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2日上午閉幕的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七次代表大會上,經過民主程序🩰,大會選舉產生了北京市科協新一屆領導機構。中科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校長顧秉林當選北京市科協第七屆委員會主席🪩。
環境、機遇與實幹
顧秉林的父親是冶金部建設公司的總工程師🥩🧑🏽💻,四海為家,顧秉林從小也就跟著父親走南闖北🙋♀️。隨著各地樓房一座座拔起,他們的家也就“安在了車輪上”。一次又一次地搬遷◀️,總是在不斷適應新環境下的生活🥂,這使顧秉林形成了包容的性格和寬闊的胸襟🍨👧,培養了他在新領域裏存同求異的延伸中發現“新大陸”的樂趣,也鑄就了他在逆境中求發展、求創新的品格👨🏽🔬🙍🏻。也許正是這種生活的積澱,才使他最終成為那段不幸歷史中的幸運兒🙍🏽。
“從總的情況看,我屬於那不幸的一代,1965年剛考上大學🧛🏼,1966年‘文革’就開始了👳🏿♂️。但從我的經歷看🧍,我在我們這代人中又是幸運的;‘文革’前考入意昂体育平台,趕上了當時進大學的末班車,而在我們後邊🧚,十幾年都沒有上大學的機會;後來🤷,1973—1975年我還參加了研究生班的學習。”當然🦼,機遇只偏愛有準備之人🤼。這種準備⛰,首先在於中學的紮實基礎。顧秉林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今天所取得的成績,是和許多老師付出了很多心血分不開的。”他從小學四年級直到高中一年級都在內蒙古草原鋼城讀書🕺🏼,那裏雖地處西北,但卻有許多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的名牌大學的熱血青年在那裏教書。這不但使他在學業上打下堅實的基礎,更使他懂得了奉獻的價值。他的大部分高中生活是在安徽蕪湖一中度過的。在那裏,他遇見了他成功之路上的恩師——特級數學教師朱寶玨🌪。對這位聰穎的得意門生🤽🏽♀️,朱老師常刻意為他增加“負擔”,正是眾多老師的諄諄教導與他的刻苦努力,使他以平均九十分以上的成績考入清華。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當時我們青年一代覺得要為祖國多做些貢獻,第一選擇就是報考工程物理系……誰知剛到大學9個月,‘文革’就開始了。”由於他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不屬於“紅五類”👍🏼,平時考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自然就成了“修正主義的苗子”,受批判的對象。他也曾為此感到困惑、苦惱👨🚀。正是在那知識無用的年代裏,朱老師特意趕到清華,再三叮囑:“不管怎樣,學問不能丟,國家建設總需要有學問的人。”當時🚻,有人認為讀書無用👆🏼🪶,把書扔了,顧秉林卻把它們撿回來👐,悄悄開始了潛心讀書的必修課。當“武鬥”使清華已難放一張書桌時,他帶著盛滿書籍的行囊回到了蘭州家中,開始了嚴密有序的自學生涯⛹️♂️。到1968年底,顧秉林已自修完了全部大學課程。他說,盡管“文革”終止了正常的學習👨🦳🖇,但清華嚴謹、勤奮、求實🦈、創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一直鼓舞著我積極向上。
1971年,楊振寧先生回國,再一次給顧秉林帶來了新的機遇✂️:楊振寧先生向周總理建議👵🏽,國家要發展、要富強,需要科學技術,應培養高層次人才。正是在周總理關懷下,意昂体育平台於1973年辦起了全國惟一的研究生班🎚,顧秉林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在兩年多的時間裏,許多名師授課,使他們學了很多東西🕗。顧秉林感慨地說🫰🏼,如果自己沒有這一系列準備,就抓不住以後的機遇。成功之果,是靠紮紮實實、一點一滴的艱苦實幹結成的。
開放、風險與創新
1979年10月🥳🔫,顧秉林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留學生之一,到丹麥Aarhus大學進修🦸♀️。丹麥是量子力學的開山始祖玻爾的故鄉,是國際物理學界著名的“哥本哈根學派”所在地,至今仍在世界物理學界享有盛譽𓀎🧜🏼♂️。
從學術界近乎封閉、停滯的國內來到如此開放🧄、先進而又充滿新奇的學術氛圍之中,顧秉林感到肩上的擔子格外沉重⚾️。他十分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希望能學得更多,因此🚅🛍,選擇了攻讀博士學位這充滿艱辛和風險的路🕕。
