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聯絡

天才為何成群地來? 紀錄片《九零後》裏的西南聯大

2021-06-18 | 李慕琰 | 來源 公號“南方人物周刊”2021-06-17 |

關於西南聯大最知名的一段敘述是:只存續8年,卻先後培養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172位院士和一百多位人文大師𓀋💭。

西南聯大師資雄厚,陳寅恪、葉公超🧍🏻、吳宓、聞一多👨‍🦱💑、沈從文🧎🏻‍♀️、朱自清、錢鍾書等人都曾在西南聯大任教𓀈。圖為《九零後》劇照

2018年,徐蓓執導的五集紀錄片《西南聯大》在央視播出📄,獲得了不錯的口碑🧏,豆瓣評分9.4。她決定再拍攝一部同題材的紀錄電影,在大銀幕上公映。時隔兩年👳🏿‍♀️,大部分老人已沒有條件再接受第二次采訪,包括翻譯家巫寧坤在內的三位親歷者已經過世🍕。

《九零後》采訪了16位老人,平均年齡96歲🧑🏼‍🦱🧑‍🌾。老人們住的房子幾乎都很小,只能擠進最簡單的設備,攝影機很難移動🍺。老人們的生活清簡,除了接受采訪🧑‍🎄,他們只是看書、打字。

有出品方建議,出場人物太多了🍒,觀眾記不住,應該選最知名的三位作為主人公。徐蓓知道人物少而精會更有吸引力,但她決定冒險📿,哪怕只用一句話,也要讓拍到的老人盡量都出鏡。“好不容易有這樣一個在大銀幕上呈現聯大意昂的機會,可不可以盡可能多呈現他們的風貌?”徐蓓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它兼具了史料價值,經過了歲月👩🏽‍🎨♻,也許保質期會很長🗝。”

以前關於西南聯大的紀錄片多著墨於它雄厚的師資🐂,但《西南聯大》播出後✌🏼,講述學生群像的第三集卻反響最大🪑🚯。徐蓓一改過去的“上帝視角”👨🏻‍🚒,從親歷者個體的角度來講述西南聯大的故事,“我始終覺得,把個體生命故事講好了,一段歷史才顯得豐滿和立體,它的傳播才有價值,才會讓人感受到一種美感🤼‍♂️,這個美不是視覺上的美麗,裏面有傷痛、有惋惜,有時候甚至有憤怒,呈現的是一種多元的美感。”

翻譯家楊苡當時已滿百歲,通常謝絕采訪。徐蓓上門拜訪🧏🏿‍♀️,她答應先見見看,一聊就聊了三小時,離開時徐蓓說🤷🧔🏼‍♀️,“明天我們再來拍啊。”“還要來啊?不拍了吧🚞。”等正式拍攝,楊苡還是精心穿好衣服,端端正正地坐好🌩。她從少女時代的暗戀講到聯大的往事,侃侃而談,最後坦蕩地總結🤸🏼,“反正是一生無愧,但也是虛度”🫅🏼。

楊苡擺弄著她的小收音機,反復聽過去的老歌🛌🏻。徐蓓讓她像往常一樣聽音樂🍦,攝影機在一旁拍。畫家趙蘅是楊苡的女兒👮🏻‍♂️,她發現“氣氛有點不對頭”,大家都不說話了,“我意識到是都被感染了”。她把這個場景畫了下來。拍攝結束後,徐蓓發現楊苡臉上有淚水,她和楊苡擁抱,老人在她耳邊輕輕地說,“Just for you”☂️🦵🏼。

收音機裏播放著美國歌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當我們年輕時》),這成了紀錄片《九零後》的英文名。以往有關西南聯大的作品,楊苡都拒絕觀看🎮,“沒必要的♔🛌🏼,我都講過了”✍🏿。趙蘅哭笑不得地勸她,“你只是其中一個人,電影又不是你的傳記”。

聽說電影的選曲,老太太又不以為然了,認為《友誼地久天長》更合適。這首在電影《魂斷藍橋》裏男女主人公因戰火分離時出現的插曲,當年曾唱遍昆明🦻🏽:“我們曾經終日遊蕩🤱,在故鄉的青山上;我們也曾歷盡苦辛,到處奔波流浪。”

