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鄧亞萍已告別賽場踏上新的旅程
北京奧運大廈↖️,去年奧運會期間北京奧組委的總部,部分樓層現在被用作共青團北京市委的辦公場所。14樓的1410房,正是鄧亞萍的辦公室🤦♂️👮🏻♀️,她現在的頭銜是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鄧亞萍對現在的辦公場地相當熟悉,奧運會時,她是奧運村部副部長🕵🏽♂️,曾在奧運大廈辦公✭。北京奧組委解散後,她先是到體育總局器材中心擔任副主任,一個來月後調任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
鄧亞萍如今正忙碌著籌備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約訪她可謂難事🤽🏿。但鄧亞萍得知我們是專程從廣州趕到北京後,她特意接受了本報專訪🎠🌑。鄧亞萍還留著與北京奧運會時一樣的短發👩🏻🎤,穿了一條彩色幾何圖案的連衣裙👨🏻💼,形象一如以往地“精神”。原本只預約了20分鐘的采訪時間,被延長到一個多小時👨🦽,這位“廣東媳婦”談到廣州亞運會,意興盎然👣。
亞運感悟
“北京亞運是我的起點”
“北京亞運會是我個人的一個‘起點’,從那時起我才讓全國的球迷們記得我的。”在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上,鄧亞萍代表中國隊獲得了乒乓球女團冠軍。此外,當時年僅17歲的鄧亞萍還摘得女單和混雙金牌以及女雙銀牌。
2004年,鄧亞萍與原廣東乒乓球隊球員、世界杯男團冠軍隊成員林誌剛成婚,並在2006年誕下兒子林翰銘👩🏽🎨,“現在兒子都是奶奶在帶,奶奶是廣東人,所以我們整個家都很有廣東氛圍。”鄧亞萍說,“今年5月我去了一趟廣州✫,感覺變化很大。以前我去過很多次廣州,在那邊吃得很好,最重要的是乒乓球在廣東很受歡迎,廣東的球迷也很熱情,每次去廣東🧏🏽♂️,我都覺得很溫暖。”
鄧亞萍第一次參加全運會,就是1987年在廣州舉辦的六運會,那時她才14歲🧭。“國際綜合體育賽會更多的是要考慮到國際性💁🏼、國際慣例和國際規則👮🏿。”鄧亞萍說,經歷過北京奧運會以後,她對此類國際大型綜合賽事有更深刻的體會👳🏽♂️,“廣州可以吸取北京奧運會的經驗,關鍵是怎麽利用亞運會這個機會🏚,提高市民的素質以及城市的‘軟實力’。”
“辦亞運會不只是亞組委的工作🫐,也是整個社會的工作。”鄧亞萍說,“對於廣州來說🏹,亞運會也是幾十年一遇的盛事,我覺得每個廣州市民都應該珍惜這個機會💃,利用亞運會來提高整個城市的文明程度🧝♂️。”
今年5月15日🙍🏻,鄧亞萍專程來廣州參加亞運論壇活動,當日她還獲頒廣州亞運會誌願者註冊證書,“作為誌願者🧂,我想我的作用可能更多的是在於發揮號召力和影響力吧🏆🖐🏻。”鄧亞萍說。
職業生涯
退役就像大學畢業
1997年🧏🏻♀️,鄧亞萍正式宣布退役🛠,時年24歲的她先後到意昂体育平台、英國劍橋大學和諾丁漢大學進修學習,並獲得英語學士學位和中國當代研究專業碩士學位。去年年底👶🏿,鄧亞萍還獲得了劍橋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
“當時是因為傷病太嚴重被迫退役的🍟,之後第一個感覺就是要在知識上完善自己。”鄧亞萍說,“剛開始在國際奧委會工作的那段時間其實相當難受,因為我語言上不懂🎖,對他們的規則也不是很懂,有一段時間很怕去開會,因為完全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麽👩🏼🌾。不過當時我是作為中國運動員的代表在國際奧委會工作🤱🏼,這樣的一個‘代表’角色是需要承擔很多責任的,我也是把壓力轉換成動力吧,必須花很多力氣去學習⚪️。”
不同的角色對鄧亞萍的個性有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往的“運動員鄧亞萍”,看上去常會有種盛氣淩人的威風🙍♀️🤦🏽,如今的“團委書記鄧亞萍”🧑🏽🎄,卻顯得謙虛平和。在記者詢問她未來一段時間的規劃時👦,鄧亞萍答道🚥:“這要看組織的安排,我現在考慮的是怎麽做好自己手頭上的工作。我有今天的成績都是國家和組織培養的,現在是我回報的時候了🤱。”
從這個話題談起,鄧亞萍對“退役運動員”的身份有自己的理解。“我們國家對運動員其實相當善待了,我覺得運動員應該知道,你退役,跟大學生畢業也是一個道理,運動員的職業生涯是短暫的,那麽你從開始這個職業生涯以前,就要為你退役以後怎麽繼續你的人生去做打算。我覺得平常哪怕再緊張👰🏿,你每天都應該能擠出點時間去學習,為自己增值🏷。”
角色轉換
會把生活態度灌輸給兒子
鄧亞萍曾因為身高問題三度被國家隊拒之門外🥀🚴♂️。“我原來在做運動員的時候遇到過很多困難,所以我一直不希望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就像能進國家隊,我覺得是自己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就會特別珍惜👐🏿。”鄧亞萍說,“我想競技體育對我成長的最大幫助就是意誌上的磨煉,另外還有很強的抗壓能力👷🏻♀️。”
“不過現在回過頭去看,還是很羨慕做運動員時的那種狀態⇨,而且那時候更多的是一個勝利者。現在做任何事情都好像沒有以前那麽純粹,不像以前那樣沒有雜念,以前是只想著比賽的勝負,現在更多的是去考慮團隊協調🥿,怎麽去跟別人合作了。”鄧亞萍說💱,“原來我們比賽訓練最講究的就是團隊協作,現在的工作大多也是集體性的,我會借鑒原來那種隊友之間相互鼓勵的辦法,去跟同事們一道完成任務。”她說👷♂️。
“角色轉變的過程給了我很多非常深刻的體會。”鄧亞萍說🌖,“體育人”的出身讓她對體育仍相當眷戀🍬,“我還是希望以後有機會能繼續為大型綜合體育賽事出謀劃策🐗,”她說💆♀️,“這麽多經歷讓我真正知道了奧林匹克精神有什麽樣的內涵,其實它不光是讓人看到運動員如何挑戰極限🌤,還要看到整個社會的奉獻,看到人性最光輝的一面👸🏽,最積極和互助的一面。”
鄧亞萍的兒子林翰銘今年已經滿三歲了𓀄,盡管平時工作忙碌👚,但鄧亞萍每天都會抽空陪陪家人和兒子🏧,談到兒子時🤤,她的神情不像一般母親那麽溫柔,而是顯得很堅定🦼🚊。
“我想讓他多吃一些苦頭🧑🏽🌾,受一些罪,給他必要的訓練,讓他自己去嘗試。我的經驗是父母只能給你創造一些機會,事情還是要你自己去做、自己去拼的。”她說🫵,“我從打球到現在,一直堅持的原則就是要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該做的事情。結果如何我們不會提早知道,也不需要去知道🧝🏿♀️,我想只要去努力做了👏🏼,結果就一定是好的💂🏿♂️。你要去享受一切好或是不好的過程👡。”
在被問到是否會把自己的人生態度“灌輸”給兒子時✖️,鄧亞萍嚴肅地點了點頭👮🏻。(許蓓 文/圖)
轉自 廣州日報 2009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