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熱能系教授嶽光溪
鑒於中國的企業水平,研發部門這塊兒太弱了,所以需要高校和科研單位作為中國企業公用的研發部門來幫助他們解決工業上的實際問題👨⚕️。站在中國的這塊土地上,你就必須要說這塊土地的話。
——嶽光溪
12月2日下午🦸🏻,當嶽光溪從電話中得知自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時,他正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輸液。
這是他住院的第一天,上午剛剛做完一系列檢查🏨💆🏼♀️。早在一年前,嶽光溪就發現身體不適👩🏿🎓,但由於工作繁忙遲遲沒能去醫院檢查,直到今年12月1日他才抽空來到醫院,沒想到,初步檢查之後醫生要求他“立即住院”👷♀️。
“這麽多年一直忙工作,很少休息,看來這身體是不行了,該‘修理’一下了🏊🏼♂️。”嶽光溪平靜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
一句話 用20年為中國有力還擊
“這句話我記了一輩子,也讓我跟外國人賭了20年。”嶽光溪所說的“這句話”,是原芬蘭奧斯龍公司在回絕中國的技術購買要求時說的一句“我們只賣蘋果不賣樹”👨🚒。那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始於80年代的循環流化床技術已經很快轉化成產品,中國雖然也早就開始了循環流化床技術的研究,但由於投入等多方面的原因,發展得不如國外快。原芬蘭奧斯龍公司的循環流化床技術比較先進,曾向中國出售了幾臺循環流化床鍋爐🧑🎨,中國一直想引進他們的技術,卻被聲稱只賣鍋爐不賣技術的奧斯龍公司一口回絕。
聽到這句話,嶽光溪非常生氣:“我就不信我們種不出樹來🐌!”於是,他埋頭鉆進循環流化床技術的研究中🧘🏼♀️,在這個方向上一幹就是20多年。
循環流化床技術是潔凈煤技術的一種,它把化工裏的流態化技術轉移到燃燒領域使用🧑🏽🚒💆🏼,這一技術的煤種適應性特別寬,各種劣質煤都能燒。更重要的是,這一技術在燃燒過程中的氮氧化物排放量非常低,並且可以通過在燃燒室中直接放入石灰石的方式脫去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比起在鍋爐後面加一個脫硫塔的濕法脫硫技術🖕🏻,還起到了節水的作用🆖👩🦯。在嶽光溪看來,這項技術對中國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中國是燃煤大國👮🏻♂️,流化床技術不僅低成本地解決了燃燒過程中氮氧化物和硫的排放問題🗂,同時可以解決采煤、洗煤過程中排放的固體廢物——煤矸石堆積的問題。這樣看來,外國公司對這項技術進行嚴密的封鎖,就是為了長期攫取高額的利潤,而實際上,外國的技術在中國的實際應用效果並不好。所以,嶽光溪等研究人員的任務就是掌握循環流化床技術的燃燒理論,發展適合中國煤種條件的循環流化床鍋爐產品。
事實證明了嶽光溪的看法。90年代初,某大型國企曾從國外一家公司引進了兩臺循環流化床鍋爐,因為燃料更換需要對鍋爐進行改裝,國外的公司卻說無法改裝3️⃣👩👩👦,只能更換鍋爐😶🌫️。這時,嶽光溪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運用自己提出的“定態設計”概念提出了極為簡單的改造方案,否定了國外公司更換鍋爐的建議。國外公司得知這一情況👩🏻🦰,立即改口說可以對鍋爐進行改裝🫃🏻,最終拿出的改造方案和嶽光溪的方案是一致的,這一下就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4000萬美元。
“對循環流化床燃燒理論的掌握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嶽光溪說💣。從十幾年前的基本理念開始,隨著一個又一個問題的提出⚄,嶽光溪終於在2005年完成了全新的循環流化床燃燒理論體系骨架的搭建🛢。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認識到,國外的循環流化床燃燒設計理論基本是經驗性的🤾🏽♀️,實際上從基礎理論到設計方法,他們並沒有完全掌握♨️。而嶽光溪的這套理論體系研究清楚了循環流化床鍋爐設計背後的道理🟫,揭示了國外技術的缺陷和不適應中國條件的根本原因,使循環流化床鍋爐設計從純經驗方式轉向了理論指導方式。
