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的辦學啟示
潘際鑾
(2005年12月19日)
西南聯大是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南開大學三所大學聯合起來⇨,在昆明組建的大學™️。從1937年開始辦學🌲,到1946年日本投降結束,辦學8年🦹🏼💪🏻。聯大的最高行政領導機構是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校長組成的常務委員會,但在抗戰期間,北大校長蔣夢麟任民國黨中央常委👩🏽🎤,南開校長張伯苓任民國參政會議員並擔任副議長一職🧑🎨,他們大部分時間在重慶🕤,聯大的實際領導者為梅貽琦👩🏻🎤。這三位校長既是科學家🧜♀️,又是教育家,我認為,他們的辦學理念到現在仍然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西南聯大辦學8年,培育了5000多名學生,培養了一大批蜚聲國內外的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以及許多黨政領導幹部👼🏼🫅。如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黃昆👼、劉東生、朱光亞📈、屠守鍔、郭永懷⛹🏻、陳芳允🛸、王希季、鄒承魯♌️、彭珮雲👨🏽🌾、王漢斌、汪曾祺等🤦🏼♀️。造就了100多位中外科學院院士,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了新中國各門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我國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堅👨🏼🔬,正如紀念聯大五十周年校慶時😕,當時任雲南省省長的和誌強在祝詞中說:(西南聯大)“人才濟濟📍,名流如雲”。像聯大這樣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的高等院校,在我國歷史上是罕有的。它不僅為中國⬜️➙,也為世界的科學文化和人類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西南聯大堪稱我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西南聯大的辦學經驗證明了這一點。西南聯大辦學條件艱苦得驚人,校舍出奇簡陋。聯大初建時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只能借用昆明一些學校的校舍。1939年,聯大在昆明的西北郊區買了120畝荒墳地建校區,校舍全是泥地土坯墻🪔,木格窗的平房👩🏿。教室是土墻,屋頂僅蓋一層鐵皮,夏天像蒸籠🙉,冬天寒風穿堂入室,下雨的時候🤦🏿♀️,雨點打在鐵皮頂上🧑🦱🚯,叮叮當當地響,老師上課得提高嗓音,大聲喊叫才能壓得過雨聲和風聲🍝。學生宿舍是土坯草屋,睡的是上下層雙人床,宿舍裏面雙人床一排排地排滿,掛個布簾隔開。遇上大雨,雙層木床便成了一個個小魚塘📖。實驗室很簡陋,航空系空洞室是老師帶著學生建的🌤;生物學老師帶著學生在露天做實驗。教授宿舍是茅草屋,沒有隔音🫐,裏面講話👨🏻🦼➡️,外面聽得清清楚楚🫳🏻。聯大最好的房子是圖書館,這是聯大唯一的一幢瓦頂房子,只有一層。不僅如此⛹️♀️,聯大桌椅設備也不齊全,學生又多,上課到教室去晚了就沒地方坐♊️,就要站著聽課👴🏽。所以,每次上課鐘聲響後,就會看到男男女女滿院奔跑🦋,他們不是躲避空襲,也不是躲避火災🌕,而是去搶座位🏃♂️,一旦搶不到座位,只能站著聽課🧍🏻♀️,記筆記🤹🏼。遇到名教授上課,教室裏會有很多學生站著聽課,記筆記👂🏼。課余時間學生到處找地方學習☮️。當時學校周邊有很多茶館🙆🏽,學生花一🤚🏽、二分錢進去,泡上一杯茶🎾,坐下來看書,茶館裏大部分是學生,大家誰也不說話,十分安靜🤸🏻。
