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觀軍 程國平
省委書記發話:別爭了,讓他到中央黨校學習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候我才33歲,當時自己和多數人一樣,只曉得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了,知識會有用了,根本想不到我們的社會會發生現在這樣翻天覆地的巨變。”1968年從意昂体育平台電機工程系電機製造專業畢業到開封拖拉機電機電器廠任技術員的陳義初,回憶起30年前的事情感慨萬千。
其實,以後關系到他一生命運的幾次機遇的到來,同樣讓他沒想到。
在幹部“四化”的機遇中,踏實肯幹又有知識的他,從1981年9月任開封拖拉機電機電器廠副廠長、副總工程師,到1983年6月任廠長、總工程師,才僅僅兩年時間。1984年,開封市領導擬讓他任市總工會主席,文件和講話稿都起草好了,但工廠老書記不放他這個愛將,當時,開封拖拉機電機電器廠屬部屬企業,省機械廳代管,官司就打到了省裏。主管工業的副省長秦科才把這個問題給省委書記劉傑匯報了,劉書記覺得,兩家爭著要一個幹部,這個人一定是人才,於是做出了一個對陳義初今後人生至關重要的決定:送他和另外三位同誌一起去中央黨校培訓學習。
談起從1984年到1986年7月在中共中央黨校培訓部的學習,陳義初感慨:那可是脫胎換骨的改變。
兩年多的時間裏,他系統地學習了馬列主義基礎理論,包括西方經濟學的經濟管理理論、黨的執政理論。他的知識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他從一個技術性幹部轉變為一個可以適應高層面管理的幹部。
又是兩年時間。陳義初1987年1月任河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副廳級),到1988年8月任河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機會再次垂青於他。1992年,籌備河南省科學大會時,他主要參與大會文件的起草工作。他的專業和敬業,給省長李長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於是,1992年6月,他被任命為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兼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由此,陳義初開始了大展宏圖的鄭州市市長的任職之旅。
“二七廣場的電動扶梯好久都不運轉了,為什麽?當初建造的時候,運轉費用是包括在內的,即使壞了也該修啊!”
雖然從市長的位置上退了,雖然從省政協副主席的位置上也退了,但他還是有濃濃的鄭州情結。
3月11日上午8點半,記者按時來到陳義初的辦公室。面前的“陳市長”,放松地坐在沙發上,雖然頭發稀疏了些,但衣著還是那麽精致,話語還是那麽精練,講的內容和在市長位置上時一樣實在。
“我在鄭州做副市長、市長10多年,都可以用數字對比來顯示。但我覺得還是根據自己的感受和親歷,來說說發生的事情吧。具體的數字,相信有關職能部門在回顧改革開放30年時,一定會梳理和公布的。”
陳義初說,這10多年,做了很多事情,但功勞不是他個人的,歸根結底,是改革開放做支撐的。沒有改革開放,經濟就不會有大發展,財政收入就不會有大增長,很多想為老百姓辦的事情都辦不了。
施政:政府創造環境和保障民生
1992年以前,我國的改革進程一直被姓“社”還是姓“資”困擾著。真正的變革是從1992年鄧小平南巡以後開始的,他的“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的論斷,給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畫上了句號,開闊了視野的人們開始一門心思進行經濟建設。這也給陳義初那屆鄭州市的領導班子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1992年以前,“改革”在鄭州還顯得風平浪靜,基本以國有、計劃為主,紡織廠、工程機械廠、上街鋁廠等國有企業仍然有著顯赫位置。
陳義初1996年11月任鄭州市市委副書記、人民政府代市長,1997年3月任鄭州市市委副書記、人民政府市長。當時人們叫他“還債市長”,投資失敗的中原製藥廠欠了世界銀行幾十個億的貸款要還,鄭州市合作銀行要改製,財政壓力太大了。
陳義初在還債的時候,也在深深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作為政府發展經濟,難道就是直接做企業?市場的事情為什麽不讓市場去做?政府究竟應該把主業放在哪裏?
