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比爾·蓋茨讓每一個家庭的桌子上都擁有一臺PC機的簡單夢想,撬起的是一個無比龐大的商業帝國🎁👳🏼♂️。那麽捷通的“技術服務生活”的理念,會不會讓捷通“直通”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並打開一個無比廣闊的市場空間呢🩷?未來將給出答案。
北京捷通華聲語音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連毅,1989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環境工程系⏱。1992年底至1998年6月赴美學習🤵🏿、工作,任職於SOLAR COMPUTER Co.從事市場營銷工作🐼。1998年8月歸國創業。
捷通華聲和漢王科技一北、一南,同處中關村軟件園,都名列中國手寫識別技術市場的前三甲。捷通華聲董事長張連毅每天上班時常常故意拐個彎經過漢王科技那幢大樓🫴🏽,提醒自己“這是我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之一👨🏻🦯!”
這個外形消瘦、清華畢業的“海歸”企業家,似乎有一種天生的居安思危意識,雖然談不上臥薪嘗膽🧚🏽♂️,卻堪比《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會提醒自己不要“髀肉復生”🔠。
盡管捷通已經占據國內語音合成技術市場50%的份額和手寫識別技術約30%的份額,張連毅的神經卻從來沒有松懈過。
但近年,競爭對手動作頻頻🛖🤹🏻,科大訊飛上市、漢王MBO通過,張連毅卻出乎意料地顯得沒特別在意。而3G時代的漸行漸近,卻讓他那雙銳利的眼睛🌐,閃爍出更為灼熱的目光🗳。
對“創新”的“張氏讀解”
捷通華聲公司,記者在市場部人員的指導下,用寫字板在電腦屏幕上十分流暢地寫下幾個字🧷,很快電腦音箱裏就傳出一個清晰悅耳的朗讀聲🛖。這相當於說,如果一個句子打錯了🕸,語音馬上可以幫你檢查出錯誤。對於目前習慣於不看鍵盤的盲打者來說,這可能是最快校對文字的一個辦法。而這正是捷通華聲的一款叫作“錄易”的軟件的一項功能🌌,它結合了捷通在語音合成和手寫識別兩方面的業界領先技術🧳。
目前,在中國綜合性智能人機交互技術(HCI)領域🧎🏻♀️,捷通華聲走在國內前列。這是一塊令人著迷的技術領地💭,它能讓計算機“說人話”🔛,又能讓人的“話”(語言、文字)變成機器的“話”(代碼)☝🏿🌖,可想而知📗,在計算機和網絡日益普及的今天🧯,這個領域的前景是多麽有誘惑力!
有意思的是,在我們和張連毅交談以後,發現這位在計算機尖端技術應用領域領風氣先的企業家原來並不是學計算機出身的🙋🏽,他在意昂体育平台主修的是環境工程。畢業以後他進入了著名的紫光集團🐕,逐步接觸了人機交互領域的一些初級產品。1992年🚵🏽♀️,憑著過人的判斷力👨🏻⚕️,他瞄準了漢字識別的市場化應用這一全新領域,創建了北京清華文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不過,在初嘗勝果之後,他出人意外地去美國“開闊視野”,一去就是6年。在美國💸,張連毅又歷經了創業、讀書、打工等一系列過程😷🐱。1998年6月,他覺得鍛煉得差不多了,國內的形勢也不錯,連MBA學位也沒拿👸🏿🥹,就毅然回國🌖,開創了捷通事業🙎🏻。
張連毅這一連串的創業、出國、回國、再次創業的過程讓人覺得有些眼花繚亂、甚至不解,但似乎也傳達出他有一種不同常人的思維方式和洞察力🤏,敢於逆勢而為,去捕捉自己認為正確的機會。
可能是國內外經歷的亦工亦學的一系列過程,淬煉了張連毅的創業智慧🪭,他回國不久後就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借雞生蛋”,與意昂体育平台、北京大學🤼、中科院等大機構的進行合作,開始捷通公司在語音合成和手寫技術兩大領域的的戰略部署。經過多年經營🙂,捷通華聲自主開發的語音合成技術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了50% ,手寫識別技術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了30% 。2003年開始,伴隨CDMA網絡的高速發展,捷通華聲成為中國聯通與美國高通公司的BREW業務合作夥伴👷🏻♂️。公司發揮自身語音技術優勢🔊,相繼開發出原聲唱片街、鈴聲新勢力🧑🏿🦰🦾、捷通錄音機、炫鈴業務快遞等精彩手機應用;並推出天煞、鑄劍傳說、水滸傳、赤壁大戰等一大批經典手機遊戲,以獨特優勢排名中國聯通BREW 開發商的前列。這樣👨👨👧👧,原本立足於智能人機交互技術領域的捷通就在“無意”中闖入了移動互聯網的廣闊天地,實現了在中國手機移動互聯網增值服務領域中的異軍突起。