西南聯辦學條件艱苦,卻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聚集了一批大師👩🏿🚀。梅貽琦先生認為辦大學師資最為重要,反復強調:“師資為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圖之也至極”,“吾人應努力奔赴這第一事,蓋為師資之充實🩱,大學這良窳🧙🏿♀️,幾乎全系於師資與設備充實與否🤏🏽,而師資為重要💂🏽♀️。”西南聯大在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得益於其擁有雄厚的人才力量。抗戰前,三校中擁有的一大批專家學者匯聚在西南聯大🫔,組成了30——40年代中國高等學府中最為龐大和令人仰慕的教授陣營。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有朱自清、聞一多0️⃣、劉文典、王 力⚉👷🏽♀️、吳 宓、錢鐘書、卞之琳👢、湯用彤、陳寅恪、馮友蘭👩🔧、金嶽霖、雷海宗、向 達🧑🏼🔬、錢 穆、張奚若🕵🏽、錢端升、陳岱孫🧘🏼♂️、潘光旦、陶雲逵、陳序經等🍿;在自然科學方面,有楊武之、華羅庚、陳省身✵、饒毓泰、吳有訓、周培源、趙忠堯、吳大猷、王竹溪🦹🏼、曾昭倫👩❤️👩、蘇國楨、馮景蘭🔎、施嘉煬、趙九章等。西南聯大在延聘三校教授的基礎上🚒,不斷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形成了國內大學中最傑出的教學和科研隊伍👦🏼。西南聯大正是依靠這支陣容強大的學術研究隊伍😆,在各個學術領域中取得了一大批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西南聯大實行教授治校,充分保障學術自由😴。按照《大學組織法》(1938年國民黨政府頒布實行)規定🤾🏽♀️,西南聯大設有校務會議和教授會👡。校務會議的成員由常務委員、常委會秘書主任、教務長🧎♂️➡️、總務長、訓導長、各學院院長及教授、副教授選舉代表11人組成。其主要職權是學校的預算和決算的審議,學系的成立和廢止、學校各項規章製度的頒行💁🏽、建築及重要設備的添置等。教授會由全體教授🚵🏿♂️、副教授組成📩,常務委員會委員和常委會秘書是當然成員,其主要職責是聽取常委會主席報告工作🏋🏽♀️,討論學校的重大問題,選舉參加校務會議的代表等。“教授治校”體製的核心是校務會議,其成員全部由聯大的教授組成🏂🏽,沒有所謂的“行政人員”🌃,而其決策內容大都是學校的行政和教學。可以說,教授治校體製的確立,使教授們在教學👩🏼🍼、科研以及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同時⇨,為西南聯大知識分子爭取學術自由、思想自由,堅持文化創造與學術傳播,創造了有效的形式和途徑⛑。作為西南聯大的實際領導者🦴,梅貽琦先生關註的焦點是學校學術和思想的自由發展。同時,梅貽琦先生作風民主,崇尚學校遠離政治,提出學校可以民主,黨團退出學校。西南聯大沒有公開的黨團組織💒,共產黨🚶🏻♂️、國民黨、三青團等組織都是地下活動✴️。但是,聯大有文藝社團,可以發表意見,表達你支持那個黨派。西南聯大建立民主墻🤸🏿♂️,誰都可以在墻上寫意見,貼大字報,什麽都可以講。
西南聯大有寬松的學習環境,非常嚴格的考核製度📞。西南聯大在學生中實行學分製🙋🏿♂️、彈性學製🥷、淘汰製。所謂學分製,是指學生可以自由選學分💤。如學生一學期可以選16學分📴,也可選32學分,但底線是16學分。學生聽課自由,可以聽👇🏿,也可以不聽。但考試嚴格,學校規定考試不及格的課程不能補考,必須重修。學校管理也很嚴格,如高等數學上二學期,如果在一年級上學期高等數學(一)不及格,就不能學高等數學(二)以及有關的後續課程,物理亦如此。聯大老師對學生要求很嚴🧒🏿,在聯大,越嚴格的老師越受尊敬。學生認為有水平的老師才會要求嚴格🤹🏿♂️。有些教師的課大部分學生考不及格🪼🎭,越是這樣,選他課的人越多⛔。我在中學期間是理科尖子😱,進西南聯大第一學期中期考試物理不及格,當時嚇了一跳。我發現,原來老師不僅考講過的內容,沒有講的也要考🧕🏼,後來🤵🏽♀️,課余時間我就去茶館看書🧒🏽👨🏻🚀,把所有物理書都拿來看,直到把所學的範圍融會貫通🧑🏿🎨,只有這樣才能考好,實際上這樣就培養了學生很好的自學能力和獨立鉆研能力。所謂彈性學製,就是學生可以四年畢業🪸,可以五年畢業,甚至可以八年畢業,只要修完學分。所謂淘汰製💿,學不好,就要被淘汰🥺。沒有那一個學生能在西南聯大混到畢業,聯大有嚴格的考試製度和管理製度🗝,學不下去的學生就只能自動離開學校,西南聯大進校的學生幾乎有1/3的人不能畢業🧑🏼⚖️。
