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海,經管學院2000級MBA,現任紀源資本(GGV Capital)合夥人
初秋的北京尚未褪去酷暑的炎熱,金色的陽光灑滿街道,我們在華貿中心采訪了孫文海學長。通過整整一個下午的交流,孫文海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展現在了我們面前。隨著他的講述,我們的情感也一同跌宕起伏。
印象最深的是他不斷強調自己在職業選擇時對新鮮感的追求。然而,在講述到人生的每一個轉捩點時,他會把當時面臨的幾個選擇對象清晰理出,然後逐一分析利弊得失,再陳述自己的最終選擇和理由。我又覺得,這是一位足夠理性、足夠沉著的學長。也許,就是這樣理性與活力結合得相得益彰的人,才能在職場上叱咤風雲,又能始終保持一種圓熟自如的狀態吧。
隨性成長自由飛揚
孫文海於1973年出生於湖北黃石的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就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且興趣廣泛,所學頗雜,對眾多知識領域都有所涉獵。少年時代的他,像所有的年輕人一樣開始思考今後的職業理想,卻經常覺得沒有什麽工作能足以吸引他長達一生的興趣。於是他產生了一個大膽想法:能不能從事一項工作三五年,將這項工作所需技能熟練掌握之後,便更換一項完全不同的工作,面對一種全新挑戰和充滿新鮮感的人生呢?
對於那時的孫文海來說,這只是一個模模糊糊、在腦海中一掠而過的念頭。不想若幹年之後,他所從事的風險投資(VC)工作的性質竟與少年時的職業理想頗為吻合。
1988年的暑假對於孫文海來講是一個不平凡的夏天。初中畢業的他第一次和家人一起來北京旅遊,古老與現代文明交融的北京城讓孫文海不由得歡喜贊嘆。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而住在南城的老胡同裏,遊覽故宮、長城、頤和園等古跡又使他對意蘊深厚的傳統文化無比留戀。從那一刻起,孫文海暗下決心:我要來北京念大學!
1991年孫文海高中畢業,順利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北京之夢實現了!隨即,他開始了4年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
初入職場牛刀小試
1995年夏天,孫文海大學畢業,分配到冶金部下屬的中國冶金設備總公司,一進入這所大型國企就被派駐上海寶山鋼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時代給了這個年輕人一個很好的機遇,當時寶鋼正在開展三期建設,他的主要任務是協助進口相關技術與設備。
這個工作提供給孫文海不少出國考察的機會。赴美國、日本、歐洲不同企業參觀考察,使他不但接觸到了先進技術,也開闊了眼界,對外面的世界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的一口流利英語就是在那幾年中練就的。憑著自己的能力和幹勁,他獲得了工程師和項目經理的資格。
國企的生活繁忙而充實,整整三年,孫文海都處於興奮的工作狀態中。當時已經進入職業生涯的第四個年頭,也就是1998年時,他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和職業發展規劃,並不斷地詢問自己:將來的人生要怎樣度過?
