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競報 2008年12月10日

近日,歌華藝術館內展出了以“快閃城鄉”(TheQuakeShow)為主題的中國建築師作品,也成就了美國註冊建築師傅剛和費菁夫婦的夢想。

傅剛,1961年生,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1980級

費菁,1962年生,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1980級
傅剛和費菁夫婦都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也都獲得了美國註冊建築師資格。“如果我們還在談論建築和城市的原創性與生活的關系,或許會被認為過分、過時或者是文不對題。”費菁說,“‘快閃城鄉’是我們介入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領域的第一個展覽。專業人員的多樣化創作和研究成果,不僅為建築設計業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也讓平時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這些內容的普通公眾,能夠通過這些成果強化對身邊環境的認識。”
借用“快閃”概念閱讀中國城鄉
展覽的主題命名為“快閃城鄉”,傅剛舉例解釋了借用時尚字眼“閃”的這一概念,他說:“一個信用體系的建立,集結了許多人的才華和信念,卻有可能因一場金融危機而潰不成軍;一座城市的興起和建設,累積了許多代人的努力,卻有可能因不可抵禦的自然災害,比如地震,而在瞬間化為烏有。所有努力,從歷史上看不過是一個瞬間,一個快速閃過人們大腦的願景,一段快速閃過歷史長河的視頻。這種快閃,是一種行為,一種態度,一種狀態。以這個概念作為導覽器,對我們經手的每一個具體項目進行學習和研究,同時閱讀當今的中國城市和鄉村,理解城市和鄉村之間含混、歧義和不確定性的關系。”
傳統建築章法跟不上城市化進程
改革開放已經整整30年,30年間,中國和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就說我們身邊的北京吧。幾十年前,北京飯店新樓看上去像摩天大樓,人們倚靠在鐵欄桿外側,瞠目結舌地看著自動門一開一關。那時只有一條從建國門到蘋果園的地鐵線,去三環路以外的地方就像出差,那時的人們根本沒想過買車和買房這些事。人民大會堂、工人體育館和首都體育館,大概是北京人能想象到的最宏偉建築了。發展到今天,變化是超乎尋常的。”傅剛說,“大批量的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每一個地方,無論城市還是暫時的鄉村,都想以獨出心裁的標誌性建築來張揚個性,最終往往獲得的是千城一面:小小縣城、大路朝天、華燈夾道、樓盤林立,城市網絡通過高速公路網絡向農村蔓延。”
費菁的觀點是:“城市化進程是21世紀中國最波瀾壯闊的群體運動。與20世紀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向性不同,它是一項城市‘吞噬’農村的運動。鄉改鎮、縣改市、地改市、轄縣改轄區、郊區改市區,等等。伴隨著一份份行政區劃文件,一個又一個城市轉瞬間快速浮現,城市規劃學和建築學的傳統思路和章法,早已經招架不住。”
尋找臨時狀態體現人與人的溝通
費菁是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1980屆畢業生,在2007年秋建校90周年之際,她以果凍原型為母校獻上名為“80夢”的雕塑作為永久紀念。“這件雕塑表達了我們自己在成長中經歷的那個特殊時代。”費菁說,“形式的扭動和波折,體現了靈活性和頑強的生命力。”現在,這件雕塑仍留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內。而雕塑模型則出現在此次城鄉題材的建築展上。
在展覽現場,以果凍為原型的還有亦莊某商務綜合體設計方案。傅剛介紹說:“從表面看來它只是一塊材料,但從設計角度上透視,它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模型,他們通過互相磨合來達到共識,從而融入社會,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過果凍這個系列設計研究,夫妻二人希望塑造一種既非液態也非固態、介於固體和流體之間的臨時狀態,表達對這個充滿劇烈變化時代的感受。“果凍”系列中任何作品的具體形狀均依賴於環境,在與環境條件以及其使用者或欣賞者的生理和心理互動中,呈現出變幻莫測的視覺形象。費菁說:“任何作品都只是一個片斷,沒有起點和終點。設計包含了數字時代審美敏感和技術手段的啟示,取消了建築與純藝術的嚴格界限,將工程技術與文化時尚融為一體。”
設計裏表達對居住人群的慰藉
除了對母校的眷顧,費菁對震後設計也特別關註。“林盤:民樂一號”屬於震後設計的居住系列,是為川北某地一個村子構想他們重建的家園,針對大約500余戶、1400多人的居民分布情況,這個設計包括了所有可能的戶型。創作中,傅剛和費菁以傳統故事講述當代文明,用有限材料創造出多元的生活。村中群體沒有千篇一律的飲食起居習慣,這是每個人向往的,也可以說是村民們在農村享受愉快生活的理由吧。“前人也經歷過地震災難,也有應對這種災難的設想。如今,當我們在震後設計中投註熱情,做出形形色色的設計後,仔細想來,它們也不是孤立和沒有歷史可循的。帳篷和板房陸續運到現場裝了起來,專業人員和誌願者隊伍一個梯隊接一個梯隊,目標是以最快速度重建已經失去或受到重創的家園。”費菁強調,“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仍然不能忘記設計的根本,那就是質量和想象力。優美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對遭受災難創傷的人們來說,也是一種慰藉。對專業人員來說,則是表達智慧和專業水平的最好形式。”
湊齊天時地利人和很難
當傅剛介紹“快閃城鄉”建築展的創意設計時,記者看到貴陽城市設計模型旁有很多學生。其實,這些學生都是傅剛的助手,拼湊模塊、協助設計、電腦製圖都是他們的強項。傅剛說:“對於那些開拓建築業的學生而言,我只會讓他們在摸索中成長,不會用語言來簡單支配他們的行動。”也許這就是著名建築師傳藝的方式吧。
對於作品的虛幻色彩,傅剛說:“如果想讓某些作品成真,可能要等上幾年,並不是因為它們結構繁瑣,而是要將天時、地利、人和都湊齊實在太難。建築師不僅是蓋房子,更需要擁有對城市的熱戀之情,需要賦予建築以生命,使它們獨具魅力。”
彈性城市:大田市中心的城市設計方案
表面看上去不規則形狀的摩天大樓和蜿蜒曲折的路網,恰恰建立在理性和規則棋盤格的規劃基礎之上,只是通過變形產生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作為大田市的發祥地,這片地區如今破敗不堪。傅剛夫婦和他們的設計團隊希望通過城市設計手段為它引來大量人流、城市活力和工作及商業機會。作為高速鐵路和地方交通中心,這也是大田車站應當扮演的角色。競賽主辦方要求設計中考慮如朝韓統一後大田將成為整個國家南北交通樞紐的可能性。
燈龍: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水系景觀裝置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南北向的人工水系被幾條相當寬闊的城市道路裁為幾截,設計任務是通過設計手段,沿水系重建一氣呵成的視覺效果。設計方案采用100座高度和形狀各異的半透明燈塔,散點式地自由布置在水中、岸上、路橋上,白日裏給尺度宏大的公園帶來方位感。
細胞、肌體、血管:貴陽市中心城市設計局部模型
這是傅剛夫婦和他們的設計團隊為貴陽市中心設計的城市局部模型,整個城市很難用具體的圖形或模塊來顯示,所以他們選用模糊的概念圖來體現城市的集體化。通過規劃重建秩序的美好願望,往往抵禦不了不斷湧來的花樣翻新的誘惑。這樣的設計也突出了虛實相間的建築風。(沈娜 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