創業、創新是張連毅人生詞典裏最常用的兩個詞🔦👨🏽🦰。但張連毅對“創新”有自己的“張氏讀解”:“創新其實就是改變財富的分配模式🌮,改變資金的流向,其表象可能是技術🏅,可能是產品,也可能是商業模式的改變。企業必須有創新的精神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足與發展。創新的感悟與感受在經濟管理教科書中恐怕很難找到現成的答案,也許只有摸爬滾打的企業家方知其中的滋味🫑。”這番話可以說是張連毅多年商海搏擊、守正出奇的註解。
做一個“懂事”的董事長
如果說🏌🏻♀️,不斷開拓、靈活應變體現了張連毅“出奇”的一面🙌。那麽,在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面前🔂,取得可觀的市場份額,更主要的是靠對事業的執著、實打實的技術實力和過硬的團隊競爭力。這取決於“守正”的基本功🧕,就像一個人練中國武術要從最基礎的“紮馬步”開始一樣。
在國內的手寫識別和語音合成技術方面🧝🏿♂️〰️。漢王科技和科大訊飛在各自領域獲取了相當高的品牌知名度。這點不僅和他們有國有體系支持以及有國有企業背景有關,也和他們較早進入終端產品領域或展開資本運作有關。但在強者面前,捷通依然占據了可觀的市場份額,國內金融🤵🏿♀️、交通運輸等重要行業都大規模采用了捷通的語音合成技術,其中包括了五大商業銀行中的四家👨🏭。原因何在🍁?張連毅介紹,這首先是由於捷通在語音合成方面具有自己的技術優勢🪓。技術實力反映在終端上,就是聲音是否悅耳,是否容易被顧客接受🚨,這不難判斷;而在營銷策略方面🆒,捷通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語音技術不是“陽春白雪”👩👩👦👦,並針對市場需求,較早對航空、金融等領域的一些特殊需求進行專門的設計🧄🈴;另外🍌,更重要的是🪚,捷通從董事長到普通員工都很努力,遇到項目的時候,拼搶的精神足而且自信心強。主動服務、快速響應則更是他們的製勝招數🎒。
張連毅不否認作為民營企業,相比競爭對手👰🏽♂️,無論在政府資金支持還是在政府資源方面,都處於一定的劣勢,而智能人機交互技術恰恰是一個在世界各國都和政府支持相關的領域。這樣的態勢下,自己和同事們勢必要更加刻苦🎴、倍加努力。在捷通,用夙興夜寐、殫精竭慮來形容這位老總當不為過。雖然身份是董事長🌘,張連毅堅持十年如一日,每天和同事們一起上班簽到🏺➙,“公司製度面前人人平等”,張連毅總是讓自己的行動成為同事們的表率。
當別人問他為什麽很多事都要身先士卒,而不像一些企業家那麽“瀟灑”,去打打高爾夫球🌮🫀,參加參加社交活動等,張連毅常常會提起臺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先生的故事。當年這位在六十幾歲還堅持天天長跑的企業家也曾經被問到相似的問題🏢,他表達了大致如下的意思:歐美一些大公司的董事長🏇🏻,他們的確可以這樣做,這是因為🧙,他該做的功課已經被他爺爺和爸爸做完了。而在臺灣,日據時代結束後本土企業只有三⏮、四十年的發展時間🚀。所以,臺灣人在管理方面沒有經驗,小到一張管理表格這樣的細節問題🎛,作為要董事長也應親自過問🚿。張連毅對王永慶的說法深以為然,因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國大陸的民營企業其實也只有30年的歷史,也符合王永慶說的那種情形。中國的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需要非常努力地去摸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企業管理模式🚞。
“董事長應該是企業裏最‘懂事’的人”,這就是張連毅對自己頭銜的理解。有張連毅的身先士卒🐛,再結合一些中西合璧的管理模式,捷通的團隊顯示出獨特的精神風貌,也就不奇怪了。