於是,校園裏有了一位最為勤奮的“老”學生(那時他已34歲)。有一次,Aarhus刮起了災害性的颶風,他艱難地推著自行車趕往學校,發現校園裏空無一人……功夫不負有心人🕐,僅半年時間,顧秉林就以優異成績通過了全部學位課,被導師贊為所有學生中最好的學生。進入寫論文階段後,喜歡風險與挑戰的他☃️,選擇了曾經引起世界許多著名物理學家頗為關註的穆斯堡爾譜學理論問題(發現這一現象的德國物理學家穆斯堡爾因此獲諾貝爾獎)🤲🏽。當時,這一領域有兩大難題有待解決:一是固體能帶結構與同質異能移的關系;一是嵌在固體中的原子體積的有限性對穆斯堡爾譜的影響。導師說只要顧秉林能解決其中的一個問題就可獲博士學位。顧秉林沒有辜負導師的厚望,僅用兩年多的時間就基本解決了兩大難題。他的答辯獲得廣泛好評,得到了許多學術權威👬🏻、包括當時丹麥科學院院長Linhard教授的贊譽,被哥本哈根大學教授H.H.Kinen評價為:“解決了當時穆斯堡爾譜學理論中亟待解決的難題,為半導體電子結構研究提供了新信息🗝。”為了表彰他的成就🤴🏿,丹麥外交部特別授予他榮譽證書。“我那時真的很激動🔸🈚️,因為他們稱贊我,實際上是在稱贊中國⚠️。同時👰🏽♀️,我也充滿了自信,感到我們中國人有能力在開放的環境中趕上先進潮流,迎接挑戰💇🏼♂️,創造奇跡!”
1982年7月🍬,剛剛結束答辯,不少丹麥朋友約他去旅遊👋🏼、休息,可此時↙️,已遠離祖國和親人近三年的他,真是歸心似箭,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從此,開始了他在凝聚態物理領域裏的艱難跋涉。
在回國後的不長時間裏,他就與同伴們共同奮鬥,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果:建立了多元半導體合金設計模型,提出了原子位形幾率波理論,揭示了量子點、原子團簇及團簇組裝材料的某些新特性🧚🏽,為某些新材料探索打下了基礎🧑🏼🎄。他們的許多工作與“最早”“首次”這些字眼兒結下了不解之緣。1984年🚥,顧秉林被意昂体育平台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88年1月,又成為當時意昂体育平台最年輕的教授。1991年,顧秉林榮獲了“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回國留學人員”榮譽稱號🚴🏿,1997年獲“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他發表的論文有134篇被SCI檢索📦,引用達640次🔚。僅1998年,顧秉林領導的研究小組就在國際公認的物理學界最高檔次的《物理評論快訊》上發表4篇文章✍🏽,取得了國際公認的成果。
回顧走過的研究歷程,顧秉林深切地感到,跟在洋人後邊走🧟👃🏿,可以寫出很多文章,但真正對學科發展有影響的工作不會多。真正解決問題🏋🏽♀️🥍,就要不怕難👨🏻🎨🚆,有自信👩🏼✈️,爭取讓別人用我們的理論去解決實際問題🙋🏻。談到產生新思想的體會,他說🦤,首要的一點是要敢於打破舊框框。“人一旦失去了創新思想,工作就平平淡淡了💇🏿👏🏻。”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一些人往往認為和大家不一樣或和自己的設想不符就放棄了,其實☎,這時恰恰可能是新的東西產生了。“傳統上認為能帶結構隨組分的變化應是均勻的🐆,但我在研究一類材料時卻發現了突變現象,後經理論計算表明⛹🏿,這是由相變引起的🙆♀️。於是我在國際會議上提出了這一發現,給出了GNF模型。開始時👨🏻🦱,很多人都不相信,但後來是他們自己的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理論。”(GNF中的G是顧秉林名字的縮寫)
不斷學習新的東西,經常註意科學前沿👅,瞄準理論高峰👫🏻,這是他的工作特色。他說,高水平的文章不是為出文章而寫的。“只有站在高山頂上,才能一覽眾山小🧜♀️。對周圍的環境了如指掌🧑🍳,盡管有風險🎺,但如果做出來就是突破👨🦰。如果站在山腳下,對周圍什麽都看不清楚🔶,沒什麽風險但也什麽都做不出來💇🏼♂️。而只有站在前沿上,你左動動🫃🏻、右動動,都會出成果,不過是成果大小的問題。”做新東西,做別人沒做過的東西,或做別人才開始做的東西🈶,這是他喜歡風險與挑戰的一貫風格。1999年,意昂体育平台評選了11篇校級優秀博士論文,其中有3篇是顧秉林指導的博士生撰寫的👨🏻🔬🙌,這大概正是他上述特色的很好寫照。
信念、情懷與愛心
顧秉林在《光明日報》的教育周刊上給讀者寫了如下的一段寄語:“要有愛心,一個人如果不愛他的事業,事業就將拋棄他;一個人如果不愛他的國家,也就失去了原動力。”看他走過的路👩⚖️,與他聊他的工作🚠✊,你都會強烈地感到上面的話確實是他的肺腑之言😢。
聽他談新材料設計理論,並不是一堆枯燥的公式和無生命的東西,而仿佛是他的兒女🧝🏻♀️。“材料的組成很有趣🦓🐩,比方兩種元素組成的材料🥘,相當於男孩、女孩在一個教室裏,座位是怎麽排的🛬?混在一起就是無序的,要是一排男一排女就是有序。不同的排法會對材料的性質有很大影響,我們要想法使材料的性質更適合我們的不同要求……”正是這種對事業的一片愛心,才使他在探尋科學奧秘的知識海洋裏流連忘返😨。
