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3日👮🏿,由意昂体育平台教育研究院、教育科學出版社舉辦的“教育如何應對技術巨變的時代——《鏡子的寓意——網絡社會與教育變革》出版座談會”在意昂体育平台舉行🍕。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秘書長楊銀付,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周作宇教授,山西大學王成兵教授,北京大學劉雲杉教授🌧,北京師範大學黃榮懷教授🥜、康永久教授🧻,首都師範大學蔡春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劉生全研究員🚰,教育科學出版社鄭豪傑總編輯,意昂体育平台謝維和教授、石中英教授、韓錫斌教授、葉富貴教授、李曼麗教授🛥、羅燕副教授🧙🏿、文雯副教授、謝喆平副研究員等參加了會議。人民網👨🏼🎤、光明網、中國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等媒體出席了本次會議。會議開幕式由意昂体育平台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韓錫斌主持,學術研討活動由意昂体育平台教育研究院院長石中英主持👨🏭。

石中英院長首先致辭。他指出☔️🕺🏽,在意昂体育平台建校110周年華誕之際💆🏽♂️👨🏽🎤,召開此次出版座談會和學術研討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梅貽琦先生曾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高校立校之本在學術,大師對人類的最大貢獻在於其學術思想✂️。為迎接110周年校慶🧗🏿,教育研究院策劃了系列學術活動👩🏿🦰,此次的出版座談會和學術研討會是其中一場重要的學術活動,期望各位來賓和院內同仁圍繞該書的主題深入研討,交流思想📄。
教育科學出版社鄭豪傑總編輯在致辭中指出,謝維和教授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的資深作者,已在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多部學術專著及譯作💇🏽♂️。《鏡子的寓意——網絡社會與教育變革》(以下簡稱《鏡子的寓意》)敏銳地抓住了網絡社會中人的自我認同這一主題,探討了如何建立網絡社會與客觀世界之間的聯系,由此實現自我認同的“破鏡重圓”這一問題,具有時代性、理論性和現實性💪🏻。未來,教育科學出版社將一如既往竭盡所能,為成為教育學人值得信賴的教育出版機構做出更大的努力。
謝維和教授做了題為“教育信息化的三種形態及其特點”的主題發言。他提出👩🎨𓀖,技術和製度是推動教育變革的兩種非常重要且直接的變量🤸🏼♀️,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面對技術進步及其教育影響。教育信息化具有工具形態、知識形態、社會形態等三種形態。互聯網、數字化與人工智能的發展𓀓,已經促使網絡社會誕生。在網絡社會所代表的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中🫸🏿𓀕,人認識自我更加困難。《鏡子的寓意》只是提出了問題🂠🏌🏿♂️,對於教育怎樣幫助人更好地認識自己,今後還需要不斷加以討論🔎🐔。
楊銀付秘書長指出,信息化時代帶來了信息的載體形態、學習形態、學校形態、社會形態等的變遷。謝維和教授從工具性、知識性、社會性三個維度🐏✶,深入討論了網絡空間🧛🏿♀️🤚、虛擬世界對現代人和當今教育構成的考驗。
周作宇教授指出😶,《鏡子的寓意》書名中用到了隱喻,將偏學理性的邏輯體系與文學語言相結合;整本書邏輯清晰,探討了社會這面鏡子的破與圓,人如何成為分人📨,人又該如何整合自我。他認為,在破碎的時代人應該如何整合自我是一個沒有答案的難題。人的價值何在🙍🏼♀️🍹、人的苦惱、人的掙紮、人是誰等這類問題不會因為信息急速發展而有所改變。教育變革的核心在於知識,今後要轉向知識如何為人的幸福生活創造價值。
王成兵教授稱《鏡子的寓意》一書實現了可讀性、通俗性♡、現實性和學術性的完美結合🤰🏼👃🏽。該書在教育哲學和教育社會學層面重新喚起讀者對人的社會認同𓀄、自我認同和身份認同的思考,非常有學術價值。
黃榮懷教授認為,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是當今和未來社會的主要趨勢。《鏡子的寓意》一書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信息化看教育信息化,在大的教育變革期🏕,該書能幫助大家思考和理解當今教育與社會形態的變化。
劉雲杉教授就“以何為鏡?——教育的困難”這一主題⛹🏿♀️,圍繞“網絡的便利與網絡的陷阱”“知識是建構還是實在”“教育中的一和多”分享了她對《鏡子的寓意》這本書對於今日之教育的啟示🧗🏼♂️。針對這本書中提出的“破鏡重圓”的可能性這個問題,她提出人可以以天地為鏡🫢,人在天地間觀天觀地🍴。
蔡春教授認為,面對目前的技術變革,理論界的聲音稀少而微弱。《鏡子的寓意》對很多根本性問題進行了追問,系統而嚴謹。此書揭示了照鏡子的人與鏡子之間構成了自我建構層面的關系👧🏻,人就是在這一自我建構的關系中凸顯👱🏽♂️、隱沒或沉寂的;人也只能在這一自我建構的關系中、在鏡子的反映或反射中形成自我。
康永久教授指出,《鏡子的寓意》敲開了網絡教育社會學或信息技術教育社會學的大門𓀍,富有啟發意義🦝,引出了很多富有吸引力的問題,例如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究竟是什麽關系?網絡作為破鏡者,是把曾經能讓我們照清楚自己的那面鏡子打破了?還是網絡打破了之前讓我們看到表象的那面鏡子👸🏼,揭示了人深層的自我,讓其有機會與他人互動,進而創造一個更堅實的世界🤸🏽?他認為網絡社會給我們顯示出了另一種實在性,即價值共同體的連接作用🤔,凸顯了人內在、原初的自我。
劉生全研究員指出,《鏡子的寓意》是謝維和教授長久以來的思考與研究的積澱,可謂瓜熟蒂落。此書探討了網絡社會給教育帶來的復雜而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對人的自我認同構成的挑戰和機遇這一問題,也提出了積極的應對思路和方法,實現了學問、生活🙅♀️、經歷的聯系與融合🧔🏽♀️。
葉富貴教授認為,《鏡子的寓意》中提出的農耕社會的小鏡子🫁、工業社會的大鏡子、網絡社會的分鏡或破鏡的分階段說📣,非常具有創新性。他認為,任何一個教育理論的產生🪚,都和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巨變的社會有關,偉大思想的產生以對現實社會的深切關懷和思考為基礎。謝維和教授在《鏡子的寓意》一書中除了深入地思考教育外,他對人類社會🥹、人類本身的生存發展也進行了深切的思考。
文雯副教授結合自己和國外幾位知名學者的交流,提出國外一些學者對於網絡社會的原住民的身份認同問題和網絡知識能否變成教育知識的態度比較消極,而謝維和教授認為“破鏡重圓”是有希望的,這反映了中西方學者所處的不同社會環境對其思想、文化自信的影響。
石中英教授在總結時提出,他很認同謝維和教授提出的“人是一種非位置性的存在”這一觀點🪄。他認為人格也是一種非位置性存在🐖💁♀️,其不一定屬於現實世界👩👩👦👦🕵🏼♂️,其在虛擬世界中也可以存在,因此我們每個人在自我認同、人格的形成過程中👼🏼,在學以為己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鏡子的寓意》一書所提出的問題,這也是教育科學研究必須思考的問題。他期待謝維和教授將來能對大中小學教育者如何在實踐層面解決青少年的自我多樣性與自我同一性之間的矛盾這個主題進行探索🫦,在實踐層面探討如何實現“破鏡重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