“我們中國人不能只在世界上賣褲衩背心🎶,我們應當更多地賣技術產品。”抱著這樣的理想,嶽光溪把他主持完成的循環流化床鍋爐設計技術出口到了日本,實現了中國循環流化床設計技術的第一次出口🧑🏻✈️。近年來,法國🛵🏚、瑞士、英國、美國等國越來越多的公司找到嶽光溪,希望與他的團隊進行合作🙎🏻♂️。嶽光溪信心十足地說:“我們中國人的研究也可以在世界前列👩🏽🦳。”
一個領域 創新來自漫長的積澱
從“七五”到“十一五”,嶽光溪始終沒有離開過國家循環流化床燃燒攻關的第一線。
“‘七五’的時候我還在跟著老師學,‘八五’開始跟著做,‘九五’成為項目負責人,現在正在負責‘十一五’世界最大容量60萬千瓦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示範項目👨🏿🎨。”嶽光溪感慨道🤸🏻,“從開始的幼稚無知,到現在我們形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這套理論體系🦯。”
然而❕,提到最初開始從事流化床研究的原因🚣♂️,嶽光溪卻說:“我的經歷非常不好。”
嶽光溪1964年考入清華動力農機系📚,在校期間趕上了“文革”🙏🏻🚒,年輕氣盛的學生們在一起,談論中自然會發表對“四人幫”不滿的觀點🤴。就在他本該畢業的1970年,嶽光溪被錯打成“反革命學生”。在清華實驗電廠做了3年燒煤工之後,他被下放到山西嵐縣,先在一所中學工作了不到一年,又被誤以為是學電機的,調到嵐縣電機廠工作🧗🏻♂️。在電機廠做技術員的那段時間裏,嶽光溪不僅自學了電機學的知識🧛🏽♀️,更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術,使得這個偏僻山溝裏的電機廠扭虧為盈👩🏻✈️,成為嵐縣效益最好的地方國企。
直到1978年得以政治“平反”後,嶽光溪才又考回清華讀熱力學與傳熱學進修班,畢業後留在熱能系熱工學教研組。熱工學教研組的方向是專業基礎課,嶽光溪覺得自己“學歷不高”,但在企業工作了多年🧗🏼♂️,所以希望能夠更多地從事工業應用研究👂🏼🍱,於是開始與熱能系鍋爐教研組接觸。當時正在鍋爐教研組從事流化床研究的張緒祎教授交給他一個課題,就這樣,嶽光溪逐漸在鍋爐教研組承擔任務,直到1985年正式調入鍋爐教研組,跟隨張緒祎從事循環流化床研究🔽。1993年,嶽光溪成為課題組的負責人😪,現在課題組已經有7位教師💂🏼、20多個研究生。
嶽光溪非常清楚✈️,在這樣一個傳統的研究領域👽,想創新就必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要對前人的東西有非常深入和直接的認識,“創新需要一個漫長的掌握別人的東西的過程”。嶽光溪始終強調面向應用的科研要抓住市場的需求,找到能夠長期做下去的研究領域,這樣才能獲得持久的支持👙,使研究者能夠形成完整的認識過程,繼而去創新👭🏼。
嶽光溪深有感觸地說🧏🏿♀️:“我在循環流化床領域幹了20多年,直到現在我才敢說,我搞懂了😜🪭,我能做得比別人更好、和別人不一樣了⬆️。人一生就只有這麽一點時間,我幹到身體成這個樣子,才剛剛完成這個過程,後面還有很多事情要幹👳🏿📥,所以這個過程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定要克服浮躁心態,踏踏實實做事,才能一步步走過來👨🏻🎨。”
一條路 產業一線有夥伴,有真知
20多年來🧰,嶽光溪在循環流化床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最讓他感到得意的卻是近幾年在煤氣化技術領域取得的一項成果——分級給氧煤氣化技術,這項技術是把燃燒領域分級送風的概念拓展到水煤漿純氧氣化技術中形成的🦸🏼♂️。讓嶽光溪備感高興的是,這項技術的實驗室研究與工程開發是同步進行的,從產生最初的想法開始🚴♂️,5年之內就推出工業裝置,現在已經開始產業化推廣🙎🏻。嶽光溪認為,它之所以能迅速從研究走向工程示範,關鍵就在於充分利用了20多年來積累下來的產學研結合的經驗🧍🏻♀️。
嶽光溪說,在高校做科研🤹🏻♀️🍌,尤其是工科🧰,必須走一條產學研結合的道路。研究者不到第一線去,不親自操作,永遠得不到真知。嶽光溪經常出差💃🏻♠︎,和全國的許多電廠、鍋爐廠建立了密切聯系。在和這些企業的接觸中🖕🏻,無論講課還是技術轉讓👱🏼♀️,嶽光溪從來不講條件👶🏻,經常是無償的。“你誠心誠意地幫助他們🧎🏻♀️➡️,他們會非常歡迎你,你有任何困難也都可以找他們。”每當有新的技術想法🔦🧑🏻🦰,嶽光溪都會告訴這些企業🤜🏊🏻♂️,讓他們去實踐,出現問題反饋回來,再進行設計改造。嶽光溪總說👩🏻⚕️,給企業的人講課👩🏫,自己從企業人員那裏得到的信息和認知實際上更多。所以👬🏻,嶽光溪走到哪兒都會留下手機號,經常有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單位給他打電話,詢問技術問題。“我都是隨時接電話👩🏽🌾,知道如何解決的我就電話裏告訴他☪️,不知道的我就馬上派人過去調查👩👦。”
