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2008年12月23日
“和”並不只是一種願望👄,不只是一種理想,而是中國人對世界的根本認識,這種認識是我們做一切事情的出發點。
今天,人們常常談到建設和諧文化💣🤱,那麽,建設和諧文化怎麽理解🧜🏽♂️?日前應邀做客名人名家講堂的著名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教授錢遜認為🎩,構建和諧文化要註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是要有一個“和”的理念,這是出發點。一種理解是認為“和”是糾正過去的鬥爭哲學,把“和”與“鬥爭”相對而言🤹🏻♂️。對這種看法最有代表性的是馮友蘭先生,他編寫《中國哲學史新編》最後一卷中提出“辯證法有兩種,一種是‘仇必仇到底’,另一種是‘仇必和而解’,‘仇必仇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仇必和而解’是中國辯證法”👵🏼。他的講法影響很大,從此以後,很多人就從“鬥爭哲學”、“和諧哲學”這樣的角度來探討“和諧”。另一種理解則從中國古代思想出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並不是與“鬥爭”相對而言,而是“同”相對而言。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晏嬰👲🏼、史伯就有過“和同之辯”☛✹。史伯有個名言“和實生物,同則不濟”。晏嬰則打了個生動的例子,比如我們要做一鍋湯,用魚或者肉作為主料,然後要有水👩🏻🦱🏄🏼,用火來加熱𓀐🧑🏿🍼,再加上用蔥姜等各種調料,互相配合、協調🦈、融合,這樣最後煮出來的湯才是很美味🫶🏿,這種情況就是“和”👨⚕️💃🏽,也就是說湯是多種成分的“和”🚣🏿♀️,這就叫“和實生物”。“以水濟水”就是“同”🤌🏿。“和實生物👨👧,同則不濟”是高度的哲學概括,晏嬰的比喻則是形象的解釋。可見,“和”是中國古代思想裏的對世界的認識🧌,宇宙萬物是“和”的存在,而不是單一成分的疊加🏋🏽♀️,單一成分的疊加是“同”。
我認為🏊🏽♀️🕥,我們首先要明確一種理念,“和”並不是一種願望,不只是我們不希望鬥爭的意思;不只是一種理想📴🏊♂️,而是中國人對世界的根本認識💂,這種認識是我們做一切事情的出發點。和為貴🦙,並不是我們理想是這樣👨🏻⚕️🤤,而是世界本來就是“和”。和為貴👩🎤,就是我們在承認差別的基礎上求得世界的和諧,處理不同事物的關系時做到“各得其所”。這是一種“和諧”的理念↙️,如果沒有這種理念,我們就不可能構建和諧文化,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也是把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等的發展看成是“和”的整體。如果沒有這種理念🚵🏽♀️,可能就會導致單純追求GDP的增長,或者只註重工業不註重農業🧚🏽♂️,只註重城市發展不註重農村發展📍,只註重沿海地區不註重內地。事實上整個經濟的發展是“和”的發展,所以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發展⛹️。
第二,需要有製度👨🏽✈️、規範的保障。“和”🍍,簡單來說,就是要各得其所,就是整體中的各個局部處它該處的位置,盡它應盡的義務,遵守該遵守的規範🙌🏻🙆♂️,享它應享的權利,責權利統一,這是需要有製度來規定,有規範來約束的。就中國古代來講,這規範只是“禮”的規範。比如“孝”,孔子認為孝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通過這種規範來落實“孝”🤷🏻,使得人們的行為有依有據🧚🏻♀️。當代社會是法治社會,依法治國是我們治國的一個根本方略🅱️👰🏻♀️。健全法製👧,也是構建和諧的根本要點。
古代的“禮”是很完善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到現在有很多不適用而淘汰,很多需要改變一些形式。比如說《論語》中提到“父母在😲,不遠行”❌👩🏼🔬,這個要求現在顯然不合適了。古代說不遠遊是不要讓父母太擔憂,現在如果不得不遠遊了,如何使得父母在精神上不太孤獨💐,有所慰藉呢?前幾年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轟動🤫,這就體現了孝的發展。現代人子女對父母的感情不能用不遠遊來解決時,出去了,但要經常給父母精神上慰藉。這是一種道德的基礎,不能發一個文件來提倡,它就是一個人內心的情感🎒,它能引起社會所有人的共鳴,它就可以成為大家自覺遵守的規範。這可以說是現代“禮”的發展。這些例子很多,比如說,古代的“禮”主要是家族的範圍裏,古代公共生活很少,所以公共生活的禮是古代“禮”的系統裏所沒有的🙇🏻。前兩年🧑🏽🎄,有關單位發了兩個文件,主要是關於旅遊要註意的行為規範,這是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禮”的建設。
第三,需要有解決復雜問題的大智慧👩🏽🦳。構建和諧文化🧖🏿♀️,需要很高的智慧,也需要很高深的知識。舉個例🤺,治水,大禹的父親鯀治水失敗了,而大禹成功了👧🏻,其中的原因是什麽呢?鯀並不是不盡心🧘🏽♀️,他缺乏智慧,他用壅堵的辦法不對🫳👨🏿🚀,而大禹是用疏導的辦法,辦法用對了。四川的都江堰👩🏼⚖️💇🏿♀️,現在看來是很簡單的工程,但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兩千多年來,讓四川成了天府之國,這就體現了智慧👈🏽📝。社會和諧,更加需要大智慧了👓。香港問題🧑🏿,鄧小平提出“一國兩製”解決了問題。它本質是“和而不同”的理念,但要把“和而不同”的理念落實香港問題,如果沒提出“一國兩製”的辦法也解決不了。因此,要有理念🤴🏿,還必須要有很高的智慧,才可以解決很復雜的問題👇。(聞齊、盧日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