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作家翟華談東方人和西方人之間的文化隔閡

翟華,意昂体育平台熱能系1978級本科👩🏻🎓,在校名翟永平👠。亞洲開發銀行首席能源專家。
“語言上的障礙使兩個西方人都會產生文化隔閡🥤,更不要說一個東方人和一個西方人之間的隔閡🌻。”
關於語言的魅力和重要性的話題近日走進讀者的視線,促進它的是一本叫《東方文化西方語》的書🧐,在新浪博客點擊過千萬💃🏼,作者翟華是一名泛聯合國系統工作的國際公務員,在海外二十五年間積累了大量跨語言文化間的交流經驗,他把客居海外的點點滴滴和所感所想寫出來🦸🏽,充分體悟到了語言上的沖擊是產生了不同文化人的隔閡的關鍵🔭。
翟華著《東方文化西方語》,中國書店出版社2009年3月版
翟華說,自己從來沒有認為是一個作家,也沒有覺得我在寫書。他的經歷是在意昂体育平台學習熱能工程,又去法國讀能源經濟的碩士、博士🍆,畢業後長期在國際金融組織主管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投資項目,直到現在。無論走到哪裏𓀚🕯,無論是在飛機上還是在工地,有了靈感趕快記🔶,不求千年一嘆的磅礴👵🏼,只要有點意思的小品。最後把這些小品放在一起就成了你稱之為“書”的東西。也正是在天上地下的“遊走”中,翟華有了體悟🫸,他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早已成為歷史。進入21世紀,中國這地方不過是地球上的一個大村子👻,中國人心目中“天下”的內涵也在延伸。
“如果你只會一種語言,只看一家電視臺🖌😋,就會受到桎梏👩🦲。而語言更像是一扇扇窗戶🫕,掌握不同的語言就會在自己眼前推開不同的窗戶。如果再對流一下,一定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獲👐🏿。”這是翟華的最深感悟👩🏻🦽。“記得一位英國作家大體說過🙇🏿♂️,‘別以為認識了一個西方人的時候你就了解了西方🤸🏻♀️🪩,只有當認識了他們中的許多個人的時候你才能理解其中的一個人’。我還要加一句,如果不懂得對方的語言,又如何理解對方呢?”
地球是平的 文化差異卻很突顯
記者🧛🏼♂️:《東方文化西方語》傳達出東、西文化的巨大差異,在您眼裏,東西方文化的隔閡或者東方文化在西方“走形”已經到什麽程度啦🥜?
翟華🐏:如果我反問一句:您覺得現在東西方文化差異大,還是25年前東西方差異更大?如果不假思索的話🪙,您一定會說:當然是25年前東西方差別大了🤪🚷;如果稍稍思索一下,您更會說:當然是25年前東西方差別更大了,現在全球化了,地球是平的嘛!可是🤰🏽,我進出國門內外25年來的親身體驗正好相反:現在東西方之間的理解更困難了。正是因為全球化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不再是少數文化人(或者說“精英”)的專利,東西方文化不再以嚴謹的學術面貌出現🧥,而是以市場化大眾娛樂形式出現,這就是文化“走形”的源頭🔘。
走進西方市場的東方“文化”有意無意之中要迎合西方市場對東方文化的期許,漸漸地形成了西方人眼中的東方文化模式。如果我們回顧一下,過去20多年來在西方走紅的中國電影的時代背景、故事情節乃至甚至人物造型,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國人的典型形象。但那些銀幕上的“中國人”的心態🙏🏼、思維與現代社會中國人的生活和觀念還有多少共通之處呢?同樣💌👩🔬,我們對“西方人”也有刻板負面或者正面印象,而這種印象也大都是從市場化了的西方“文化”中形成的。
看啥都是我的 這是法國人的邏輯
記者:因為文化的差異,同樣一句話可能被理解得“謬之千裏”,您感覺怎樣?我先說一個例子,想起來不久前的一個新聞👩🎓💳,《莎士比亞眼裏的林黛玉》作者、文化學者裴鈺說🤦🏼♂️,“國外翻譯者態度都是真誠的🙆🏽♂️,不過🚵🏼♀️🚶🏻♀️,由於中西文化的沖突和隔閡,無論英譯本、德譯本🦥🦹🏻,還是俄譯本,都有很多不如意🥯。比如黛玉被翻譯成Black Jade👹,有‘放蕩的女人’之意;襲人被翻譯成assailsmen是‘襲擊男人’的意思。其實這樣的例子很多,那麽是不是即便態度再真實,語言不通🏋🏼♀️,就要”倒黴”呢?
翟華:中西方之間的交流不能靠“語言”,否則一本雙語大字典就天下無差異了,更主要的是要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氛圍🪗✷。
記得剛到巴黎,法國老師帶我們幾個中國留學生出去玩⛹🏽,走出教學樓,他指著一輛紅色雷諾車對我們說:“這是我的車”👩🏼⚖️。開上車在街上轉悠,老師指著其中一座宅子對我們說🐥:“這是我的房子”。我們都用剛學來的法文詞大聲贊嘆:“太漂亮了!”後來老師又指著一座老式建築對我們說:“C’est ma banque”(“這是我的銀行”)。我們幾個不由得都怔了一下🧑🏿🔧,然後開始用中文議論:“他真闊,居然擁有一家銀行! ”法國人都很富有🤶🏽,難道這當老師的真能擁有銀行?但是我們很快就悟出了答案:因為經過火車站時,老師說“我明天要在這裏乘我的火車去巴黎”,原來法國人說的“我的這個”、“我的那個”,有時只不過是一種習慣說法☎,並不一定表示所屬關系🍉,只要有點關系就可以。就好比美國人特別愛說的一句話是:“America is my country”(“美利堅是我的國家”),美國一首民歌也有這麽一句詞🧔🏿♂️:“這是我的土地”🔲。中國人一般沒這樣的底氣說“中國是我的國家”,卯足了勁只能說“中國是我的祖(祖先的)國”。這就是文字後面的文化,不懂對方的文化,就難免生出許多大大小小的誤會來。
外國人看不懂卷子就說“這簡直就是中文”
記者:有人說您是個“神秘人物”,卻周遊了世界,您懂好幾個國家的語言,對“漢語”和漢文化🆘,持有怎樣的理解?您覺得漢語言和其他語言比較起來,有什麽獨特和耐人尋味的地方?