繼續,還是改變?擺在孫文海面前的是一次人生的選擇。現在的他,收入頗豐,前途看好,發展平臺也不錯,國企工程師和項目經理的職位已經獲得很多艷羨的目光。可是他知道,這份工作已經不能給他新鮮感。在國內考研繼續學業曾是他考慮過的,出國留學深造也未嘗不可,他反復權衡著,思考著。
清華MBA 再次啟航
說起來是一個近乎俗套的情節,有人一生的命運往往就是被一次奇遇徹底地改變。那是1998年夏天,孫文海在沈陽出差,監管設備的製造過程。一天閑暇時,他走進太原街新華書店,看到一本介紹MBA的書,而彼時MBA教育方興未艾。
那是一個閃爍著金色光暈的周末下午,所有的細節都依舊栩栩如生:他手中捧著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MBA叢書中的第一本,主要內容是對MBA教育歷史和現狀的簡介,還介紹了報考要求、考試方式、學習成本、培養內容、教學目標和職業發展機會等。
“那就是我的方向”。在書店翻完了那冊書之後,一個決定已經在他心中清晰的形成。
然而,這似乎又不僅是一次單純的奇遇。對單調生活的厭倦,對新生事物的渴念,對MBA教育的潛在興趣,都醞釀了這一次扭轉人生的機遇。正如孫文海所感嘆:“書並不重要,關鍵是帶來新的理念。”這本書即使不是在太原街看到,也可能會在北京某個地方出現,他與MBA教育的結緣,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下定了報考MBA的決心,接下來要考慮的是報考哪所學校?這依舊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國外學校的MBA固然很好,然而成本較高,還要經歷一段時間的適應過程。更重要的是,“在國外上一個二三流的商學院,不如在國內上最好的”。在經歷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將目標鎖定在了清華、北大兩所高校。
1999年夏天的一天,孫文海從成府路出發先到了清華。剛一走進經管學院偉倫樓,就看見了一面木製的屏風,時任經管學院院長的朱镕基總理所書寫的幾行大字赫然印入眼簾。孫文海讀完朱院長寫給師生們的這封信,不由動容。一直以來,他就非常欽佩朱院長的人格魅力與學識,心想:“能成為朱院長的學生,此生無憾”。隨後,他就堅定了報考清華的信念,沒有再去北大考察。
至於報考過程,孫文海的描述很輕松,“數學、邏輯等科目對我來講都不是很困難。”他笑言。就連從國企正式辭職,來清華念脫產的MBA,也被輕輕帶過。
中金實習繁忙投行
2000年,孫文海終於考上了清華MBA,這只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入學以後,他繼續思考以後的職業發展方向。通過仔細權衡,覺得金融投資行業發展前景不錯,自己也很感興趣,於是在後來的學習中,有意加大了這方面課程在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並把學習重點放在如何利用各種工具來解決實際問題上。
2001年6月, MBA第一學年末,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CICC)來清華招聘暑期實習生。經過幾輪面試,孫文海終於得到了參與中石化A股上市的實習職位。
最後一輪面試結束後,公司詢問他何時可以開始工作。孫文海的回答很幹脆——“現在就可以”。就在當天,他從下午5點工作到了夜裏12點。這份工作帶給了他前所未有的新鮮感,晚上回到清華後,他還沉浸在興奮中遲遲無法入眠,第二天早上6點又爬起來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雖然只有3個星期的實習生活,卻讓從沒有真正接觸到金融和投資的孫文海,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更幸運的是遇到了一個很賞識自己的老板,也就是現在中金公司的董事總經理滕威林先生。在很多場合,孫文海都會感慨,滕先生是值得他一生感激的人,在很多方面給予了他指導和幫助,也帶領他跨越了人生職業生涯的轉折。
成功地幫助中石化A股上市之後,由於能力得到了工作團隊的認可,孫文海繼續留在中金公司做兼職。這期間,他參與了幾家大型國企上市的籌劃,都是一些激動人心的大項目,他也由此獲取了寶貴的經驗,為將來在金融投資領域發展打下了基礎。
這段半工半讀的日子,孫文海每周要抽出3天去位於國貿的公司上班,下班時往往已是半夜12點。打車回到清華園的宿舍時,其他同學都已經熟睡了,他還要在燈下趕作業至淩晨3點才睡下,早上8點又要起床去上班或者上課。
