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軍,現任共青團山東省委副書記、黨組成員,山東省青年聯合會主席,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黨委書記。1990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汽車系學習,1995年取得汽車系和經管學院雙學士學位,並在經管學院繼續深造,1997年取得碩士學位,2000年取得博士學位。期間赴美國杜蘭大學進修,獲得MBA學位。曾先後擔任意昂体育平台研究生會主席、研團委書記、校團委副書記,山東省委辦公廳助理調研員、調研員,煙臺市市長助理。
四月的北京,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樹綠了,花開了,微風拂來,傳遞春的消息,萬物從隆冬中舒展開來,露出勃勃生機。
這樣的季節,我們走進中央黨校的大門,在整肅的校園裏,在朗朗的《為人民服務》的讀書聲中,叩開了正在這裏封閉學習的孫愛軍的房門。只見他衣著樸素,語音沉穩,稍事寒暄,便直入主題,與我們坦誠分享他在清華學習以及畢業之後的感悟。每一句話都擲地有聲,都飽含了對母校的深情,以及對年輕學弟學妹的期待。
真摯的愛國情懷
清華大禮堂西側有一座聞一多的塑像,碑上刻著他那句著名的話:“詩人的主要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不僅是詩人,愛國是每一位清華學子不變的情懷。
在90年代中後期,意昂体育平台開展了一系列關於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題活動,包括“以中華富強為己任,為民族經濟做貢獻”、“我的事業在中國”等,核心都是對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任學生幹部的孫愛軍,多年耳濡目染和親身參與思想教育活動,愛國主義早已深深紮根在心裏。
孫愛軍最難忘的感受是在1999年赴美留學期間。他被美國杜蘭大學邀請,做訪問學者,為期一年。赴美之後,在美國的導師積極推薦孫愛軍攻讀商學院的MBA,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杜蘭大學是美國南方的名校,當時清華經管學院正在發展MBA教育,但尚無獲得美國MBA學位的教師。但是,按照正常的學習安排,取得MBA學位需要至少兩年的時間。孫愛軍向自己的導師和商學院負責招生的院長助理明確表示,爭取一年時間完成所有課程的學習,如果不行,寧可放棄學位,也要按期回國,不能給學院和導師的工作安排造成困難。其實,如果經管學院和這邊的導師知道這個情況,肯定會同意孫愛軍延期回國。最終他利用一年三個學期(包括暑假學期)完成了所有規定學分的學習,於12月順利拿到MBA學位。這一年孫愛軍的體重下降了24斤,瘦得脫了形,熟悉的人都快認不出他了。1999年底是美國經濟的繁榮時期,又適逢中美簽訂入世的協議,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擇業形勢十分看好。但孫愛軍沒有絲毫的猶豫和彷徨,毅然返回了故鄉。
他還記得1999年正是新中國成立50周年,為了收看國慶典禮,一個人驅車50多公裏趕到一位華人同學家,當電視上出現天安門和五星紅旗時,自己的淚水奪眶而出。清華學子的愛國情懷是真摯的,是他們用行動來體現的。
“雙肩挑”的鍛煉與培養
又紅又專“雙肩挑”的培養模式,是意昂体育平台培養人才的優良傳統。孫愛軍作為品學兼優的學生,在領導、老師、學長的言傳身教中,汲取營養,歷練能力,受益匪淺。
既要做優秀的學生,又要做優秀的學生幹部,加班是孫愛軍的家常便飯,但是僅靠犧牲休息時間肯定不行,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工作或者學習都能夠心無旁騖,全身心投入。
由於導師的一項理論研究課題需要較為艱深的數學知識,1997年春季學期孫愛軍選修了數學系博士生的專業課“應用隨機過程”,由教學以嚴謹和嚴格著稱的林元烈教授主講。那時孫愛軍是校研究生會主席,社會工作十分繁忙。第一個月下來,布置了四次作業,他一次也沒交,因為一道題都不會做。不是因為智力因素或努力程度不夠,而是缺乏一些先修課程,當時真有些灰心和絕望了。但是,多年來在清華培養的不向困難低頭、不輕言放棄的勇氣,使孫愛軍迅速把情緒調整過來,他找來一些先修課程的書籍,請教了修過這門課程的師兄,連續兩個星期在研究生會辦公室裏挑燈夜戰,終於開了竅,經過努力,期末得了91分。