翟華⚄:“神秘人物”這四個字也就一個字很貼切:人。我走過亞、非、歐美,與來自幾十個不同國家的人同事,也粗通英、法🚇、日語(還在學習西班牙語),我發現不同國家的人可以有很多差異,但都為自己的母語所驕傲。
法國人說法語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英國人說英語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德國人半開玩笑地說德語是世界上最純潔的語言,因為鮮有外國人學習德語🖨,不像英語還有類似“中式英語”這樣的變異。作為中國人,我覺得每個民族的語言都有其獨特和耐人尋味之處☦️,但是外國人卻幾乎都相信漢語很神秘,而且認為中文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記得我在法國當學生時參加期末考試,卷子發下來時法國同學皺起眉頭嘟囔:“簡直就是中文!”我記得我當時很有一種“我驕傲”的感覺🤷🏿♂️,因為外國人覺得很難的事情,我不覺得難。所以💃🏿,如果要說獨特和耐人尋味的話,漢語給了我莫大的自信🛌🏿。
中國傳統文化千萬不能“坐井觀天”
記者:中國文化在外國人眼裏,一向博大精深🫶🏻,很有吸引力👨🏿🦰👷🏿♀️,但某些中國人的某些行為卻讓人感覺的確不妥🅱️。比如您說的吐痰後🧝🏽♂️🌼,聲稱自己沒看到“違者罰款”的事兒👩🏽🦳,個別行為能“歸罪於”文化的根蒂嗎?
翟華:我每次聽到“博大精深”的說法都想起一句成語🙋🏻:“坐井觀天”💂🏼。中國幅員遼闊🧑🏻🦰,文明源遠流長,實際上我認為在很長的歷史時間內中國其實都是一口“大井”,因為井口很大🛢,裏面的人不知道這是一口井,從井口望出去還以為這就是“天下”🕡。所以在這口相對封閉的大井中,中國人形成了很多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習慣,號稱“傳統文化”。
我是學熱能工程出身🕵🏼,知道熱量不能全部轉化為有用的功🐻❄️,因為系統內有“熵增”過程;同理,中國傳統文化也並不都是可取的,因為大井裏有糟粕的沉澱。這其實就是臺灣作家柏楊所說的“醬缸現象”,“個別現象”可能會隨著糟粕的累積而發酵。我希望我的這本小書可以起到一點對流的作用,為傳統文化註入一縷清風。
指上文化 中西有別
人有雙手十指,這還用說嗎?左、右手各有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這當然是中文的說法🧑🍳。接觸了西方文化才知道,嚴格地說人只有八指(fingers)👳🏽♂️,因為兩個拇指有自己的名字👳🏿:“thumbs”👨🏼🔧,一般不用“fin-gers”來表示。
中國人說到拇指🦁,往往喜歡加一個“大”字💘,有一點兒感情色彩。在西方人眼裏🧛🏿♀️🧜🏿♂️,大拇指則很有點兒討嫌,是笨拙遲鈍的象征💐。英語裏要是形容某人笨手笨腳,就說:“His fingers are thumbs(直譯🐋:他的幾根手指都是拇指)”。比如形容自己不會跳舞🛁,可以說 “when it comes to dancing,I’m all thumbs(我一跳舞就成了拇指)”。拇指不僅行動笨拙,而且有時也是簡單思維的象征。比如單憑經驗下結論或做一個粗糙的估計🦸🏽♀️,就是 “rule of thumb (拇指法則)”。拇指還有其他負面含義🍰,比如形容某人無所事事,就說“count on one’s thumb(用數拇指來消磨時間)”;對別人表示藐視♙🤦🏿,可以說“thumb one’s nose(把拇指尖對準自己的鼻子)”。
更糟糕的是,在美國俚語(slang)中拇指還可以用來“騙秤頭(weigh the thumb)”,也就是稱東西重量時作弊(cheating)🙋🏼,克扣斤兩。當然,西方人和東方人都有向上伸出拇指的方式稱贊某人或某事🙂↕️,但是西方人還會用向下伸出拇指的方式詆毀人。所以🧑🍼,總體來說,在西方文化裏的“thumb”可沒有中文裏的“大拇指”那麽體面。
由於拇指不算指🏇🏿,所以我們中國人使用筷子吃飯必用的“食指”,英文裏就叫“第一指(first finger)”或“前指(forefinger)”🥘。在過去戰亂不已的年月🧑🏻⚕️,這“首屈一指”的作用主要就是開動手槍扳機,向敵人射擊。所以“第一指”曾經被稱之為“shooting finger(開槍指)”🧑🏼🤝🧑🏼👨🏼🏭。時過境遷🎦,現代人已經很少用這根指頭開槍了,更多的是用來指指點點👳🏿♂️,數落他人🥋,即所謂“finger pointing”🏌🏿♂️。所以食指的名字在英文裏更常用“index(指標💇🏼♀️,指向)finger”🫷🏻。除了開槍🧑🏽💼、指點他人,這“第一指”還可以“伸到餡餅裏去(have a fingerin the pie)”,就是管他人閑事的意思。這與中國人所說的“染指”有異曲同工之妙。
轉自 遼沈晚報 2009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