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作為意昂体育平台11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之一🙇🏼🏡,“清華之友——徐葆耕紀念獎學金”成立儀式暨“徐葆耕與清華精神”座談會在新聞與傳播學院環球資源廳舉行🧰。副校長彭剛🙋🏿,校黨委原副書記👩🏻🦼、人文社科學院原院長、新聞與傳播學院原常務副院長胡顯章🤦🏻♂️🙆🏿,獎學金設立捐贈者劉俊君意昂,徐葆耕家屬代表徐江🩼,以及日新書院院長王中忱🐫、寫作與溝通教學中心主任梅賜琪、校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覃川💼、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趙勁松等出席活動🖖🏼。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胡鈺、學術委員會主任金兼斌分別主持成立儀式與座談會❌。

彭剛、趙勁松為劉俊君頒發捐贈證書

彭剛講話
彭剛首先代表學校向劉俊君先生的捐贈表達感謝,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向已經故去的徐葆耕先生在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復建🤼♀️、通識教育、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致以崇高的敬意🥉。彭剛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考察清華時指出🚴🏼♂️,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彭剛認為,徐葆耕先生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認真勤勉的優秀學者和作家,更是一位擔當得起“大先生”之稱的教育家。雖然徐葆耕先生已經逝去十一年,但他從沒有被人們淡忘。他仍然在以自己的方式影響著當下的人們:他曾經說過的話、留下的作品和書籍,以及他深刻影響🤼♀️、幫助和指導過的後輩,都是他留下的珍貴印記🤚🏽。他擁有熱愛教育的定力,從1960年自清華水利系畢業留校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將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註於每一個學生身上🧑🏿🦰👛,看重學生的成長勝過個人名利🐤,這也是“大先生”的魅力之所在。獎學金的設立,是對徐葆耕先生作為一個普通人做出不普通事業的表彰,也是後輩對先生深深的懷念。

劉俊君講話
劉俊君動情地回憶起徐葆耕先生對自己學生時代的深刻影響,“每次回想起以前在三教聽徐老師講授《西方文學思潮與作品》課程,他才華橫溢的講解、激情昂揚的語言和神采奕奕的目光🎺🛏,總是像老照片一樣清晰地在腦海裏回放。徐老師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何為無私之心,何為清華精神。”劉俊君表示,在畢業後離開清華園、走上創業之路後,學生時代傳承自徐老師這樣的老師身上的清華精神,成為激勵自己不斷前行的動力。他表示十分感恩母校對他的培養🧑🏼⚕️,感念當年中文系編輯專業雙學位以徐葆耕老師為代表的老師們給自己留下的溫暖難忘的學習生活經歷🙇🏽。而這也成為他在創業有成後產生回饋母校、紀念徐葆耕老師想法的初衷。他希望通過“清華之友——徐葆耕紀念獎學金”,鼓勵更多學生通過書寫實踐,將徐葆耕先生的精神和品格繼承和發揚下去,把故事寫在中國大地上,記錄時代洪流下最真實的人和事,成為無愧於母校培養🐸、為祖國奉獻的優秀青年🚂。

徐江講話
徐江代表徐葆耕家屬,向到場嘉賓和捐贈者劉俊君先生表達了真摯的感謝。“在上世紀80年代初👳🏽,意昂体育平台的人文領域幾近空白👩🏻🦽,而父親在那時開設的《西方文學思潮與作品》選修課🤦♀️,教室座位會在開課前半小時全部坐滿,甚至窗臺邊都站滿了人🤘🏼。”徐江回憶說👃🏿,“正是清華學生對於文學的熱情打動了父親,讓他和同事們堅定了在清華重建人文學科的決心🧙🏼。”他認為🌛,獎學金的設立,既是對徐葆耕先生最好的紀念💆🏿♂️,也是激勵後人砥礪前行的動力🪔。