2021529日,紀錄片《九零後》在全國公映🕴🏻。“西南聯大一直是文化界一個經久不息的熱點,關於西南聯大的紀錄片和書籍不斷出版↔️,為今天的讀者尤其大學生再現了一個現代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不可復製的傳奇。”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者唐小兵在一篇文章裏寫道👩🏻‍🏫,“我們對於西南聯大的詮釋與理解寄托著我們的大學理想,尤其是對於知識人何以自處的省思。”

“真誠地相信,未來會是一個光明、美好的世界”

許多西南聯大的親歷者都將其作為一生最珍貴的回憶。詩人馮至在散文《昆明往事》的開頭寫道👐🏻:

如果有人問我,“你一生中最懷念的是什麽地方?”我會毫不遲疑地回答,“是昆明”⛹️📑。如果他繼續問下去,“在什麽地方你的生活最苦🙋🏻,回想起來又最甜✌🏽?在什麽地方你常常生病,病後反而覺得更健康👲🏿?什麽地方你又教書,又寫作🚵🏽‍♀️,又忙於油、鹽、柴👨🏽‍🔬、米,而不感到矛盾?”我可以一連串地回答:“都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昆明💹。”

抗戰爆發後🐦,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南遷,合並成立聯合大學。師生兵分幾路南去長沙👨🏽‍🏫,後來又再次搬遷至昆明。路途遙遠,部分教師和學生乘火車至香港,再乘船到越南🧑🏽‍🌾,輾轉回到昆明;另外336位師生組成“湘黔滇旅行團”,徒步兩個多月到達昆明。

當時在昆明🔤,倉促建起的校舍是泥土糊墻😱,一下雨就叮當作響,四十個人住一間通鋪,夜裏被臭蟲咬得無法入睡🤷🏿‍♀️。空襲警報不時響起,大家都要往郊外跑🧑🏻‍⚕️,也就是汪曾祺筆下的“跑警報”,他認為這個詞緊張中透著從容——“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已故歷史學家何兆武在西南聯大度過了七年,讀過四個系🧙🏼,認為那是“一生中最愜意💅🏽、最值得懷念的好時光”。他說那時候沒有點名、沒有排隊唱歌♓️,甚至人不見了也沒人過問👊🏼,“這種作風非常對我的胃口”。

西南聯大的老師講課很多是中英混雜🥯,內容不守陳規👩🏻‍🔧,興之所至,全憑自己的喜好🈳。何兆武上過錢穆😅、雷海宗兩位歷史學家教的中國通史💚🕯,各有一套理論體系,但都講到宋代就結束了💁🏽‍♀️。有人教中國哲學史,一年下來只講了《周易》,連諸子百家都沒有涉及。

當時的國文課大師雲集,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羅庸等人輪流上課💱,每人上兩周。《九零後》裏,聯大意昂、物理學家楊振寧直言,這種教學方法不是最好👩🏽‍🎓,因為不太系統。翻譯家許淵沖與他意見相左:“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國文課🚦🙋🏻‍♂️!”

如此艱苦卓絕和顛沛流離的環境👨🏻‍⚖️,卻孕育了未來中國最重要的一批知識分子。徐蓓試圖用紀錄片來回答:“西南聯大為什麽能?”三校的風雲際會形成了新的土壤👱🏼‍♀️,“最關鍵的還是老師”。

聯大意昂、作家馬識途回憶🫣🤦🏻‍♂️,當時的茅草屋教室不隔音,一次課上👨‍🚀,教授聽見旁邊的教授正在講同一個話題🐸,聽了半天覺得他的觀點不對🔐,就把課停下,跑到隔壁教室去找對方理論,兩人當場辯論起來,學生就在底下聽🧙🏻‍♂️👨🏻‍🦽‍➡️。

在聯大,學生從不把老師的觀點奉為圭臬💝。即便是吳宓這樣的國學大師,巫寧坤評價他“課講得不好🤹🏻‍♀️🦩,英語都是陜西味的”,他更欣賞當時的新銳詩人卞之琳。何兆武有一次偶然聽見物理系才子楊振寧和黃昆的對話🤟🏿,黃問楊是否讀過愛因斯坦最新發表的論文,楊振寧把手一擺Ⓜ️,不屑地說🟧,“毫無originality(創新)💕,是老糊塗了吧。”