經營城市的概念是經濟體製轉變過程中的必然。政府創造環境,好的環境就有好的形象,好的形象就是生產力。政府保障民生,民生保障了,社會就穩定一個時期,坊間曾有這樣的評論“陳市長抓市容抓得好,抓經濟並不出色”。
陳義初顯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因為他的執政理念是“政府主要是為企業創造環境,絕不是直接伸手將企業管起來”。
陳義初說,只有城市的軟硬件條件都上去了,才會引來大的投資項目,也才會讓本土企業更好更迅速地發展起來。宇通、三全、鄭州日產這些本土知名企業都是在那個時期成長起來的。
此外,陳義初在位期間,正是鄭州商戰先聞名全國、後又歸於沉寂的時期,通過重新布局鄭州百貨業,引進丹尼斯這樣的臺資企業,讓鄭州市民認識了更多的國際名品。就生活品質來說,鄭州市民的品位迅速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檔次。
1999年1月,陳義初再次當選為鄭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在就職演講中,他飽含深情地說:“我期望的目標是……適齡青少年都能夠背起書包,走進課堂,充分享受受教育的權利;勞動者能夠有更多的就業機會,無愧地承擔起對家庭和社會的義務;老年人能夠深切地感受到社會的關懷,溫馨、幸福地安度晚年,讓每一個生活在鄭州的人都為鄭州的發展而驕傲。”
感慨:一生建一個飛機場不容易,我建了兩個
1998年8月28日,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落成典禮上,一市之長陳義初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話未出口便熱淚盈眶,籌建機場的種種酸甜苦辣一下子湧上心頭,這種復雜的情緒沒有建過機場的人根本無法體會。他說:“一個城市如果沒有飛機,就不能算真正的開放。”
當初建機場時,各方意見並不一致,陳義初的壓力很大。
上世紀90年代,京廣、隴海兩大鐵路線在鄭州交匯,鄭州的鐵路交通樞紐地位沒有哪個城市可以取代,所以很多人都認為沒有必要再費時費力費錢建機場。而且鄭州人往往會對遠道而來的客人們說,從鄭州到北京坐火車很方便,睡一晚上就到了,辦完事再睡一晚上就可以回來。
“這麽說時,許多國外的朋友會笑而不答,點頭稱是,但他們心裏怎麽想的,恐怕是不願意告訴我們實話。”陳義初說,那個時候他正當壯年,每次出差到北京,他都是坐一夜火車,辦完事為了節約時間,常常是晚上就坐車趕回來,直到有一次,他從北京回來後的當天午休,鬧鐘響了幾次都沒有將他叫醒,他這才覺得,自己年輕還這麽累,那麽年齡大的人、有急事的人該是多麽地想坐飛機以節約時間呀。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施政思想一向超前的陳義初被省委省政府委以機場建設指揮長的重任,開始完成在新鄭建設鄭州新機場的艱巨任務。
2004年,陳義初在任時籌建的空軍馬頭崗機場也如期落成,成為空軍最好的軍用機場之一。時至今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仍然說:“我很榮幸在我的市長任期內建成兩個機場。什麽時候鄭州真正成為中國的一個航空樞紐了,鄭州才能成為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
拆墻透綠:讓鄭州綠起來!美起來!
1997年,陳義初開始主導對園林專業單位實施拆墻透綠。共拆除沿街門店72家,搬遷園內住戶136戶,遷出非園林單位4家,恢復綠地14萬平方米。原來擋眼的酒店房舍,被一片片春意盎然的草坪、一條條迂回曲折的小徑、一個個造型別致的園林小品所替代,人們步移景移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同年9月26日,投資1.5億元建設的金水河濱河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它像一條玉帶鑲嵌在市區的版圖上。