在博士論文的攻堅階段,孫愛軍還負責組織“清華博士西部行”和本科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為了完成博士論文,他經常晚上和周末在教研室長時間地工作,閱讀大量英文文獻,編寫上千行的程序,運行十幾兆容量的數據。同時組織全校一百多位博士生到西部開展科技服務,12支本科生小分隊參加社會實踐。
無論是學習上,還是工作上的困難還有很多,孫愛軍憑借著自己的執著、刻苦,在學習和工作中都獲得了長足的長進和提高,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深有體會地說,“學業和社會工作之間的矛盾是永遠存在的。學習要非常好,社會工作也要幹好,這種鍛煉對一個人的長遠發展深有益處,它使我具備了承擔繁重工作的能力,在困難面前總是能夠充滿信心。大學期間擔當社會工作,掌握一些基本的工作方法、與他人打交道的技巧、以及組織領導的能力、平衡協調的能力等等,也使我們這些年輕學生在畢業以後的工作中,避免很多初級錯誤,少走很多彎路。”來自於學生時代的這種鍛煉,在孫愛軍後來的工作中產生了巨大作用,自信地面對一次次的挑戰。他由衷地感謝母校,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行勝於言”的校風一直鞭策著他努力工作,而且離開母校越久,這種感激就愈發深厚。
紮實務實地工作
清華的許多老師和學長身上都體現著樂於做小事、樂於奉獻的可貴精神,體現著甘於平凡、淡泊寧靜的高尚品質。學校領導堅持參加班級、支部活動,在細微之處關愛學生。學術地位備受尊崇的大師級教授堅持在一線給學生講授基礎課,一絲不苟。這種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使孫愛軍一直牢記著“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
2001年初,孫愛軍被調到山東省委辦公廳工作,擔任助理研究員,參與省委文字材料起草工作。收集材料、文字輸入、印刷校對需要親歷親為,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飯,而且絕對不能出現任何錯誤,因為哪怕一個十分細微的疏忽,也會釀成事故。起草領導講話、撰寫調研報告以及一些十分瑣碎的基礎工作,孫愛軍都圓滿完成,經他手的十幾萬字的材料沒有出現過一個錯別字,沒有裝訂錯過一個頁碼。這段經歷,孫愛軍覺得彌足珍貴。
孫愛軍在工作上的紮實務實,不僅體現在這樣的細微之處,在領導崗位上他對工作立足點的把握和推進,也同樣有所體現。
2008年,孫愛軍擔任山東省青聯主席。538名青聯委員是從全省2600萬青年裏選拔、推薦出來的優秀份子,每個人都是響當當的。如何將青聯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在青年中發揮作用?孫愛軍經過仔細調研和認真思考,提出青聯工作的出發點是要團結優秀青年,利用他們的資源為更多的青年服務,尤其是為弱勢青年群體服務。具體落實什麽事情呢?現在畢業生就業的壓力很大,服務大學生就業的工作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青聯不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主力軍,把自己放在服務、配合、參與政府就業工作的位置上,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既不能大包大攬,更不能無所作為。山東省2009年畢業48萬大學生,特困生占5%,有2.4萬人,他們的就業率從數據上顯示,與其他家庭的孩子差不太多,也在70%,不能就業的約7000人左右,青聯把力量集中在這些學生身上,送崗助學,為他們提供就業服務,是可以作為且大有可為的。經過分析,孫愛軍把青聯服務的對象定位在特困生群體。這個定位找準了,工作也就開展得非常順暢,得到了委員們的認可和積極推動,青聯委員們關心社會弱勢群體的愛心和社會責任感也得到了充分展現,同時也實實在在為特困同學找到了工作。孫愛軍走到哪裏都會把他紮實、務實的工作作風帶到哪裏。
