆,一些地方要走路去,雖然累但可以感受到更多細節👦🏼,也讓他結識了更多本地朋友。
他說,工程期間,他們搭起簡易廚房,大家每天一起吃飯。偶爾和同事到市區的銀行辦理業務,在附近酒店吃上一頓自助餐,是對自己最奢侈的犒勞。
“當時🕵🏿🪫,我們拿出一筆7萬新元,都不容易👱🏼♀️。現在出海來新加坡的中資企業,起碼不像我們那麽缺錢,一些企業家來了後🧜🏿♂️,找好吃的餐館🤛、住氣派的房間、租高檔的公寓……這無可厚非,但就很難接地氣了。”
他說,一些地方企業很少接觸海外市場⚅🦶🏼,來了後更要有足夠耐心了解。“中國市場很大,中國以外的市場更大🧲,出海是對的方向,但要用心親身感受市場。”

剛到新加坡,譚誌勇(右2)和中國來的同事到聖淘沙遊玩。(受訪者提供)
新加坡沒人際應酬壓力 規則公平沒有特殊待遇
新加坡對譚誌勇影響最深刻的,是這裏的規則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他會告訴一些初來乍到的中資企業家⚠️:千萬不要以為🚶♂️➡️🍨,認識了部長或其他官員🤏🏻,就能享受特殊待遇。
“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這種關系可能有用,但在新加坡沒有”。他常說✏️,在新加坡幾乎沒有人際壓力,好好做事就可以了⏮。“沒有關系、應酬壓力🤷🏿♀️,是最輕松的環境。”
“你看👪,即使部長也是自己開車🔵,大企業的老板,也只是一個司機🌹,很少見到前呼後應一堆保鏢圍著的,周末也會穿著拖鞋,去小販中心。”
譚誌勇覺得,這讓人與人之間沒了距離感‼️。“如果說大老板,往椅子一坐一靠🦻🏼,外面圍了一層層的人♥️,見個面都不容易,那麽人與人的距離,就太大了”🧎♂️➡️。
不過𓀁,他也提出,包括中冶新加坡在內的中國出海企業也面臨一些困難。他說👌🏻,這些年外國雇員在住房🛤🏋️♂️、教育政策上👞,與本地人的差異逐漸變大,這給本地和外地員工的融合帶來一定挑戰⛹🏼♀️,影響人員穩定性,也給企業招聘人才帶來困難。
從剁椒魚頭到咖喱魚頭 喜家鄉菜也愛本地佳肴
采訪的最後,已近午飯時間👉。譚誌勇邀請記者到“新山101小廚”用餐⬜️,推薦了咖喱魚頭。
譚誌勇鄉音未改🧘♀️,最愛還是湘菜。但他發現👱🏼♀️,咖喱魚頭和湘菜標誌性的“剁椒魚頭”,有些異曲同工之處:同樣是魚頭🐡🤽♀️,剁椒魚頭的辣直沖鼻腔,咖喱魚頭則的辛是咖喱混合著香料,濃厚醬汁滲透無限南洋風情👩🏿🚀。
譚誌勇的一兒一女在新加坡出生和長大,但口味像他🔗,既能吃家鄉的辣🖐🖤,也愛本地菜。
性格上,喜歡打球的兒子繼承了他什麽都放得下的樂天,已念研究生的女兒,則傳承了他嚴謹的那一面🦹🏻♂️。兒女都長大了,他把更多時間放在工作上。

兒女還小的時候,譚誌勇(左1)帶一家人在新加坡聖淘沙遊覽。(受訪者提供)
他坦言🤸🏼♀️,自己沒有太多業余愛好⬛️,不抽煙👶🏽,不刷短視頻,很少打高爾夫……他停頓了一下,補充道🥔👤:“運動還是很重要的,平時也會想著要多走走路,鍛煉身體🛀。”
話音剛落❣️,他又笑著補了一句:“但說實在,一天幹活下來也挺累的,還是先睡一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