從1998年起,為了給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城市“客廳”,市政府又投資2600多萬元,擴建了綠城廣場,新建了經緯、紫荊、文化、裕達、綠茵、文博、航海等7個各具特色的城市廣場。新增綠地200余萬平方米。
更引人註目的是1999年,市直機關大院的拆墻透綠,一面面圍墻從人們的視線裏消失了,一片片綠色從造型優美的鐵柵欄裏撲面而來,透出的1.5萬平方米的綠色和碧沙崗公園、綠城廣場融為一體。徜徉在附近的人們終於領略到了置身於花園城市的愜意。就連出租車司機都說:本來開一天車心裏很煩,但一走到嵩山路、中原路,心裏就可舒坦了……
余熱:力推新豫商叫響“河南人經濟”
2003年2月,陳義初卸任鄭州市市長職務。
縱有不舍與遺憾,秉承“在什麽山崗唱什麽歌”的陳義初,很快在河南省政協副主席的職位上找到了再為鄭州出把力的活兒。
“主要是做了一些黨委政府想做而沒有時間做的事。”謙虛的陳義初其實從2004年開始做了一件讓全國乃至全球河南人伸大拇指的事,那就是他率先樹起了“新豫商”的旗幟。
2004年,他帶著省政協相關人員和河南的新聞單位一路追尋新豫商的足跡,宣傳豫商的奮鬥經歷、展示豫商的新形象,幫助各地成立河南商會,出版了高質量的新豫商系列研究叢書,並最終促成了2006年8月28日第一屆豫商大會的成功召開。
截至目前,北京、重慶、廣東等全國17個省級行政區已有20多家河南商會成立;2007年,匈牙利、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先後成立了河南商會或河南聯誼會。一時間,新豫商、新河南成為我們河南人耳熟能詳的詞。
多棱陳義初
為官兩任,五味人生
市容市長
每到周末,陳義初不休息,其他委局和區街的領導也不能休息,而且心裏還很緊張,因為陳市長除了到外地出差,他都要走街串巷查市容衛生,發現問題就毫不留情批評,並要求限期整改,並且下周末他還要復查。他還讓電視
等新聞媒體曝光,讓市民和他一起監督,一時間,周末的鄭州電視臺的新聞收視率節節攀升。
10年間,他的足跡踏遍鄭州市大街小巷、居民住宅、車間工地,或檢查市容衛生,或解決群眾投訴的具體問題。市民驚喜地發現,原來困擾他們的垃圾、汙水問題被處理好了,出租車停放規矩了,占道經營、交通堵塞等“老大難”的問題緩解了。
民生市長
“我不是學城市管理的,但我知道一個道理:絕大多數老百姓想要什麽東西,你就給他什麽東西。”基於這樣的惠民思想,陳義初那屆政府做出的一系列決策讓許多鄭州市民受益不小:60歲老人免費坐公交,公園免費開放,步行500米要見到廣場遊園……
“現在看來我們的意識還是很靠前的。”說起社區建設,陳義初如數家珍,在全市先後建了300多個社區,並在全國率先提高了社區幹部的工資待遇。還為社區建設擬了“三個一工程”,要求每個社區必須有一個居民文化活動室、一個醫療服務站、一個警務室。這樣的社區建設和管理模式在全國推廣。另外對困難群體和弱勢群體的救助工作也在全國開了先例。
開放市長
有人說陳義初是一個深具民主自由意識的人,其思想總是超前一步,他的做法總是開風氣之先,他的一些設想在中央提出號召以前,鄭州就已經開始做了。
比如他剛當市長時就提出了公務員要樹立為納稅人服務的意識,這給他招來批評一片。有人說他這是資產階級政治家的思想,不是共產黨的提法。為此陳義初一再解釋:為納稅人服務和為人民服務並不矛盾。“我們的各級幹部是老百姓的公仆,應該把自己的位置擺正,你花的是納稅人的錢,必須樹立服務意識和公仆意識。”
為了讓民主氛圍更濃郁一些,讓老百姓的參與度更高、更廣泛,當時陳義初在一次旅遊會議上提出在“城市一日遊”行程中開放市長辦公室的設想,歡迎市民參觀。
爭議市長
正是思想超前,多開先河,所以陳義初當年提出的許多設想有過爭議。
例如馬路上的行道樹的問題,他的觀點是要建森林中的城市,因為到過國外的人都知道,國外的馬路兩旁不都有行道樹的。所以在花園路、文化路拓寬改造時就出現了“要修路先砍樹”的說法。
對於瓜農進城賣瓜的問題,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是完全放開,讓瓜農開著自己的奔馬車等進城售瓜;第二種是瓜農進城售瓜限時限地,有條件放開;第三種是瓜農不能開拖拉機和機動三輪車進城。