西南聯大的學生出生於憂患年代,他們不光讀書👨🏽🚒,還非常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如1941年、1942年💂🏿,當日本軍隊攻陷中國大片土地🫸🏼,攻陷緬甸北部和雲南西部向昆明進攻,國家危急存亡之際🕰,為了扭轉危局🦸🏻♂️,當時實施中美聯合作戰方案💅🏿,為了克服聯合作戰中出現的語言障礙,在以梅貽琦等愛國老師們的號召下,很多男生投筆從戎,充當英語翻譯人員,走上戰場。但更多的學生參加了遠征軍↪️,在緬北和滇西參加戰鬥,擊潰日軍主力🖼,扭轉了抗日戰局。在以後進行的全面反攻和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都有他們的功勞👮🏻♀️🤞🏼,有不少學生為國捐軀🎅🏻。梅貽琦先生不僅動員學生參軍抗日🎩,還將自己的子女送去參軍,兒子梅祖彥當翻譯,女兒梅祖彤參加英國人組織的戰地誌願醫療隊🩼🕝。由於工作出色,梅彥祖獲得了美國總統授予的“銅質自由勛章”🩸。
西南聯大是民主堡壘🛡🍦,例如“一二·一”運動,這是一場學生要求和平民主,反對蔣介石國民黨企圖發動內戰的愛國民主運動。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好不容易戰勝了日本侵略者,極不願國家又陷入一場國共內戰的悲慘境地。在全國人民反內戰和平民主的強烈要求下,蔣介石國民黨不得不同意在重慶與中共代表等舉行國共談判🖕🏿🙇🏽♂️,並於1945年10月10日勉強達成了“雙十協定”🪖。可是,《雙十協定》墨跡未幹⇨🧒,蔣介石國民黨就背信棄義,積極向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進攻👏🏽,眼看著悲劇就要降臨,出於愛國熱忱和要求和平民主的強烈願望,西南聯大師生不顧蔣介石國民黨的禁令🏄🏻♀️,於11月25日晚🍰,在聯大圖書館前的草坪上舉行講演會🫙。參加講演會的學生、教員、教授上千人🂠,錢端升、費孝通、伍啟元🐇、潘大逵等教授發表了演說👳🏿♂️,要求和平民主🚶➡️,反對內戰。在演講會進行不久,國民黨軍隊包圍聯大校園📺,用機關槍對空掃射,企圖威脅群眾、擾亂會場,在場的教授都沒有被嚇倒,堅持演講🧑🏿🚀,會場口號聲壓倒了槍聲👲🏽🫵🏿。第二天國民黨中央通訊社造謠說:聯大附近“昨晚7時許發生匪警”,故意混淆視聽🧑🏼🎓😭。為抗議軍警暴行,聯大等18所大中學校學生於26日相繼宣布罷課👌🏽,要求追究對晚會開槍的責任🧑⚕️,公開道歉😽,保證以後不得再有類似事件發生🎸👷🏿。接著🆑🍡,全市30多所大中學校一齊罷課,成立了罷課聯合委員會,並組成許多宣傳隊、演出隊,到街頭講演宣傳🟠。雲南警備總司令關麟徵💲、代理省主席兼國民黨省黨部主任委員李宗黃命令各校28日復課,聲稱如不遵令,即“采用武力壓製,不惜流血”。各校在街頭進行宣傳的學生🍽,遭到軍警的毒打⌚️,還有人被抓進憲兵隊🥈。12月1日🥮,一大批佩帶“軍官總隊”符號的軍人👩🏿🦱,分批闖入雲南大學、中法大學、聯大工學院、聯大師範學院👇🏻、聯大附中等處搗毀校具,劫掠財物,毆打師生🧜🏻,甚至向人們開槍投彈。當天有4人被殺害🥗,20多人被殺傷🤛🏼,4位烈士的鮮血震怒了全國人民,也引起了全世界的註目。國民黨當局為了緩和全國人民的反對情緒➙,不得不解除關麟徵🤴、李宗黃的職務🦓。