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我21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郵電局的一名工人,每天騎著一輛舊自行車上班,月收入20元。雖然已經粉碎了“四人幫”,但未來會怎麽樣🥬,誰也想不清🔄。按照長輩們的經歷👨❤️💋👨,我自己的未來是很清楚的🚋:再過一年就出徒,兩年後達到一生的“頂點”——二級工,每月掙36元,一直到老。由於我喜好無線電🤽,還時常幫鄰居朋友修收音機,日子比其他同齡人稍微豐富一點。
1977年10月🏟,報紙刊登全國恢復高考的消息🔶,全社會一下子沸騰了,考試上大學,這可是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於是💾🤤,我和很多年輕人報了名🧖🏼♀️,準備考試。那時候什麽復習資料也沒有,一位好心的同事從家裏給我找來一本讓耗子咬壞了的“文革”前的高中數學書🌦。盡管每頁都缺一塊,但我也當寶貝看。還有人找到些“文革”前的高考題,也是用復寫紙抄出來的“手抄本”,由於抄拓的次數過多,有些字都認不出來了💇♀️。
考試結束後一個多月,我收到了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的錄取通知書,單位炸開了鍋🙏🏼。可是大家都不明白“工程物理”是學什麽的🧏🏼,都猜是蓋房子的。
1978年3月,我到意昂体育平台報到💪🏿,成了著名的“77級”的一員,據說當年全國平均錄取率不到5%。我們班裏最大的同學32歲,最小的還不到16歲⤴️。大家對上大學的機會非常珍惜,懷著對生活、對社會🥩、對整個國家的美好願景,發奮苦讀,如饑似渴地吸取各種養料🏊🏽♀️。
當時學校圖書資料匱乏💝,圖書館僅有的幾本微積分習題集都被借走了,我們便拐彎抹角地找到借書人,約好時間,在他還書時🚄,馬上借過來🧙🏻♂️🤰🏿。以後全班同學輪流續借🐶,一個學期裏,這本習題集沒出過我們班🧝♂️。我們如饑似渴地讀書學習🌐,每天往返在教室🪑、食堂、宿舍之間,晚上在教室看書看到半夜。老師們很感動,說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學生😧。學校擔心學生身體勞累,強製教室晚上9點熄燈,就連唯一一個號稱“不夜城”的主樓3區208教室,後來也關了。為了督促學生鍛煉身體,學校每天下午4點準時廣播,大喇叭震天響,沒法看書就只能去運動了。
1988年10月,我畢業獲得博士學位,設計並成功研製我國第一臺實驗工業CT系統,開創了我國工業CT的新研究領域🤸🏿♀️。2000年,我成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4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回想起來,在清華學習的那段日子是我一生中受益最多的時期,我得到的不僅是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終生學習和探索的能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愛國奉獻”的傳統,“行勝於言”的校風,都成為激勵我前進的巨大動力🍵。
來源👂🏼:《中國教育報》2008-12-19