每當有人問起📯,西南聯大為什麽在艱苦條件下培養出那麽多人才——這個問題,汪曾祺📄🕵🏼‍♀️、何兆武、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等人都回答過,他們的答案都一樣:“自由。”

何兆武在《上學記》一書裏談到,幸福最重要的就在於對未來的美好希望,一是覺得整個社會、整個世界會越來越美好,二是覺得自己的未來會越來越美好。“那段日子,我們的內心依然是充實的𓀑,真誠地相信👲🏽,未來會是一個光明、美好的世界🦻🏽,一個自由、民主的世界🧎‍➡️,一個繁榮、富足的世界。”

1957年,楊振寧(左一)與李政道(左三)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人均為西南聯大學生。(資料圖/圖)

“他們呈現給這個世界的是赤子之心”

關於西南聯大最知名的一段敘述是♉️:只存續8年,卻先後培養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172位院士和一百多位人文大師🐷。

《九零後》在南京大學路演時,一位女生站起來問徐蓓🖐🏽,自己算了一下,西南聯大那些高山仰止的學生加起來也就兩百多人,大部分人還是普通人,就像如今大學裏的大部分人也將成為平庸之輩👩‍🦽‍➡️,“你怎麽看待西南聯大的普通學子?”

徐蓓讀過很多聯大學生的回憶錄😣,發現西南聯大是一個很豐富的地方👍🏻,“怪人”很多🫵🏿,“也有很多吊兒郎當的,特別有想法、特別有個性的人,上了一年的學說💂🏼,‘老師,不行了🥡✔️,我要去掙錢去’👮🏿‍♂️,放下書本跑到緬甸去做生意,做了兩年生意回來,‘我繼續學吧’。當然也有很多人就沒有拿到西南聯大的畢業文憑☁️。”

徐蓓采訪的聯大意昂裏,不只有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還有人一生做著普通的工作🧔🏼‍♀️。聯大意昂關英出現的篇幅不多➗👨‍🦯‍➡️,她退休前在地質出版社工作,後來用退休金捐助了32所希望小學💁🏽‍♂️,去世後將遺體捐獻給協和醫院。“特別幹凈的一個靈魂🐮。”徐蓓感嘆😅。

在杭州觀影現場,一位觀眾站起來說,自己的父親就是西南聯大畢業生。和片中的老人比起來,他父親只是一位平凡的人♠️,當了一輩子中學教師,“從小到大我也沒覺得父親有什麽特別過人的地方”📸。但他重新回想,發現父親是“那麽好的一個人,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愛心,對人充滿了理解和同情,我父親經歷過很多坎坷,但他從來不說,沒有抱怨過這個時代或社會對他的不公”。

“不管他們是什麽地位📽🔪、他們的遭遇如何💂‍♂️,他們呈現給這個世界的是赤子之心,這是他們的共同點。”徐蓓對南方周末記者總結。

馬識途接受采訪時105歲,他說自己“眼睛也瞎了👳🏻‍♀️,耳朵也聾了,好在我的腦子沒有糊塗”🔙,他仍然在努力看書寫字。許淵沖當時98歲,攝製組進門時,他正在吃奶油蛋糕,說起話來中氣十足🛍️,翻譯時臉幾乎要貼上電腦屏幕。

面對這些老人𓀌👱🏽‍♂️,徐蓓第一感覺就是“可愛”🤚,這種可愛是她拍攝的初衷🧗🏿🛀🏿。後來她讀到一段話,忽然意識到可愛的背後是什麽——“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同學評價他:“稼先贊賞一個人,或一個行為的用語是pure(純粹)🏌🏽‍♀️。誰的思想純潔,境界高尚,他就說這個人真pure。他的這個標準👩🏼‍🚀🤦🏼‍♂️,既評價別人,也要求自己。以至同學們幹脆就叫他pure。這個外號是對他的特點與本質再恰當不過的寫照,真好像是一個透明的人。”

