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茅以升科技獎獲得者李廣信:巖土人應在實踐中確定課題

2009-05-18 |

“受當前高等院校招生過多、學科劃分過窄、學製縮短,尤其是實踐過少等問題的影響,培養出來的巖土工程人才脫離實際,有的連巖土的基本性質都不懂,也沒有解決巖土工程問題的基本能力,長此下去,對我國的工程建設必將百害而無一益。”清華大學教授李廣信在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坦言。

515,第十八屆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將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大獎授予李廣信,以肯定他多年來為土力學研究和巖土工程作出的重要貢獻,這也是巖土學界的最高獎項。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績,用李廣信自己的話來說:“我是從實踐中走出來的。”在他看來,“多在實踐中鍛煉是我們搞巖土一個最基本的需求”。

李廣信的實踐人生

1966年李廣信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後在黑龍江省呼蘭縣水利局工作。19681970年,他參加黑龍江省呼蘭河大橋(長330,雙曲拱橋)的設計,負責大橋的基礎工程事故工作,並負責了呼蘭二道河橋(30,板式橋)的全部設計施工工作。

呼蘭河大橋是一座戰備橋,地處松花江最大的一個支流上,“這是我幹的第一個工程,也是我的第一個橋梁工程,但是機械化手段很低,修橋經驗也不足,只能硬著頭皮在實踐中邊摸索邊幹。”李廣信回憶說。正是這個工程,讓李廣信開始和巖土打上了交道,也讓他深刻領會到了實踐對巖土研究的重要性。

1978年,李廣信報考了我國著名巖土工程與水工建築專家、土力學學科奠基人黃文熙的研究生。黃文熙就善於抓住生產實踐中的關鍵性學術問題,進行創造性的基本研究。

李廣信秉承了導師的這一傳統。他參加呼蘭縣農田水利工作和農田基本建設規劃、呼蘭縣泥河水庫(大於1億方庫容)設計,負責灌區規劃設計,參加了小浪底水庫大壩的研究工作;負責一些基礎工程的檢測和現場測試研究;負責“神五”航天器返回艙的早期研究;作為奧運水上公園工程的咨詢專家,參加和協助解決了主要的工程問題。

通過這些實踐和多年從事土的本構關系研究,他發展了土的清華彈塑性模型的三維模式,提出了土的濕化全量模型和塑性模型,建立了一種新型的非飽和土彈塑性模型,提出了加筋土等效附加應力的概念和計算方法,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讓學生更多參與工程實踐

“當前我國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正在迅速開展,對我們搞土的人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李廣信給記者看了他做的一份關於巖土工程事故分析的PPT,其中包括地下工程與基坑事故、水利工程事故、滑坡災害與事故,如杭州地鐵1號線湘湖站北二基坑事故、上海軌道交通4號線越江隧道的事故等。

李廣信認為,事故的發生,歸根結蒂是違反了基本的巖土工程原理,“基本理論存在缺陷。對土的性質不了解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總的來說,科研、工程、技術落後於生產實踐。”李廣信指出。以修建地鐵為例,我國在建的地鐵數量堪稱世界之最,然而,“我們現在並沒有那麽多的工程經驗,尤其是很多工程技術人員來不及學習,技術力量跟不上,甚至於很多建設規範,如國家規範、地方規範、行業規範都不一樣,甚至對同一個問題都存在不同的認識。這都是重要隱患”。

更讓李廣信擔憂的是當前的巖土人才培養問題。李廣信曾寫過一篇《巖壇六弊》,揭示了當前巖土工程研究中的學風浮躁問題:一些人不願做刻苦踏實的試驗和實際工作,企圖尋找一條不費力氣而事半功倍、投機取巧的捷徑。