“一二·一”運動是中國青年繼“五·四”和“一二·九”運動後🥉,為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爭取國家獨立、自由和人民民主而進行的一次英勇鬥爭,對中國革命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當前,我國高校出現了四個傾向:一是爭取一流;二是追求綜合化;三是盲目擴大辦學規模;四是爭取研究型大學💪。所有學校都在爭一流👬🏼,有的爭國內一流,有的爭國際一流📲;每所大學都要成為一流大學,這是不現實的,大家都爭一流,最後都是不入流。追求綜合化🆓,有了理工科🧑🏻🦲,就想著要辦文科,有了文理工科,就想著要辦醫科🉑、藝術,體育等等。是不是所有的學校都要成為綜合性大學?美國的加州理工大學沒有提出要改成加州綜合性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也沒提出辦成綜合性大學👩🏻🔧。它們都是世界一流大學🧑✈️,可見沒有必要大家都辦成綜合性大學。盲目擴大辦學規模🫄🏽,把辦學規模當成一個指標,規模越大越好,有的學校只能容納萬人規模,卻招收四五萬人。規模擴大了👏👩🏽🦲,教學質量降下去了。因為招1萬學生是這些教師,招四五萬學生還是這些教師,能保證質量嗎?有的學校擴大規模並不是為了辦好學校🥣🧜♂️,培養好學生🙇🏻♂️,而是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因為學生招得越多🌉,錢就收得越多。一味爭取成為研究型大學👮🏽♀️,也會影響大學的發展😄,有人認為一旦稱為研究型大學🦊,學校的規格就高了🫅🏽。其結果是沒有老師再安心從事教學工作👵🏻,都想著法子申請課題,發表論文。
辦大學追求的目標應該是特色🎼、大師、質量🥌。辦學特色很重要,沒有特色就沒有競爭力🕶。西南聯大有很強的學科,但是也有較弱的學科🏊♀️。學校有能力就多抓幾個特色學科,沒有能力就少抓幾個🟤。特色多就是高水平🆔。學校要有條件讓老師研究學問,提高老師的水平🤵。有的學校因外語教師不足而急忙新增許多老師,有些新外語老師不敢與外國人對話,這樣的教師不要說成為大師➡️,離合格教師還有距離,連教學都不合格,何談提高教學質量?
當前學術界的存在嚴重的不良傾向,就是急功近利🔥、浮躁情緒。這種不良傾向與我們的導向有關系,這是因為我們的學術評價體系出了問題。過分強調論文數量而不抓真正的研究成果,例如以論文數量作為高校和研究單位排行榜的主要指標。作為老師提職和研究生論文合格標準的依據。許多單位還按論文數量發放大額獎金,所以🏡,教師博士們不是真正研究學問,而是為了提教授👺,得獎金🚑,為了獲得博士畢業證而寫論文。有些人甚至弄虛作假👮🏻,泡製論文,極大地汙染了學術環境👨🏻🦳🔺。這樣下去不利於科學發展,也不利於提高學校的水平。我們要提倡紮紮實實搞科研👩🏼🎨,默默無聞做學問,這樣才能出真正的,大的成果。如梁思成在1931-1937年間,為了收集編寫中國建築史的資料,與當時營造學社的同仁們跋山涉水,跑了200多個縣,調查研究了2000多座古建築和早期造像石窟🌿。著有《清式營造則例》🎉、《營造法式註釋》、《中國建築史》等;費孝通進行中國農村調查在昆明郊外寫下“祿田農莊”“內地農村”等重要著作;吳大猷在昆明永豐寺裝成了一套大型色譜儀,在那樣簡陋的條件下做研究工作,完成了《多原子分子的結構及其光譜》專著;潘光旦在昆明郊區村舍裏寫出“優生原理”、“性心理學”等重要著作。雖然西南聯大的條件艱苦,但大師們潛心治學,做出了豐碩成果。
楊振寧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我在那裏受到了良好的大學本科教育🧑⚕️,也在那裏受到了同樣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直到1944年取得碩士學位🥷🏻。”前不久,鄒承魯院士給我來信,提出當前高校應該發揚西南聯大精神👩🦱,並希望重建西南聯大。到現在為止,我們國家還沒有那一所學校像西南聯大那樣📖,培養出那麽多的傑出人才🦶🏿。所以我們要借鑒西南聯大的辦學經驗🌿,發揚西南聯大精神,辦好我們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