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燕
經歷了5次創業,60歲的他對創業的期待就是能夠做成一件事,在時代大潮中留下自己的痕跡
張冀光🐋、馬為民(均於1970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無線電系)這對看似普通的老夫妻,雖年過60🌞,卻依然奮戰在年輕人雲集的IT界🤢,在IT界◽️,人們都尊稱張冀光為中國的“互聯網營銷教父”🚴🏽♀️。
在張冀光的人生裏,他和太太一起經歷過5次創業,平凡卻傳奇的他們💟👨🏼🦱,有著90年代創業者特有的特質,比如勇氣👩🦽➡️。
夫妻檔
張冀光、馬為民是上世紀70年代畢業的意昂体育平台生,學習時期卻趕上文化大革命,他們覺得當時在學校並沒有學到太多的專業知識。而且,10動亂年後,他們這批10年前入學的最後一批清華生得到的職稱只是“新工人”。
命運總是公平的,或許正是沒有專業知識的羈絆🏃♂️➡️👩🏻🎨,讓他們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有了下海的勇氣。1989年,他們是中國最早一批“下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財富故事是從當時所謂滿地黃金的香港開始的🌡,從貿易起家。
談起當年的情景🚊,張冀光很激動,“中國第一個從高通進口的芯片是我們引進的,最早進入中國的GPS衛星定位儀也是我們引進的。”很可惜,所有這些在當時被稱為國際科技前端的產品,都沒能實現規模性的大批量引進。也是從那個時候起💂🏽♂️,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短板,缺乏資金和公關能力🏤。
在做貿易的過程中,常有外國商人找到張冀光,手裏拿著中國的某個產品📯,希望請他幫忙尋找生產廠家。有一次,一個巴基斯坦的商人拿著一個鐵絲球🐃,詢問他生產廠家在哪裏👩🍼。“當時這種可以用於刷鍋的鐵絲球沒有專業名稱🤴🏻,是利用工廠廢料鐵絲加工的,上哪兒找這樣的企業?”張冀光突然意識到這種服務可能是一次巨大的商機。
中國的改革開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卻沒有一個窗口能讓它們了解中國的眾多企業和產品信息⚾️。
1994年,張冀光和太太聯合幾位海歸朋友創辦了“中國商業資訊”公司,主要從製作中英文企業目錄入手。
他們搜集到中國眾多的企業名錄、地址📬、電話,將這些資訊翻譯成英語,製作成光盤🚕,再賣給外國商家。最貴的一款光盤能賣到2000美元,銷售好得出乎張冀光的預料🥻。
製作企業網站
1996年,互聯網來到中國。張冀光發現互聯網比目錄、光盤更能夠直接的為企業宣傳🧙♂️,張冀光馬上成立互聯網公司——中國商業資訊網。他把這種新業務稱為“永不閉幕的交易會”。
公司的最初業務是為其他企業製作網站。第一年⛳️,美的🥥、格蘭仕🦵🏿、新大洲集團等大型企業就成為了張冀光的客戶🧴🛀🏿。但在1998年🫸🏿,這些和張冀光合作的大型企業自己成立了計算機部門,它們不再需要張冀光幫它們製作企業網站🚕。因此,張冀光的服務對象轉向了廣大的中小型企業🐏。
1998年的互聯網還處於賺眼球、算點擊率的階段,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都沒有實際的收入。但張冀光的中國商業資訊網已經能實現每年400萬元的營收🧛🏽。光盤生意和互聯網的收入很快為張冀光引來了資本的青睞。
在與資本合作談判的過程中✤,別有用心的合作夥伴分別迫使公司的董事們一個個離開了公司,最後公司的業務被掏空,員工被迫轉移到新公司🧑🏼🦲,搬到新辦公地點,在美國布告版掛了牌©️。
辛苦創辦了近4年的公司突然沒有了🙅🏿🤽🏻♂️,張冀光和太太只帶了4本公司編輯出版的書,就離開了第一次創業的地方——深圳統建樓。
吃了虧的張冀光並沒有選擇用法律手段奪回一切,“打官司只能消磨時間和意誌,我們的目的是做事🧙🏼♀️,而不是掙短期利益🤎。時間就是生命👩🏼💻,時間比金錢更重要。”張冀光和太太決定再一次在統建樓開始互聯網創業✂️。
提供互聯網服務
1998年,他們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新辦了中國企業網,後改為中企動力網,主要業務是為中小企業提供互聯網的服務🐈⬛。