談起7年前的這段生活,孫文海笑言:“那時的身體很疲勞,心裏卻是很樂呵的,從來不覺得苦。”
2002年孫文海順利從清華MBA畢業。這時候,留在中金公司繼續投行生涯顯然是他的第一選擇。然而,由於受到美國“911事件”的影響,國外投行大量裁員,有投資經驗的海歸紛紛回國找工作,擠占了投資部的名額,中金公司可以給孫文海提供的是研究部投資分析師的崗位。
拿到這份工作邀請的孫文海卻有些猶豫了——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
成功轉型再戰DFJ
此時的孫文海,再次面臨一個兩難的抉擇。他理想中的職業是投行生活,以專家顧問的形式幫助大型企業上市、與企業精英們濟濟一堂,使他更能產生成就感,而經過兩周淺淺接觸了研究部的工作,發現研究員工作與他的性格並不符合。
就在這個時刻,一個全新的機會來到了孫文海的面前。適逢世界上著名的風險投資基金之一的德豐傑(DFJ)擬擴展在華投資,一位清華的師姐轉發來郵件,詢問他是否願意進入風險投資領域。
風險投資?孫文海開始在自己的知識儲備中搜索。那時,風投還是新鮮事物,相關課程並不多。MBA的第一學期,人大的劉曼紅教授剛剛從海外學成歸來,在清華開設了有關風險投資的課程。在畢業之前,還上過高建教授的風險投資相關課程,而這兩門課程孫文海都有幸接觸了,對風險投資有一定的了解。於是孫文海參加了德豐傑的先後5輪面試,得到了這份Offer。
一個是業已熟悉的工作環境,然而具體職位並不十分喜歡;另一項則是完全新鮮的挑戰。兩家公司都希望孫文海早點做出決定,處在矛盾之中的孫文海對兩份工作進行打分評估,最後德豐傑的這個職位竟以一分之差勝出。他選擇了從事風險投資,並成為德豐傑在中國的第一位本地員工。
這是孫文海職業生涯中的又一次重大抉擇。在下定決心進入德豐傑之後,他的人生有了嶄新的面貌。
談到進入德豐傑之後的工作,孫文海談到,他進入德豐傑,正是“911事件”之後,全球經濟低迷,整個行業也處於最低點。人們常說“逢低介入”,他就是在最困難時期進入了這一領域。一開始的時候的確比較困難,然而2002年之後,他的工作就隨著全球經濟的走勢,開始了一路上揚。
獻身風投快樂VC
孫文海在德豐傑的這6年,可謂碩果累累,他從投資經理逐步升職到了德豐傑全球創業投資基金執行董事,負責德豐傑基金在中國地區的營運及業務拓展,參與了基金的北京代表處的設立,並先後領導和參與完成了10項國內投資,包括空中網(2004年納斯達克上市)、龍旗集團(2005年新加坡上市)、分眾傳媒(2005年納斯達克上市)、奔思達半導體、鼎芯半導體、捷報寬頻娛樂、銀河傳媒、開拓天際、中國博客網和方泰科技。對於這些成績,孫文海謙遜地說:“如果要把這些全歸功於我,那對我們的共同投資人太不公平了,很多事情都是由團隊共同完成的,可能是別人領導我參與,也可能是別人做前期,我負責後期跟進。”
“德豐傑的投資標準有三點,”孫文海談到,“第一是團隊或者說人的因素。創業者必須是要德才兼備,首先要是一個誠信正派的人,同時要考察他的技術能力。如果某一個人有弱點,比如不善於溝通,那麽要看團隊其他成員是否能彌補他的弱點,使得整個團隊沒有明顯的短板。這就像高考一樣,是一個綜合能力的考察。第二是市場因素。優秀創業者選擇的市場是否正確同樣將決定公司成敗。第三是技術或者商業模式。獨特的商業模式和技術壁壘往往決定這家公司能否去占領市場。一般在相對成熟的市場上往往只能容納兩到三家最成功的企業。我們希望被投資的企業能做到市場領先的位置。”
孫文海參與的對空中網的投資可以作為一個典型案例。他說,VC的本質就是資源分配。要把相對有限、稀缺的資金資源分配到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最活躍的產業鏈中最活躍環節上的最有效率的企業。在2002至2003年,中國手機產業迅速發展,成為最為耀眼奪目的領域,其用戶已經達到了一億兩千三百萬之多,成為世界手機用戶第一大國。於是德豐傑的團隊開始分析整個手機產業,發現國外的企業已經占據了大部分環節,不過提供手機上網服務的環節依然是空缺,這裏孕育著投資的機會。他們去考察剛剛成立了一個月的空中網,認為這家企業提供的手機增值服務大有可為,於是進行了這一投資。幸運的是,在很短時間內獲得了很好的回報。
