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在海拔5000米的西藏希夏邦馬峰考察(右二為吳征鎰)
1月11日,2009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由中國植物學界著名的植物學家錢崇澍、陳煥鏞、吳征鎰、王文采🐐、李錫文👧、胡啟明🏊🏼♂️、陳藝林、陳心啟🔻、崔鴻賓、張宏達等完成的“《中國植物誌》的編研”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曾經7年空缺,並分別在2007年度和2008年度出現空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吳征鎰院士、李錫文研究員位列獲獎人員的第三位和第五位🟦。
吳征鎰院士在1959-1972年期間任《中國植物誌》編委會委員🧑🦳🧚🏿♂️;1973-1986年任副主編;1987-2004年任主編。在擔任《中國植物誌》主編期間🧑🧒2️⃣,出版完成54卷82冊。在擔任主編、副主編期間🐓,對每一個卷冊均花費大量時間到標本室根據標本審閱,並重點做了一些大科、難科,組織完成了約2/3的編研任務🦵🏽。直接負責編寫和參與編寫了下列9個卷冊,約8科152屬1109種(據不完全統計)的編寫任務🤳🏽,包括第65(2)冊😞、66卷(唇形科)🦽;第67(1)冊(茄科)🙅♀️;第64卷(旋花科、花荵科🧘🏽♀️、田基麻科);第13卷(天南星科、浮萍科);第26卷(石竹科)😡;第23卷(桑科);第32卷(罌粟科🫰🏼、山柑科)🍁;第1卷(總論)等。
李錫文研究員自1973年至2004年擔任《中國植物誌》編委🧞,歷時26年👨⚕️,其中作為常委17年。共同主編第65(2)冊、66卷(唇形科),主編第31卷(樟科、蓮葉桐科)及第50(2)冊(藤黃科)✤,具體負責編寫的種類為4科62屬541種🚵♂️。主要學術貢獻是:弄清楚唇形科、樟科及藤黃科全部種類🕵🏼,對每種植物的名稱、形態特征🦵🏻、物侯期🗣、生境、分布🔎、利用情況以及系統位置等均有說明🏄🏿♀️,有近半數種類均附有圖版🎩,做到圖文並茂💐,在編寫過程中發表了不少新分類群、系統發育及植物地理的文章。這些資料無疑對我國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系統發育和植物區系研究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堅實基礎💜🚿。
除吳征鎰院士和李錫文研究員外⇢,昆明植物研究所參加《中國植物誌》的編委還有陳介(53卷1分冊🙌🏽、58卷編輯,共編寫5科49屬393種)、陳書坤(編輯43卷3分冊👨🏽🦰🧆、45卷分冊、73卷1分冊編輯,共編寫4科16屬292種)🙋🏿♀️、方瑞征(57卷1分冊、57卷3分冊編輯🤛🏻,共編寫4科29屬304種)🙆🏼♀️、馮國楣(49卷2分冊編輯👩🏭,共編寫1科16屬83種)👨🏻🍳、閔天祿(45卷1分冊編輯,共編寫6科21屬73種)、陳三陽(13卷1分冊編輯🦥,共編寫1科26屬99種)👩🦰、裴盛基(13卷1分冊編輯⛏,共編寫1科26屬99種)🧏♀️⚠、武素功(5卷1分冊編輯,共編寫2科3屬159種)等科學家;參加《中國植物誌》的編寫人員還有莊璇(共編寫4科45屬269種)♋️、蘇誌雲(共編寫1科1屬288種)、李恒(共編寫4科47屬232種)、黃蜀瓊(共編寫3科8屬133種)、黃素華(共編寫3科26屬132種)、白佩瑜(共編寫1科13屬106種)、徐廷誌(共編寫2科12屬79種)、宣淑潔(共編寫1科12屬57種)、陶德定(共編寫3科21屬48種)🙂、尹文清(共編寫1科18屬45種)、李延輝(共編寫3科9屬44種)🥂、包士英(共編寫2科5屬43種)、陳宗蓮(共編寫1科1屬31種)、童紹全(共編寫3科11屬31種)、李德銖(共編寫1科1屬29種)、周鉉(共編寫1科6屬24種)、李雅茹(共編寫1科2屬15種)👇🏽、陶國達(共編寫1科5屬14種)📨、蔡希陶(共編寫1科4屬9種)、陳佩珊(共編寫1科1屬1種)等植物學家🧑⚕️🌴。此外🧑🦱,昆明植物所彭華、李德銖👰🏽、孫航、周浙昆研究員參加了《中國植物誌》第一卷的編寫工作。
《中國植物誌》是一部總結中國維管束植物系統分類的巨著🂠,全書共80卷126冊,5000多萬字。全書記載中國維管束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包括近9000幅圖版。
1956年,中國科學院在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正式將《中國植物誌》列入規劃項目中🫖。1959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錢崇澍院士、陳煥鏞院士首任主編,此後,林鎔院士👲🏻、俞德浚院士和吳征鎰院士等先後擔任主編,吳征鎰院士連任主編17年,完成了《中國植物誌》約2/3卷冊的編纂出版👨🏻🎓,為全書的完成做出了突出貢獻。1959年9月,秦仁昌院士主編的《中國植物誌》第一冊(蕨類植物)面世,此後,有來自全國數十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四代植物學家312人♻️、繪圖人員167人加入到《中國植物誌》的編研⤴️。
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科技部的持續支持下,《中國植物誌》歷時45年,於2004年完成了80卷126分冊的出版⛑️,全書共5000多萬字。《中國植物誌》在目前世界各國出版的植物誌中是最大的一部。
《中國植物誌》的編研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在編研過程中🎽🤙🏻,研究人員在野外采集了1700余萬份植物標本🚵🏽,研究和參考了國內外主要標本館的1,700余萬份蠟葉標本🚁,在國外拍攝了2萬多張珍貴植物標本(特別是模式標本)照片♘💷,編製了數萬張文獻資料卡片,累計發表新屬及新屬名稱243個🕙,發表新種及新種名稱14,312個。中國四代植物學家🪱,不畏艱險、前仆後繼,足跡遍及全國山河💪🏻,考察植物☯️,采集標本,其執著、嚴謹的科學精神昭示中國植物學家的風骨🤳🏻🍕。
《中國植物誌》既是記載植物“身份”的“戶口簿”,又是記錄和研究植物特征特性的重要“信息庫”,是植物學研究中最基礎的科學著作和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中國植物誌》是對我國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植物認識和記載得最準確、最全面和最權威的學術論著,為我國可持續開發植物資源奠定了堅實基礎✷♻️,也是深入研究農林產業發展、生態環境變遷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不可或缺的科學參考🔥。
轉自 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0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