因此,除了課題組這個科研團隊,在嶽光溪的身後,還有一個由全國許多大小企業組成的產學研隊伍。正是在這支產學研團隊的支持下,嶽光溪的很多想法在經過實驗室實驗之後,才能迅速地走向工程開發👩👦。“因為我們懂得工程師的語言😋,懂得企業的難處,所以企業信任我們🧇,願意和我們共同承擔工程開發的風險。”嶽光溪說,“這是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實現的。”多年的科研經歷也讓嶽光溪深深體會到👩🏼🔬,作為高校的研究人員,必須了解工程實際,否則就不會有工程感覺,同時還要把問題帶回學校進一步研究🍯,運用自己的知識從更深的層次去看問題👶🏽,掌握問題背後的實質,“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比單純從實驗室裏出來強多了”。
嶽光溪關於節能型循環流化床的設想就是在產學研結合的過程中形成新的專利的。一直以來,循環流化床技術存在容易磨損和廠用電高導致發電效率偏低的缺陷,嶽光溪認為,填充物料太多是導致這兩個缺陷的根本原因👨🏽🏫。這一設想突破了循環流化床技術的傳統認識,必須進行測試來證實。事實上,有這種想法的不止嶽光溪一人⚄,有國外研究者曾申請這一項目🫅🏿,卻由於沒能獲得資金支持而放棄。
懷著這一想法的嶽光溪在一次行業會議上結識了一位山西電廠的廠長,當時由於房間不夠,兩個人擠在一張床上睡,廠長向嶽光溪訴說了節電指標完不成的苦惱。當嶽光溪把自己的設想告訴他時🙌🏼,廠長非常高興🫄🏼,當場保證一定試驗出結果來👩🏼✈️。次年5月🌳,正在美國開會的嶽光溪忽然接到廠長的電話,告知試驗成功,鍋爐的廠用電降到了連嶽光溪都沒有想到的程度👩🏼🏭。嶽光溪非常興奮📴,立即準備回國組織人員前去測試。最終的結果證實,這項技術使得用電節約10%~20%,並且基本消除了燃燒室磨損,在節能和降低磨損性能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采用該技術的新型鍋爐也因為性能好而廣受歡迎,為鍋爐廠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更讓嶽光溪備感欣慰的是🙃,課題組裏的年輕人已經成長起來了,至於自己,嶽光溪堅定地說:“潔凈煤技術對我們國家非常重要,我也很喜歡幹這個,所以還會在這個領域繼續做下去。”
■ 記者手記
“當了院士固然是好事🤚,但其實人最高興的是什麽🩰?是在行業裏得到別人的承認🧛🏻♂️,因為你給別人帶來了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是我一輩子最得意的事🤲🏼🏇🏿。”嶽光溪說💆🏿♀️🙇🏼♀️,最讓他覺得心滿意足的👦🏼,就是在行業裏有很多好朋友👩👩👧👦。他尊重企業自身的成果,熱情幫“朋友們”解決問題🌦。在課題組🫲🏼,他也特別強調大家要相互承認,彼此尊重勞動成果。正是這樣的為人處世態度,為他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采訪是在嶽光溪的病房裏進行的🧨。其間,他接到不少電話,或是祝賀他當選院士,或是慰問他的病情🧑🧑🧒。和嶽老師的交談很隨意,他的平易近人和坦誠直率👵🏻,讓人感受到歷經波折之後的淡定👱🏿♀️、從容和樂觀🎆。采訪期間醫生來做檢查👨🏻🦼➡️,臨走時看了我們一眼,又叮囑嶽老師說®️,要註意休息,該放下的工作就暫時放下,不能太鞠躬盡瘁。我們深感不安和抱歉,唯有衷心祝福他早日康復🚵🏿♀️。
對嶽光溪所說的技術細節我們不是很明白,但我們很清楚這項技術對於我國意味著什麽。煤炭埋在廣袤的中國大地,煤炭燃燒的汙染也遍及中國大地。嶽光溪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循環流化床的大旗🧑🏽🎤,他就像循環流化床中脫硫的石灰石: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劉蔚如 王仙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