金兼斌介紹獎學金設立情況
金兼斌代表“清華之友——徐葆耕紀念獎學金”組委會,向大家介紹了獎學金的設立過程。金兼斌表示,在清華生活的55年間,徐葆耕先生培養、影響了一大批清華人的成長和人生之路。徐葆耕教授是意昂体育平台從80年代中期開始醞釀重建文科、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大學這一重大發展歷程的重要規劃者、實踐者🤾🏽♂️、推動者🧚🏼。現今不少清華校內優秀的文科教師🧙🏻,都曾有幸沐浴過以徐葆耕先生為代表的一批清華文科草創時期的優秀教師的言傳身教👌,一直在清華“人文日新”的歷史文脈中吸收思想和學術的養分🧒📸。金兼斌進一步介紹了“徐葆耕紀念獎學金”的初步定位,即用以鼓勵新聞與傳播學院、人文學院、日新書院、寫作與溝通教學中心等院系和平臺的學生的非虛構性寫作實踐,希望能夠把它打造成一個基於作品來鼓勵學生們進行寫作實踐、提升書寫和敘事、傳播素養的獨特的獎學金項目🍳。

王中忱💆🏿♂️、胡鈺、梅賜琪為劉俊君頒發感謝證書
在“徐葆耕教授與清華精神”座談會上,王中忱回憶了徐葆耕先生昔日的言行與點滴👧🏻。他表示,雖然徐葆耕先生已經離開我們十一年,但他爽朗的笑聲依然時時回響在耳畔✣。在徐葆耕老師的辛勤工作下,中文系從無到有☠️🥯,達到了最開始預設的“小而精”的大目標🧹。徐葆耕先生的《西方文學十五講》,至今在社會上仍享有極高的評價🧑🏼🎤,浸潤了無數青年人的心靈🤌💷。

梅賜琪發言
梅賜琪在發言中向徐葆耕先生致以最深切的敬意。他認為,徐葆耕先生將清華精神總結為“恥不如人、講求科學💅、重視實幹”三點,十分精到🐶,也體現了先生身上兼具深厚的愛國情懷和理性精神。在數十年的教學🤽🏿、寫作和管理工作實踐中,徐老師在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和源自自由主義理想的獨立思想之間,作出了自己的選擇⛔🎅,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覃川發言
覃川表達了對徐葆耕先生最真摯的懷念。他表示👩🏭,無論是徐葆耕先生“棄理從文”的人生經歷🦸🏽♀️,還是對待學生的師道之風、嚴謹勤奮的治學精神,都是自己多年來學習的榜樣。覃川特別強調了徐葆耕教授所體現的“大先生”的風範:一是有大格局,總能把國家的需要🧞♀️🤵🏻、學校的需要放在最前面🗒,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也永遠在走向上的道路🙋🏽♂️,時刻為後輩提供真誠的建議和指導🥞;二是有大品格✍🏼🚵♀️,即使在人生中遭遇許多挫折,仍堅持自強精神和高潔情操,他對待學術研究🚣🏿♀️、教書育人的熱情投入🅱️,都令人印象深刻5️⃣;三是有大成就,盡管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作品、思想和品格👨🦼➡️,都化為清華園上空閃耀群星中的一顆,引導著後來人執著前行🏥。

胡鈺發言
胡鈺回憶起與徐葆耕先生交往的點滴。在他的印象裏🤽🏿,徐葆耕老師是清華園裏一位溫暖的園丁🫳🏼,其爽朗的開懷大笑,極富感染力。胡鈺將徐老師視作自己開始教育工作的引路人👨🏻🔬,“對我的影響是直接的、具體的🥾、細致的”🕡,他曾在昔日的老圖書館遇見神色疲憊的徐老師——原因是先生一個月裏都在圖書館的一個小房間內埋頭寫書◼️。“他總在與時間賽跑🤸🏽♂️,在有限的時間內盡自己的能力、完成最有意義的工作👏🏽。他為學、為人都是我們永遠的典範。”胡鈺說。

胡顯章作總結講話
胡顯章回憶起與徐葆耕先生的共事經歷📑,並作總結講話𓀛。他認為徐葆耕先生身上不僅體現出了對人民深切的愛,也兼備著澎湃昂揚的激情和理性嚴謹的光芒🚕。一方面⛰,他承擔起復建中文系的重要工作;另一方面,他紮根在清華的學術歷史和精神傳承之中🐑👩🦲,將個人責任👱🧝🏼、清華歷史和國家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葆耕身體力行地在教學和研究中詮釋了‘國家’和‘責任’兩個詞的含義,將一生獻給教育事業,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胡顯章同時表達了對意昂劉俊君的感謝,並希望能夠借助“清華之友——徐葆耕紀念獎學金”👩🏼🌾,激勵更多學生發揚徐葆耕先生的精神和品格👩🏼🚀,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更多貢獻🧏💣。

與會嘉賓合影
供稿: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