他認為,無論做一名領導者,一名管理者,還是做一位普通的工作人員,紮實、務實是最基本的要求。“對於剛剛步入社會的學生,交給你一項工作,你不需要領導反復催促,在完成過程中隨時向他匯報進展,遇到問題及時反饋,尤其是解決不了的問題,隨時報告,爭取領導的幫助。這樣做事,才能讓領導放心,今後有重要的工作也才可能交給你去擔當。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浪漫主義色彩,抱有遠大的理想。有遠大的理想是對的,但是不能不切實際,不能好高騖遠,不能整天處於幻想當中,重要的是摸索工作方法,找到工作的立足點,腳踏實地,紮實做事,將來的成就要靠現在每一天的努力。現在社會上的年輕人普遍有種浮躁的心態,清華的學生要盡可能地少受影響,踏實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真誠樸實地為人
在清華,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教授,無論是前輩學長,還是一起工作的同事,都具有虛懷若谷、樸素謙和的風範。事實證明,真誠樸實的風格,在哪兒都受到歡迎,得到好評。
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人可能性格內向,不善交流,有的人可能過於直爽,脾氣火爆。面對不同的人,孫愛軍相信,只要自己是真誠的,都可以建立很好的關系,配合完成工作。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熱情地伸出援手,當別人思想上有包袱的時候,能夠敞開心扉交流問題,當遇到矛盾的時候,坦誠地與對方溝通,化解矛盾,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孫愛軍歷任的各個重要崗位上,他都是最年輕的幹部,孫愛軍用這樣的方式待人處事,獲得了周圍廣大幹部群眾的認可。
孫愛軍任煙臺市市長助理時只有29歲,市政府裏最年輕的一位副市長比他大15歲,他分管的幾個部門的負責同誌也都在40歲以上。任共青團山東省委的副書記時他30歲,分管6個處級單位,只有一位部門負責同誌比他年輕。孫愛軍用真誠和平等換來尊重和擁戴,與大家團結得很好。
36歲這年,孫愛軍又出任山東青年管理幹部學院黨委書記。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是一所正廳級建製的全日製成人高等學校,承擔著普通專科教育、成人本、專科教育和全省團幹部培訓等教育教學任務,在校生1萬多人。黨委書記是一把手,院長是一位比孫愛軍年長16歲的老大姐,與這位老大姐配合工作,孫愛軍不僅真誠相待,而且尊重有加。院長豐富的閱歷和實踐經驗,在解決日常工作的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配合得好,團結得好,並不等於沒有原則,加強溝通,取得相互的理解和支持是孫愛軍能順利開展工作的基礎。孫愛軍在外地脫產學習半年,院長在學院主持工作,他們每天都用電子郵件交流信息。院長還親自到孫愛軍的學習地點,代表院裏的同事們看望這位年輕的書記,使孫愛軍深受感動。“自己真誠地對待別人,人家感受到了,也會給予真誠的回報。”孫愛軍認真地說。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真誠所打動,孫愛軍同樣遇到過很棘手的人和事。“理念、為人處事的方法不同的人確實有,實在溝通不了,也就不能強求。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面對這種境況,要學會求大同存小異,不能搞得水火不相融,更不能互相使絆子。自己為人坦蕩,光明磊落,不做一些蠅營狗苟的事情,就能夠與絕大多數人合作得不錯。”
從孫愛軍的言談和舉止中很難看出清華畢業生常有的高傲以及年輕有為的鋒芒,在他的名片上也看不到被很多人樂於排印的“博士”二字,他更像一位兄長,更像一位陳年老友,把他的經歷給我們做最客觀簡潔地介紹,把他的感懷與我們坦誠地交流,使我們幾乎忘記了眼前的這位意昂在級別、地位上與我們的差距。用他自己的話說,畢業以後從沒炫耀自己是清華的學生,從沒張揚自己在學校獲得的榮譽和做過的一些工作。
孫愛軍的工作中,到基層訪貧問苦是一項經常性的任務。山東有些地方的農村生活仍舊是很艱苦的。老百姓看到從省城來的幹部,特別高興特別熱情,請到家裏拉家常。在大城市中生活久了的人,可能很難接受說話的時候有小貓、小狗在身上亂爬,用漂著油跡的茶杯喝茶,吃著混雜濃郁蔥姜味道的西瓜,尤其是去無法下腳的廁所。然而,這是一種現實,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到基層關心、問候百姓,如果連這都受不了,就不能說是一個稱職的領導幹部,就無法與群眾打成一片,進而為他們服務。孫愛軍從心裏把自己當作這些百姓中的一員,從來沒有因為這些困難皺過眉頭,因為他知道樸實的為人是建立良好幹群關系的第一步,只有老百姓接受你了,才會對你說真心話,才能真切地了解到他們的疾苦,推動現實工作。