陳義初至今仍在堅持:“我認為第三種方案只要堅持下去,市場流通就會自動解決這個問題。就像交通規則,開始實行大家都覺得不方便,養成習慣了,自然就好了。”
遺憾市長
離開市長位置的陳義初也有很多遺憾,有些是自己想做好而沒有做好的事情,有些是自己開始做還沒有做完的事情。
比如,航海路上車流量大,長途客運總站進出的車輛又多,進出不方便還影響交通,他提出將長途客運總站的大門改到其他路上,當時考慮好了但沒有來得及做。上學難,看病貴的問題,自己看出問題在哪裏了,但沒有解決。參與了鄭東新區的決策和概念性規劃方案製定,但還沒有起步就走了……
平民陳義初
陪太太喝胡辣湯,補看國外大片
今年8月份,第三屆豫商聯合會將如期召開,而早在1月份,陳義初從省政協離職,當選為河南省豫商聯合會首屆會長。
他說,2003年初卸任不做市長到現在,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讓他最感到高興和其樂無窮的事,是學會了計算機打字輸入,作為上海人,拼音學得不好,打字難呵,但他從一小時輸入一兩百字,現在每分鐘能輸入一兩百字了。
其實,卸任後的陳義初還有很多樂趣呢。他說,現在每天早上都可以陪太太去中原區一家胡辣湯店喝胡辣湯吃單邊油條,晚上可以去丹尼斯或新瑪特去看看有沒有新款的時裝,還有時間補看一些過去想看而沒有時間看的國外大片……
小寫陳義初
分類垃圾的故事
陳義初的夫人閻育明曾任鄭州市外事辦公室主任。她在日本做過訪問學者,回國後,也像在日本期間一樣,在家裏搞了分別是“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汙染”的三個垃圾筒,並把自家的垃圾歸類投放。陳義初就勸她,你這樣搞很環保,但最終環衛部門沒有這樣歸類,不信你跟著看看,果然太太把垃圾分類放到垃圾回收處,環衛工人一股腦地就裝到垃圾車裏了。
市政府周圍建築的故事
裕達國貿,科技館,鄭州博物館,圍繞在市委、市政府大院周圍,造型新穎的建築讓市民欣喜不已。有想象力的市民這樣描繪:裕達國貿是一雙筷,博物館像火鍋,科技館是冰激淩,市政府大樓是蛋糕,旁邊的小花園是一盤菜。陳義初聽了雖然覺得市民把政府精心建設的景致說得太通俗了點,但也很高興,這說明市民是關註和從心裏是喜歡這些建築的。
紅燈籠的故事
2001年,第十四屆世界中等城市合作發展網(簡稱“芝麻網”)年會在鄭州召開。負責接待工作的鄭州市外辦建議在碧沙崗公園南門草坪上舉辦一個晚間冷餐會,在檢查準備工作時,陳義初對市政局局長劉克順說,冷餐會來自西方,把布置的紅燈籠去掉,不中不洋的。劉面露為難之色說,是閻主任(陳義初夫人)讓掛的,要撤得請示她。劉當即給閻打電話請示,閻電話裏說冷餐會是國外的,但外國人來中國也喜歡看到具有民俗風情的東西,何況能照明還喜慶,不能撤。陳在旁邊聽得很清楚,隨後就說,外辦的工作,還是尊重人家的安排吧。劉開玩笑說,你陳市長厲害,夫人更厲害,人家姓閻嘛。
廣場無人的故事
2000年的夏天,陳義初到省人大辦事,出來路過在和省人大相鄰的經緯廣場,看到花紅草綠的廣場裏面空無一人,覺得很奇怪,這麽好的廣場市民怎麽就不喜歡來呢,後來發現在廣場四周的欄桿臺階上,坐了很多市民在聊天打牌。他就下車問幾個老人。老人說,廣場好看是好看,但沒有樹蔭,太曬了。
於是,綠城廣場,航海廣場,文博廣場等都移栽來大樹,從此廣場裏面白天也有歡聲笑語了。
噴泉的故事
綠城廣場建成後,對外宣稱有國內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噴泉。但細心的陳義初發現,噴泉並不每天都噴,往往是領導來了,上級檢查團來了噴泉才開。陳義初就指示市政局領導,必須保證噴泉每天都要開,且要設立公示牌公布噴泉開放時間。
後來,市政局在嵩山路和淮河路三角地建小遊園時,也規劃了一個小噴泉。市政局的領導利用陳義初周末檢查市容的機會拉他來看小遊園建設情況,本想得到表揚,誰料他看到規劃有噴泉,面露怒色,要求把噴泉項目去掉。市政局局長嘟囔說,都招過標了。陳堅定地說,招過標也不建了,建的噴泉不按時給市民開,浪費錢。
(來源:中原網-鄭州晚報 2008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