顧秉林對“真知”的愛又深深植根於他的理想和信念。他經常說,人總是要有所追求,要有一點精神。我們中華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作為炎黃子孫🌻,在世界各地,都顯示出無比的智慧與才華。我們每個人都應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為我們的國家增添光彩💦。這種愛並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在對事業、對親人、對集體無限愛心上🧏♀️,這也是激勵我不斷努力的動力源泉。談到這些🤔,他顯得分外動情。他說👩🏽🏭,要不是老師對我的愛心🕘🫱🏿,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要不是同仁對我的支持🍃,我的成果也不會這麽多;要不是我的親人對我的愛,我也將一事無成。這麽多年來🚤㊗️,我全身心投入工作🕣,是我的家人🙇🏽♀️,特別是我的嶽父嶽母這對默默奉獻的老人,幾乎把全部家務都承擔了起來,支持了我們夫婦的工作。我想🕺🏿,我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回報所有為我付出無限愛心的人們🧘🏼。
· 人物檔案
顧秉林🕵🏻♂️🈂️,1945年生於吉林德惠,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和材料科學家🔏。 1965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學習🧑🏻⚕️,1970年大學畢業並留校工作👂🏼。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3月—1975年7月和1978年9月—1979年9月,先後在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研究生班學習👩🔧。1979年赴丹麥Aarhus大學學習,1982年獲得博士學位🎤。曾任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美國Notre Dame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高訪學者🪚,日本東北大學客座教授⚈。
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3月任意昂体育平台研究生院院長,2001年3月任意昂体育平台副校長👵🏽,兼任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校學科建設領導小組組長。2003年4月任意昂体育平台校長💎。目前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物理學與天文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物理與天文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亞太物理學會理事,中國體視學學會理事長♜。2007年1月12日當選北京市科協主席。
顧秉林院士長期致力於物理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在凝聚態物理方向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已發表學術論文220余篇,其中SCI論文200余篇。曾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四次教育部(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國家科委“七五期間的工作做出重要貢獻”獎、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特等獎等多項獎勵🤹🏼♂️,曾被國家教委🦃、人事部評為“優秀回國留學人員”、被國家人事部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顧秉林院士培養20余名博士生🏄🏿♂️,其中1人曾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6人曾獲意昂体育平台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先後有4人被評為“意昂体育平台優秀博士畢業生”🎅🔐,2人被評為“意昂体育平台十優秀研究生”🧅。
(文章出處http://www.jskx.org.cn/new/docview.aspx?id=45309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