李廣信認為,諸如小時候玩泥玩沙子其實就是加深對自然界的認識,然而“現在很多學生一輩子都沒接觸過土”。

在《巖壇六弊》中,李廣信就當前巖土學界的不正之風提出了嚴厲批評:有的學校招收研究生過多,指導力量和試驗條件不足, 只能尋求最容易作的題目和途徑對付答辯;有的人為了職稱和畢業而追求論文的數量,稀釋、克隆在所難免;有的學校缺少研究的基礎和設備,研究工具只有書桌、書本和計算器(機),就只能在土力學教材中找課題;也有人只重視建立模型或者編製(改造)程序,而采用假設參數,或者尋找國內外其他人的試驗資料確定參數和進行驗證。

“巖土人應更多地接觸和理解工程問題,在實踐中確定課題。”李廣信認為,由於土的力學性質的復雜性、土層分布的隨機性、土工問題中條件的多變性,因此土力學是一門充滿了感性的學科。解決土工問題最基本的手段是試驗、測試和經驗的積累,是基本理論概念與工程實踐的結合。

李廣信指出,在土力學的研究中,在人才培養中,試驗及測試工作是不可缺少的環節。試驗和觀測是認識和揭示土的力學規律與機理的基本途徑,是理論模型和數值計算中參數的確定的重要手段,是檢驗與驗證模型和計算結果的唯一標準,也是進行巖土工程反分析和信息化設計施工的基礎。加強實訓條件,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工程實踐,是當前的巖土教育的當務之急。(張巧玲)

轉自 《科學時報》 2009年5月18

相關新聞

  • 062024.08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始終心系祖國的科技事業

    美國時間8月4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政道在舊金山逝世,享年98歲。李政道長期從事物理學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論、原子核理論和統計物理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李政道始終心系祖國的科技事業。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國講學、建言獻策,為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2021年10月10日,中國物理學會高能物理分會在中國...

  • 202024.02

    走近“國家工程師獎”獲得者葉浩文:敢為人先,勇攀“中國建造”科技高峰

    中國建築科技研發序列首席專家葉浩文,深耕建築行業四十年,從事建築工業化和超高層施工技術研究,是建築產業現代化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之一。一路走來,葉浩文帶領團隊攻克了多項工程建造領域的世界級技術難題,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為推動我國建築行業轉型升級作出了貢獻。

  • 312024.01

    矢誌創新,勇攀工程科技高峰︱走近“國家工程師獎”獲得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工程師是推動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的重要力量,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廣大工程師胸懷“國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建設重大工程、鑄就大國重器作出了突出貢獻。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81名個人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50個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景來...

  • 262008.05
  • 212020.10

    清華7位教師9位意昂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2020年10月18日,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在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式上舉行,共有100名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其中包括10名特別獎。意昂体育平台有7位教師9位意昂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1位教師...

  • 152022.11

    清華5位教師8位意昂榮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11月12日,在溫州舉行的2022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式上,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揭曉並舉行了頒獎儀式。在百位入選的青年科學家中有5位意昂体育平台教師和8位意昂,他們是:意昂体育平台電子系副教授方璐、水利系副教授龍笛(2001級水利)、計算機系教授劉奕群(1999級本、2003級博,計算機)、能動系教授胥蕊娜(1998級本、2002級博,熱能)、自動化系教授耿華(2003級博,自動化),清華意昂、西湖大學特聘研究員萬蕊雪(2013級博,...

  • 302022.05

    六位清華人榮獲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5月30日,中國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在京召開,會議同時舉行了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頒獎儀式。清華意昂、通信技術與管理專家朱高峰院士榮獲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清華教師王玉明、余剛,意昂潘一山、宋永華等39位專家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

  • 092010.06

    意昂陳厚群院士獲第八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意昂陳厚群院士獲第八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 252024.11

    意昂体育平台五位教師四位意昂榮獲第十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2024年11月17日,第十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名單揭曉,共有99位青年學者獲獎,意昂体育平台五位教師四位意昂名列其中。五位教師是:基礎醫學院曾文文、化學系張瑩瑩、生命科學學院葛亮、計算機系朱軍和電機系張品佳,四位意昂是: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馮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紫辰、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教授張璐璐和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郭帥。曾文文曾文文(1...

  • 012018.06

    4位清華意昂榮獲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2018年5月30日下午,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頒獎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