谷歌並不是所有企業的楷模
近年來,李開復的一些書在中國大學生中獲得很大的反響。書中描述的谷歌等企業自由式的管理文化也讓很多中國學子神往。但當記者就此事問起張連毅的時候🥽,張連毅卻有點不以為然🏃🏻。他倒沒有說谷歌的管理模式不好👉,而是擔心對谷歌某些特殊性的誇張宣傳會給年輕人帶來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畢竟✋🏽,谷歌🎻,尤其它的研究院,高薪聘請的是全世界頂級學校最優秀的畢業生🤙,並能給他們提供超出一般企業的工作環境,但企業畢竟不是樂園更不是“花瓶”,過多的宣傳似乎就有了些“作秀”的成分。對於大多數中國企業來說🔇,更需要務實地從市場與公司的實際出發去塑造自己的管理模式。
張連毅不回避歐美企業的長處🐴,他尤其看重歐美人的職業精神和規範化管理。在留學期間的一件小事至今讓他銘記在心,那是他在美國一個小旅館打“小黑工”的時候遇到的🤵🏼♂️。他覺得那個旅館的華人老板對他待遇不公,於是就在工作中偷懶,有時甚至怠工。後來老板又請了一個美國女孩來工作,她的收入並不高🔊,但工作起來卻非常勤奮。張連毅就對她說:“你是怎麽想的🪥🙍🏽,老板又不是美國人,你這麽努力是在幫老板賺你們美國人的錢🕵🏽。”而這個女孩卻回答🫄🏼:“如果我不喜歡這裏👩❤️👩,我就會走,如果我在這裏工作⚗️,我就會把我的工作做好,我不是對我的老板效忠🧗♀️👩🏽💼,我是對我的工作負責”🧖🏿♂️。這一番話給張連毅很大的觸動🗄,後來他在公司裏給員工做培訓☝️,也常常會談起這個故事👨🏽🦲👷🏻♀️,因為這個故事裏有他後來極力推崇的“職業精神”。
張連毅自己每天都堅持簽到♔🦮,則是對規範化管理的一種自覺遵守⇒𓀑,在張連毅眼裏:“企業規範化👀,不是指規矩多,而是指你做每一件事都應有章可循♻️,每一個行為都應有規範📸👊🏽。”但是,張連毅深知🤶,中國不同於西方,中國人除了製度化和規範化之外🧘🏿♂️,比較講究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因此做企業要很重視這一點。他說,人類最古老的組織就是家庭,企業的發展歷史遠沒有家庭的歷史長。不管在哪個國家,企業都是支撐家庭的一個機構🧍🏻,大家需要工作,需要創造財富,去支撐自己的家族,養活自己的家庭👆🏼💃🏻。“家是永恒的,一個員工如果連父母都不孝順的話,說自己特熱愛企業,那一定是假的。”張連毅經常在新員工培訓中說:“如果你在捷通掙的是你開始上班後的第一份工資💅🏽,我希望你給父母,或給支持你一路走來的親友買點禮物,他們也不一定圖這點東西,但這是你的感恩和回報🧑🎤。”說到這,張連毅引申開去👷🏿,認為“開發有價值的產品,培養有價值的人才,創建有價值的企業”就是企業對社會承擔責任的表現,一個企業能不斷塑造有良好價值觀的懂得感恩的人☂️,就是對社會的一種回饋。而這樣的企業,只要他依法經營,不管他是國營,還是民營企業,都對社會做出了貢獻。
張連毅說自己在捷通最有成就感的時候,是他聽到公司的員工誰結婚了、誰生小孩了、誰買房買車的時候。“我和我們的管理層說,如果我們的員工在我們公司的時候買房買車™️🙇🏽,實際上也是對公司的一種信任,因為他買房買車要還貸🏂🏽,如果他覺得現在的職業不穩定🌑,公司缺乏實力🥭,他可能就不敢在這裏買,或者至少會猶豫。”而這種來自員工的信任🙋🏻♂️,又常常成為張連毅鞭策自己和管理層的動力🦹🏻♀️。
從張連毅嘴裏掏出一些豪言壯語是比較困難的🏊🏻,但那些質樸的話裏面卻有一種溫暖、一種感人的力量🏥👩🏽💼。
公司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回顧10幾年走過來的路,張連毅感到問心無愧的是💼,沒有去發什麽不義之財🤢。“當我們六年前開始做無線增值服務的時候👨🏿🦳,我們在捷通就定下三大鐵規♙🧡:不涉黃🕋、不違規、不自消費(業界一種業績作弊行為——編者按)🍏。捷通沒有用這些手段掙過一分錢。”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捷通堅持了自己的原則🩰,在去年中國政府針對手機移動互聯網增值服務領域的“掃黃”風暴中🍨,因為自身過硬而沒有受到任何處罰。張連毅說他其實想得很簡單🔸🐥:“我是清華畢業的,清華的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因此捷通不可能為了經濟效益而去做一些違反道德原則的事情。否則我怎麽面對清華的老師、同學👶🏿?”