經常深入基層,使孫愛軍特別認識到工作在鄉鎮、大隊的幹部的能力和水平,他們雖然沒有太高的學歷、太深的文化,對高科技也不很懂,但是他們非常優秀,可謂“人中龍鳳”。他們最知道群眾的疾苦,最了解百姓的需求,在遇到突發事件、棘手問題時,他們兩、三句話就能夠化解,能讓懷著怨氣來的群眾高高興興地回家。孫愛軍經常自問,“我能做得到麽?雖然念了博士,這樣的問題我能解決麽?”懷著對這些幹部發自內心的尊重,孫愛軍與他們一起工作,虛心請教,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而這些確實是書本和課堂不能夠給予的。他相信,自己的文化層次高,如果能像這些幹部一樣過了“群眾關”,一定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為老百姓做更多的實事,不辜負組織上對自己的培養和信任。
孫愛軍的真誠與樸實,再加上真才實學,為他贏得了周圍廣大幹部群眾的認可與尊重。
堅持終生的學習
11年校園學習、工作的經歷,身邊師長、同學、同事數十年如一日,在學術、研究、工作上的孜孜以求,在學習上的執著追求,對孫愛軍來說,這種影響深入了骨髓,融入了血液。
步入工作崗位後,沒有了攻讀學位、專業深造的壓力,孫愛軍對自己的要求卻從沒有放松,實踐工作中更需要重視個人修養的全面提升,這其中最佳的辦法就是堅持學習。孫愛軍首先談了他對修養的認識。“修養從廣義看是指人們政治、道德、學術以至技藝等方面進行的勤奮學習和涵養鍛煉,以及經過長期努力達到的一種能力或思想品質;從狹義看,修養通常是指思想品德修養。孫愛軍認為,作為年輕的領導幹部,尤其要重視理論、道德、作風的修養。
對與一個共產黨員來講,必須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這種堅定來源於理論上的成熟,也就是理論修養的深厚。只有自己深刻領會了黨的基本理論,清晰掌握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堅定信仰;在時代發展的大潮中,不斷加強個人的理論修養,才能與時俱進。
清華多年的培養以及清華意昂們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使每一個畢業生,更有一種對社會的責任感,更有一份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無論在哪裏,在什麽崗位,清華的學生都被周圍的人們期盼,成為高尚道德規範的踐行者,起表率作用。這內外部的合力,使我們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以不辜負母校和社會的期待。
現實社會中面對復雜的環境,作為領導幹部,需要在廉潔、紀律方面經常自醒、自警,否則很容易庸俗化,甚至與不良風氣同流合汙。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作風修養,才能抵禦各種誘惑,無愧於黨和人民賦予的責任。”
不管原來學問有多深,學歷有多高,社會的變化、知識的更新迅速,所處不同工作崗位有不同的要求,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不加強學習就會落伍,無法達到工作要求。孫愛軍深有體會,當年他是經管學院會計專業畢業的第一位博士,現在再去翻看會計專業的博士論文,看不懂了,專業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自己如果沒有危機感、沒有學習的自覺性,就很難再進步了。平時自己的時間不用來學習,過多地花費在應酬、交往上,長期陷入這種生活狀態對青年人的成長不利。孫愛軍把學習當做一種責任來對待,當做一種境界來追求,當做一種品格來堅持,當做一種習慣來培養。讓學習成為終生的習慣,就像一日三餐一樣,就像每天洗臉、刷牙一樣,滲透在自己生活的每個細節,日積月累,對個人的思想、品德、修養的提升會起到強大的促進作用,受益終生。
采訪即將結束時,我們了解到孫愛軍的妻子也是清華95屆的畢業生,他們的孩子今年7歲了。在孩子出生前兩個人就給孩子取好了名字――清清,希望他將來也能做清華人,他們兩個清華學子對母校的熱愛能在下一代身上傳承。我想,也許多年後,我們會再次采訪孫愛軍,到那時,希望有機會見到他們這一家人。(邢立君)
轉自 清華經管學院網 2009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