作為風險投資商,每年他們會收到1000多個案例,但最終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會得到投資,也就是說,只有不到1%會得到青睞,他們會把每個案例所在產業中的相關上下遊企業都考察一遍。“其實,風險投資就如戀愛,沒有固定的模式。”孫文海說自己對創業者的選擇采用的是排除法。“一要聰明,二要誠信,三要成熟,四要激情,五要具備學習能力,最後最重要的是執行能力。”他看一個案子時,如果創業者不符合這些條件,特別是不誠信時,就會直接不予考慮。“判斷一個人誠信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時候會不斷通過朋友了解創業者從前的上司、下屬、同儕對他的評價,很多創業者提供的信息自然就可以得到驗證了。”他補充說。
繼續征程放飛夢想
在2008年初,孫文海以合夥人身份加入紀源資本。他介紹道:來自美國的GGV基金管理公司是2000年成立的,到現在已經管理了3支美元基金和1支人民幣基金,美元資產超過了10億美元,在華投資有二十幾個項目,其中比較有名的有阿裏巴巴、AAC聲學科技、華友世紀等。
GGV與DFJ的性質有一定不同:DFJ主要做早期投資,高風險高回報,投資領域集中於高科技行業,是典型的技術型風險投資公司。而GGV則多投資於發展擴張階段的目標企業,回報率相對低一些,但投資額會更大,一般每個項目的投資額在500萬到2000萬美元。
GGV在成立之初,就把中國列為了重要目標市場。現在負責整個中國市場的團隊有16人。他們將各個行業分為四大領域,一是互聯網和媒體,二是服務、軟件外包,三是非高新技術製造業,如風能、光伏新能源產業以及汽車製造業等,四是大眾零售、餐飲、渠道,如直銷模式創新等。孫文海主要負責高科技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兩個行業。
孫文海坦言自己非常熱愛風險投資這一行業,在這裏他能夠一直帶著新鮮感面對不同的挑戰,實現少年時懵懂的夢想。同時,他每天都有機會向企業家們學習,分享他們的創意,獲益匪淺;與他們工作,心情十分愉悅。風險投資可以說是站在整個“經濟食物鏈”的頂端,創造財富的過程與成就使孫文海感到巨大的滿足。他在享受工作帶來的快樂的同時,也堅信風險投資將是一個能讓自己熱愛一輩子的事業。
桃李同心回報母校
在清華兩年的MBA學習,奠定了孫文海職業生涯的基礎。在清華,他被 “行勝於言”的校風浸潤,清華學子勤奮踏實的作風令他深受啟發。“風險投資這一行需要的就是低調,而不是做秀,正所謂‘悶聲發大財’。”他笑言。
清華還為學子們拓寬了人際關系網絡。無論是金融界還是企業界,清華經管的意昂不在少數。GGV的團隊中除了孫文海,便有兩位經管學院的師弟;有時,一句“您是幾字班的”就能拉近投資者和企業家之間的距離,給人以莫名的親切感。意昂網絡在孫文海畢業求職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在工作過程中,這個網絡更是日益體現著它的價值。
除了文化的熏陶和優勢,還有更為“務實”的一面,便是清華MBA的學習為職業生涯的發展提供了知識技能的積累和更新。關於這一點的重要性,孫文海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每一點滴的知識技能正如一幅畫中的一個像素,單獨來看似乎沒有明顯的價值,可有可無,但正是這些像素組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比如在MBA課程中學到的管理溝通、財務分析、財務管理等專業知識或技能,都為他的職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6年9月,清華MBA新生入學,他作為優秀意昂與同學談經驗;2007年12月,他在經管學院偉倫樓舉辦講座“一個VC眼中的互聯網”;2008年10月,清華MBA意昂導師計劃說明會,他和同學們分享了職業發展的經歷……孫文海活躍在經管學院的各項活動中,他由衷地說:“我的職業生涯乃至整個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就是在清華MBA的學習經歷。因此我心中充滿感激,也非常願意為母校貢獻自己的一點點力量。”
從國企工程師,到中金公司、到德豐傑(DFJ)、到紀源資本,旁人往往艷羨孫文海的運氣,然而我們更需要看到的,是他選擇時的勇氣,不懈的奮鬥,堅持的信念,以及不斷挑戰自我的豪情。言談之間,他一直以自己清華學子的身份驕傲,然而母校何嘗不為有這樣優秀的畢業生而欣慰?希望他能在風險投資領域積累更多經驗,取得更多成績!(付海婧)
轉自 清華經管學院意昂網 2010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