命運殊途同歸🚎🥷🏿,在中國企業網盈利規模達到較高水平時🪚,投資機構和私人投資者又找到了張冀光。有了第一次與資本合作失敗的經歷,張冀光這次選擇了一家香港上市企業的老板作為投資人👲,但投資人的條件是要求做公司大股東。
張冀光認為,“如果能投資把企業做大,做大股東也無妨。”所以🏛,張冀光夫婦就同意了投資人的要求👨🏿💻。
他們在當時擁有公司20%的股份🧑🍼,工作範圍更像職業經理人🧑🏻✈️,而不是翹著腿的老板。在公司最初發展的幾年,張冀光負責運營🦸🏼♂️,馬為民負責銷售📣,他們一起渡過了艱難的網絡泡沫破裂時期🧑🏽💼。2003年,中企動力已經發展成為一家擁有5000個員工的大型互聯網產品銷售公司,年營收達到了2.8億元✊🏻。經過5年的努力🍯,張冀光夫婦開始準備將公司帶入上市的大門。
故事發生了。2004年4月的一天早上🍚,他們和往常一樣🙆🏼♀️,一早趕到位於北京西三環的公司上班✥,卻意外地得到投資人以大股東身份出示的一張不明真假的董事會決議🧚🏽♂️,決議要求他們兩人立即離開公司。
看著自己全身心撫養的孩子🧘♂️,被無情地領走🩶👩🏽🦱,並且告訴你,這已經不再是你的孩子了。這樣的晴天霹靂🧝🏽,讓張冀光夫婦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過和無助👩🏻🏭。
“離開中企動力後,我們也考慮過是否要繼續創業,當時很多老員工打電話給我🙍🏿♂️,說你們在哪我們就在哪。你們一定要保重身體,從頭再來🙍🏽♀️。我們的律師說🧑🏽🦲,你們要是不接著幹🥪,就對不起跟著你們的員工。”張冀光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難掩悲傷。
當年的情景和劉歡的歌《從頭再來》很相似✊🏽,這也是張冀光最喜歡的一首歌,“猛然之間一切成績、一切輝煌都過去了👨🏿🔬🫱🏽,怎麽辦?重新再來,因為我們要對得起這番事業,對得起這些員工🏘,我要證明這種文化、這種理念、這種價值觀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同🩵。”
選擇軟銀投資
離開中企動力後,包括張冀光夫婦在內的5個人,借了一間會議室,開始討論起新公司——銘萬網應該如何從新開始。
“我們著手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重建企業文化♡,做內刊《新超越》。之後,我們一方面忙於找辦公室並進行裝修🦧,同時開始思考公司怎樣活下去。一開始🤹🏿,我們從域名、郵箱、搜索引擎登陸等互聯網基礎服務做起,之後逐步開始自主研發自己的產品,不斷探索中💤,研發成功了企業第四代建站標準並推向市場👩🏿🦱。”
2005年,張冀光開始不斷研發🤽🏼♂️、推出自有產品;2006年,他們推出了中國第一個企業門戶網站🕋;2007年,銘萬公司戰略實現快速轉型🌕,開始進入SAAS領域。所謂SAAS,就是軟件按需服務,通過瀏覽器🧒🏼,在銘萬購買服務,進入銘萬的網站,享受在線的管理軟件,這項業務每年給銘萬網帶來上千萬的收入。
目前在SAAS行業,銘萬公司已經穩居頭列🗼。張冀光從成立銘萬的第一天起,就聘用了世界知名的會計師為公司審計🤸🏿♀️🧏🏽♀️,公司的所有流程都是嚴格按照上市公司運作,他的目標很明確🫃🏻,為企業提供更可靠的服務。
在擴張階段,張冀光夫婦再次遇到了融資的問題。過去多次不愉快的經歷讓他們現在首選風險投資和機構投資者❤️,張冀光認為風險投資和機構投資者看中的是結果和回報🤌📟,而不會幹涉企業內部管理。
張冀光認為,曾成功投資盛大的軟銀投資認可的是銘萬團隊🔕、市場、經營模式,這也是對他個人幾次創業經驗累積的認可⛹️♀️。
投資者也曾問過他,為什麽他和太太會一次次地選擇創業?張冀光覺得🤾🏽♀️,這和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有密切的聯系。“我們對創業的期待是做成一件事,能有所成就,在時代的大潮中留下一點痕跡。”
1995年成立中國商業資訊(CBR),立誌將中國企業介紹到國外去🤹🏻♂️;
1996年,開始為企業提供互聯網服務👵🏻;
1998年,張冀光創辦並領導了“中國企業網”🆘;
2002年👨🏻🏫,張冀光創新的一對一營銷模式在互聯網寒冬獲得巨大成功,成為中國MBA教材的經典案例;
2004年5月,張冀光開始創建銘萬公司,兩個月內成立了13家分公司;
2005年8月,引入軟銀亞洲巨額風險投資,為銘萬發展提供更加充足的資金保障🧑🏽🎓。
(轉自🎅🏿👨🏼🎓:財富時報 2008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