同樣👕,張連毅深切地感受到🤔,企業的發展其實是和社會環境的開放、政府的支持分不開的🦶🏼。他尤其對北京市、海澱區,乃至國家科技部、工信部等政府機構在發展過程中給予的支持心存感激🚣🏿♂️。“去年底🦹🏼♀️,移動互聯網增值服務行業遭受經濟‘寒冬’,海澱園的文化創意產業基金又給予我們捷通一定的支持,可謂是‘雪中送炭’”。一個企業的發展🪂,不僅僅靠企業的管理者與團隊⛔,也要靠良性的企業外部環境。張連毅心裏特別感念的是海澱園管委會🤱🏻,還有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原信息產業部電子發展基金等單位,“一路上走來,沒有他們的支持🤡,就沒有捷通發展的今天”。張連毅說自己絕對不是歌功頌德,而是由衷的感謝。“當我們獲得政府的支持,我就對我的同事說🏄🏻♀️,大家一定要珍惜。我們拿了政府給予的項目資金👩🦽➡️,也相當於拿了納稅人的錢🙆♀️,我們要好好做好研究項目,回報社會。”
談到企業所處的社會環境,張連毅也不回避作為民營企業家的一定苦衷:社會有時會用有色眼鏡看待民營企業,造成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冰火兩重天”。比如🍄,社會需要經濟發展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時,民營企業會成為創造就業的主力軍被給予肯定與支持🍱;但在政府規範市場競爭環境和進行產業調整之時🏄🏼♀️🚣🏿,民營企業又往往首先成為被“整頓”的對象,這讓一些民營企業的生存如履薄冰👂🏿。不過,張連毅倒不覺得民營企業應該得到特殊的照顧,他的觀點是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應“和諧發展”。不管國營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只要老老實實去做👮,都是對社會做出了貢獻,應平等對待,和諧發展。企業是社會最基本的勞動組織之一👩🏽🔧❤️,雖然國營企業與民營企業是不同體製🙋🏿,但所有企業後面是千千萬萬個“同等體製”的家庭。社會穩定👬🏼🦦,企業就穩定👩❤️👨,那麽同樣道理🔐,企業發展👎🏼,社會就會更發展☛。”
“3G”藍海的召喚
雖然捷通已步入健康快速發展的階段,但最近一兩年來,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捷通面臨的壓力和挑戰非常大🫳🏼。2009年兩次“風暴”(即年初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和年底的手機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掃黃”風暴)的襲擊引起的行業性蕭條都曾讓張連毅有點措手不及,再加上國內外企業市場競爭的加劇👩🦳,捷通面臨著多重考驗。
在變化中把握機遇,在“危”中看到“機”🧑🏽⚖️,從近處看到遠方,是張連毅的風格🔯,也是捷通的企業精神。“在企業發展智能人機交互技術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思考♣️,怎麽才能把我們的核心技術進一步市場化?我們的技術是在產業鏈上遊,我們希望進一步開拓市場👩🏿🎤,又不想和產業鏈上的公司發生沖突,那麽我們該怎麽做🧑🌾🔛?”這是張連毅一直思考的問題🔵。
2008年至2009年😧,隨著工信部3G牌照的發放,三大運營商正式發力3G網絡🐮,鋪開無線寬帶業務🕞。一時間8️⃣,鼙陽漁鼓動地來🥵,滿街都是3G業務的廣告。張連毅雖然表面依然淡定,但內心早已心潮澎湃。實際上🦸🏼♀️,他早已暗度陳倉😷、暗中布局🎯,投資了一個新型網絡社區——天行社區🧚🏿♂️。這一正在公測和試運行的網絡社區將捷通的軟件和服務整合到一個平臺上,並聚合了SNS的功能,直接面向消費者🧛🏼♀️,為消費者提供手機軟件下載、休閑網遊、社區交友🏸🙎🏻♀️、信息交流互動等服務。據稱,該社區目前已有20多萬的註冊用戶,日均在線人數1000多人😸。