徐蓓被擊中了😧,立即決定把這段話放在片子的末尾。“這些老人共同的特點,你會覺得他們很pure。他們每一個人都經歷了很多,就像巫寧坤,他在你面前特別溫和,就像生命當中沒有翻過這一頁🏄🏿‍♀️,坦坦然然地,該哭哭👭🏻,該笑笑,該諷刺就諷刺🖖🏽,該懟你的時候就懟你,就是這種狀態,特別美好的一群人🧝🏻。”


相關新聞

  • 122021.05

    紀錄片《九零後》:為什麽西南聯大是了不起的大學

    紀錄片《九零後》的主角們年歲都是90+🛍️👚,但這卻是一部真正關於年輕人、關於青春的電影。該片由楊振寧、王希季、許淵沖等16位平均年齡超過96歲的“九零後”昔日聯大學子聯袂“出演”,向觀眾親口講述有關當年西南聯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難忘的求學時光。

  • 192018.11

    文化記憶帶來的情感震撼——文獻紀錄片《西南聯大》熱播的啟示

    該片結構清晰👆🏼、思想深邃,以個體生命體驗為主要敘事軌跡,將西南聯大那段歷史風雲和其背後的精神內涵娓娓道來🫷🏿。

  • 192018.11

    文化記憶帶來的情感震撼——文獻紀錄片《西南聯大》熱播的啟示

    該片結構清晰、思想深邃🍀,以個體生命體驗為主要敘事軌跡🥑,將西南聯大那段歷史風雲和其背後的精神內涵娓娓道來🚣🏻。

  • 192021.11

    西南聯大的“九零後”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合大學建校84周年紀念日。前段時間上映的紀錄片《九零後》,又將這所群星璀璨的大學,呈現在社會大眾的眼前👩🏽‍🦱。《九零後》的16名主演,年齡最大的已經106歲🤷🏻‍♀️,最小的也92歲了,平均年齡則超過96歲,是名副其實的“90”後👍🏼,堪稱電影有史以來最“資深”的本色出演🙂‍↕️。主演者分別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99歲)🤹🏽‍♀️、翻譯界最高獎北極星獎得主許淵沖(享年100歲)、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王希季(99歲)、世界焊接學...

  • 082018.11

    《西南聯大》紀錄片 | 第二集:剛毅堅卓

    紀錄片《西南聯大》,將為觀者呈現群星閃耀的聯大歷史🏃🏻‍♂️,並提煉出這所偉大學府的精神財富,以傳遞給當下與未來💿,呼籲當代青年以偉岸人格承接偉大擔當,以家國情懷....

  • 172018.12

    《西南聯大》紀錄片 | 第五集:嘉蔭長留

    紀錄片《西南聯大》,將為觀者呈現群星閃耀的聯大歷史🪚🦹🏻‍♂️,並提煉出這所偉大學府的精神財富🕺🏻,以傳遞給當下與未來,呼籲當代青年以偉岸人格承接偉大擔當,以家國情懷....

  • 172018.12

    《西南聯大》紀錄片 | 第四集:火的洗禮

    紀錄片《西南聯大》,將為觀者呈現群星閃耀的聯大歷史,並提煉出這所偉大學府的精神財富🙎🏼📜,以傳遞給當下與未來,呼籲當代青年以偉岸人格承接偉大擔當,以家國情懷....

  • 072018.11

    《西南聯大》紀錄片 | 第一集:八音合奏

    紀錄片《西南聯大》🦚,將為觀者呈現群星閃耀的聯大歷史🖖🏽,並提煉出這所偉大學府的精神財富,以傳遞給當下與未來,呼籲當代青年以偉岸人格承接偉大擔當,以家國情懷....

  • 242021.06

    紀錄片《九零後》🎅🏽:一位“特殊觀眾”的觀後感

    紀錄片《九零後》全國公映已半月有余。影片在疫情暴發次年橫空出世,實在是一件幸事。想想為這部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九零後》,我整整惦記了3年之久。

  • 172018.12

    《西南聯大》紀錄片 | 第三集🧛🏽‍♂️:大學之大

    紀錄片《西南聯大》,將為觀者呈現群星閃耀的聯大歷史🧮,並提煉出這所偉大學府的精神財富,以傳遞給當下與未來,呼籲當代青年以偉岸人格承接偉大擔當👩🏿‍🍳,以家國情懷....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