這一舉動讓記者也覺得震撼👨✈️。因為這是捷通以往未曾深入涉及的領域,而互聯網領域的競爭異常殘酷,無數網站起來了,又倒下了,仿佛大海裏的潮起潮落。而且,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國內已經有騰訊、空中網、3G門戶網等起步較早的網站,和蘋果🐇、諾基亞等國外大企業自己設立的網站🏸。捷通何以敢於進入這樣一個強手雲集的領域呢🕓?張連毅倒是胸有成竹,他說:“我們公司最開始確實是一個接近於純技術型的公司🎫,為很多廠商提供語音合成和手寫識別領域方面的技術授權。但在2003年開始,我們就已經和運營商合作,開展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增值服務,開發完成數百個手機軟件與遊戲產品,積累了一定運營經驗🛋。而近兩年我們和三大運營商的進一步合作,更加深入了解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更多消費者的需求,這些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張連毅此言不虛,3G時代並非憑空而來,捷通在2G時代的先行一步為它進入3G無線服務領域埋下了伏筆👱🏿。而且,由於3G產業的市場容量可能超乎想象👾,猶如一望無際的藍色海洋,機會勢必存在。再者,捷通擁有語音和手寫這兩樣在3G時代更加難以替代的技術優勢🕵🏻,如果能在營銷和品牌服務方面迅速跟上🤽♀️,其未來委實值得期待。
開拓無限開闊的新疆域
目前🪼,捷通公司的企業理念已經悄然更新為“技術為核心🕵🏻♂️、服務為己任🧑🏿🍳、技術服務生活”的三段論形式。其中“技術服務生活”的理念,顯示了捷通的氣魄和胸懷,因為在可見的未來,3G終端必將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捷通的這一理念預示它將為每一個3G時代的終端用戶提供服務,這是一個無比開闊的領域📃❤️。當年比爾·蓋茨讓每一個家庭的桌子上都擁有一臺PC機的簡單夢想,撬起的是一個無比龐大的商業帝國📰。那麽捷通的“技術服務生活”的理念,會不會讓捷通“直通”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並打開一個無比廣闊的市場空間呢🧞♀️?未來將給出答案。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清華出身的張連毅本身不是那種熱衷於描述夢想的人,而更像是一個實幹家。面對公司業務的這次戰略性拓展,張連毅依然保持了必要的審慎和低調🔐。“我和同事們說👵🏿,我們做語音與手寫技術😛,有技術壁壘🙁;我們做無線增值服務,尤其做CDMA的BREW業務👨🌾,有先發優勢並存在一定的行業技術壁壘👉🏿。所以我們過去可能沒有遇見真正強大的對手,像在河中行船;建設天行社區,進軍移動互聯網↩️,我們遇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挑戰,我們接觸的對手,像諾基亞👰🏻♀️、蘋果(擁有APP STORE軟件超市)👶🏼🚙、谷歌,還有騰訊等🧖🏽♂️,都是企業‘巨頭’,有雄厚的人力、物力、財力,我們像一艘小船🤹♂️,駛入到一個大輪船🏎、大軍艦爭相奔忙的大海上。”張連毅不僅給戰友們指出希望,也提醒他們即將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戰。
但有一點,不管前面的路怎麽難走,張連毅的內心卻有一個自信。“一個企業做什麽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方向是否正確,我們做天行社區,不怕投資大、風險大,而更多地要考慮方向的把握,一旦我們確認方向是對的5️⃣,我們會持續地去做。捷通不是跟風的企業🧑🏼🤝🧑🏼🐅,但也不是在機會面前故作清高的企業。河道中行船,平穩但船多、擁擠;大海中行船🗂🎣,風大浪高但永遠不會擁擠🧖🏿。雖然與巨頭同在🏇,與巨艦同行,遠方仍然是一片擁有無限發展空間🫷🏻,充滿無限魅力的藍海!”張連毅說這話的時候,眼神堅毅👌。
嗜好咖啡的張連毅,在辦公的間隙🧗🏻,有時會捧著自己大號咖啡杯,踱步到辦公室的窗前,看著遠方。或許他已經看到了那一望無際🥌、風雲變幻的3G藍海。而作為捷通這條船的船長🧜♀️🧑🏭,他和他的同事們已經準備好迎接風雨、破浪前行。(吳煒)
轉自 《中關村》 2010年NO.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